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2.6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同步测试(A卷)
一、单选题
1.(2020高一上·青岛期末)土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层次是( )
A.有机层和腐殖质层 B.腐殖质层和淋溶层
C.淀积层和淋溶层 D.淀积层和母质层
【答案】C
【知识点】认识土壤
【解析】【分析】土壤从上到下分为表土层、心土层和底土层。最上层是表土层,又称淋溶层,第二层是心土层,又称淀积层,第三层是底土层,又称母质层。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淀积层由承受表土淋溶下来的物质形成,淀积层和淋溶层相伴存在,是土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层次,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点评】土壤剖面发生层一般分为:表土层(A层)、心土层(B层)和底土层(C层)。底土层中,还包括潜育层(G层)。表土层也叫腐殖质-淋溶层,是熟化土壤的耕作层;在森林覆盖地区有枯枝落叶层。心土层也叫淀积层由承受表土淋溶下来的物质形成的。底土层也叫母质层,是土壤中不受耕作影响,保持母质特点的一层。潜育层也叫"灰粘层",是在潜水长期浸渍下经潜育化作用形成的土层,土色蓝绿或青灰色,质地粘重,通气不良,养分转化慢。观察和了解土壤剖面是认识土壤、分析鉴定土壤肥力,制定耕作措施的最重要方法之一。
(2021高一上·百色期末)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2.图示反映的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地貌 C.时间 D.气候
3.图示a、b、c、d四幅图的含义对应正确的是( )
①a——低等生物作用②b——岩石风化崩解③c——土壤分层形成④d——成熟土壤形成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2.C
3.D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土壤形成的因素:
1、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微生物、土壤动物对土壤系统的影响,生物因素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的最活跃因素。植物选择性的吸收母质、大气、水体中的营养,经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质,促进养分的释放。动物残体也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并且土壤中动物对土壤产生特殊作用,如翻动和搅动作用。
2、气候因素是土壤系统发展变化的主要推动力。它影响土壤的地理分布规律,其是地带性分布规律。气候因素,特别是水分和热量条件,直接或间接影响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影响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
3、地形因素一般只是引起地表能量和物质的再分配,并没有引起新的物质。其支配地表径流,使地带性土壤范围中产生非地带性土壤。
4、母质因素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土壤母质是岩石风化的产物,而土壤是母质通过成土过程而形成的。不同母质对土壤中次生矿物也有一定的影响。
5、时间因素—发育程度。土壤年龄分为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它是土壤发育的强度因子。生物、地形、气候、母质四大因素在随着成土年龄的增长而加深。土壤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发展着。
2.时间决定着土壤的发育进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从无到有,从薄到厚,层次由少到多,逐步发育成熟。故答案为:C。
3.读图,根据图示含义可知,a为岩石风化崩解,b为低等生物作用,c为土壤分层形成,d为成熟土壤形成。故答案为:D。
(2021高一上·金台期末)下表是我国三个地区地带性土壤的有机质含量统计分析。完成下面小题。
土壤 主要分布地区 有机质含量(%)
暗棕壤 东北地区 2.14—16.4
棕壤 山东半岛 2.07—7.05
红壤 南方低山丘陵 0.52—1.95
4.南方地区的红壤有机质含量远低于东北地区的暗棕壤,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气候 B.人类活动 C.地形 D.成土母质
5.土壤中有机质的来源是( )
A.成土母质 B.生物 C.地形 D.气候
【答案】4.A
5.B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土壤形成的因素:
1、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微生物、土壤动物对土壤系统的影响,生物因素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的最活跃因素。植物选择性的吸收母质、大气、水体中的营养,经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质,促进养分的释放。动物残体也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并且土壤中动物对土壤产生特殊作用,如翻动和搅动作用。
2、气候因素是土壤系统发展变化的主要推动力。它影响土壤的地理分布规律,其是地带性分布规律。气候因素,特别是水分和热量条件,直接或间接影响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影响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
3、地形因素一般只是引起地表能量和物质的再分配,并没有引起新的物质。其支配地表径流,使地带性土壤范围中产生非地带性土壤。
4、母质因素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土壤母质是岩石风化的产物,而土壤是母质通过成土过程而形成的。不同母质对土壤中次生矿物也有一定的影响。
5、时间因素—发育程度。土壤年龄分为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它是土壤发育的强度因子。生物、地形、气候、母质四大因素在随着成土年龄的增长而加深。土壤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发展着。
4.南方地区气候湿润,气温较高,降水多,土壤有机质分解作用持续时间长,导致有机质含量低,A正确;红壤和暗棕壤都是地带性土壤,主要是由当地的气候、生物等自然条件影响下发育而成的,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不大,B错误;与南方低山丘陵地形相比,东北平原地形虽然土层深厚,但不是有机质高的原因,C错误;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对土壤有机质影响很小,D错误。故答案为:A。
5.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是土壤中矿物质的来源,A错误;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高等植物(地上部和地下部)、土壤中的动物、土壤中的微生物和人类施用的有机肥,所以主要来自生物,B正确;地形和气候会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但不直接提供有机质,C、D错误。故答案为:B。
(2021高一上·云县期末)土壤在垂直方向上的物质组成和颜色各异,不同地区间也存在水平差异。下图“为土壤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土壤剖面结构图中字母O代表( )
A.腐殖质层 B.淀积层 C.母岩层 D.母质层
7.下列关于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土壤肥力是自然形成的,无论如何利用都不会损耗其肥力
B.森林地表枯枝落叶多,其土壤的有机含量一般高于草原
C.南方水稻土的形成与人类长期的耕种和培育无关
D.壤土兼有砂土和黏土的特点,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
【答案】6.A
7.D
【知识点】认识土壤
【解析】【点评】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
6.从图中可读出,O为腐殖质层、A为淋溶层、B为淀积层、C为母岩层、R为基岩,A正确。
7.土壤肥力可以是自然形成的,也可以是人类长期培育的,不合理利用会导致肥力下降,A错。热带雨林的土壤因有机质分解速度快,比较贫瘠,B错。南方水稻土的形成与人类长期的耕种和培育有关,C错。壤土兼有砂土和黏土的特点,既能通气透水,又能蓄水保温,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D正确。
8.(2021高一上·山东月考)研究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农业生产、植被恢复和土地利用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为黄土高原某沟壑区不同坡度和坡向的土壤水分含量剖面图。据此完成:从土壤水分条件看,黄土高原沟壑区植被生长条件较好的是( )
①缓坡②陡坡③阳坡④阴坡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D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分析】黄土高原植被生长与水分条件息息相关。水分条件越好,植被生长越好。根据甲图可知,同一深度,坡度缓的地方含水量更多;根据乙图可知,同一深度,阴坡的含水量更高,因此黄土高原沟壑区植被生长条件较好的是阴坡、缓坡。①④正确,故答案为:D。
【点评】土壤形成的五大因素:
1、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微生物、土壤动物对土壤系统的影响,生物因素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的最活跃因素。植物选择性的吸收母质、大气、水体中的营养,经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质,促进养分的释放。动物残体也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并且土壤中动物对土壤产生特殊作用,如翻动和搅动作用。
2、气候因素是土壤系统发展变化的主要推动力。它影响土壤的地理分布规律,其是地带性分布规律。气候因素,特别是水分和热量条件,直接或间接影响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影响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
3、地形因素一般只是引起地表能量和物质的再分配,并没有引起新的物质。其支配地表径流,使地带性土壤范围中产生非地带性土壤。
4、母质因素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土壤母质是岩石风化的产物,而土壤是母质通过成土过程而形成的。不同母质对土壤中次生矿物也有一定的影响。
5、时间因素—发育程度。土壤年龄分为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它是土壤发育的强度因子。生物、地形、气候、母质四大因素在随着成土年龄的增长而加深。土壤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发展着。
9.读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下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生物 D.成土母质
(2)在土壤的发育过程中,成土母质主要影响土壤的( )
A.有机质含量母质 B.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
C.发育程度和肥力大小 D.土层厚度
【答案】(1)C
(2)B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土壤是多个自然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其中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C正确。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有机物能够在微生物作用下形成腐殖质,为土壤提供肥力。(2)在土壤的发育过程中,成土母质主要为土壤提供矿物质,影响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即土壤的质地,B正确。
【点评】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可概括为:①土壤是一种独立的自然体,它是在各种成土因素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②对于土壤的形成来说,各种成土因素具有同等重要性和相互不可替代性。其中生物起着主导作用。土壤是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气候和地形条件下,活有机体作用于成土母质而形成的。
土壤并非生来就具有肥力特征,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跟生物发育一样,土壤发育也有一系列的过程。其中,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是土壤形成的五大关键成土因素。
10.(2020高一上·河西期末)读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回答下面小题。
(1)图中影响土壤形成最活跃的要素是( )
A.风化基岩 B.气候 C.地形 D.生物
(2)图示区域( )
①地表径流量与植被覆盖率负相关 ②陡坡上的土壤厚度一般比较浅薄
③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④地下径流量受当地气温影响大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1)D
(2)A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分析】(1)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故答案为:D项。(2)植被覆盖率越高,水体下渗越多,地表径流越少,因此地表径流量与植被覆盖率正相关,①正确;陡坡上由于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水土迁移较快,因此土壤厚度一般比较浅薄,②正确;土壤中的矿物养分来自于母质,③错误;地下径流量受当地降水和植被的影响大,④错误。因此①②正确,故答案为:A。
【点评】土壤是一种独立的自然体,它是在各种成土因素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于土壤母质而形成的。它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其形成的因素有以下六种:
1、母质因素:经风化作用形成的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质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它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产生重要的作用。
2、气候因素:直接影响是对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造成影响,如温度每增加10℃,土壤中的化学反应速度平均增加1~2倍;间接影响是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以及植被类型等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3、生物因素: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和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其中植物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绿色植物吸收养分元素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归还给地表;动物除以排泄物、分泌物和残体的形式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并通过啃食、搬运和搅动等促进有机残体的转化和改变土壤结构;微生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主要功能是有机残体的分解、转化和腐殖质的合成。
4、地形因素:主要是通过引起物质、能量的再分配而间接地影响土壤形成。如坡度和坡向也可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
5、时间因素:母质、地形、气候和生物等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都随着时间的演变而不断变化。如在极端环境中,岩石的风化物可能需要几千年的时间才能形成土壤发生层,而典型灰壤的发育需要1000~1500年。
6.人类活动因素:主要影响是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如在农业生产活动,通过耕耘最终将自然土壤改造成为各种耕作土壤。
(2020高一上·沧州期末)水稻土是水田中的肥沃土壤,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下图是我国南方某山区梯田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影响水稻土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成土母质 C.水稻 D.人类活动
12.随着海拔升高,梯田中的水稻土( )
A.耕作层增厚 B.养分增多
C.淋溶作用增强 D.化学反应速率减小
【答案】11.D
12.D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水稻土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海拔升高,耕作层厚度不一定增加;土壤中养分主要来自水稻秸秆和人工施肥,受海拔高度影响小;区域降水差异不大,梯田地形坡度差异不大,淋溶作用差异不大;海拔高,气温低,化学过程强度变弱,化学反应速率减小。
11.水稻土是土壤长期淹水种稻条件下,受到人为活动和自然成土因素的双重作用而形成的特殊土壤,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人类活动,D正确。地形和成土母质不是其形成的主导因素,AB错。其形成与种植水稻有关,但种水稻属于人类活动,其形成应是种水稻过程中的人类活动,而不是水稻,C错。故答案为:D。
12.水稻土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海拔升高,耕作层厚度不一定增加;土壤中养分主要来自水稻秸秆和人工施肥,受海拔高度影响小;区域降水差异不大,梯田地形坡度差异不大,淋溶作用差异不大;海拔高,气温低,化学过程强度变弱,化学反应速率减小。ABC错误,D正确,故答案为:D。
二、综合题
(2020高一上·磐安月考)如图示意某土壤剖面,甲、乙、丙代表不同的土壤区域丁代表底层基岩。据此完成下题。
13.该土壤剖面中,有机质含量最高的区域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4.土壤有机质来源于自然地理要素中的( )
A.气候 B.地形
C.生物 D.成土母质
【答案】13.B
14.C
【知识点】认识土壤;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土壤形成的因素及其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1.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微生物、土壤动物对土壤系统的影响,生物因素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的最活跃因素。植物选择性的吸收母质、大气、水体中的营养,经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质,促进养分的释放。动物残体也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并且土壤中动物对土壤产生特殊作用,如翻动和搅动作用。
2.气候因素是土壤系统发展变化的主要推动力。它影响土壤的地理分布规律,其是地带性分布规律。气候因素,特别是水分和热量条件,直接或间接影响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影响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
3.地形因素一般只是引起地表能量和物质的再分配,并没有引起新的物质。其支配地表径流,使地带性土壤范围中产生非地带性土壤。
4.母质因素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土壤母质是岩石风化的产物,而土壤是母质通过成土过程而形成的。不同母质对土壤中次生矿物也有一定的影响。
5.时间因素—发育程度。土壤年龄分为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它是土壤发育的强度因子。生物、地形、气候、母质四大因素在随着成土年龄的增长而加深。土壤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发展着。
13.据土壤剖面可发现,甲为枯枝落叶层,乙为腐殖质层,丙为淀积层,丁为风化母质层。因此有机质含量最高的为腐殖质层。甲虽枯枝落叶较多,但还未转换为有机质,故B正确,ACD错误。
14.土壤中有机质主要来源于生物死亡后的残体及植物的枯枝落叶,故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15.(2020高一上·西青期末)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野外实习是验证和理解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西青区某中学在学习“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后,地理小组将要进行土壤野外实习活动。请你协助他们完成下列问题。
(1)在土壤野外实习中,设计和选择合适的观察点十分重要。不同的土壤它的形态存在差异,请回答决定土壤质地的最主要因素是_____
A.地形 B.气候 C.植物 D.成土母质
(2)读下面“完整土壤分层示意图”,分析图中A层的成因及影响其厚度的因素。
(3)如果让你写一个当地某地点土壤剖面观察记录,你认为应包括哪些内容?
【答案】(1)D
(2)枯枝落叶和动物的遗体被微生物的分解。影响厚度的因素:枯枝落叶的数量;气温高低对微生物活跃程度的影响;降水量所形成的淋滤强度;坡度大小和人类活动
(3)地名(编号)、日期,剖面所处的地形部位、绝对高度、地理坐标,地貌特点,土地利用状况,土壤剖面及图层的描述,土层与土壤剖面示意图
【知识点】认识土壤;成土因素
【解析】【分析】(1)不同土壤的形态主要表现在土壤的颗粒状况、颜色等特征,影响土壤质地的最主要因素是形成土壤的成土母质,成土母质形成了土壤的主要组成部分矿物质,D正确。故答案为:D。(2)由图可知,图中A层为腐殖质层,是有机质的主要分布层,是植物枯枝落叶和动物的遗体被微生物的分解之后形成的有机质。影响其厚度的因素主要有:枯枝落叶等有机物的数量多少;气温高低对微生物活跃程度的影响;降水量所形成的淋滤强度;坡度大小和人类活动等。如我国东北地区土壤腐殖质层较厚,主要是当地气候寒冷,微生物对枯枝落叶分解缓慢,大量有机物腐化后形成较厚的腐殖质层。(3)根据野外考察的要求,进行土壤剖面观察记录时,一般包括当地考察点地名(编号)、考察日期,剖面所处的地形部位、绝对高度、当地地理坐标,地貌特点,土地利用状况,土壤剖面及图层的描述,土层与土壤剖面示意图等。
【点评】土壤是一种独立的自然体,它是在各种成土因素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于土壤母质而形成的。它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其形成的因素有以下六种:
1、母质因素:经风化作用形成的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质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它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产生重要的作用。
2、气候因素:直接影响是对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造成影响,如温度每增加10℃,土壤中的化学反应速度平均增加1~2倍;间接影响是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以及植被类型等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3、生物因素: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和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其中植物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绿色植物吸收养分元素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归还给地表;动物除以排泄物、分泌物和残体的形式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并通过啃食、搬运和搅动等促进有机残体的转化和改变土壤结构;微生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主要功能是有机残体的分解、转化和腐殖质的合成。
4、地形因素:主要是通过引起物质、能量的再分配而间接地影响土壤形成。如坡度和坡向也可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
5、时间因素:母质、地形、气候和生物等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都随着时间的演变而不断变化。如在极端环境中,岩石的风化物可能需要几千年的时间才能形成土壤发生层,而典型灰壤的发育需要1000~1500年。
6、人类活动因素:主要影响是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如在农业生产活动,通过耕耘最终将自然土壤改造成为各种耕作土壤。
16.(2021高一上·齐齐哈尔期末)有机质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某地理兴趣小组在暑假期间,对我国东南地区的土壤进行了考查,发现该地区土壤多为黏土。下图为兴趣小组绘制的该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随土壤深度变化分布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推测该地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优势和劣势。
(2)由图可知该地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较 ,试从成土因素角度分析原因。
(3)针对我国东南地区土壤特性,提出可采取的土壤改良措施。
【答案】(1)优势:该地多为黏土,蓄水保水性能强,保肥性能良好等:劣势:质地黏重,不易耕作:土壤通气、透水性差等
(2)低;原因:气候湿热,降水较多,枯枝落叶分解释放出的养分易被地表径流带走,释放到土壤中的养分少:多丘陵地形,坡度较陡,土壤因淋溶作用而流失养分:土壤养分需供生物生长,土壤中所积累和补充的养分较少
(3)秸杆还田: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施用石灰物质等。
【知识点】成土因素;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黏土在农业生产中的优势和劣势。黏土的特点为质地黏重,土粒间孔隙小,因此黏土具有以下劣势:一是透气透水性差,二是质地黏重,不利于耕作。但是黏土正是因为此种特性,具有以下优点:保水保肥能力强,养分不易淋失。
(2)由图文可知,该地位于我国东南地区,土壤为红壤,有机质含量较低。该地区植被覆盖率较高,因此有机质来源不是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的原因。应从有机质流失角度进行分析,东南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高,降水丰富,微生物活跃,对有机质的分解快,积累到土壤当中的有机质少;东南地区多山地丘陵,坡度较大,土壤因淋溶作用而流失养分;生物生长需要一定的养分,从而使土壤中积累和补充的养分较少。
(3)东南地区的土壤为黏土、红壤,具有质地黏重,通气透水性差,有机质含量低且集中分布在土壤表层,针对这类土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在土壤中施用石灰物质,改变土壤酸性;可以在土壤中掺入沙子,改变土壤结构;秸秆还田,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和养分;增施有机肥,协调土壤养分,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绿肥;采取深耕,有效利用表层土较高的土壤肥力等。
【点评】成土过程也叫土壤形成过程,是指在各种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土壤发生发育的过程。它是土壤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的总和,包括岩石的崩解,矿物质和有机质的分解、合成,以及物质的淋失、淀积、迁移和生物循环等。
17.(2021高一下·德清开学考)读“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字母表示的土壤形成阶段的名称:A ;B ;C 。
(2)在土壤四个组成部分中,A缺少的是 。
(3)成土过程的标志是 ,它出现在 (填字母)阶段。
(4)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指标是 ,它多集中在土壤的 ,是土壤中最重要的成分,直接影响 的形成和发展。
(5)土壤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起主导作用的是 。它对成土母质的改造作用主要表现为 的积累过程和 的富集过程两个面。
【答案】(1)成土母质;原始土壤;成熟土壤
(2)有机质
(3)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在母质上开始着生;B
(4)土壤有机质的含量;表层;土壤肥力
(5)生物;有机质;养分元素
【知识点】认识土壤
【解析】【分析】(1)土壤的发生起始于母岩的风化过程,坚硬的裸露母岩在日积月累的风化作用下形成成土母质。接下来,这些成土母质在微生物和低等植物的作用下逐渐演变为原始的土壤,然后再经过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熟化最终产生肥力,形成成熟土壤,这个过程称之为成土过程。土壤形成阶段的名称:A是成土母质,B是原始土壤,C是成熟土壤。
(2)土壤是由土壤有机体、土壤无机体、土壤水分和土壤空气4部分组成的。在土壤四个组成部分中,A是成土母质阶段,缺少的是有机质。
(3)在低等植物作用下,岩体风化加速,母质性能得以改善,使土壤肥力不断发展,逐渐形成土层浅薄的原始土壤。成土过程的标志是微生物和低等生物在母质上着生,它出现B(原始土壤)阶段。
(4)土壤有机质泛指土壤中以各种形式存在的含碳有机化合物,指土壤中来源于生命的物质,是土壤中除矿物质、空气、水以外的物质,它是土壤中最活跃的部分,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指标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它多集中在土壤的表层,是土壤中最重要的成分,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
(5)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最活跃的因素。动物粪便和残体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而且动物的活动可疏松土壤。微生物可以分解动植物残体、土壤有机物,释放各种养分,合成土壤腐殖质,固定大气中氮素,增加土壤含氮量,参与养分形态转化。土壤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起主导作用的是生物。它对成土母质的改造作用主要表现为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两个面。
【点评】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可概括为:①土壤是一种独立的自然体,它是在各种成土因素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②对于土壤的形成来说,各种成土因素具有同等重要性和相互不可替代性。其中生物起着主导作用。土壤是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气候和地形条件下,活有机体作用于成土母质而形成的。土壤并非生来就具有肥力特征,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跟生物发育一样,土壤发育也有一系列的过程。其中,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是土壤形成的五大关键成土因素。
三、图文分析题
18.(2021高一上·辽阳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黑土地一般是指拥有黑色或暗黑色腐殖质表土层的土壤,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宜农耕的土壤。我国东北平原黑土区是世界上三大黑土区之一,目前我国东北平原黑土地退化严重。下图为东北黑土、黑钙土分布图和理想土壤成分的体积比重图。
(1)判读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土壤成分。
(2)指出东北平原黑土地肥力下降的表现。
【答案】(1)土壤矿物质;土壤有机质;土壤空气(土壤水分);土壤水分(土壤空气)
(2)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结构改变;土壤厚度不断变薄;土壤的水分和空气比例失调。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分析】(1)读“理想土壤成分的体积比重图”可知,图中①代表矿物质,比重最高,②代表有机质,③代表空气,④代表水分,该土壤能很好地满足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各种需求,称为理想土壤。
(2)东北平原黑土地肥力下降主要表现为黑土厚度变薄,有机物厚度变薄,有机质含量减少,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现象严重,土壤结构改变,水分和空气比例失调,黑土耕地质量下降。
【点评】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通过光照抑菌灭菌后得到的养料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土壤中这三类物质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2.6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同步测试(A卷)
一、单选题
1.(2020高一上·青岛期末)土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层次是( )
A.有机层和腐殖质层 B.腐殖质层和淋溶层
C.淀积层和淋溶层 D.淀积层和母质层
(2021高一上·百色期末)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2.图示反映的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地貌 C.时间 D.气候
3.图示a、b、c、d四幅图的含义对应正确的是( )
①a——低等生物作用②b——岩石风化崩解③c——土壤分层形成④d——成熟土壤形成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2021高一上·金台期末)下表是我国三个地区地带性土壤的有机质含量统计分析。完成下面小题。
土壤 主要分布地区 有机质含量(%)
暗棕壤 东北地区 2.14—16.4
棕壤 山东半岛 2.07—7.05
红壤 南方低山丘陵 0.52—1.95
4.南方地区的红壤有机质含量远低于东北地区的暗棕壤,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气候 B.人类活动 C.地形 D.成土母质
5.土壤中有机质的来源是( )
A.成土母质 B.生物 C.地形 D.气候
(2021高一上·云县期末)土壤在垂直方向上的物质组成和颜色各异,不同地区间也存在水平差异。下图“为土壤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土壤剖面结构图中字母O代表( )
A.腐殖质层 B.淀积层 C.母岩层 D.母质层
7.下列关于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土壤肥力是自然形成的,无论如何利用都不会损耗其肥力
B.森林地表枯枝落叶多,其土壤的有机含量一般高于草原
C.南方水稻土的形成与人类长期的耕种和培育无关
D.壤土兼有砂土和黏土的特点,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
8.(2021高一上·山东月考)研究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农业生产、植被恢复和土地利用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为黄土高原某沟壑区不同坡度和坡向的土壤水分含量剖面图。据此完成:从土壤水分条件看,黄土高原沟壑区植被生长条件较好的是( )
①缓坡②陡坡③阳坡④阴坡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9.读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下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生物 D.成土母质
(2)在土壤的发育过程中,成土母质主要影响土壤的( )
A.有机质含量母质 B.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
C.发育程度和肥力大小 D.土层厚度
10.(2020高一上·河西期末)读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回答下面小题。
(1)图中影响土壤形成最活跃的要素是( )
A.风化基岩 B.气候 C.地形 D.生物
(2)图示区域( )
①地表径流量与植被覆盖率负相关 ②陡坡上的土壤厚度一般比较浅薄
③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④地下径流量受当地气温影响大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2020高一上·沧州期末)水稻土是水田中的肥沃土壤,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下图是我国南方某山区梯田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影响水稻土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成土母质 C.水稻 D.人类活动
12.随着海拔升高,梯田中的水稻土( )
A.耕作层增厚 B.养分增多
C.淋溶作用增强 D.化学反应速率减小
二、综合题
(2020高一上·磐安月考)如图示意某土壤剖面,甲、乙、丙代表不同的土壤区域丁代表底层基岩。据此完成下题。
13.该土壤剖面中,有机质含量最高的区域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4.土壤有机质来源于自然地理要素中的( )
A.气候 B.地形
C.生物 D.成土母质
15.(2020高一上·西青期末)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野外实习是验证和理解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西青区某中学在学习“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后,地理小组将要进行土壤野外实习活动。请你协助他们完成下列问题。
(1)在土壤野外实习中,设计和选择合适的观察点十分重要。不同的土壤它的形态存在差异,请回答决定土壤质地的最主要因素是_____
A.地形 B.气候 C.植物 D.成土母质
(2)读下面“完整土壤分层示意图”,分析图中A层的成因及影响其厚度的因素。
(3)如果让你写一个当地某地点土壤剖面观察记录,你认为应包括哪些内容?
16.(2021高一上·齐齐哈尔期末)有机质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某地理兴趣小组在暑假期间,对我国东南地区的土壤进行了考查,发现该地区土壤多为黏土。下图为兴趣小组绘制的该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随土壤深度变化分布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推测该地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优势和劣势。
(2)由图可知该地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较 ,试从成土因素角度分析原因。
(3)针对我国东南地区土壤特性,提出可采取的土壤改良措施。
17.(2021高一下·德清开学考)读“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字母表示的土壤形成阶段的名称:A ;B ;C 。
(2)在土壤四个组成部分中,A缺少的是 。
(3)成土过程的标志是 ,它出现在 (填字母)阶段。
(4)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指标是 ,它多集中在土壤的 ,是土壤中最重要的成分,直接影响 的形成和发展。
(5)土壤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起主导作用的是 。它对成土母质的改造作用主要表现为 的积累过程和 的富集过程两个面。
三、图文分析题
18.(2021高一上·辽阳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黑土地一般是指拥有黑色或暗黑色腐殖质表土层的土壤,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宜农耕的土壤。我国东北平原黑土区是世界上三大黑土区之一,目前我国东北平原黑土地退化严重。下图为东北黑土、黑钙土分布图和理想土壤成分的体积比重图。
(1)判读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土壤成分。
(2)指出东北平原黑土地肥力下降的表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认识土壤
【解析】【分析】土壤从上到下分为表土层、心土层和底土层。最上层是表土层,又称淋溶层,第二层是心土层,又称淀积层,第三层是底土层,又称母质层。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淀积层由承受表土淋溶下来的物质形成,淀积层和淋溶层相伴存在,是土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层次,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点评】土壤剖面发生层一般分为:表土层(A层)、心土层(B层)和底土层(C层)。底土层中,还包括潜育层(G层)。表土层也叫腐殖质-淋溶层,是熟化土壤的耕作层;在森林覆盖地区有枯枝落叶层。心土层也叫淀积层由承受表土淋溶下来的物质形成的。底土层也叫母质层,是土壤中不受耕作影响,保持母质特点的一层。潜育层也叫"灰粘层",是在潜水长期浸渍下经潜育化作用形成的土层,土色蓝绿或青灰色,质地粘重,通气不良,养分转化慢。观察和了解土壤剖面是认识土壤、分析鉴定土壤肥力,制定耕作措施的最重要方法之一。
【答案】2.C
3.D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土壤形成的因素:
1、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微生物、土壤动物对土壤系统的影响,生物因素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的最活跃因素。植物选择性的吸收母质、大气、水体中的营养,经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质,促进养分的释放。动物残体也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并且土壤中动物对土壤产生特殊作用,如翻动和搅动作用。
2、气候因素是土壤系统发展变化的主要推动力。它影响土壤的地理分布规律,其是地带性分布规律。气候因素,特别是水分和热量条件,直接或间接影响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影响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
3、地形因素一般只是引起地表能量和物质的再分配,并没有引起新的物质。其支配地表径流,使地带性土壤范围中产生非地带性土壤。
4、母质因素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土壤母质是岩石风化的产物,而土壤是母质通过成土过程而形成的。不同母质对土壤中次生矿物也有一定的影响。
5、时间因素—发育程度。土壤年龄分为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它是土壤发育的强度因子。生物、地形、气候、母质四大因素在随着成土年龄的增长而加深。土壤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发展着。
2.时间决定着土壤的发育进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从无到有,从薄到厚,层次由少到多,逐步发育成熟。故答案为:C。
3.读图,根据图示含义可知,a为岩石风化崩解,b为低等生物作用,c为土壤分层形成,d为成熟土壤形成。故答案为:D。
【答案】4.A
5.B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土壤形成的因素:
1、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微生物、土壤动物对土壤系统的影响,生物因素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的最活跃因素。植物选择性的吸收母质、大气、水体中的营养,经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质,促进养分的释放。动物残体也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并且土壤中动物对土壤产生特殊作用,如翻动和搅动作用。
2、气候因素是土壤系统发展变化的主要推动力。它影响土壤的地理分布规律,其是地带性分布规律。气候因素,特别是水分和热量条件,直接或间接影响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影响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
3、地形因素一般只是引起地表能量和物质的再分配,并没有引起新的物质。其支配地表径流,使地带性土壤范围中产生非地带性土壤。
4、母质因素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土壤母质是岩石风化的产物,而土壤是母质通过成土过程而形成的。不同母质对土壤中次生矿物也有一定的影响。
5、时间因素—发育程度。土壤年龄分为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它是土壤发育的强度因子。生物、地形、气候、母质四大因素在随着成土年龄的增长而加深。土壤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发展着。
4.南方地区气候湿润,气温较高,降水多,土壤有机质分解作用持续时间长,导致有机质含量低,A正确;红壤和暗棕壤都是地带性土壤,主要是由当地的气候、生物等自然条件影响下发育而成的,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不大,B错误;与南方低山丘陵地形相比,东北平原地形虽然土层深厚,但不是有机质高的原因,C错误;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对土壤有机质影响很小,D错误。故答案为:A。
5.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是土壤中矿物质的来源,A错误;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高等植物(地上部和地下部)、土壤中的动物、土壤中的微生物和人类施用的有机肥,所以主要来自生物,B正确;地形和气候会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但不直接提供有机质,C、D错误。故答案为:B。
【答案】6.A
7.D
【知识点】认识土壤
【解析】【点评】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
6.从图中可读出,O为腐殖质层、A为淋溶层、B为淀积层、C为母岩层、R为基岩,A正确。
7.土壤肥力可以是自然形成的,也可以是人类长期培育的,不合理利用会导致肥力下降,A错。热带雨林的土壤因有机质分解速度快,比较贫瘠,B错。南方水稻土的形成与人类长期的耕种和培育有关,C错。壤土兼有砂土和黏土的特点,既能通气透水,又能蓄水保温,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D正确。
8.【答案】D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分析】黄土高原植被生长与水分条件息息相关。水分条件越好,植被生长越好。根据甲图可知,同一深度,坡度缓的地方含水量更多;根据乙图可知,同一深度,阴坡的含水量更高,因此黄土高原沟壑区植被生长条件较好的是阴坡、缓坡。①④正确,故答案为:D。
【点评】土壤形成的五大因素:
1、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微生物、土壤动物对土壤系统的影响,生物因素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的最活跃因素。植物选择性的吸收母质、大气、水体中的营养,经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质,促进养分的释放。动物残体也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并且土壤中动物对土壤产生特殊作用,如翻动和搅动作用。
2、气候因素是土壤系统发展变化的主要推动力。它影响土壤的地理分布规律,其是地带性分布规律。气候因素,特别是水分和热量条件,直接或间接影响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影响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
3、地形因素一般只是引起地表能量和物质的再分配,并没有引起新的物质。其支配地表径流,使地带性土壤范围中产生非地带性土壤。
4、母质因素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土壤母质是岩石风化的产物,而土壤是母质通过成土过程而形成的。不同母质对土壤中次生矿物也有一定的影响。
5、时间因素—发育程度。土壤年龄分为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它是土壤发育的强度因子。生物、地形、气候、母质四大因素在随着成土年龄的增长而加深。土壤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发展着。
9.【答案】(1)C
(2)B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土壤是多个自然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其中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C正确。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有机物能够在微生物作用下形成腐殖质,为土壤提供肥力。(2)在土壤的发育过程中,成土母质主要为土壤提供矿物质,影响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即土壤的质地,B正确。
【点评】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可概括为:①土壤是一种独立的自然体,它是在各种成土因素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②对于土壤的形成来说,各种成土因素具有同等重要性和相互不可替代性。其中生物起着主导作用。土壤是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气候和地形条件下,活有机体作用于成土母质而形成的。
土壤并非生来就具有肥力特征,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跟生物发育一样,土壤发育也有一系列的过程。其中,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是土壤形成的五大关键成土因素。
10.【答案】(1)D
(2)A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分析】(1)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故答案为:D项。(2)植被覆盖率越高,水体下渗越多,地表径流越少,因此地表径流量与植被覆盖率正相关,①正确;陡坡上由于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水土迁移较快,因此土壤厚度一般比较浅薄,②正确;土壤中的矿物养分来自于母质,③错误;地下径流量受当地降水和植被的影响大,④错误。因此①②正确,故答案为:A。
【点评】土壤是一种独立的自然体,它是在各种成土因素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于土壤母质而形成的。它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其形成的因素有以下六种:
1、母质因素:经风化作用形成的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质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它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产生重要的作用。
2、气候因素:直接影响是对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造成影响,如温度每增加10℃,土壤中的化学反应速度平均增加1~2倍;间接影响是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以及植被类型等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3、生物因素: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和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其中植物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绿色植物吸收养分元素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归还给地表;动物除以排泄物、分泌物和残体的形式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并通过啃食、搬运和搅动等促进有机残体的转化和改变土壤结构;微生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主要功能是有机残体的分解、转化和腐殖质的合成。
4、地形因素:主要是通过引起物质、能量的再分配而间接地影响土壤形成。如坡度和坡向也可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
5、时间因素:母质、地形、气候和生物等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都随着时间的演变而不断变化。如在极端环境中,岩石的风化物可能需要几千年的时间才能形成土壤发生层,而典型灰壤的发育需要1000~1500年。
6.人类活动因素:主要影响是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如在农业生产活动,通过耕耘最终将自然土壤改造成为各种耕作土壤。
【答案】11.D
12.D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水稻土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海拔升高,耕作层厚度不一定增加;土壤中养分主要来自水稻秸秆和人工施肥,受海拔高度影响小;区域降水差异不大,梯田地形坡度差异不大,淋溶作用差异不大;海拔高,气温低,化学过程强度变弱,化学反应速率减小。
11.水稻土是土壤长期淹水种稻条件下,受到人为活动和自然成土因素的双重作用而形成的特殊土壤,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人类活动,D正确。地形和成土母质不是其形成的主导因素,AB错。其形成与种植水稻有关,但种水稻属于人类活动,其形成应是种水稻过程中的人类活动,而不是水稻,C错。故答案为:D。
12.水稻土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海拔升高,耕作层厚度不一定增加;土壤中养分主要来自水稻秸秆和人工施肥,受海拔高度影响小;区域降水差异不大,梯田地形坡度差异不大,淋溶作用差异不大;海拔高,气温低,化学过程强度变弱,化学反应速率减小。ABC错误,D正确,故答案为:D。
【答案】13.B
14.C
【知识点】认识土壤;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土壤形成的因素及其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1.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微生物、土壤动物对土壤系统的影响,生物因素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的最活跃因素。植物选择性的吸收母质、大气、水体中的营养,经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质,促进养分的释放。动物残体也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并且土壤中动物对土壤产生特殊作用,如翻动和搅动作用。
2.气候因素是土壤系统发展变化的主要推动力。它影响土壤的地理分布规律,其是地带性分布规律。气候因素,特别是水分和热量条件,直接或间接影响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影响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
3.地形因素一般只是引起地表能量和物质的再分配,并没有引起新的物质。其支配地表径流,使地带性土壤范围中产生非地带性土壤。
4.母质因素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土壤母质是岩石风化的产物,而土壤是母质通过成土过程而形成的。不同母质对土壤中次生矿物也有一定的影响。
5.时间因素—发育程度。土壤年龄分为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它是土壤发育的强度因子。生物、地形、气候、母质四大因素在随着成土年龄的增长而加深。土壤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发展着。
13.据土壤剖面可发现,甲为枯枝落叶层,乙为腐殖质层,丙为淀积层,丁为风化母质层。因此有机质含量最高的为腐殖质层。甲虽枯枝落叶较多,但还未转换为有机质,故B正确,ACD错误。
14.土壤中有机质主要来源于生物死亡后的残体及植物的枯枝落叶,故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15.【答案】(1)D
(2)枯枝落叶和动物的遗体被微生物的分解。影响厚度的因素:枯枝落叶的数量;气温高低对微生物活跃程度的影响;降水量所形成的淋滤强度;坡度大小和人类活动
(3)地名(编号)、日期,剖面所处的地形部位、绝对高度、地理坐标,地貌特点,土地利用状况,土壤剖面及图层的描述,土层与土壤剖面示意图
【知识点】认识土壤;成土因素
【解析】【分析】(1)不同土壤的形态主要表现在土壤的颗粒状况、颜色等特征,影响土壤质地的最主要因素是形成土壤的成土母质,成土母质形成了土壤的主要组成部分矿物质,D正确。故答案为:D。(2)由图可知,图中A层为腐殖质层,是有机质的主要分布层,是植物枯枝落叶和动物的遗体被微生物的分解之后形成的有机质。影响其厚度的因素主要有:枯枝落叶等有机物的数量多少;气温高低对微生物活跃程度的影响;降水量所形成的淋滤强度;坡度大小和人类活动等。如我国东北地区土壤腐殖质层较厚,主要是当地气候寒冷,微生物对枯枝落叶分解缓慢,大量有机物腐化后形成较厚的腐殖质层。(3)根据野外考察的要求,进行土壤剖面观察记录时,一般包括当地考察点地名(编号)、考察日期,剖面所处的地形部位、绝对高度、当地地理坐标,地貌特点,土地利用状况,土壤剖面及图层的描述,土层与土壤剖面示意图等。
【点评】土壤是一种独立的自然体,它是在各种成土因素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于土壤母质而形成的。它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其形成的因素有以下六种:
1、母质因素:经风化作用形成的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质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它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产生重要的作用。
2、气候因素:直接影响是对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造成影响,如温度每增加10℃,土壤中的化学反应速度平均增加1~2倍;间接影响是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以及植被类型等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3、生物因素: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和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其中植物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绿色植物吸收养分元素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归还给地表;动物除以排泄物、分泌物和残体的形式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并通过啃食、搬运和搅动等促进有机残体的转化和改变土壤结构;微生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主要功能是有机残体的分解、转化和腐殖质的合成。
4、地形因素:主要是通过引起物质、能量的再分配而间接地影响土壤形成。如坡度和坡向也可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
5、时间因素:母质、地形、气候和生物等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都随着时间的演变而不断变化。如在极端环境中,岩石的风化物可能需要几千年的时间才能形成土壤发生层,而典型灰壤的发育需要1000~1500年。
6、人类活动因素:主要影响是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如在农业生产活动,通过耕耘最终将自然土壤改造成为各种耕作土壤。
16.【答案】(1)优势:该地多为黏土,蓄水保水性能强,保肥性能良好等:劣势:质地黏重,不易耕作:土壤通气、透水性差等
(2)低;原因:气候湿热,降水较多,枯枝落叶分解释放出的养分易被地表径流带走,释放到土壤中的养分少:多丘陵地形,坡度较陡,土壤因淋溶作用而流失养分:土壤养分需供生物生长,土壤中所积累和补充的养分较少
(3)秸杆还田: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施用石灰物质等。
【知识点】成土因素;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黏土在农业生产中的优势和劣势。黏土的特点为质地黏重,土粒间孔隙小,因此黏土具有以下劣势:一是透气透水性差,二是质地黏重,不利于耕作。但是黏土正是因为此种特性,具有以下优点:保水保肥能力强,养分不易淋失。
(2)由图文可知,该地位于我国东南地区,土壤为红壤,有机质含量较低。该地区植被覆盖率较高,因此有机质来源不是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的原因。应从有机质流失角度进行分析,东南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高,降水丰富,微生物活跃,对有机质的分解快,积累到土壤当中的有机质少;东南地区多山地丘陵,坡度较大,土壤因淋溶作用而流失养分;生物生长需要一定的养分,从而使土壤中积累和补充的养分较少。
(3)东南地区的土壤为黏土、红壤,具有质地黏重,通气透水性差,有机质含量低且集中分布在土壤表层,针对这类土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在土壤中施用石灰物质,改变土壤酸性;可以在土壤中掺入沙子,改变土壤结构;秸秆还田,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和养分;增施有机肥,协调土壤养分,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绿肥;采取深耕,有效利用表层土较高的土壤肥力等。
【点评】成土过程也叫土壤形成过程,是指在各种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土壤发生发育的过程。它是土壤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的总和,包括岩石的崩解,矿物质和有机质的分解、合成,以及物质的淋失、淀积、迁移和生物循环等。
17.【答案】(1)成土母质;原始土壤;成熟土壤
(2)有机质
(3)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在母质上开始着生;B
(4)土壤有机质的含量;表层;土壤肥力
(5)生物;有机质;养分元素
【知识点】认识土壤
【解析】【分析】(1)土壤的发生起始于母岩的风化过程,坚硬的裸露母岩在日积月累的风化作用下形成成土母质。接下来,这些成土母质在微生物和低等植物的作用下逐渐演变为原始的土壤,然后再经过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熟化最终产生肥力,形成成熟土壤,这个过程称之为成土过程。土壤形成阶段的名称:A是成土母质,B是原始土壤,C是成熟土壤。
(2)土壤是由土壤有机体、土壤无机体、土壤水分和土壤空气4部分组成的。在土壤四个组成部分中,A是成土母质阶段,缺少的是有机质。
(3)在低等植物作用下,岩体风化加速,母质性能得以改善,使土壤肥力不断发展,逐渐形成土层浅薄的原始土壤。成土过程的标志是微生物和低等生物在母质上着生,它出现B(原始土壤)阶段。
(4)土壤有机质泛指土壤中以各种形式存在的含碳有机化合物,指土壤中来源于生命的物质,是土壤中除矿物质、空气、水以外的物质,它是土壤中最活跃的部分,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指标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它多集中在土壤的表层,是土壤中最重要的成分,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
(5)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最活跃的因素。动物粪便和残体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而且动物的活动可疏松土壤。微生物可以分解动植物残体、土壤有机物,释放各种养分,合成土壤腐殖质,固定大气中氮素,增加土壤含氮量,参与养分形态转化。土壤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起主导作用的是生物。它对成土母质的改造作用主要表现为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两个面。
【点评】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可概括为:①土壤是一种独立的自然体,它是在各种成土因素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②对于土壤的形成来说,各种成土因素具有同等重要性和相互不可替代性。其中生物起着主导作用。土壤是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气候和地形条件下,活有机体作用于成土母质而形成的。土壤并非生来就具有肥力特征,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跟生物发育一样,土壤发育也有一系列的过程。其中,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是土壤形成的五大关键成土因素。
18.【答案】(1)土壤矿物质;土壤有机质;土壤空气(土壤水分);土壤水分(土壤空气)
(2)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结构改变;土壤厚度不断变薄;土壤的水分和空气比例失调。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分析】(1)读“理想土壤成分的体积比重图”可知,图中①代表矿物质,比重最高,②代表有机质,③代表空气,④代表水分,该土壤能很好地满足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各种需求,称为理想土壤。
(2)东北平原黑土地肥力下降主要表现为黑土厚度变薄,有机物厚度变薄,有机质含量减少,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现象严重,土壤结构改变,水分和空气比例失调,黑土耕地质量下降。
【点评】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通过光照抑菌灭菌后得到的养料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土壤中这三类物质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