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2.3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同步测试(B卷)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2.3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同步测试(B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8-10 17:08:11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2.3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同步测试(B卷)
一、单选题
(2021高一上·大连期末)燃放孔明灯是我国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冉冉升起的孔明灯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下图为我国某地等压线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点燃孔明灯后,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内部空气密度增大,气压升高 B.内部空气密度减小,气压降低
C.内部空气密度增大,气压降低 D.内部空气密度减小,气压升高
2.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所燃放的孔明灯水平方向移动速度最快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3.如在图中丙地燃放孔明灯,其在近地面可能的飞行方向是(  )
A.向南 B.向北 C.向东 D.向西
(2021高一上·海南期末)甲地为陆地,乙地为海洋,两地纬度相同,距离相近。下图示意两地天气情况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图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
A.7月1日的甲地 B.7月1日的乙地
C.7月2日的甲地 D.7月2日的乙地
5.下列时间中,两地间海风势力最强的是(  )
A.7月1日白天 B.7月1日夜晚 C.7月2日白天 D.7月2日夜晚
(2021高一上·长沙期末)在生活中,我们在切大葱或洋葱的时候,便会忍不住“泪流满面”。为此,我们可以在旁边点燃一支蜡烛后过一会儿再切,便可极大的缓解眼部的不适感。如图为切大葱或洋葱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切大葱或洋葱时,在旁边点燃蜡烛可缓解“泪流满面”利用的地理原理是(  )
A.水循环 B.洋流 C.热力环流 D.温室效应
7.仅从上述原理考虑,此时图中切大葱处空气的运动状况可能是(  )
①下沉②上升③向洋葱方向运动④向蜡烛方向运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1高一上·辽宁期末)读南半球某地某时段的近地面等压面分布图(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下列判断①地风向正确的是(  )
A.西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东南风
9.若该图表示的是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等压面分布状况,则(  )
A.甲易形成阴雨天气 B.甲地气流上升,乙地下沉
C.甲气温比乙地低 D.甲地气温日较差小于乙地
(2021高一上·邢台期末) 2021年11月21日,中央气象台发布寒潮蓝色预警,至23日,今年冬季第三轮寒潮席卷我国大部分地区,陕西宝鸡眉县位于秦岭山区,是“中国猕猴桃之乡”,当地果农为抵御本次寒潮,于2日凌晨在桃园内堆枝叶、杂草和谷壳等,用土压成熏烟堆,点火重烟,以此减轻霜冻危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果农于凌晨点火熏烟,是因为该时段(  )
A.太阳辐射最弱,地温最低 B.大气辐射最强,温差最大
C.果园内外气压最大,风力强 D.地面辐射损失较多,气温较低
11.点火熏烟可以减轻霜冻危害,是因为增强了(  )
A.大气反射 B.大气逆辐射 C.大气辐射 D.地面辐射
(2021高一上·砚山期末)下图为北半球气压分布以及不同力作用下的风向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代表等压线。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若P代表水平气压梯度力,则图中Q、M、N三个箭头分别代表(  )
A.摩擦力、地转偏向力、风向 B.地转偏向力、摩擦力、风向
C.地转偏向力、风向、摩擦力 D.风向、摩擦力、地转偏向力
13.若图中等压线数值不变且分布在高空,则(  )
A.水平气压梯度力变大 B.风速变快
C.地转偏向力变小 D.摩擦力变大
(2021高一上·期末)下图为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晴朗天空呈蔚蓝色是因为C作用
B.阴霾天空呈暗灰色是因为F、C作用
C.蔬菜大棚能保暖是因为增强了I作用
D.南极大陆气温低是因为K作用强烈
15.与地球相比,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主要相关因素是(  )
A.B增强D减弱 B.B增强K增强 C.B增强G增强 D.I增强H增强
二、综合题
16.(2021高一上·惠阳期中)读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甲图)及城郊热力环流示意图(乙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甲图中A,B两地近地面,气压较高的是   地,气温较高的是   地。图中A,B,C,D四地的气流运动方向是   (填顺时针或逆时针)。
(2)如果甲图表示的是白天山谷之间的热力环流,则表示谷地的是   地(填A或B)。若A地为海洋、B地为陆地,则此时为   (白天/夜晚);A、B两地间吹   (海风/陆风)
(3)依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在右图用箭头标出气流流动方向。该市的煤炭发电厂(对大气污染严重),应布局在①②两处中的 处(填图中数字序号),请说明两点理由。
17.(2021高一上·六安期中)下图为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探究对流层中“热力环流原理”过程中所绘制的示意图,1000米为高空,回答下列问题。
(1)用箭头在图上标出环流模式。
(2)甲、乙、丙、丁四点,气压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分别为   
(3)若图中甲乙两地表示市区和郊区,则表示郊区的是   地,其理由是   
(4)比较甲乙近地面太阳辐射强度差异,并说明原因。
18.(2021高一上·吉林期末)读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下为我国西南山区的传统民居穿堂风示意图和热力环流示意图。
(1)左图中只考虑天气状况的影响,昼夜温差最大的是下图中的   (填选项),试说明理由。   
(2)与“穿堂风”的形成有关的地理原理是   ,民居屋前石质地面,屋后种植林木,可以明显增强夏季穿堂风。请用以上原理进行解释。
(3)用箭头在右图中标出热力环流的方向。
(4)假如右图所示区域位于南半球,则甲、乙之间的风向为   。
(5)假如右图所示环流为城市热岛环流,则表示郊区的是   地,请你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出两条合理性建议。   
19.(2021高一上·鄂州期末)图甲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图乙为“某地晴天和阴天的气温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①~④的含义:①   ,②   ,③   ,④   ;对地面有保温作用的是   (填序号),属于短波辐射的是   (填序号)。
(2)近地面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是   ,直接来源是   。
(3)我国青藏高原的纬度与四川盆地相差不大,但年太阳辐射总量却比四川盆地   ,据图甲所示原理分析原因   。
(4)图乙①②两条曲线,表示阴天时气温变化的是   ,表示晴天时气温变化的是   ,据图甲所示原理说明判断理由   。
20.(2021高一上·滁州期末)读大气的保温作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大气吸收太阳辐射的主要成分是对流层的   和   。
(2)由图可知,大气对地面之所以具有保温作用,就是因为大气吸收使   大气增温。指出大气保温作用与天气变化的联系。   
(3)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相对而言,辐射波长较短的是   。
(4)在寒冷的冬天,农民往往在麦田边燃烧大量的秸秆来防御寒潮,试用所学知识解释其原理。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D
3.A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点评】如何根据等压线确定风向:
(1)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阅读等压线分布图,判断气压高低,并按照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的原理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
(2)定地转偏向力——分清图示是哪个半球,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若是北半球,风向向右偏;若是南半球,风向向左偏;
(3)定偏转角度——分清是高空还是近地面的气流,若是近地面受三个力的作用,最终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定的角度(30°~45°);若是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按照以上方法即可绘出风向。
1.孔明灯底部点火以后,内部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密度减小,气压下降,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2.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读图可知,丁地等压线最密集,风速最大,受风力影响,孔明灯水平方向移动速度最快,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3.丙地位于高压中心的东南侧,在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下,近地面吹北风,孔明灯有可能向南飞行,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答案】4.B
5.C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明确“太阳照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返大地”,掌握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昼夜晴天,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若,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近地面的气温较高,夜晚晴天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较弱,近地面气温降低的多,气温低,昼夜温差大;昼夜阴天,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少,近地面的气温较低,夜晚阴天,大气逆辐射较强,保温作用强,降温幅度小,气温较高,昼夜温差较小。
4.结合图示可知7月1日白昼和夜晚都有云,白昼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白天气温较低;夜晚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强,夜晚气温较高,因此此日昼夜温差最小;甲地是陆地,乙是海洋,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陆地昼夜温差变化较海洋大,因此7月1日乙地小于甲地,B正确A错误。7月2日白昼为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气温较高,夜晚为晴天,大气保温作用差,气温较低,昼夜温差大,CD错误。故答案为:B。
5.要形成海风,必须是海洋气温低于陆地气温,海洋表面上空形成高压,陆地表面上空形成低压,近地面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海风才能形成,也就是必须在白天才能形成海风,BD错误。由图可知,7月1日多云会削弱太阳辐射,陆地气温会低于7月2日天气晴朗时的时候,所以C正确A错误。故答案为:C。
【答案】6.C
7.B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点评】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其形成过程为: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高空形成高气压;受冷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的热力环流。热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冷处收缩下沉。于是上空相同高度处,热地方单位面积空气柱重量(即气压)大,冷地方高空气压小,高空形成热-冷的气流。热处气流流失后,整个空气柱减轻,地面形成低压,冷处则形成高压,近地面形成冷-热的气流。加上上升、下沉气流,构成了热力环流。
6.蜡烛附近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近地面为低压,促使洋葱或大葱部位气流向蜡烛附近运动,从而缓解“泪流满面”的不适感,主要利用了热力环流的原理,C正确。与水循环、洋流以及温室效应等无关。故答案为:C。
7.结合前面分析可知,大葱部位气温较蜡烛部位较低,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为高压,蜡烛部位近地面为低压,所以近地面气流向蜡烛方向运动,①④正确,故答案为:B。
【答案】8.D
9.C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点评】影响风向的因素
影响风向的主要因素:大气的受力状况、地转偏向力及其存在位置。具体表现是:
(1)同一平面气流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若只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对风向的影响,则风向与等压线垂直;若只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对风向的影响,则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若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及地转偏向力对风向的影响,则风向应该是斜穿等压线,且从高压吹向低压。
(2)近地面的风运动过程中往往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而高空的风一般只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3)风向与摩擦力的方向总相反;地转偏向力的方向总与风向、摩擦力的方向垂直;地转偏向力与摩擦力的合力方向总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相反。
(4)高空和近地面没有明确规定的高度,但是一般以1500米为参考数值。
8.读图,①地气压南侧更高,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致指向北方,区域位于南半球,风受地转偏向力向左偏转的影响,最终与等压线斜交,所以①地吹东南风,故答案为:D。
9.同一水平的甲乙相比,甲为高压,乙为低压。所以甲地较冷,空气遇冷下沉,多晴天,云层薄,白天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高,夜间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气温低,昼夜温差更大;乙受受热空气膨胀上升,多阴雨天气,甲气温低于乙气温。C正确,ABD错。故答案为:C。
【答案】10.D
11.B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大气对太阳辐的短波射吸收很少,但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能力强,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升温,产生地面辐射,大部分被大气吸收,大气又以大气逆辐射的返回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熏烟防霜是通过熏烟使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增强大气逆辐射,使保温作用增强,减轻霜冻。
10.凌晨无太阳辐射提供热量,地面散热又比较多,因此气温比较低,农作物容易遭受冻害,因此要在凌晨点燃熏烟,以防霜冻,故D正确;点燃熏烟主要是减轻霜冻对桃树的危害,与地温高低关系不大,且凌晨没有太阳辐射,故A错;由于夜晚无太阳辐射,地面辐射较弱,大气吸收热量较少,所以该时段大气辐射较弱,且凌晨时段气温较低,温差不大,故B错;果园内外果园内外气压大小、风力大小,与点燃熏烟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答案选择D。
11.结合所学知识,点燃熏烟,主要是增加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进而加强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加气温,减轻冻害,故B正确,D错误;大气的反射需要在白天才能起到作用,故A错误;大气辐射主要射向宇宙空间,与减轻桃树的霜冻危害无关,故C错误。答案选B。
【答案】12.D
13.B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
【解析】【点评】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风向:①高空风向:平行于等压线;②近地面风向:斜交于等压线。
2、风速:①水平气压梯度力:正相关—同一幅图中,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②摩擦力:负相关—一般而言高空风速大于地面;洋面风速大于陆面。③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影响风向。
3、形成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12.图中甲、乙、丙代表等压线,P垂直于等压线,应是水平气压梯度力,Q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接近,且与等压线斜交,应是风向;M与风向相反,应该是摩擦力:N与风向垂直,应该是地转偏向力,故答案为:D。
13.若图中等压线数值不变且分布在高空,则水平气压梯度力不变,摩擦力变小,风速变快,地转偏向力变大,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答案】14.B
15.B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在判读大气受热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一是要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实质,地面先吸收太阳辐射,然后把热量传给大气,大气通过逆辐射把热量又还给地面;二是地表主要在白天接收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和地面辐射随时都存在,只不过不同时刻强弱不同,且大气辐射最强和地面辐射最强的时刻分别是大气温度最高和地面温度最高的时刻;三是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白天一般主要考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晚上一般考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4.从图示可知:A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B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C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D为被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E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F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G为大气逆辐射,H为大气辐射射向宇宙空间的部分,I为地面辐射,J为被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K为射向宇宙空间的地面辐射。晴朗天空呈蔚蓝色是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在图中为F作用,A项错误;阴霾天空呈暗灰色是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反射和散射作用,在图中为C和F作用,B项正确;蔬菜大棚能保暖是因为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在图中是G作用,C项错误;南极大陆气温低是因为地面多为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烈,在图中为D作用,D项错误,故本题选B。
15.与地球相比,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主要是月球没有大气层,夜晚,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弱,地面辐射射向宇宙空间的部分多,地面损失热量多,夜晚气温低,K作用增强,白天,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到达月球地面的太阳辐射多,白天地温高,B作用增强,所以导致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B项正确,ACD均错误。故答案为:B。
16.【答案】(1)B;A;顺时针
(2)B;夜晚;陆风
(3)画图如下(顺时针方向),
②;理由:城区人口密度大,生产活动多,释放热量多,气温高,气流上升。郊区气温较低,气流下沉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1)根据热力环流原理,近地面的气压系统的性质与高空相反。甲图中信息显示,A地上空的C处等压线向高空凸出,为高压,B地上空的D处等压线向近地面凸出,为低压,故近地面的A处为低压,B处为高压。近地面气压低的地方气温高,气流上升,故A处气流上升,近地面气压高的地方,空气下沉,气温较低,故气温较高的是A地,在水平方向上,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故图中ABCD间形成顺时针的热力环流。
(2)若甲图中表示白天山谷之间的热力环流,白天山坡升温较山谷快,气温山坡高于谷底,山坡气流上升,山坡上形成低压,谷底气流下沉,形成高压,气流由谷底吹向山坡,因此表示谷地的是B处,表示山坡的是A处;若A地为海洋,B地为陆地,则陆地气流下沉,海洋气流上升,说明海洋气温高于陆地,陆地气压高于海洋,故此时为夜晚,A、B之间吹陆风。
(3)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可知,城市气温高于附近的郊区,城市气流上升,郊区气流下沉,近地面风从郊区吹向城市,高空气流由城市上空吹向郊区上空,该热力环流大致呈顺时针。具体如图:
该市的煤炭发电厂,有严重的大气污染, 城区人口密度大,生产活动多,释放热量多,气温高,气流上升。郊区气温较低,气流下沉,为了减少污染物对市中心的影响,发电厂应该布局在热力环流之外,因此发电厂适宜布局在图中②位置。
【点评】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①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
②影响与应用: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在下沉距离之外。
17.【答案】(1)如下图所示:
(2)气压:乙、甲、丁、丙
(3)乙;郊区比城市近地面气温低,近地面气压较高
(4)甲近地面太阳辐射强度小于乙;甲地多阴雨天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强;乙地多晴朗天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少。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丙、丁两地同处于1000米高空,丁处等压面上凸,为高压;丙处等压面下凹,为低压,同一水平面上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即由丁到丙,热力环流为顺时针方向,在图中按照顺时针方向依次标出箭头即可。
(2)由上题分析可知,气压值丁大于丙。按照热力环流规律,高空与近地面气压状况相反,可知近地面气压值甲小于乙。高空气压值始终小于近地面,因此四点气压从大到小的排序为乙、甲、丁、丙。
(3)市区与郊区相比,市区气温高,气压低;郊区气温低,气压高。由上题分析可知,近地面气压值甲小于乙,因此表示城区的是甲,表示郊区的是乙。
(4)由热力环流的方向可知,甲地多上升气流,易形成阴雨天气,云层较厚,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度减小;而乙地多下沉气流,易形成晴朗干燥天气,云层较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强。
【点评】受热地区,气流上升,高空形成高气压区,等压面凸起;遇冷地区,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区,高空形成低气压区。
高空气流从高气压区(上空)向低气压区上空)扩散,近地面气流从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流入,形成热力环流。
①一般而言,近地面热低压,冷高压;
②高空和近地面气压状况正好相反;
③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④高压低压指同一水平面而言,气流由高压指向低压;
⑤等压面高压向上弯,低压向下弯。
18.【答案】(1)D;石质地面增温、降温较快,石质地面比山林温差大;晴天,白天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较高;夜晚,大气的逆辐射较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较弱,气温较低;因此昼夜温差大
(2)热力环流;石质地面增温较快,林木增温较慢,(房前石质地面房后林木)增强了房前房后的温差,从而增强了房前房后的水平气压梯度力
(3)
(4)西北风
(5)乙;增加绿地面积(绿化楼顶、绿化墙壁);增加水域面积;通风廊道;合理规划城市建筑物和道路等。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1)晴天的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气温高,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昼夜温差大。据图可知。首先晴天昼夜温差大,A、C排除;山林比热容大,石质地面比热容小,因此石质地面昼夜温差最大,B排除,D正确。故答案为:D。(2)据材料可知,“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据右图可知,石质地面增温较快,林木增温较慢,房前石质地面房后林木,增强了房前房后的温差,从而增强了房前房后的水平气压梯度力。也体现了“穿堂风”的形成运用了热力环流原理。(3)据左图等压面的弯曲可知,高空丁地等压面上凸,可判断为高气压,丙地等压面下凹,可判断为低气压,高空和近地面气压相反,则可推出近地面甲为低气压,乙为高气压,水平方向大气从高压流向低压,因此形成顺时针大气运动。(4)据图并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假如右图所示区域位于南半球,则甲、乙之间水平气压梯度力从乙指向甲,南半球受向左地转偏向力影响,风向为西北风。(5)据图,假如右图所示环流为城市热岛环流,城市人为热量多,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郊区气温低,盛行下沉气流,因此可判断甲地表示城市,乙地表示郊区。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可以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或者增加水域面积,降低与郊区的温差,也可以建设通风廊道,合理规划城市建筑物和道路等。
【点评】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的“四关键”
19.【答案】(1)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③;①
(2)太阳辐射(或①);地面辐射(或④)
(3)高;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且多晴朗天气,日照时间长
(4)②;①;阴天时,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气温比晴天时低;夜晚大气逆辐射强,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气温比晴天时高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运动
【解析】【分析】(1)指出图中①~④的含义:①太阳辐射,②大气辐射,③大气逆辐射,④地面辐射(可以先从②入手,再判读出①);对地面有保温作用的是③,属于短波辐射的是①。
(2)近地面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直接来源是地面辐射。因为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大气直接吸收得很少,主要是吸收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
(3)我国青藏高原的纬度与四川盆地相差不大,但年太阳辐射总量却比四川盆地高,据图甲所示原理分析原因: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能见度高,大气纯净度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且多晴朗天气,日照时间长。四川盆地是盆地地形,多雨雾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弱。
(4)图乙①②两条曲线,表示阴天时气温变化的是②,表示晴天时气温变化的是①,据图甲所示原理说明判断理由:阴天时,白天大气密度大,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气温比晴天时低;夜晚大气密度大,大气逆辐射强,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更多,气温比晴天时高。阴天的温度变化幅度明显大于晴天的曲线。
【点评】太阳照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返大地”,掌握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距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
大气中的水汽、尘埃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能力较弱,因此大部分太阳辐射能直接到达地表。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无选择性,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不断升温的同时释放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近地面大气升温后释放长波辐射,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20.【答案】(1)水汽;二氧化碳
(2)地面辐射;晴天,保温作用弱;阴雨天,保温作用强
(3)太阳辐射
(4)燃烧秸杆产生的浓烟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它可以强烈地吸收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然后大气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从而使地面热量损失减少,降温减慢,减少寒潮造成的损失。
【知识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1)由所学知识可知,对流层大气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太阳辐射。
(2)由图可知,大气对地面之所以具有保温作用,就是因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大气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再将热量还给大地。晴天,云量少,大气的保温作用弱;阴雨天,云量多,大气的保温作用强。
(3)由所学知识可知,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
(4)由所学知识可知,因这燃烧秸杆产生的浓烟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它可以强烈地吸收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然后大气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从而使地面起到保温的作用,减少寒潮造成的损失。
【点评】太阳照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返大地”,掌握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距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
大气中的水汽、尘埃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能力较弱,因此大部分太阳辐射能直接到达地表。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无选择性,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不断升温的同时释放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近地面大气升温后释放长波辐射,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2.3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同步测试(B卷)
一、单选题
(2021高一上·大连期末)燃放孔明灯是我国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冉冉升起的孔明灯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下图为我国某地等压线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点燃孔明灯后,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内部空气密度增大,气压升高 B.内部空气密度减小,气压降低
C.内部空气密度增大,气压降低 D.内部空气密度减小,气压升高
2.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所燃放的孔明灯水平方向移动速度最快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3.如在图中丙地燃放孔明灯,其在近地面可能的飞行方向是(  )
A.向南 B.向北 C.向东 D.向西
【答案】1.B
2.D
3.A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点评】如何根据等压线确定风向:
(1)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阅读等压线分布图,判断气压高低,并按照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的原理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
(2)定地转偏向力——分清图示是哪个半球,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若是北半球,风向向右偏;若是南半球,风向向左偏;
(3)定偏转角度——分清是高空还是近地面的气流,若是近地面受三个力的作用,最终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定的角度(30°~45°);若是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按照以上方法即可绘出风向。
1.孔明灯底部点火以后,内部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密度减小,气压下降,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2.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读图可知,丁地等压线最密集,风速最大,受风力影响,孔明灯水平方向移动速度最快,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3.丙地位于高压中心的东南侧,在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下,近地面吹北风,孔明灯有可能向南飞行,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2021高一上·海南期末)甲地为陆地,乙地为海洋,两地纬度相同,距离相近。下图示意两地天气情况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图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
A.7月1日的甲地 B.7月1日的乙地
C.7月2日的甲地 D.7月2日的乙地
5.下列时间中,两地间海风势力最强的是(  )
A.7月1日白天 B.7月1日夜晚 C.7月2日白天 D.7月2日夜晚
【答案】4.B
5.C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明确“太阳照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返大地”,掌握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昼夜晴天,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若,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近地面的气温较高,夜晚晴天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较弱,近地面气温降低的多,气温低,昼夜温差大;昼夜阴天,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少,近地面的气温较低,夜晚阴天,大气逆辐射较强,保温作用强,降温幅度小,气温较高,昼夜温差较小。
4.结合图示可知7月1日白昼和夜晚都有云,白昼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白天气温较低;夜晚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强,夜晚气温较高,因此此日昼夜温差最小;甲地是陆地,乙是海洋,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陆地昼夜温差变化较海洋大,因此7月1日乙地小于甲地,B正确A错误。7月2日白昼为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气温较高,夜晚为晴天,大气保温作用差,气温较低,昼夜温差大,CD错误。故答案为:B。
5.要形成海风,必须是海洋气温低于陆地气温,海洋表面上空形成高压,陆地表面上空形成低压,近地面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海风才能形成,也就是必须在白天才能形成海风,BD错误。由图可知,7月1日多云会削弱太阳辐射,陆地气温会低于7月2日天气晴朗时的时候,所以C正确A错误。故答案为:C。
(2021高一上·长沙期末)在生活中,我们在切大葱或洋葱的时候,便会忍不住“泪流满面”。为此,我们可以在旁边点燃一支蜡烛后过一会儿再切,便可极大的缓解眼部的不适感。如图为切大葱或洋葱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切大葱或洋葱时,在旁边点燃蜡烛可缓解“泪流满面”利用的地理原理是(  )
A.水循环 B.洋流 C.热力环流 D.温室效应
7.仅从上述原理考虑,此时图中切大葱处空气的运动状况可能是(  )
①下沉②上升③向洋葱方向运动④向蜡烛方向运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6.C
7.B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点评】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其形成过程为: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高空形成高气压;受冷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的热力环流。热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冷处收缩下沉。于是上空相同高度处,热地方单位面积空气柱重量(即气压)大,冷地方高空气压小,高空形成热-冷的气流。热处气流流失后,整个空气柱减轻,地面形成低压,冷处则形成高压,近地面形成冷-热的气流。加上上升、下沉气流,构成了热力环流。
6.蜡烛附近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近地面为低压,促使洋葱或大葱部位气流向蜡烛附近运动,从而缓解“泪流满面”的不适感,主要利用了热力环流的原理,C正确。与水循环、洋流以及温室效应等无关。故答案为:C。
7.结合前面分析可知,大葱部位气温较蜡烛部位较低,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为高压,蜡烛部位近地面为低压,所以近地面气流向蜡烛方向运动,①④正确,故答案为:B。
(2021高一上·辽宁期末)读南半球某地某时段的近地面等压面分布图(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下列判断①地风向正确的是(  )
A.西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东南风
9.若该图表示的是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等压面分布状况,则(  )
A.甲易形成阴雨天气 B.甲地气流上升,乙地下沉
C.甲气温比乙地低 D.甲地气温日较差小于乙地
【答案】8.D
9.C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点评】影响风向的因素
影响风向的主要因素:大气的受力状况、地转偏向力及其存在位置。具体表现是:
(1)同一平面气流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若只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对风向的影响,则风向与等压线垂直;若只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对风向的影响,则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若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及地转偏向力对风向的影响,则风向应该是斜穿等压线,且从高压吹向低压。
(2)近地面的风运动过程中往往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而高空的风一般只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3)风向与摩擦力的方向总相反;地转偏向力的方向总与风向、摩擦力的方向垂直;地转偏向力与摩擦力的合力方向总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相反。
(4)高空和近地面没有明确规定的高度,但是一般以1500米为参考数值。
8.读图,①地气压南侧更高,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致指向北方,区域位于南半球,风受地转偏向力向左偏转的影响,最终与等压线斜交,所以①地吹东南风,故答案为:D。
9.同一水平的甲乙相比,甲为高压,乙为低压。所以甲地较冷,空气遇冷下沉,多晴天,云层薄,白天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高,夜间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气温低,昼夜温差更大;乙受受热空气膨胀上升,多阴雨天气,甲气温低于乙气温。C正确,ABD错。故答案为:C。
(2021高一上·邢台期末) 2021年11月21日,中央气象台发布寒潮蓝色预警,至23日,今年冬季第三轮寒潮席卷我国大部分地区,陕西宝鸡眉县位于秦岭山区,是“中国猕猴桃之乡”,当地果农为抵御本次寒潮,于2日凌晨在桃园内堆枝叶、杂草和谷壳等,用土压成熏烟堆,点火重烟,以此减轻霜冻危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果农于凌晨点火熏烟,是因为该时段(  )
A.太阳辐射最弱,地温最低 B.大气辐射最强,温差最大
C.果园内外气压最大,风力强 D.地面辐射损失较多,气温较低
11.点火熏烟可以减轻霜冻危害,是因为增强了(  )
A.大气反射 B.大气逆辐射 C.大气辐射 D.地面辐射
【答案】10.D
11.B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大气对太阳辐的短波射吸收很少,但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能力强,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升温,产生地面辐射,大部分被大气吸收,大气又以大气逆辐射的返回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熏烟防霜是通过熏烟使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增强大气逆辐射,使保温作用增强,减轻霜冻。
10.凌晨无太阳辐射提供热量,地面散热又比较多,因此气温比较低,农作物容易遭受冻害,因此要在凌晨点燃熏烟,以防霜冻,故D正确;点燃熏烟主要是减轻霜冻对桃树的危害,与地温高低关系不大,且凌晨没有太阳辐射,故A错;由于夜晚无太阳辐射,地面辐射较弱,大气吸收热量较少,所以该时段大气辐射较弱,且凌晨时段气温较低,温差不大,故B错;果园内外果园内外气压大小、风力大小,与点燃熏烟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答案选择D。
11.结合所学知识,点燃熏烟,主要是增加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进而加强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加气温,减轻冻害,故B正确,D错误;大气的反射需要在白天才能起到作用,故A错误;大气辐射主要射向宇宙空间,与减轻桃树的霜冻危害无关,故C错误。答案选B。
(2021高一上·砚山期末)下图为北半球气压分布以及不同力作用下的风向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代表等压线。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若P代表水平气压梯度力,则图中Q、M、N三个箭头分别代表(  )
A.摩擦力、地转偏向力、风向 B.地转偏向力、摩擦力、风向
C.地转偏向力、风向、摩擦力 D.风向、摩擦力、地转偏向力
13.若图中等压线数值不变且分布在高空,则(  )
A.水平气压梯度力变大 B.风速变快
C.地转偏向力变小 D.摩擦力变大
【答案】12.D
13.B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
【解析】【点评】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风向:①高空风向:平行于等压线;②近地面风向:斜交于等压线。
2、风速:①水平气压梯度力:正相关—同一幅图中,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②摩擦力:负相关—一般而言高空风速大于地面;洋面风速大于陆面。③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影响风向。
3、形成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12.图中甲、乙、丙代表等压线,P垂直于等压线,应是水平气压梯度力,Q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接近,且与等压线斜交,应是风向;M与风向相反,应该是摩擦力:N与风向垂直,应该是地转偏向力,故答案为:D。
13.若图中等压线数值不变且分布在高空,则水平气压梯度力不变,摩擦力变小,风速变快,地转偏向力变大,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2021高一上·期末)下图为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晴朗天空呈蔚蓝色是因为C作用
B.阴霾天空呈暗灰色是因为F、C作用
C.蔬菜大棚能保暖是因为增强了I作用
D.南极大陆气温低是因为K作用强烈
15.与地球相比,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主要相关因素是(  )
A.B增强D减弱 B.B增强K增强 C.B增强G增强 D.I增强H增强
【答案】14.B
15.B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在判读大气受热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一是要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实质,地面先吸收太阳辐射,然后把热量传给大气,大气通过逆辐射把热量又还给地面;二是地表主要在白天接收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和地面辐射随时都存在,只不过不同时刻强弱不同,且大气辐射最强和地面辐射最强的时刻分别是大气温度最高和地面温度最高的时刻;三是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白天一般主要考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晚上一般考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4.从图示可知:A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B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C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D为被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E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F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G为大气逆辐射,H为大气辐射射向宇宙空间的部分,I为地面辐射,J为被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K为射向宇宙空间的地面辐射。晴朗天空呈蔚蓝色是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在图中为F作用,A项错误;阴霾天空呈暗灰色是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反射和散射作用,在图中为C和F作用,B项正确;蔬菜大棚能保暖是因为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在图中是G作用,C项错误;南极大陆气温低是因为地面多为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烈,在图中为D作用,D项错误,故本题选B。
15.与地球相比,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主要是月球没有大气层,夜晚,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弱,地面辐射射向宇宙空间的部分多,地面损失热量多,夜晚气温低,K作用增强,白天,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到达月球地面的太阳辐射多,白天地温高,B作用增强,所以导致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B项正确,ACD均错误。故答案为:B。
二、综合题
16.(2021高一上·惠阳期中)读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甲图)及城郊热力环流示意图(乙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甲图中A,B两地近地面,气压较高的是   地,气温较高的是   地。图中A,B,C,D四地的气流运动方向是   (填顺时针或逆时针)。
(2)如果甲图表示的是白天山谷之间的热力环流,则表示谷地的是   地(填A或B)。若A地为海洋、B地为陆地,则此时为   (白天/夜晚);A、B两地间吹   (海风/陆风)
(3)依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在右图用箭头标出气流流动方向。该市的煤炭发电厂(对大气污染严重),应布局在①②两处中的 处(填图中数字序号),请说明两点理由。
【答案】(1)B;A;顺时针
(2)B;夜晚;陆风
(3)画图如下(顺时针方向),
②;理由:城区人口密度大,生产活动多,释放热量多,气温高,气流上升。郊区气温较低,气流下沉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1)根据热力环流原理,近地面的气压系统的性质与高空相反。甲图中信息显示,A地上空的C处等压线向高空凸出,为高压,B地上空的D处等压线向近地面凸出,为低压,故近地面的A处为低压,B处为高压。近地面气压低的地方气温高,气流上升,故A处气流上升,近地面气压高的地方,空气下沉,气温较低,故气温较高的是A地,在水平方向上,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故图中ABCD间形成顺时针的热力环流。
(2)若甲图中表示白天山谷之间的热力环流,白天山坡升温较山谷快,气温山坡高于谷底,山坡气流上升,山坡上形成低压,谷底气流下沉,形成高压,气流由谷底吹向山坡,因此表示谷地的是B处,表示山坡的是A处;若A地为海洋,B地为陆地,则陆地气流下沉,海洋气流上升,说明海洋气温高于陆地,陆地气压高于海洋,故此时为夜晚,A、B之间吹陆风。
(3)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可知,城市气温高于附近的郊区,城市气流上升,郊区气流下沉,近地面风从郊区吹向城市,高空气流由城市上空吹向郊区上空,该热力环流大致呈顺时针。具体如图:
该市的煤炭发电厂,有严重的大气污染, 城区人口密度大,生产活动多,释放热量多,气温高,气流上升。郊区气温较低,气流下沉,为了减少污染物对市中心的影响,发电厂应该布局在热力环流之外,因此发电厂适宜布局在图中②位置。
【点评】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①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
②影响与应用: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在下沉距离之外。
17.(2021高一上·六安期中)下图为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探究对流层中“热力环流原理”过程中所绘制的示意图,1000米为高空,回答下列问题。
(1)用箭头在图上标出环流模式。
(2)甲、乙、丙、丁四点,气压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分别为   
(3)若图中甲乙两地表示市区和郊区,则表示郊区的是   地,其理由是   
(4)比较甲乙近地面太阳辐射强度差异,并说明原因。
【答案】(1)如下图所示:
(2)气压:乙、甲、丁、丙
(3)乙;郊区比城市近地面气温低,近地面气压较高
(4)甲近地面太阳辐射强度小于乙;甲地多阴雨天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强;乙地多晴朗天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少。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丙、丁两地同处于1000米高空,丁处等压面上凸,为高压;丙处等压面下凹,为低压,同一水平面上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即由丁到丙,热力环流为顺时针方向,在图中按照顺时针方向依次标出箭头即可。
(2)由上题分析可知,气压值丁大于丙。按照热力环流规律,高空与近地面气压状况相反,可知近地面气压值甲小于乙。高空气压值始终小于近地面,因此四点气压从大到小的排序为乙、甲、丁、丙。
(3)市区与郊区相比,市区气温高,气压低;郊区气温低,气压高。由上题分析可知,近地面气压值甲小于乙,因此表示城区的是甲,表示郊区的是乙。
(4)由热力环流的方向可知,甲地多上升气流,易形成阴雨天气,云层较厚,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度减小;而乙地多下沉气流,易形成晴朗干燥天气,云层较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强。
【点评】受热地区,气流上升,高空形成高气压区,等压面凸起;遇冷地区,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区,高空形成低气压区。
高空气流从高气压区(上空)向低气压区上空)扩散,近地面气流从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流入,形成热力环流。
①一般而言,近地面热低压,冷高压;
②高空和近地面气压状况正好相反;
③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④高压低压指同一水平面而言,气流由高压指向低压;
⑤等压面高压向上弯,低压向下弯。
18.(2021高一上·吉林期末)读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下为我国西南山区的传统民居穿堂风示意图和热力环流示意图。
(1)左图中只考虑天气状况的影响,昼夜温差最大的是下图中的   (填选项),试说明理由。   
(2)与“穿堂风”的形成有关的地理原理是   ,民居屋前石质地面,屋后种植林木,可以明显增强夏季穿堂风。请用以上原理进行解释。
(3)用箭头在右图中标出热力环流的方向。
(4)假如右图所示区域位于南半球,则甲、乙之间的风向为   。
(5)假如右图所示环流为城市热岛环流,则表示郊区的是   地,请你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出两条合理性建议。   
【答案】(1)D;石质地面增温、降温较快,石质地面比山林温差大;晴天,白天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较高;夜晚,大气的逆辐射较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较弱,气温较低;因此昼夜温差大
(2)热力环流;石质地面增温较快,林木增温较慢,(房前石质地面房后林木)增强了房前房后的温差,从而增强了房前房后的水平气压梯度力
(3)
(4)西北风
(5)乙;增加绿地面积(绿化楼顶、绿化墙壁);增加水域面积;通风廊道;合理规划城市建筑物和道路等。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1)晴天的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气温高,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昼夜温差大。据图可知。首先晴天昼夜温差大,A、C排除;山林比热容大,石质地面比热容小,因此石质地面昼夜温差最大,B排除,D正确。故答案为:D。(2)据材料可知,“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据右图可知,石质地面增温较快,林木增温较慢,房前石质地面房后林木,增强了房前房后的温差,从而增强了房前房后的水平气压梯度力。也体现了“穿堂风”的形成运用了热力环流原理。(3)据左图等压面的弯曲可知,高空丁地等压面上凸,可判断为高气压,丙地等压面下凹,可判断为低气压,高空和近地面气压相反,则可推出近地面甲为低气压,乙为高气压,水平方向大气从高压流向低压,因此形成顺时针大气运动。(4)据图并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假如右图所示区域位于南半球,则甲、乙之间水平气压梯度力从乙指向甲,南半球受向左地转偏向力影响,风向为西北风。(5)据图,假如右图所示环流为城市热岛环流,城市人为热量多,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郊区气温低,盛行下沉气流,因此可判断甲地表示城市,乙地表示郊区。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可以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或者增加水域面积,降低与郊区的温差,也可以建设通风廊道,合理规划城市建筑物和道路等。
【点评】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的“四关键”
19.(2021高一上·鄂州期末)图甲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图乙为“某地晴天和阴天的气温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①~④的含义:①   ,②   ,③   ,④   ;对地面有保温作用的是   (填序号),属于短波辐射的是   (填序号)。
(2)近地面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是   ,直接来源是   。
(3)我国青藏高原的纬度与四川盆地相差不大,但年太阳辐射总量却比四川盆地   ,据图甲所示原理分析原因   。
(4)图乙①②两条曲线,表示阴天时气温变化的是   ,表示晴天时气温变化的是   ,据图甲所示原理说明判断理由   。
【答案】(1)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③;①
(2)太阳辐射(或①);地面辐射(或④)
(3)高;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且多晴朗天气,日照时间长
(4)②;①;阴天时,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气温比晴天时低;夜晚大气逆辐射强,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气温比晴天时高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运动
【解析】【分析】(1)指出图中①~④的含义:①太阳辐射,②大气辐射,③大气逆辐射,④地面辐射(可以先从②入手,再判读出①);对地面有保温作用的是③,属于短波辐射的是①。
(2)近地面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直接来源是地面辐射。因为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大气直接吸收得很少,主要是吸收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
(3)我国青藏高原的纬度与四川盆地相差不大,但年太阳辐射总量却比四川盆地高,据图甲所示原理分析原因: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能见度高,大气纯净度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且多晴朗天气,日照时间长。四川盆地是盆地地形,多雨雾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弱。
(4)图乙①②两条曲线,表示阴天时气温变化的是②,表示晴天时气温变化的是①,据图甲所示原理说明判断理由:阴天时,白天大气密度大,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气温比晴天时低;夜晚大气密度大,大气逆辐射强,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更多,气温比晴天时高。阴天的温度变化幅度明显大于晴天的曲线。
【点评】太阳照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返大地”,掌握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距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
大气中的水汽、尘埃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能力较弱,因此大部分太阳辐射能直接到达地表。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无选择性,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不断升温的同时释放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近地面大气升温后释放长波辐射,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20.(2021高一上·滁州期末)读大气的保温作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大气吸收太阳辐射的主要成分是对流层的   和   。
(2)由图可知,大气对地面之所以具有保温作用,就是因为大气吸收使   大气增温。指出大气保温作用与天气变化的联系。   
(3)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相对而言,辐射波长较短的是   。
(4)在寒冷的冬天,农民往往在麦田边燃烧大量的秸秆来防御寒潮,试用所学知识解释其原理。
【答案】(1)水汽;二氧化碳
(2)地面辐射;晴天,保温作用弱;阴雨天,保温作用强
(3)太阳辐射
(4)燃烧秸杆产生的浓烟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它可以强烈地吸收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然后大气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从而使地面热量损失减少,降温减慢,减少寒潮造成的损失。
【知识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1)由所学知识可知,对流层大气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太阳辐射。
(2)由图可知,大气对地面之所以具有保温作用,就是因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大气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再将热量还给大地。晴天,云量少,大气的保温作用弱;阴雨天,云量多,大气的保温作用强。
(3)由所学知识可知,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
(4)由所学知识可知,因这燃烧秸杆产生的浓烟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它可以强烈地吸收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然后大气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从而使地面起到保温的作用,减少寒潮造成的损失。
【点评】太阳照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返大地”,掌握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距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
大气中的水汽、尘埃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能力较弱,因此大部分太阳辐射能直接到达地表。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无选择性,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不断升温的同时释放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近地面大气升温后释放长波辐射,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