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2.6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同步测试(B卷)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2.6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同步测试(B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8-10 17:41:35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2.6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同步测试(B卷)
一、单选题
1.(2021高一上·农安期末)在野外观察土壤的顺序一般为(  )
①由易到难②由外部到内部③由触觉到视觉④由较直观到较抽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知识点】认识土壤
【解析】【分析】观察土壤应做到细致、全面、有一定顺序,从易到难,从外到内,由直观到抽象,①②④正确。触觉不属于观察土壤的范畴,排除③。故答案为:B。
【点评】野外观察土壤包括观察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一般观察土壤的顺序为从易到难,从外到内,先视觉后触觉,由直观到抽象。
(2021高一上·杭州期末)下图为土壤发育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据图可知,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生物 D.地形
3.影响土壤矿物构成的主要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生物 D.地形
【答案】2.C
3.A
【知识点】认识土壤;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具有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土壤≠土地,土壤只是构成土地的重要要素之一,而土地则是指陆地的表层部分,除土壤外还包括未形成土壤的岩石和岩石风化物(成土母质)。
2.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生物是土壤形成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C正确。成土母质主要决定了土壤矿物质成分和养分状况;气候和地形对土壤的影响也较大,但不是最“活跃”的因素,ABD错。故答案为:C。
3.结合前面分析可知,成土母质主要决定了土壤矿物质成分和养分状况,A正确。气候、生物、地形等对土壤的形成均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影响土壤矿物构成的主要因素,BCD错。故答案为:A。
(2021高一上·唐山期末)土壤剖面是指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所构成。这些土层是土壤形成过程中物质转化、迁移和积累的结果。下图为森林土壤典型剖面示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丙土层为(  )
A.母岩层 B.淋溶层 C.淀积层 D.母质层
5.丙土层的显著特点是(  )
A.有机质含量高且呈灰黑色 B.由分解的植物残体堆积而成
C.由疏松的风化碎屑物组成 D.有机质含量低而且色泽较淡
6.我国南方丘陵山区的土壤多为红壤,与当地红壤发育最为密切的成土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岩石 D.微生物
【答案】4.D
5.C
6.B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成土过程也叫土壤形成过程,是指在各种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土壤发生发育的过程。它是土壤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的总和,包括岩石的崩解,矿物质和有机质的分解、合成,以及物质的淋失、淀积、迁移和生物循环等。在不同的成土因素作用下,有不同的成土作用和成土过程,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土壤。
4.由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壤剖面由地面垂直向下分为有机质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成土母质、母岩层。因此丙为成土母质,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5.根据所学知识,甲层为淋溶层、乙层为淀积层、丙层为成土母质层。有机质含量高且呈灰黑色的是腐殖质层的特点,A错误;由分解的植物残体堆积而成的是有机层,B错误;由疏松的风化碎屑物组成的是母质层的特点,C正确;有机质含量低而且色泽较淡的是淋溶层,D错误。故答案为:C。
6.对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尤其是植物。而植物是在相应的水热条件下形成的。我国南方丘陵山区是高温多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枯枝落叶少,高温多雨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有机质分解快,有机会含量少;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岩石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高温多雨条件下,钠、钾、钙、镁元素淋溶作用也强,土壤中铁镁硅酸盐的比例高,土壤呈酸性红壤。因此与当地红壤发育最为密切的成土因素是气候,B正确;地形对土壤发育影响是多方面的,不是形成红壤的主要成土因素,A错误;岩石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所有土壤形成都是在岩石风化的成土母质上形成的,C错误;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多少,但微生物的活跃程度也要受到气候影响。因此微生物不是影响成土的最主要因素,D错误。故答案为:B。
(2021高一上·葫芦岛期末)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下图为土壤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土壤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④①③ D.②①④③
8.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
①影响土壤厚度②积累有机质③富集矿物元素④决定土壤粒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7.D
8.C
【知识点】认识土壤;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土壤形成的因素:
1、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微生物、土壤动物对土壤系统的影响,生物因素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的最活跃因素。植物选择性的吸收母质、大气、水体中的营养,经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质,促进养分的释放。动物残体也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并且土壤中动物对土壤产生特殊作用,如翻动和搅动作用。
2、气候因素是土壤系统发展变化的主要推动力。它影响土壤的地理分布规律,其是地带性分布规律。气候因素,特别是水分和热量条件,直接或间接影响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影响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
3、地形因素一般只是引起地表能量和物质的再分配,并没有引起新的物质。其支配地表径流,使地带性土壤范围中产生非地带性土壤。
4、母质因素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土壤母质是岩石风化的产物,而土壤是母质通过成土过程而形成的。不同母质对土壤中次生矿物也有一定的影响。
5、时间因素—发育程度。土壤年龄分为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它是土壤发育的强度因子。生物、地形、气候、母质四大因素在随着成土年龄的增长而加深。土壤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发展着。
7.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壤的形成过程如下:基岩经风化作用逐渐形成破碎的岩石,随着时间的推移风化的岩石逐渐形成成土母质,成土母质在风化的过程中其表面逐渐形成腐殖质层,随着腐殖质层的加厚,土壤结构形态逐渐成熟。由以上分析可知土壤形成的先后顺序是②①④③,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8.由所学知识可知,生物循环促使物质迁移、能量流动,联系无机界和有机界,生物是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矿物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在土壤形成中起主导作用,②③正确,C正确;影响土壤厚度的因素有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时间,生物因素只是其中之一,土壤的粒度成分和矿物成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①④错误,ABD错误。故答案为:C。
(2021高一上·乾安期末)下图中a、b、c分别表示土壤中固态、气态、液态成分的体积分数,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四种土壤。读图回答下面问题。
9.表示理想土壤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关于土壤肥力的说法,叙述正确的是(  )
①土壤肥力是土壤特有的本质属性
②土壤肥力的高低取决于土壤中养分的多少
③土壤肥力是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源
④农业生产中,土壤肥力越来越高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9.C
10.C
【知识点】认识土壤
【解析】【点评】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理想土壤中矿物质占45%左右,有机质占5%左右,空气和水分各占20%~30%。
9.理想土壤中矿物质占45%左右,有机质占5%左右,空气和水分各占20%~30%。读图可知,③土壤的有机质、矿物质含量占48%左右,空气含量占28%左右,水分含量占30%左右,符合理想土壤构成。
故答案为:C。
10.①土壤肥力是其特有的本质属性,①正确;
②土壤肥力的高低取决于水、肥、气、热的协调程度,②错误;
③土壤肥力是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源,③正确;
④人类农业生产过程中,如果合理经营管理,做到用养结合,土壤肥力会逐渐提高;如果利用不当,则会引起土壤肥力的减退,④错误;
故答案为:C。
(2021高一上·吉林期末)土壤是位于地球陆地表面表层和浅水域底部,由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组成,具有一定肥力,且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是(  )
A.矿物颗粒大小 B.透气状况
C.有机质含量多少 D.透水能力大小
12.土壤中矿物部分的主要来源是(  )
A.矿物质 B.有机质 C.水分 D.空气
13.如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问题.若①处海拔为1250米,气温为5℃,则⑤处(海拔取平均值)气温为(  )
A.0.8℃ B.4.2℃ C.9.2℃ D.37℃
【答案】11.C
12.A
13.C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认识土壤;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 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通过光照抑菌灭菌后得到的养料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土壤中这三类物质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
11.根据土壤的物质组成可知,土壤主要由矿物质、有机质、空气和水分组成,其中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C正确,故答案为:C。
12.根据土壤的物质组成可知,土壤主要由矿物质、有机质、空气和水分组成,其中矿物质部分的来源于成土母质中的矿物质经过风化分解,能够把原来固结在矿物质的一些养分元素,如钾、钙、磷等释放出来供植物吸收。A正确,故答案为:A。
13.由图可知,图中①处海拔高度为1250米,其气温数值为5℃,⑤地处海拔高度介于500—600米之间,据题干要求,⑤处海拔取平均值,故该地海拔高度约为550米,根据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①地处与⑤处海拔高度相差700米,两地气温相差4.2℃,故可以计算出⑤处的气温大约为9.2℃。C正确,故答案为:C。
14.(2021高一上·乾安期末)在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环境下发育而成的砖红壤应该具有的特征是(  )
A.有机质含量高 B.多为黑褐色
C.多呈碱性 D.土层厚度大
【答案】D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分析】热带雨林气候区,土壤风化淋溶作用强,有机质含量低;铁铝残留在土中,多为砖红色,多呈酸性,土层厚度大。
故答案为:D。
【点评】土壤的类型
类型 分布地区 特点
黑土 东北平原 土壤中富含腐殖质,比较肥沃
黄土 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不高,缺磷少氮
红壤 江南丘陵 铁、铝成分较多,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黏重
紫色土 四川盆地 自然肥力高,富含各种盐类及多种微量元素
水稻土 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以及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台湾西部平原 在人类生产活动中形成的成熟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较肥沃,多呈青灰色
(2021高一上·农安期末)土壤的形成和发育受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有机质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自然发育的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最高的是(  )
A.黑土 B.红壤 C.水稻土 D.寒漠土
16.在适宜的光照和温度条件下,岩石表面发育为“年幼”土壤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的沉积作用 B.风力的侵蚀作用
C.苔藓类植物活动 D.高等植物的生长
【答案】15.A
16.C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土壤的类型、分布、特点
类型 分布地区 特点
黑土 东北平原 土壤中富含腐殖质,比较肥沃
黄土 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不高,缺磷少氮
红壤 江南丘陵 铁、铝成分较多,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黏重
紫色土 四川盆地 自然肥力高,富含各种盐类及多种微量元素
水稻土 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以及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台湾西部平原 在人类生产活动中形成的成熟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较肥沃,多呈青灰色
15.黑土形成于中纬度地带,植物丰富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质,气温低分解较慢,腐殖质层深厚,A正确;红壤形成于亚热带地区,气温高降雨多,有机质容易被分解和淋溶,含量较少,B错误;水稻土是人工种植下形成的土壤,非自然发育形成,C错误;寒漠土枯枝落叶少,缺少生物参与,有机质含量低,D错误。故答案为:A。
16.流水在岩石表面阻力小,流速快,以侵蚀作用为主,不利于形成土壤,A错误;风力的侵蚀会搬运走风化碎屑物,不利于土壤形成,B错误;苔藓类植物活动利于对岩石的分解和风化,可形成原始土壤,C正确;岩石表面缺少稳定深厚的土壤,没有高等植物的生长,D错误。故答案为:C.
二、图文分析题
17.(2021高一上·东丽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东北的黑土有机质丰富,土质松软,非常适宜耕作。东北黑土一般分布在从山.地向平原过渡的山麓地带。20 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活动导致黑土退化,而自然因素又加剧了其退化,出现“露黄黑土”。为保护黑土,近年来当地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免耕”法效果明显,即不翻动或少翻动表层土壤,并在收获农作物的果实后留下作物残茬覆盖土壤表层。下左图示意东北黑土、黑钙土分布,右图示意黑土区地面覆盖对土壤侵蚀的减弱作用和覆盖在地表的作物残茬。
(1)描述东北黑土的主要分布特点。
(2)说明地形、土壤、气候因素对东北黑土退化的加剧作用。
(3)简述“免耕”法对黑土退化的遏制作用。
【答案】(1)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山地向平原的过渡地带;呈碎片化(呈块状)分布;北部多于南部
(2)黑土主要分布在山麓,多为坡地,加之夏季降水集中,黑土土质松软,易引起水土流失;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大风频繁,加之春季降水少,植被覆盖少,松软裸露的黑土得不到植被保护,表层土壤风蚀严重;冬春季节气温低,冻融侵蚀严重
(3)有效地防止水蚀和风蚀,减轻表层黑土流失;补充有机质含量,恢复土壤肥力。
【知识点】认识土壤
【解析】【分析】(1)据图可知,东北黑土分布不均匀,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向东北平原的过渡带,即山地向平原的过渡地带;呈碎片化(呈块状)分布;黑龙江省较多,辽宁没有分布,即北部多于南部。(2)从地形、土壤、气候因素对东北黑土退化的作用分析,据图可知黑土主要分布在山麓,即山地向平原过渡的地区,多为坡地,加之温带季风气候的夏季降水集中,黑土土质松软,易引起水土流失;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大风频繁,加之春季降水少,植被覆盖少,松软裸露的黑土得不到植被保护,表层土壤风蚀严重;冬春季节气温低,有季节性冻土,气温回升时冻融侵蚀严重。(3)据材料可知,“免耕”法即不翻动或少翻动表层土壤,并在收获农作物的果实后留下作物残茬覆盖土壤表层。覆盖在土壤表层的作物残茬有效地防止水蚀和风蚀,减轻表层黑土流失;当作物残渣回归土壤后,可以补充有机质含量,恢复土壤肥力。
【点评】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可概括为:①土壤是一种独立的自然体,它是在各种成土因素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②对于土壤的形成来说,各种成土因素具有同等重要性和相互不可替代性。其中生物起着主导作用。土壤是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气候和地形条件下,活有机体作用于成土母质而形成的。土壤并非生来就具有肥力特征,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跟生物发育一样,土壤发育也有一系列的过程。其中,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是土壤形成的五大关键成土因素。
18.(2021高一上·钦州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壤有机碳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某考察队到素有新疆的“湿岛”之称的伊犁河谷进行了野外调查,通过对不同植被下土壤剖面的采样,分析发现了伊犁河谷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见下图)。研究还表明、不同的气候条件、人类干扰强度,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输入量以及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碳的分解转化,从而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含量。
(1)比较典型草原与落叶阔叶林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变化的异同点。
(2)推测伊犁河谷研究区表层土壤有机碳随海拔变化的总体特点并解释其自然原因。
【答案】(1)相同点: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不同点:典型草原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下降幅度大,而落叶阔叶林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降幅较小。
(2)土壤有机碳大致随海拔升高而波状增加。原因: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下降,微生物分解动植物残体的速度变缓,土壤中有机碳积累量较高。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图示图例及坐标信息,典型草原与落叶阔叶林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不同点是典型草原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下降幅度大,而落叶阔叶林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降幅较小。
(2)土壤中有机碳含量来源于地表植被和其他生物的残骸分解,而分解的能力又与微生物的活跃程度有关,气温越高微生物越活跃分解越多。根据横轴的植被类型判断海拔,纵轴表示有机碳含量,图中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总体变化趋势是随山地海拔升高而增加。这是因为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下降,微生物分解动植物残体的速度变缓,土壤中有机碳积累量较高。
【点评】土壤有机碳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土壤中的碳包括无机碳与有机碳。土壤有机碳是指土壤中各种正价态的含碳有机化合物,是土壤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与土壤肥力密切相关,而且对地球碳循环有巨大的影响,既是温室气体“源”,也是其重要的“汇”。土壤有机碳不仅组成成分和结构十分复杂,而且循环转化过程也复杂多样,还没有很清楚地了解,一直是土壤学的研究热点和核心问题。
19.(2021高一上·长沙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其形成与地理环境紧密相连。热带(季)雨林多发育砖红壤,干热区往往发育燥红土。下列两幅图分别为海南岛土壤类型分布图(左图)和海南岛地形及降水量分布图(右图)。
(1)读海南岛土壤类型分布图,砖红壤分布面积最大,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的   部和东部;黄壤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的   (填低山丘陵或中部山地);燥红壤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的西南   (填沿海或内陆)地区。
(2)从纬度和气候的角度分析燥红土主要分布在海南岛西南部的原因。
【答案】(1)北;中部山地;沿海
(2)燥红土分布在中部山地东南季风的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降水少;纬度低,气温高
【知识点】认识土壤;成土因素
【解析】【分析】(1)读左图,砖红壤对应序号②,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的北部和东部;黄壤对应序号④,结合右图信息可知,主要分布在中部山地地区;燥红壤对应序号①,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的西南沿海地区。
(2)注意材料“干热区往往发育燥红土”,所以海南岛西南部多分布有燥红土,表明其气候干热,所以可从纬度和气候的角度分析其气候为何“干热”。从纬度的角度来说,海南岛西南部纬度低,获得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满足“热”的条件。从气候的角度来说,海南岛西南部为夏季东南季风的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降水少,既满足“干”的条件,也满足“热”的条件。所以燥红土主要分布在海南岛西南部。
【点评】燥红土是发育于热带和南亚热带干旱的稀树草原性植被下的土壤,具有灰棕色的腐殖质A层和红褐色、块状结构的深厚B层,粘土矿物以水云母和高岭石为主,盐基饱和度高,甚至是有石灰反应的半淋溶土。燥红土过去曾称为热带稀树草原土、红褐色土等。在海南岛的西南部,由于五指山阻挡了东南湿润季风的进入,形成了干热的生物气候条件。在云南南部,由于受红河的切割,形成高山峡谷地形,相对高差在2000米以上,产生了干热的焚风。这些地区的气候具有热量高、酷热期长、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旱季长的特点。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2.6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同步测试(B卷)
一、单选题
1.(2021高一上·农安期末)在野外观察土壤的顺序一般为(  )
①由易到难②由外部到内部③由触觉到视觉④由较直观到较抽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21高一上·杭州期末)下图为土壤发育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据图可知,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生物 D.地形
3.影响土壤矿物构成的主要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生物 D.地形
(2021高一上·唐山期末)土壤剖面是指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所构成。这些土层是土壤形成过程中物质转化、迁移和积累的结果。下图为森林土壤典型剖面示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丙土层为(  )
A.母岩层 B.淋溶层 C.淀积层 D.母质层
5.丙土层的显著特点是(  )
A.有机质含量高且呈灰黑色 B.由分解的植物残体堆积而成
C.由疏松的风化碎屑物组成 D.有机质含量低而且色泽较淡
6.我国南方丘陵山区的土壤多为红壤,与当地红壤发育最为密切的成土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岩石 D.微生物
(2021高一上·葫芦岛期末)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下图为土壤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土壤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④①③ D.②①④③
8.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
①影响土壤厚度②积累有机质③富集矿物元素④决定土壤粒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021高一上·乾安期末)下图中a、b、c分别表示土壤中固态、气态、液态成分的体积分数,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四种土壤。读图回答下面问题。
9.表示理想土壤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关于土壤肥力的说法,叙述正确的是(  )
①土壤肥力是土壤特有的本质属性
②土壤肥力的高低取决于土壤中养分的多少
③土壤肥力是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源
④农业生产中,土壤肥力越来越高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021高一上·吉林期末)土壤是位于地球陆地表面表层和浅水域底部,由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组成,具有一定肥力,且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是(  )
A.矿物颗粒大小 B.透气状况
C.有机质含量多少 D.透水能力大小
12.土壤中矿物部分的主要来源是(  )
A.矿物质 B.有机质 C.水分 D.空气
13.如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问题.若①处海拔为1250米,气温为5℃,则⑤处(海拔取平均值)气温为(  )
A.0.8℃ B.4.2℃ C.9.2℃ D.37℃
14.(2021高一上·乾安期末)在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环境下发育而成的砖红壤应该具有的特征是(  )
A.有机质含量高 B.多为黑褐色
C.多呈碱性 D.土层厚度大
(2021高一上·农安期末)土壤的形成和发育受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有机质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自然发育的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最高的是(  )
A.黑土 B.红壤 C.水稻土 D.寒漠土
16.在适宜的光照和温度条件下,岩石表面发育为“年幼”土壤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的沉积作用 B.风力的侵蚀作用
C.苔藓类植物活动 D.高等植物的生长
二、图文分析题
17.(2021高一上·东丽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东北的黑土有机质丰富,土质松软,非常适宜耕作。东北黑土一般分布在从山.地向平原过渡的山麓地带。20 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活动导致黑土退化,而自然因素又加剧了其退化,出现“露黄黑土”。为保护黑土,近年来当地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免耕”法效果明显,即不翻动或少翻动表层土壤,并在收获农作物的果实后留下作物残茬覆盖土壤表层。下左图示意东北黑土、黑钙土分布,右图示意黑土区地面覆盖对土壤侵蚀的减弱作用和覆盖在地表的作物残茬。
(1)描述东北黑土的主要分布特点。
(2)说明地形、土壤、气候因素对东北黑土退化的加剧作用。
(3)简述“免耕”法对黑土退化的遏制作用。
18.(2021高一上·钦州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壤有机碳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某考察队到素有新疆的“湿岛”之称的伊犁河谷进行了野外调查,通过对不同植被下土壤剖面的采样,分析发现了伊犁河谷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见下图)。研究还表明、不同的气候条件、人类干扰强度,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输入量以及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碳的分解转化,从而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含量。
(1)比较典型草原与落叶阔叶林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变化的异同点。
(2)推测伊犁河谷研究区表层土壤有机碳随海拔变化的总体特点并解释其自然原因。
19.(2021高一上·长沙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其形成与地理环境紧密相连。热带(季)雨林多发育砖红壤,干热区往往发育燥红土。下列两幅图分别为海南岛土壤类型分布图(左图)和海南岛地形及降水量分布图(右图)。
(1)读海南岛土壤类型分布图,砖红壤分布面积最大,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的   部和东部;黄壤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的   (填低山丘陵或中部山地);燥红壤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的西南   (填沿海或内陆)地区。
(2)从纬度和气候的角度分析燥红土主要分布在海南岛西南部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认识土壤
【解析】【分析】观察土壤应做到细致、全面、有一定顺序,从易到难,从外到内,由直观到抽象,①②④正确。触觉不属于观察土壤的范畴,排除③。故答案为:B。
【点评】野外观察土壤包括观察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一般观察土壤的顺序为从易到难,从外到内,先视觉后触觉,由直观到抽象。
【答案】2.C
3.A
【知识点】认识土壤;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具有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土壤≠土地,土壤只是构成土地的重要要素之一,而土地则是指陆地的表层部分,除土壤外还包括未形成土壤的岩石和岩石风化物(成土母质)。
2.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生物是土壤形成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C正确。成土母质主要决定了土壤矿物质成分和养分状况;气候和地形对土壤的影响也较大,但不是最“活跃”的因素,ABD错。故答案为:C。
3.结合前面分析可知,成土母质主要决定了土壤矿物质成分和养分状况,A正确。气候、生物、地形等对土壤的形成均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影响土壤矿物构成的主要因素,BCD错。故答案为:A。
【答案】4.D
5.C
6.B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成土过程也叫土壤形成过程,是指在各种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土壤发生发育的过程。它是土壤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的总和,包括岩石的崩解,矿物质和有机质的分解、合成,以及物质的淋失、淀积、迁移和生物循环等。在不同的成土因素作用下,有不同的成土作用和成土过程,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土壤。
4.由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壤剖面由地面垂直向下分为有机质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成土母质、母岩层。因此丙为成土母质,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5.根据所学知识,甲层为淋溶层、乙层为淀积层、丙层为成土母质层。有机质含量高且呈灰黑色的是腐殖质层的特点,A错误;由分解的植物残体堆积而成的是有机层,B错误;由疏松的风化碎屑物组成的是母质层的特点,C正确;有机质含量低而且色泽较淡的是淋溶层,D错误。故答案为:C。
6.对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尤其是植物。而植物是在相应的水热条件下形成的。我国南方丘陵山区是高温多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枯枝落叶少,高温多雨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有机质分解快,有机会含量少;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岩石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高温多雨条件下,钠、钾、钙、镁元素淋溶作用也强,土壤中铁镁硅酸盐的比例高,土壤呈酸性红壤。因此与当地红壤发育最为密切的成土因素是气候,B正确;地形对土壤发育影响是多方面的,不是形成红壤的主要成土因素,A错误;岩石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所有土壤形成都是在岩石风化的成土母质上形成的,C错误;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多少,但微生物的活跃程度也要受到气候影响。因此微生物不是影响成土的最主要因素,D错误。故答案为:B。
【答案】7.D
8.C
【知识点】认识土壤;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土壤形成的因素:
1、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微生物、土壤动物对土壤系统的影响,生物因素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的最活跃因素。植物选择性的吸收母质、大气、水体中的营养,经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质,促进养分的释放。动物残体也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并且土壤中动物对土壤产生特殊作用,如翻动和搅动作用。
2、气候因素是土壤系统发展变化的主要推动力。它影响土壤的地理分布规律,其是地带性分布规律。气候因素,特别是水分和热量条件,直接或间接影响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影响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
3、地形因素一般只是引起地表能量和物质的再分配,并没有引起新的物质。其支配地表径流,使地带性土壤范围中产生非地带性土壤。
4、母质因素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土壤母质是岩石风化的产物,而土壤是母质通过成土过程而形成的。不同母质对土壤中次生矿物也有一定的影响。
5、时间因素—发育程度。土壤年龄分为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它是土壤发育的强度因子。生物、地形、气候、母质四大因素在随着成土年龄的增长而加深。土壤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发展着。
7.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壤的形成过程如下:基岩经风化作用逐渐形成破碎的岩石,随着时间的推移风化的岩石逐渐形成成土母质,成土母质在风化的过程中其表面逐渐形成腐殖质层,随着腐殖质层的加厚,土壤结构形态逐渐成熟。由以上分析可知土壤形成的先后顺序是②①④③,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8.由所学知识可知,生物循环促使物质迁移、能量流动,联系无机界和有机界,生物是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矿物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在土壤形成中起主导作用,②③正确,C正确;影响土壤厚度的因素有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时间,生物因素只是其中之一,土壤的粒度成分和矿物成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①④错误,ABD错误。故答案为:C。
【答案】9.C
10.C
【知识点】认识土壤
【解析】【点评】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理想土壤中矿物质占45%左右,有机质占5%左右,空气和水分各占20%~30%。
9.理想土壤中矿物质占45%左右,有机质占5%左右,空气和水分各占20%~30%。读图可知,③土壤的有机质、矿物质含量占48%左右,空气含量占28%左右,水分含量占30%左右,符合理想土壤构成。
故答案为:C。
10.①土壤肥力是其特有的本质属性,①正确;
②土壤肥力的高低取决于水、肥、气、热的协调程度,②错误;
③土壤肥力是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源,③正确;
④人类农业生产过程中,如果合理经营管理,做到用养结合,土壤肥力会逐渐提高;如果利用不当,则会引起土壤肥力的减退,④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11.C
12.A
13.C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认识土壤;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 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通过光照抑菌灭菌后得到的养料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土壤中这三类物质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
11.根据土壤的物质组成可知,土壤主要由矿物质、有机质、空气和水分组成,其中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C正确,故答案为:C。
12.根据土壤的物质组成可知,土壤主要由矿物质、有机质、空气和水分组成,其中矿物质部分的来源于成土母质中的矿物质经过风化分解,能够把原来固结在矿物质的一些养分元素,如钾、钙、磷等释放出来供植物吸收。A正确,故答案为:A。
13.由图可知,图中①处海拔高度为1250米,其气温数值为5℃,⑤地处海拔高度介于500—600米之间,据题干要求,⑤处海拔取平均值,故该地海拔高度约为550米,根据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①地处与⑤处海拔高度相差700米,两地气温相差4.2℃,故可以计算出⑤处的气温大约为9.2℃。C正确,故答案为:C。
14.【答案】D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分析】热带雨林气候区,土壤风化淋溶作用强,有机质含量低;铁铝残留在土中,多为砖红色,多呈酸性,土层厚度大。
故答案为:D。
【点评】土壤的类型
类型 分布地区 特点
黑土 东北平原 土壤中富含腐殖质,比较肥沃
黄土 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不高,缺磷少氮
红壤 江南丘陵 铁、铝成分较多,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黏重
紫色土 四川盆地 自然肥力高,富含各种盐类及多种微量元素
水稻土 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以及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台湾西部平原 在人类生产活动中形成的成熟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较肥沃,多呈青灰色
【答案】15.A
16.C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土壤的类型、分布、特点
类型 分布地区 特点
黑土 东北平原 土壤中富含腐殖质,比较肥沃
黄土 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不高,缺磷少氮
红壤 江南丘陵 铁、铝成分较多,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黏重
紫色土 四川盆地 自然肥力高,富含各种盐类及多种微量元素
水稻土 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以及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台湾西部平原 在人类生产活动中形成的成熟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较肥沃,多呈青灰色
15.黑土形成于中纬度地带,植物丰富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质,气温低分解较慢,腐殖质层深厚,A正确;红壤形成于亚热带地区,气温高降雨多,有机质容易被分解和淋溶,含量较少,B错误;水稻土是人工种植下形成的土壤,非自然发育形成,C错误;寒漠土枯枝落叶少,缺少生物参与,有机质含量低,D错误。故答案为:A。
16.流水在岩石表面阻力小,流速快,以侵蚀作用为主,不利于形成土壤,A错误;风力的侵蚀会搬运走风化碎屑物,不利于土壤形成,B错误;苔藓类植物活动利于对岩石的分解和风化,可形成原始土壤,C正确;岩石表面缺少稳定深厚的土壤,没有高等植物的生长,D错误。故答案为:C.
17.【答案】(1)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山地向平原的过渡地带;呈碎片化(呈块状)分布;北部多于南部
(2)黑土主要分布在山麓,多为坡地,加之夏季降水集中,黑土土质松软,易引起水土流失;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大风频繁,加之春季降水少,植被覆盖少,松软裸露的黑土得不到植被保护,表层土壤风蚀严重;冬春季节气温低,冻融侵蚀严重
(3)有效地防止水蚀和风蚀,减轻表层黑土流失;补充有机质含量,恢复土壤肥力。
【知识点】认识土壤
【解析】【分析】(1)据图可知,东北黑土分布不均匀,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向东北平原的过渡带,即山地向平原的过渡地带;呈碎片化(呈块状)分布;黑龙江省较多,辽宁没有分布,即北部多于南部。(2)从地形、土壤、气候因素对东北黑土退化的作用分析,据图可知黑土主要分布在山麓,即山地向平原过渡的地区,多为坡地,加之温带季风气候的夏季降水集中,黑土土质松软,易引起水土流失;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大风频繁,加之春季降水少,植被覆盖少,松软裸露的黑土得不到植被保护,表层土壤风蚀严重;冬春季节气温低,有季节性冻土,气温回升时冻融侵蚀严重。(3)据材料可知,“免耕”法即不翻动或少翻动表层土壤,并在收获农作物的果实后留下作物残茬覆盖土壤表层。覆盖在土壤表层的作物残茬有效地防止水蚀和风蚀,减轻表层黑土流失;当作物残渣回归土壤后,可以补充有机质含量,恢复土壤肥力。
【点评】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可概括为:①土壤是一种独立的自然体,它是在各种成土因素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②对于土壤的形成来说,各种成土因素具有同等重要性和相互不可替代性。其中生物起着主导作用。土壤是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气候和地形条件下,活有机体作用于成土母质而形成的。土壤并非生来就具有肥力特征,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跟生物发育一样,土壤发育也有一系列的过程。其中,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是土壤形成的五大关键成土因素。
18.【答案】(1)相同点: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不同点:典型草原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下降幅度大,而落叶阔叶林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降幅较小。
(2)土壤有机碳大致随海拔升高而波状增加。原因: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下降,微生物分解动植物残体的速度变缓,土壤中有机碳积累量较高。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图示图例及坐标信息,典型草原与落叶阔叶林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不同点是典型草原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下降幅度大,而落叶阔叶林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降幅较小。
(2)土壤中有机碳含量来源于地表植被和其他生物的残骸分解,而分解的能力又与微生物的活跃程度有关,气温越高微生物越活跃分解越多。根据横轴的植被类型判断海拔,纵轴表示有机碳含量,图中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总体变化趋势是随山地海拔升高而增加。这是因为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下降,微生物分解动植物残体的速度变缓,土壤中有机碳积累量较高。
【点评】土壤有机碳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土壤中的碳包括无机碳与有机碳。土壤有机碳是指土壤中各种正价态的含碳有机化合物,是土壤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与土壤肥力密切相关,而且对地球碳循环有巨大的影响,既是温室气体“源”,也是其重要的“汇”。土壤有机碳不仅组成成分和结构十分复杂,而且循环转化过程也复杂多样,还没有很清楚地了解,一直是土壤学的研究热点和核心问题。
19.【答案】(1)北;中部山地;沿海
(2)燥红土分布在中部山地东南季风的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降水少;纬度低,气温高
【知识点】认识土壤;成土因素
【解析】【分析】(1)读左图,砖红壤对应序号②,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的北部和东部;黄壤对应序号④,结合右图信息可知,主要分布在中部山地地区;燥红壤对应序号①,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的西南沿海地区。
(2)注意材料“干热区往往发育燥红土”,所以海南岛西南部多分布有燥红土,表明其气候干热,所以可从纬度和气候的角度分析其气候为何“干热”。从纬度的角度来说,海南岛西南部纬度低,获得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满足“热”的条件。从气候的角度来说,海南岛西南部为夏季东南季风的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降水少,既满足“干”的条件,也满足“热”的条件。所以燥红土主要分布在海南岛西南部。
【点评】燥红土是发育于热带和南亚热带干旱的稀树草原性植被下的土壤,具有灰棕色的腐殖质A层和红褐色、块状结构的深厚B层,粘土矿物以水云母和高岭石为主,盐基饱和度高,甚至是有石灰反应的半淋溶土。燥红土过去曾称为热带稀树草原土、红褐色土等。在海南岛的西南部,由于五指山阻挡了东南湿润季风的进入,形成了干热的生物气候条件。在云南南部,由于受红河的切割,形成高山峡谷地形,相对高差在2000米以上,产生了干热的焚风。这些地区的气候具有热量高、酷热期长、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旱季长的特点。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