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1 23:11:2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含义,领悟诗的意境。
  2、理解诗歌的内容。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
同学们咱们都知道,中国是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唐朝的著名诗人有很多,如:杜甫,李白,王维,孟浩然,岑参,高适,韩愈,柳宗元,杜牧,李商隐,王昌龄,刘禹锡,贾岛等等。今天我们所学习的这首诗的作者,也是来自于唐朝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
二、解题
(提示学生根据课本旁边的注释来理解)题:写。这是一首题壁诗(即题写在墙壁上的诗)破山寺:在今江苏常熟,指兴福寺。禅院:寺院后禅院:指僧人居住的地方。
三、出示学习目标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
1.了解与作者有关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诗的意境同时背诵并默写此诗。
3.热爱自然,陶冶美的情操,有一个积极乐观的态度和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情操。
四、了解作者
(一)作者简介常建,生平不详,可能是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现存诗 57首,其中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较为著名。
(二)写作背景由于诗人的仕途失意,于是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云游四海,寄情山水,寻幽探胜。
(三)通过观看短视频,突显常建这首诗的精彩之处。
五、学习正文
(一)律诗知多少律诗一般每首分为五言、六言、七言句,而本首诗是一首五言律诗。八句;一句五字;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押韵字:双句末尾一字押韵:林、深、心、音。
(二)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 读准字音易读错的“曲径”的“曲”qū 弯曲的小路
2. 读准节奏指名读,齐读。
(三)根据课本的课下注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指名尝试翻译此首诗。
首联:清晨,我走进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高的丛林。
颔联: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更显得幽深。
颈联:山光明净,使飞鸟更加欢悦,深潭倒影,使人的心境得到净化。
尾联:各种声音都消失了,只能听到寺院里撞击钟磬发出悠扬的声音。
(四)品中悟请
以作者的身份试着写一写:从本诗的联中“我”看到了或者是我听到了,内心是的情感
1.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清晨:时间入:美景之悠远古诗:地点照:旭日东升的勃勃生机首句可见作者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突出了破山寺的优雅和宁静。(板书:静)
2.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成语:曲径通幽曲径:弯曲的小路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以静衬静,形象地描绘了破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板书:幽)由此句所蕴含的哲理:想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3.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破山寺的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悦”形容词作动词,使......欢悦。“空”,消除,形容词作动词,使......空。。人心:人的世俗之心。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上一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应。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是诗人表达宁静的内心感受,也是作者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这两句运用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写景生情。(板书:雅)
4.尾联: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成语:万籁俱寂万籁:指各种声响但余:只有钟磬:寺院诵经,敲钟开始,敲磬停歇。以声衬静,渲染出山寺幽静宁静的气氛,更反映出作者追求内心的宁静。
问题:“万籁此都寂”和“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答:不矛盾。作者是用钟磬声来衬托破山寺后禅院的宁静,运用以声衬静的表现手法反映出作者追求内心的宁静。(板书:寂)教师总结:同学们对这首诗的赏析很是精彩,首联的静,颔联的幽,颈联的雅,尾联的寂,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大诗人形象。(板书:淡泊名利寄情山水)
(五)基础落实(背诵我最快,默写我最行)会背就会写,这是初中学诗的基本要求,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提示,完成以下内容。
1.背诵我最快在最短的时间内背会这首诗,小组内看谁背诵的最快,全部完成的组组长举手。
2.默写我最行在规定的时间内看谁默写的既工整又正确。
六、巩固训练(课堂小测试)
1、破山寺后禅院环境幽静深远,正如常建诗中所写: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题破山寺后禅院》中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诗写出了环境的清幽以及诗人杂念顿消的宁静心境。
3、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心灵愈发沉静的句子: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七、总结全文
本诗通过写破山寺中的高林、曲径、花木、山水等景物,运用了以静写静,以动衬静、以声衬静的表现手法,营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祥和平、自然高远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游览名胜的愉悦心情,抒发了作者淡泊名利、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八、结束语:同学们,通过学习诗人常建的诗文,让我们明白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无论怎样,我们应该是:失意时,莫伤悲;苦闷时,莫彷徨;失败时,莫气馁。无论何时,我们都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正确对待社会与生活。就让我们伴随着如临其境的背景音乐,来结束我们今天这节课的内容吧!
板书设计:《题破山寺后禅院》
《题破山寺后禅院》评测练习
1.请把诗文补充完整并划分节奏《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房花木深。
山光鸟性,潭影空人心。万此都寂,但余钟音。
2.理解性默写
(1)破山寺后禅院环境幽静深远,正如常建诗中所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题破山寺后禅院》中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写出了环境的清幽以及诗人杂念顿消的宁静心境。( 3)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心灵愈发沉静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诗文赏析,完成以下问题。 
(1)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中“悦”和“空”两字的妙处。
(3)尾联“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4)诗歌颔联后来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你认为“曲径通幽”这个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题破山寺后禅院》课后反思
通过本文的诗歌赏析,读、品、悟、写。让孩子了解与作者有关的文学常识。理解诗的意境的同时背诵并默写此诗。热爱自然,陶冶美的情操,有一个积极乐观的态度和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情操。课后,我觉得有三点值得总结:
1.教学思路清楚,整堂课体现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明确。
2.视频的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下面的教学作了铺垫。
3.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较好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思考、探究的时间,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老师只是及时点拨。美中不足的就是感觉面面俱到了,但是对于文本的赏析时间用的有点太少,对诗文的赏析有点过于浅显,再多点时间放在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上会更好。让我们用真诚去贴近学生的心灵,倾听学生的心声,感受学生的心灵温度,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兴趣,让孩子们懂得失意时,莫伤悲;苦闷时,莫彷徨;失败时,莫气馁。无论何时,我们都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正确对待社会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