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第二章地理自然要素及现象 单元测试(B卷)
一、单选题
(2021高一上·邢台期末)红水河位于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之间,在广西境内拐了一个大弯,形成一个“U”字形的大峡谷,即红水河第一湾。其地质构造复杂,喀斯特地貌明显。下图为红水河第一湾风光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红水河沿线多( )
A.喀斯特地貌 B.雅丹地貌 C.冰蚀地貌 D.海蚀地貌
2.红水河第一湾形成的主导作用是( )
A.海浪侵蚀 B.冰川侵蚀 C.流水侵蚀 D.风力侵蚀
3.(2021高一上·肇庆期中)地球是由不同状态、不同物质成分的同心圈层所组成的球体,包含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左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右图为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左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岩浆的发源地是图中G层
B.地球外部圈层由A,B,C三部分组成,其中C为生物圈
C.D,E合为岩石圈
D.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其中G为地核
(2)平流层利于高空飞行是因为( )
A.大气水平运动 B.气温适合
C.大气成分适合 D.天气多变
(2021高一上·乾安期末)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图所示实验:甲、乙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甲底部放一层土,乙底部不放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甲箱比乙箱气温高了 3℃。据此完成问题。
4.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测试 ( )
A.大气的温室效应 B.大气的运动
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5.甲箱气温比乙箱气温高的原因是 ( )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C.大气削弱作用差异 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2021高一上·惠阳期末)下图为西南某地将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后的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与原始生态林相比,橡胶林( )
A.蒸发量减少 B.下渗量减少
C.径流总量增多 D.气候更加湿润
7.由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可能带来的影响有( )
A.涵养水源能力变强 B.土壤肥力上升
C.生物多样性减少 D.自然灾害减少
(2021高一上·南关期中)植被浅沟常布局在城市道路两侧和不透水地面周边等地,与城市雨水管网或集水池相连。下图为植被浅沟示意图,箭头表示水循环环节。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8.用植被浅沟替代不透水地面会使( )
A.a减少 B.b增加 C.c增加 D.d减少
9.建设植被浅沟对城市的影响有( )
A.减少城市水资源 B.缓解城市内涝
C.造成地面沉降 D.增强热岛效应
(2021高一上·宣城期末)读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的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图中曲线,分别对应表示表层海水盐度、温度、密度的是( )
A.①③② B.②③① C.①②③ D.③②①
11.由图可知,赤道附近的表层海水( )
A.温度低,盐度较高,密度小 B.温度高,盐度较低,密度大
C.温度高,盐度较高,密度小 D.温度低,盐度较低,密度大
12.(2021高一上·哈尔滨期末)能使海水的温度和盐度都增大的因素是( )
A.暖流流经 B.河流注入 C.大气降水 D.海水蒸发
(2021高一上·海淀期末)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下图a是不同气候下(湿润、半干旱、干旱)的土壤刹面发育示意图,下图b是不同植被(森林、草原)作用下土壤剖面深度与有机质的质量百分比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密切相关的因素是( )
A.生物 B.地形 C.降水 D.成土母质
14.能代表草原地区土壤发育情况的组合是( )
A.甲与I B.甲与II C.乙与II D.丙与I
(2021高一上·陇县期末)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是(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生物 D.人类活动
16.若某地土壤层深厚,且有机质含量高,则该地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的特点有( )
①气候高温多雨,森林茂密 ②气候温和湿润,草类茂盛
③地形平坦,沉积作用较强④地势陡峭,侵蚀作用较强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1高一上·宁波期末)新疆塔里木河沿岸分布有胡杨林。胡杨生命力顽强,能调节局部小气候,对水循环各环节有了一定的影响。下图为塔里木盆地地形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7.塔里木盆地内部典型植被的特点是( )
A.树干高,有板状根 B.叶片小,多年生草本植物
C.叶片宽,有明显的季相变化 D.根发达,叶片呈鳞状或刺状
18.胡杨种植后,对当地水循环环节的影响可能是( )
A.蒸腾作用减弱 B.水汽输送增多
C.地下径流减少 D.下渗作用增强
19.(2021高一上·农安期末)我国华北地区的植被类型属于( )
A.热带雨林 B.常绿阔叶林
C.落叶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
二、综合题
20.(2020高一上·长春月考)下图是某地貌景观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地貌景观的名称① ,②洼地③孤峰④落水洞,属于 (地貌类型),该区域在地下可能出现的地貌景观是 。
(2)在我国 地区,该类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区分布有大量的 ,并且气温 ,降水总量 ,具备了该地貌形成的岩石和气候条件。
(3)分析该地貌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21.(2020高一上·吉林期中)读大气的垂直分层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层 ,B层 ,C层 。
(2)A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 ,因为 ;B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 。
(3)对流运动强烈的是 层,有利于航空飞行的是 层,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影响的是 层,在 层中可发现极光。(填字母代号)
22.(2021高一上·文山期末)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甲、乙、丙、丁四点的气压大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为 ,甲、乙两地中气温较高的是 。
(2)一般情况下,甲、乙两地对应的天气状况分别是甲地 ,乙地 ,两地气温日较差较小的是 。
23.(2020高一上·临汾期中)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丙三大水循环均有的环节是 、 。(填名称)
(2)图中ACDE四个水循环的环节中,目前人类活动对 环节影响最显著,(填字母),例如: 、 。
(3)若图中植被遭受严重破坏,则图中DEFG水循环环节水量可能增加的是 。(填字母)
(4)图中A-H中可以代表我国夏季东南风的环节是 ,造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表形态的水循环环节是 。(填字母)
(5)城市化导致G环节 (填“减弱”或“增强”),围湖造田导致E环节季节变化 (填“增大”或“减小”)。若海洋被泄漏的石油污染导致A环节 (填“减弱”或“增强”)。
(6)促使这种水循环运动的能量是 和重力能。
24.(2020高一上·卢龙期末)读“太平洋、大西洋洋流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洋流名称:① ,② ③ ⑤ 。
(2)图中④洋流名称是 ,它对欧洲西部的影响是 。
(3)①、②洋流交汇处分布着世界著名的 渔场,其形成渔场的主要原因是 。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A
2.C
【知识点】喀斯特地貌
【解析】【点评】喀斯特地貌是含有的石灰岩的地方,被地下水以及地表上的水经过大自然的破坏,以及在经过水的侵蚀之后沉积而成的。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与地下水以及地表的水有很大的关系,因为石灰岩主要的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溶于水,所以石灰岩因为水的作用就会产生变形。
1.由材料“其地质构造复杂,喀斯特地貌明显”,可见沿线多喀斯特地貌,容易被溶蚀,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2.由于沿线多喀斯特地貌,在流水的侵蚀(溶蚀)下,形成第一湾,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3.【答案】(1)C
(2)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分析】(1)岩浆发源于软流层,其并非位于G,A错误。地球的外部圈层由ABC组成,C为水圈,B错误。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上部,C正确。地球内部圈层包含DEFG,其中G为地核,D错误。故答案为:C。
(2)平流层因层内空气水平流动而得名,其由于水平运动因此对流运动不强烈,少雨雾等天气现象,利于飞行,A正确。故答案为:A。
【点评】地球内部圈层:地壳(平均厚度17km,大陆地壳33km,海洋地壳6km。)、地幔、地核。(以莫霍面、古登堡面为界)地壳的特点:厚度不均;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岩浆的发源地在软流层。地震的震源:地壳或岩石圈;地震一般发生在板块与板块的消亡边界(挤压碰撞地带)。
【答案】4.D
5.B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地面吸收太阳辐射与地面状况有关,一般规律:颜色越浅的物体,其反射就越强(反射太阳辐射越多),吸收就越弱,地面辐射越弱;颜色越深的物体,其反射就越弱(反射太阳辐射越少),吸收就越强,地面辐射越强。
4.甲底部放一层土,乙底部不放土,日照后甲箱比乙箱气温高,说明地面性质不同,箱子内大气温度不同, 因此近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故答案为:D。
5.甲底部放一层土,乙底部不放土,甲箱的土比乙箱的玻璃反射弱,甲吸收太阳辐射比乙多,甲箱地面温度比乙高,甲地面辐射比乙多,甲箱气温比乙箱气温高的原因是地面辐射强弱有差异,B正确。
故答案为:B。
【答案】6.B
7.C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
【解析】【点评】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
影响因素 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年降水量 决定地表径流流量大小的最主要因素
流域面积
(支流数量) 同地表径流流量呈正相关
植被 涵养水源,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
地质条件
(土壤质地) 河流流经喀斯特地貌区、沙质土壤区,河水易下渗,减少地表径流的流量
蒸发 主要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对地表径流影响大
人类活动 沿岸取水会导致径流量减少
6.对比图中的信息可知,橡胶林蒸发量和地表径流量比原始生态林大,下渗水量则会减少,而径流总量包括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由于蒸发量增多及地表径流的增大,及降水量的减少, 该地气候不会更加湿润,会变得干燥。B符合题意。故答案:B。
7.根据材料可知,砍伐原始生态林,变为橡胶林,会破坏原始生态环境,使生物多样性减少;破坏原始
植被,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加重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会下降,旱涝灾害频繁。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答案】8.C
9.B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
【解析】【点评】①城市路面硬化,会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下渗,减少地下径流,易造成城市内涝;
②城市铺设渗水砖,可减少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增大地下径流量,有利于防治城市内涝。
8.读图a为蒸发,b为地表径流,c为下渗,d为地下径流。 用植被浅沟替代不透水地面,不透水地面减少且截留地表径流,会使a增加,b减少,c增加,d增加,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9.AB、植被浅沟截留了部分地表径流,进入城市雨水管网或集水池,增加城市水资源 ,减少了径流集中造成的城市内涝,A错误,B正确;
C、增加了下渗,不会造成地面沉降,C错误;
D、增加蒸腾作用加强,调节小气候, 热岛效应减弱 ,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10.A
11.C
【知识点】海水的性质及作用
【解析】【点评】海水温度取决于它的热量收支状况。表层海水温度一般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递减;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表层海水的盐度主要与降水量、蒸发量有关。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海区,海水盐度小;反之,盐度大。此外,陆地径流、结冰和融冰、洋流等对海水的盐度也有影响。
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由副热带海区向低纬、高纬递减。
10.读图分析,海水温度大体上自赤道向两极递减,③曲线符合;海水盐度自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赤道和两极递减,呈现双峰值,①曲线符合;海水密度大致与海水温度呈负相关,自赤道向两极递增,②曲线符合。故答案为:A。
11.由上题可知,图中表示海洋表层海水盐度、温度、密度的曲线分别是①③②,读图可知,赤道附近的表层海水温度高、盐度较高、密度小。故答案为:C。
12.【答案】A
【知识点】海水的性质及作用
【解析】【分析】暖流从水温高处流来,暖流流经使得海水温度上升,海水温度上升,蒸发加强,海水中盐份浓缩,海水盐度升高,A符合题意;河流注入对海水温度影响不确定,但淡水注入,海水盐度会下降,B不符合题意;大气降水有可能削弱到达海面的太阳辐射,有可能使海水温度降低,大气降水会稀释海水的盐度,C不符合题意;海水蒸发会使海水中盐份浓缩,海水盐度升高,但海水蒸发需要消耗热量,有可能降低海水温度,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点评】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纬度、洋流、季节、深度等。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降水量、蒸发量、入海径流量、溶解度、封闭程度、洋流等因素。暖流:从低纬流向高纬,低纬海域太阳辐射强,海水蒸发作用强烈,所以海水呈现高温高盐的性质,暖流也呈现高温高盐的性质。寒流反之。
【答案】13.A
14.D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土壤形成的五大因素:
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微生物、土壤动物对土壤系统的影响,生物因素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的最活跃因素。植物选择性的吸收母质、大气、水体中的营养,经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质,促进养分的释放。动物残体也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并且土壤中动物对土壤产生特殊作用,如翻动和搅动作用。
2、气候因素是土壤系统发展变化的主要推动力。它影响土壤的地理分布规律,其是地带性分布规律。气候因素,特别是水分和热量条件,直接或间接影响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影响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
3、地形因素一般只是引起地表能量和物质的再分配,并没有引起新的物质。其支配地表径流,使地带性土壤范围中产生非地带性土壤。
4、母质因素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土壤母质是岩石风化的产物,而土壤是母质通过成土过程而形成的。不同母质对土壤中次生矿物也有一定的影响。
5、时间因素—发育程度。土壤年龄分为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它是土壤发育的强度因子。生物、地形、气候、母质四大因素在随着成土年龄的增长而加深。土壤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发展着。
13.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制造者和分解者,可判断出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密切相关的是动物以及植物等生物因素,A正确。地形、降水、成土母质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关系不大,BCD错误。故答案为:A。
14.图a是不同气候下(湿润、半干旱、干旱)的土壤剖面发育示意图,由材料“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可以判断出,甲为湿润地区,丙为半干旱地区,乙为干旱地区。草原一般分布在半干旱地带,可判断出丙能代表草原地区土壤发育情况;图b是不同植被(森林、草原)作用下土壤剖面深度与有机质的质量百分比关系示意图,森林植被有机质多来源于枯枝落叶,而草原植被根系也可提供有机质,因此可判断出I代表草原地区土壤,II代表森林地区土壤,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答案】15.A
16.C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成土因素
母质:形成土壤的原料,是成土的物质基础,构成土壤的骨架和矿物质来源。
气候:温度和湿度影响土壤化学、物理、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过程的强度。
生物:在成土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它使母质发生质变形成土壤,而且生物的特定组合将直接影响到土壤发育的方向和进程。
地形:在一个局部地区,土壤的多种多样,地形变化是主要原因。
时间: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就越成熟。
15.由所学知识可知,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理化性质改变,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即成土母质。成土母质逐步发育成土壤,因此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A正确;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人类活动对土壤有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不符合题意,BCD错误。故答案为:A。
16.由所学知识可知,在常年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趋于减少,因此高温多雨,森林茂密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①错误,AB错误;地势陡峭的地区,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④错误,D错误。气候温和湿润,草类茂盛,有机质含量高;地形平坦,有利于有机质的沉积,②③正确,C正确。故答案为:C。
【答案】17.D
18.D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点评】 荒漠的显著特征是植被十分稀疏。而且植物种类非常贫乏。有时100平方米中仅有1~2株植物。但是植物的生态——生物型或生活型却是多种多样的,如超旱生小半灌木、半灌木、灌木和半乔木等等。正因为如此,它们才能适应这严酷的生态环境。荒漠植物的叶片极度缩小或退化为完全无叶,植物体被白色茸毛等,以减少水分的丧失和抵抗日光的灼热。根系发达,增加吸水量保证水分供应以维持水分平衡。
17.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周围被高山环绕,水汽难以到达,气候干旱。受干旱气候影响,盆地内部典型植被属于温带荒漠植被,根系发达,以便于从土壤中获取水分,叶片呈鳞状或刺状,以减少水分蒸发,D正确;树干高大,有板状根是热带雨林植被的典型特征,A错误;叶片小,多年生草本植物为草原植被景观,该地植被属于荒漠植被,B错误;叶片宽,有明显季相变化是温带落叶阔叶林植被的典型特点,C错误。故选D。
18.植被能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和径流。胡杨种植后,蒸腾作用增强,A错误;水汽输送主要通过大气环流实现,种植胡杨对水汽输送影响不大,B错误;能够增加下渗,增加地下径流,C错误,D正确。故选D。
19.【答案】C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分析】我国华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植被类型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所以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点评】森林的类型和特征:
类型 分布地区 气候特征 植被群体特征
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终年高温、降雨丰沛 植物全年旺盛生长,森林呈深绿色,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数量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等。各月都有花开。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常绿阔叶林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且无明显干季 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大部分植物的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与雨林相比,垂直结构较简单,藤本植物、附生植物较少,没有板根和茎花现象。
落叶阔叶林 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纬度较低的地区 温暖生长季节达4~6个月,冬季寒冷并延续3~4个月,降水适宜 适宜、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亚寒带针叶林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 夏季短促、温和,冬季漫长、寒冷 以松、杉类植物为主的针叶林,树叶细小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20.【答案】(1)峰林;喀斯特;溶洞
(2)西南;石灰岩(可溶性岩石);较高;大
(3)易导致水土流失,土层薄;土壤较为贫瘠;地形崎岖不平,可耕地少;可耕地面积小,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
【知识点】喀斯特地貌
【解析】【分析】(1)根据图中的地貌形态,该地貌应该是喀斯特地貌。图中①是峰林, ②是洼地,③是孤峰,④是落水洞,⑤是地下暗河,⑥是石钟乳,⑦是石笋,⑧是石柱,其中⑥、⑦、⑧属于地下溶洞的地貌景观。
(2)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 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区分布有大量的石灰岩,并且纬度较低,气温较高,降水总量大,流水溶蚀作用显著,具备了该地貌形成的岩石和气候条件。
(3)喀斯特地貌地区对农业生产不利的影响,主要从土壤、地形等方面进行分析。该地区降水丰富,石灰岩易受溶蚀作用,易导致水土流失,土层薄;土壤较为贫瘠;地形崎岖不平,可耕地少;可耕地面积小,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
【点评】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我国云贵高原、湖南南部郴州等地区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
21.【答案】(1)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递减
(2)递减;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递增
(3)A;B;C;C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分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A层为大气垂直分层的最下层,一般位于18千米以内,为对流层;B层大约位于对流层顶部到50~55千米的高空,为平流层,C层为大气垂直分层的最上层,为高层大气。(2)A层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物质主要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使大气升温,因此,离地面越高,对流层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越少,气温越低,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减,说明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B层平流层离地面远,其温度变化受地面影响小,在平流层中有一个臭氧层,可吸收大量的紫外线,从而使平流层大气升温,因此平流层大气温度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递增。(3)对流层大气温度随海拔上升而降低,即地面温度高于高空温度,因此地面大气易膨胀上升,而高空大气冷却下沉,从而形成大气的对流运动,所以对流运动强烈的是A层;平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不易形成对流,大气稳定,所以有利于航空飞行的是B层;高层大气中的电离层可反射无线电波,所以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影响的是C层;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并与那里的稀薄大气相互碰撞,会出现美丽的极光,所以在C层中可发现极光。
【点评】对流层是地球大气中最低的一层。云、雾、雨雪等主要大气现象都出现在此层。气温随
高度增加而降低;由于对流层主要是从地面得到热量,因此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在平流层内,随着高度的增高,气温最初保持不变或微有上升。平流层这种气温分布特征是和它受地面温度影响很小,特别是存在着大量臭氧能够直接吸收太阳辐射有关。
22.【答案】(1)乙>甲>丁>丙;甲
(2)阴雨天气;晴朗天气;甲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丁与丙在同一平面,丁气压大于丙,说明甲地受热空气上升,丁形成高空高压,甲形地地面低压;丙地气压低,说明乙遇冷,空气下沉,乙地形成地面高压,丙地形成高空低压.甲、乙、丙、丁四点的气压大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为:乙、甲、丁、丙。甲地地面气压低,地面受热空气上升,甲、乙两地中气温较高为甲地。
(2)结合上题分析,甲地近地面为低压:空气上升,易遇冷凝结成雨,多阴雨天气;乙地近地面为高压:空气下沉,不易凝结成雨,多晴朗天气。甲地多阴雨,云量多,白天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升温慢;夜间大气逆辐射强,降温慢,两地气温日较差较小的是甲地。
【点评】热力环流的形成:
23.【答案】(1)降水;蒸发
(2)E;兴修水库;跨流域调水等
(3)E
(4)C;E
(5)减弱;增大;减弱
(6)太阳辐射能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甲、乙、丙三大水循环均有的环节是蒸发和降水。
(2)目前人类活动通过跨流域调水和修建水库对地表径流的影响最为显著,而E表示地表径流。
(3)若植被遭受破坏,E地表径流增加,H蒸腾减少,D降水减少,F下渗减少,G地下径流减少。
(4)我国夏季风为东南风,从海洋吹向陆地,为水汽输送环节C。造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表形态的原因是流水的侵蚀作用,是水循环的地表径流E环节。
(5)城市化过程中,导致地面硬化,下渗减少,导致G环节地下径流减弱。围湖造田导致湖泊面积减小,调节能力减弱,使得E环节地表径流的季节变化增大。海洋被石油污染,导致海面被石油覆盖,使得A环节蒸发减弱。
(6)促使水循环运动的能量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点评】水循环原理的运用:
水循环是自然界中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其循环过程受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同时也会对其他自然要素产生重要影响。常考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分析湖泊性质
湖泊根据湖水性质可分为淡水湖和咸水湖。从水循环过程看,注入湖泊的河水从陆地上带来盐分,如果没有河水或者地下水的排盐作用,湖水经过强烈的蒸发之后就是咸水湖;如果有河水或者地下水常年流出,起到排盐作用,就属于淡水湖。
(2)分析水土流失强弱
水土流失强弱与水循环的地表径流有着直接关系。受地表植被、地形坡度、降水量的大小等影响,如果地表径流水量大、流速快,流水侵蚀作用强,水土流失就重,相反就轻。如植树造林、修筑梯田、平整土地等人类活动,都是为了减小地表径流的水量和流速,以达到治理水土流失的目的。
(3)分析沼泽湿地的形成
影响沼泽湿地的环节有降水、蒸发、下渗和地表径流等,例如高纬地区沼泽地的形成原因一般包括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有河水、季节性积雪融水等的汇入,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存在地下冻土不易下渗,蒸发量小等。
24.【答案】(1)日本暖流;千岛寒流;秘鲁寒流;墨西哥湾暖流
(2)北大西洋暖流;该暖流对西欧气候有明显增温增湿作用,使沿岸形成了典型的海洋性气候。
(3)北海道;由于寒流和暖流交汇,使海水发生扰动,上泛的海水将营养盐类带到海洋表层,使浮游生物繁盛,进而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渔业资源丰富
【知识点】海水的运动及影响
【解析】【分析】(1)读图结合所学知识,①位于太平洋西岸,为中低纬大洋环流组成部分,是日本暖流,②位于中高纬大洋环流、太平洋西岸,为千岛寒流。③位于南太平洋中低纬大洋环流,位于太平洋东岸,为秘鲁寒流,⑤为中低纬大洋环流组成部分,位于大西洋西岸,为墨西哥湾暖流。(2)④位于大西洋东岸,是在北半球盛行西风作用下形成的北大西洋暖流,由于其对西欧的气候起到增温增湿作用,加之欧洲地形平坦、海岸线曲折,有利于西风深入,所以使得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广泛。(3)①是日本暖流,②为千岛寒流。寒暖流交汇处海水发生扰动,上泛的海水将营养盐类带到海洋表层,使浮游生物繁盛,进而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渔业资源丰富,形成北海道渔场。
【点评】1.洋流的判断及应用
(1)判断洋流流向的方法
①洋流成因法:根据洋流分布与气压带、风带之间的内在联系判断。
②洋流性质法:等温线凸出的方向就是洋流的流向。
(2)判断洋流性质的方法
①等温线判断法:
由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是暖流;由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是寒流。
②纬度判断法:
海水表面温度的分布由低纬向高纬递减,所以洋流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一般为暖流;反之则为寒流。如下图所示,A为暖流,B为寒流。
③根据大洋环流模式图判断:
a.中低纬度大洋东岸为寒流,大洋西岸为暖流。
b.中高纬度大洋东岸为暖流,大洋西岸为寒流。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第二章地理自然要素及现象 单元测试(B卷)
一、单选题
(2021高一上·邢台期末)红水河位于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之间,在广西境内拐了一个大弯,形成一个“U”字形的大峡谷,即红水河第一湾。其地质构造复杂,喀斯特地貌明显。下图为红水河第一湾风光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红水河沿线多( )
A.喀斯特地貌 B.雅丹地貌 C.冰蚀地貌 D.海蚀地貌
2.红水河第一湾形成的主导作用是( )
A.海浪侵蚀 B.冰川侵蚀 C.流水侵蚀 D.风力侵蚀
【答案】1.A
2.C
【知识点】喀斯特地貌
【解析】【点评】喀斯特地貌是含有的石灰岩的地方,被地下水以及地表上的水经过大自然的破坏,以及在经过水的侵蚀之后沉积而成的。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与地下水以及地表的水有很大的关系,因为石灰岩主要的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溶于水,所以石灰岩因为水的作用就会产生变形。
1.由材料“其地质构造复杂,喀斯特地貌明显”,可见沿线多喀斯特地貌,容易被溶蚀,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2.由于沿线多喀斯特地貌,在流水的侵蚀(溶蚀)下,形成第一湾,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3.(2021高一上·肇庆期中)地球是由不同状态、不同物质成分的同心圈层所组成的球体,包含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左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右图为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左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岩浆的发源地是图中G层
B.地球外部圈层由A,B,C三部分组成,其中C为生物圈
C.D,E合为岩石圈
D.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其中G为地核
(2)平流层利于高空飞行是因为( )
A.大气水平运动 B.气温适合
C.大气成分适合 D.天气多变
【答案】(1)C
(2)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分析】(1)岩浆发源于软流层,其并非位于G,A错误。地球的外部圈层由ABC组成,C为水圈,B错误。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上部,C正确。地球内部圈层包含DEFG,其中G为地核,D错误。故答案为:C。
(2)平流层因层内空气水平流动而得名,其由于水平运动因此对流运动不强烈,少雨雾等天气现象,利于飞行,A正确。故答案为:A。
【点评】地球内部圈层:地壳(平均厚度17km,大陆地壳33km,海洋地壳6km。)、地幔、地核。(以莫霍面、古登堡面为界)地壳的特点:厚度不均;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岩浆的发源地在软流层。地震的震源:地壳或岩石圈;地震一般发生在板块与板块的消亡边界(挤压碰撞地带)。
(2021高一上·乾安期末)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图所示实验:甲、乙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甲底部放一层土,乙底部不放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甲箱比乙箱气温高了 3℃。据此完成问题。
4.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测试 ( )
A.大气的温室效应 B.大气的运动
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5.甲箱气温比乙箱气温高的原因是 ( )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C.大气削弱作用差异 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答案】4.D
5.B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地面吸收太阳辐射与地面状况有关,一般规律:颜色越浅的物体,其反射就越强(反射太阳辐射越多),吸收就越弱,地面辐射越弱;颜色越深的物体,其反射就越弱(反射太阳辐射越少),吸收就越强,地面辐射越强。
4.甲底部放一层土,乙底部不放土,日照后甲箱比乙箱气温高,说明地面性质不同,箱子内大气温度不同, 因此近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故答案为:D。
5.甲底部放一层土,乙底部不放土,甲箱的土比乙箱的玻璃反射弱,甲吸收太阳辐射比乙多,甲箱地面温度比乙高,甲地面辐射比乙多,甲箱气温比乙箱气温高的原因是地面辐射强弱有差异,B正确。
故答案为:B。
(2021高一上·惠阳期末)下图为西南某地将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后的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与原始生态林相比,橡胶林( )
A.蒸发量减少 B.下渗量减少
C.径流总量增多 D.气候更加湿润
7.由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可能带来的影响有( )
A.涵养水源能力变强 B.土壤肥力上升
C.生物多样性减少 D.自然灾害减少
【答案】6.B
7.C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
【解析】【点评】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
影响因素 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年降水量 决定地表径流流量大小的最主要因素
流域面积
(支流数量) 同地表径流流量呈正相关
植被 涵养水源,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
地质条件
(土壤质地) 河流流经喀斯特地貌区、沙质土壤区,河水易下渗,减少地表径流的流量
蒸发 主要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对地表径流影响大
人类活动 沿岸取水会导致径流量减少
6.对比图中的信息可知,橡胶林蒸发量和地表径流量比原始生态林大,下渗水量则会减少,而径流总量包括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由于蒸发量增多及地表径流的增大,及降水量的减少, 该地气候不会更加湿润,会变得干燥。B符合题意。故答案:B。
7.根据材料可知,砍伐原始生态林,变为橡胶林,会破坏原始生态环境,使生物多样性减少;破坏原始
植被,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加重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会下降,旱涝灾害频繁。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2021高一上·南关期中)植被浅沟常布局在城市道路两侧和不透水地面周边等地,与城市雨水管网或集水池相连。下图为植被浅沟示意图,箭头表示水循环环节。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8.用植被浅沟替代不透水地面会使( )
A.a减少 B.b增加 C.c增加 D.d减少
9.建设植被浅沟对城市的影响有( )
A.减少城市水资源 B.缓解城市内涝
C.造成地面沉降 D.增强热岛效应
【答案】8.C
9.B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
【解析】【点评】①城市路面硬化,会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下渗,减少地下径流,易造成城市内涝;
②城市铺设渗水砖,可减少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增大地下径流量,有利于防治城市内涝。
8.读图a为蒸发,b为地表径流,c为下渗,d为地下径流。 用植被浅沟替代不透水地面,不透水地面减少且截留地表径流,会使a增加,b减少,c增加,d增加,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9.AB、植被浅沟截留了部分地表径流,进入城市雨水管网或集水池,增加城市水资源 ,减少了径流集中造成的城市内涝,A错误,B正确;
C、增加了下渗,不会造成地面沉降,C错误;
D、增加蒸腾作用加强,调节小气候, 热岛效应减弱 ,D错误;
故答案为:B。
(2021高一上·宣城期末)读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的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图中曲线,分别对应表示表层海水盐度、温度、密度的是( )
A.①③② B.②③① C.①②③ D.③②①
11.由图可知,赤道附近的表层海水( )
A.温度低,盐度较高,密度小 B.温度高,盐度较低,密度大
C.温度高,盐度较高,密度小 D.温度低,盐度较低,密度大
【答案】10.A
11.C
【知识点】海水的性质及作用
【解析】【点评】海水温度取决于它的热量收支状况。表层海水温度一般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递减;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表层海水的盐度主要与降水量、蒸发量有关。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海区,海水盐度小;反之,盐度大。此外,陆地径流、结冰和融冰、洋流等对海水的盐度也有影响。
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由副热带海区向低纬、高纬递减。
10.读图分析,海水温度大体上自赤道向两极递减,③曲线符合;海水盐度自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赤道和两极递减,呈现双峰值,①曲线符合;海水密度大致与海水温度呈负相关,自赤道向两极递增,②曲线符合。故答案为:A。
11.由上题可知,图中表示海洋表层海水盐度、温度、密度的曲线分别是①③②,读图可知,赤道附近的表层海水温度高、盐度较高、密度小。故答案为:C。
12.(2021高一上·哈尔滨期末)能使海水的温度和盐度都增大的因素是( )
A.暖流流经 B.河流注入 C.大气降水 D.海水蒸发
【答案】A
【知识点】海水的性质及作用
【解析】【分析】暖流从水温高处流来,暖流流经使得海水温度上升,海水温度上升,蒸发加强,海水中盐份浓缩,海水盐度升高,A符合题意;河流注入对海水温度影响不确定,但淡水注入,海水盐度会下降,B不符合题意;大气降水有可能削弱到达海面的太阳辐射,有可能使海水温度降低,大气降水会稀释海水的盐度,C不符合题意;海水蒸发会使海水中盐份浓缩,海水盐度升高,但海水蒸发需要消耗热量,有可能降低海水温度,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点评】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纬度、洋流、季节、深度等。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降水量、蒸发量、入海径流量、溶解度、封闭程度、洋流等因素。暖流:从低纬流向高纬,低纬海域太阳辐射强,海水蒸发作用强烈,所以海水呈现高温高盐的性质,暖流也呈现高温高盐的性质。寒流反之。
(2021高一上·海淀期末)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下图a是不同气候下(湿润、半干旱、干旱)的土壤刹面发育示意图,下图b是不同植被(森林、草原)作用下土壤剖面深度与有机质的质量百分比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密切相关的因素是( )
A.生物 B.地形 C.降水 D.成土母质
14.能代表草原地区土壤发育情况的组合是( )
A.甲与I B.甲与II C.乙与II D.丙与I
【答案】13.A
14.D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土壤形成的五大因素:
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微生物、土壤动物对土壤系统的影响,生物因素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的最活跃因素。植物选择性的吸收母质、大气、水体中的营养,经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质,促进养分的释放。动物残体也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并且土壤中动物对土壤产生特殊作用,如翻动和搅动作用。
2、气候因素是土壤系统发展变化的主要推动力。它影响土壤的地理分布规律,其是地带性分布规律。气候因素,特别是水分和热量条件,直接或间接影响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影响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
3、地形因素一般只是引起地表能量和物质的再分配,并没有引起新的物质。其支配地表径流,使地带性土壤范围中产生非地带性土壤。
4、母质因素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土壤母质是岩石风化的产物,而土壤是母质通过成土过程而形成的。不同母质对土壤中次生矿物也有一定的影响。
5、时间因素—发育程度。土壤年龄分为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它是土壤发育的强度因子。生物、地形、气候、母质四大因素在随着成土年龄的增长而加深。土壤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发展着。
13.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制造者和分解者,可判断出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密切相关的是动物以及植物等生物因素,A正确。地形、降水、成土母质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关系不大,BCD错误。故答案为:A。
14.图a是不同气候下(湿润、半干旱、干旱)的土壤剖面发育示意图,由材料“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可以判断出,甲为湿润地区,丙为半干旱地区,乙为干旱地区。草原一般分布在半干旱地带,可判断出丙能代表草原地区土壤发育情况;图b是不同植被(森林、草原)作用下土壤剖面深度与有机质的质量百分比关系示意图,森林植被有机质多来源于枯枝落叶,而草原植被根系也可提供有机质,因此可判断出I代表草原地区土壤,II代表森林地区土壤,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2021高一上·陇县期末)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是(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生物 D.人类活动
16.若某地土壤层深厚,且有机质含量高,则该地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的特点有( )
①气候高温多雨,森林茂密 ②气候温和湿润,草类茂盛
③地形平坦,沉积作用较强④地势陡峭,侵蚀作用较强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15.A
16.C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成土因素
母质:形成土壤的原料,是成土的物质基础,构成土壤的骨架和矿物质来源。
气候:温度和湿度影响土壤化学、物理、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过程的强度。
生物:在成土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它使母质发生质变形成土壤,而且生物的特定组合将直接影响到土壤发育的方向和进程。
地形:在一个局部地区,土壤的多种多样,地形变化是主要原因。
时间: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就越成熟。
15.由所学知识可知,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理化性质改变,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即成土母质。成土母质逐步发育成土壤,因此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A正确;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人类活动对土壤有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不符合题意,BCD错误。故答案为:A。
16.由所学知识可知,在常年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趋于减少,因此高温多雨,森林茂密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①错误,AB错误;地势陡峭的地区,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④错误,D错误。气候温和湿润,草类茂盛,有机质含量高;地形平坦,有利于有机质的沉积,②③正确,C正确。故答案为:C。
(2021高一上·宁波期末)新疆塔里木河沿岸分布有胡杨林。胡杨生命力顽强,能调节局部小气候,对水循环各环节有了一定的影响。下图为塔里木盆地地形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7.塔里木盆地内部典型植被的特点是( )
A.树干高,有板状根 B.叶片小,多年生草本植物
C.叶片宽,有明显的季相变化 D.根发达,叶片呈鳞状或刺状
18.胡杨种植后,对当地水循环环节的影响可能是( )
A.蒸腾作用减弱 B.水汽输送增多
C.地下径流减少 D.下渗作用增强
【答案】17.D
18.D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点评】 荒漠的显著特征是植被十分稀疏。而且植物种类非常贫乏。有时100平方米中仅有1~2株植物。但是植物的生态——生物型或生活型却是多种多样的,如超旱生小半灌木、半灌木、灌木和半乔木等等。正因为如此,它们才能适应这严酷的生态环境。荒漠植物的叶片极度缩小或退化为完全无叶,植物体被白色茸毛等,以减少水分的丧失和抵抗日光的灼热。根系发达,增加吸水量保证水分供应以维持水分平衡。
17.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周围被高山环绕,水汽难以到达,气候干旱。受干旱气候影响,盆地内部典型植被属于温带荒漠植被,根系发达,以便于从土壤中获取水分,叶片呈鳞状或刺状,以减少水分蒸发,D正确;树干高大,有板状根是热带雨林植被的典型特征,A错误;叶片小,多年生草本植物为草原植被景观,该地植被属于荒漠植被,B错误;叶片宽,有明显季相变化是温带落叶阔叶林植被的典型特点,C错误。故选D。
18.植被能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和径流。胡杨种植后,蒸腾作用增强,A错误;水汽输送主要通过大气环流实现,种植胡杨对水汽输送影响不大,B错误;能够增加下渗,增加地下径流,C错误,D正确。故选D。
19.(2021高一上·农安期末)我国华北地区的植被类型属于( )
A.热带雨林 B.常绿阔叶林
C.落叶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
【答案】C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分析】我国华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植被类型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所以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点评】森林的类型和特征:
类型 分布地区 气候特征 植被群体特征
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终年高温、降雨丰沛 植物全年旺盛生长,森林呈深绿色,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数量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等。各月都有花开。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常绿阔叶林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且无明显干季 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大部分植物的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与雨林相比,垂直结构较简单,藤本植物、附生植物较少,没有板根和茎花现象。
落叶阔叶林 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纬度较低的地区 温暖生长季节达4~6个月,冬季寒冷并延续3~4个月,降水适宜 适宜、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亚寒带针叶林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 夏季短促、温和,冬季漫长、寒冷 以松、杉类植物为主的针叶林,树叶细小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二、综合题
20.(2020高一上·长春月考)下图是某地貌景观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地貌景观的名称① ,②洼地③孤峰④落水洞,属于 (地貌类型),该区域在地下可能出现的地貌景观是 。
(2)在我国 地区,该类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区分布有大量的 ,并且气温 ,降水总量 ,具备了该地貌形成的岩石和气候条件。
(3)分析该地貌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答案】(1)峰林;喀斯特;溶洞
(2)西南;石灰岩(可溶性岩石);较高;大
(3)易导致水土流失,土层薄;土壤较为贫瘠;地形崎岖不平,可耕地少;可耕地面积小,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
【知识点】喀斯特地貌
【解析】【分析】(1)根据图中的地貌形态,该地貌应该是喀斯特地貌。图中①是峰林, ②是洼地,③是孤峰,④是落水洞,⑤是地下暗河,⑥是石钟乳,⑦是石笋,⑧是石柱,其中⑥、⑦、⑧属于地下溶洞的地貌景观。
(2)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 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区分布有大量的石灰岩,并且纬度较低,气温较高,降水总量大,流水溶蚀作用显著,具备了该地貌形成的岩石和气候条件。
(3)喀斯特地貌地区对农业生产不利的影响,主要从土壤、地形等方面进行分析。该地区降水丰富,石灰岩易受溶蚀作用,易导致水土流失,土层薄;土壤较为贫瘠;地形崎岖不平,可耕地少;可耕地面积小,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
【点评】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我国云贵高原、湖南南部郴州等地区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
21.(2020高一上·吉林期中)读大气的垂直分层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层 ,B层 ,C层 。
(2)A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 ,因为 ;B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 。
(3)对流运动强烈的是 层,有利于航空飞行的是 层,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影响的是 层,在 层中可发现极光。(填字母代号)
【答案】(1)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递减
(2)递减;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递增
(3)A;B;C;C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分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A层为大气垂直分层的最下层,一般位于18千米以内,为对流层;B层大约位于对流层顶部到50~55千米的高空,为平流层,C层为大气垂直分层的最上层,为高层大气。(2)A层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物质主要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使大气升温,因此,离地面越高,对流层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越少,气温越低,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减,说明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B层平流层离地面远,其温度变化受地面影响小,在平流层中有一个臭氧层,可吸收大量的紫外线,从而使平流层大气升温,因此平流层大气温度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递增。(3)对流层大气温度随海拔上升而降低,即地面温度高于高空温度,因此地面大气易膨胀上升,而高空大气冷却下沉,从而形成大气的对流运动,所以对流运动强烈的是A层;平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不易形成对流,大气稳定,所以有利于航空飞行的是B层;高层大气中的电离层可反射无线电波,所以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影响的是C层;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并与那里的稀薄大气相互碰撞,会出现美丽的极光,所以在C层中可发现极光。
【点评】对流层是地球大气中最低的一层。云、雾、雨雪等主要大气现象都出现在此层。气温随
高度增加而降低;由于对流层主要是从地面得到热量,因此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在平流层内,随着高度的增高,气温最初保持不变或微有上升。平流层这种气温分布特征是和它受地面温度影响很小,特别是存在着大量臭氧能够直接吸收太阳辐射有关。
22.(2021高一上·文山期末)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甲、乙、丙、丁四点的气压大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为 ,甲、乙两地中气温较高的是 。
(2)一般情况下,甲、乙两地对应的天气状况分别是甲地 ,乙地 ,两地气温日较差较小的是 。
【答案】(1)乙>甲>丁>丙;甲
(2)阴雨天气;晴朗天气;甲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丁与丙在同一平面,丁气压大于丙,说明甲地受热空气上升,丁形成高空高压,甲形地地面低压;丙地气压低,说明乙遇冷,空气下沉,乙地形成地面高压,丙地形成高空低压.甲、乙、丙、丁四点的气压大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为:乙、甲、丁、丙。甲地地面气压低,地面受热空气上升,甲、乙两地中气温较高为甲地。
(2)结合上题分析,甲地近地面为低压:空气上升,易遇冷凝结成雨,多阴雨天气;乙地近地面为高压:空气下沉,不易凝结成雨,多晴朗天气。甲地多阴雨,云量多,白天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升温慢;夜间大气逆辐射强,降温慢,两地气温日较差较小的是甲地。
【点评】热力环流的形成:
23.(2020高一上·临汾期中)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丙三大水循环均有的环节是 、 。(填名称)
(2)图中ACDE四个水循环的环节中,目前人类活动对 环节影响最显著,(填字母),例如: 、 。
(3)若图中植被遭受严重破坏,则图中DEFG水循环环节水量可能增加的是 。(填字母)
(4)图中A-H中可以代表我国夏季东南风的环节是 ,造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表形态的水循环环节是 。(填字母)
(5)城市化导致G环节 (填“减弱”或“增强”),围湖造田导致E环节季节变化 (填“增大”或“减小”)。若海洋被泄漏的石油污染导致A环节 (填“减弱”或“增强”)。
(6)促使这种水循环运动的能量是 和重力能。
【答案】(1)降水;蒸发
(2)E;兴修水库;跨流域调水等
(3)E
(4)C;E
(5)减弱;增大;减弱
(6)太阳辐射能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甲、乙、丙三大水循环均有的环节是蒸发和降水。
(2)目前人类活动通过跨流域调水和修建水库对地表径流的影响最为显著,而E表示地表径流。
(3)若植被遭受破坏,E地表径流增加,H蒸腾减少,D降水减少,F下渗减少,G地下径流减少。
(4)我国夏季风为东南风,从海洋吹向陆地,为水汽输送环节C。造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表形态的原因是流水的侵蚀作用,是水循环的地表径流E环节。
(5)城市化过程中,导致地面硬化,下渗减少,导致G环节地下径流减弱。围湖造田导致湖泊面积减小,调节能力减弱,使得E环节地表径流的季节变化增大。海洋被石油污染,导致海面被石油覆盖,使得A环节蒸发减弱。
(6)促使水循环运动的能量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点评】水循环原理的运用:
水循环是自然界中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其循环过程受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同时也会对其他自然要素产生重要影响。常考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分析湖泊性质
湖泊根据湖水性质可分为淡水湖和咸水湖。从水循环过程看,注入湖泊的河水从陆地上带来盐分,如果没有河水或者地下水的排盐作用,湖水经过强烈的蒸发之后就是咸水湖;如果有河水或者地下水常年流出,起到排盐作用,就属于淡水湖。
(2)分析水土流失强弱
水土流失强弱与水循环的地表径流有着直接关系。受地表植被、地形坡度、降水量的大小等影响,如果地表径流水量大、流速快,流水侵蚀作用强,水土流失就重,相反就轻。如植树造林、修筑梯田、平整土地等人类活动,都是为了减小地表径流的水量和流速,以达到治理水土流失的目的。
(3)分析沼泽湿地的形成
影响沼泽湿地的环节有降水、蒸发、下渗和地表径流等,例如高纬地区沼泽地的形成原因一般包括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有河水、季节性积雪融水等的汇入,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存在地下冻土不易下渗,蒸发量小等。
24.(2020高一上·卢龙期末)读“太平洋、大西洋洋流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洋流名称:① ,② ③ ⑤ 。
(2)图中④洋流名称是 ,它对欧洲西部的影响是 。
(3)①、②洋流交汇处分布着世界著名的 渔场,其形成渔场的主要原因是 。
【答案】(1)日本暖流;千岛寒流;秘鲁寒流;墨西哥湾暖流
(2)北大西洋暖流;该暖流对西欧气候有明显增温增湿作用,使沿岸形成了典型的海洋性气候。
(3)北海道;由于寒流和暖流交汇,使海水发生扰动,上泛的海水将营养盐类带到海洋表层,使浮游生物繁盛,进而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渔业资源丰富
【知识点】海水的运动及影响
【解析】【分析】(1)读图结合所学知识,①位于太平洋西岸,为中低纬大洋环流组成部分,是日本暖流,②位于中高纬大洋环流、太平洋西岸,为千岛寒流。③位于南太平洋中低纬大洋环流,位于太平洋东岸,为秘鲁寒流,⑤为中低纬大洋环流组成部分,位于大西洋西岸,为墨西哥湾暖流。(2)④位于大西洋东岸,是在北半球盛行西风作用下形成的北大西洋暖流,由于其对西欧的气候起到增温增湿作用,加之欧洲地形平坦、海岸线曲折,有利于西风深入,所以使得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广泛。(3)①是日本暖流,②为千岛寒流。寒暖流交汇处海水发生扰动,上泛的海水将营养盐类带到海洋表层,使浮游生物繁盛,进而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渔业资源丰富,形成北海道渔场。
【点评】1.洋流的判断及应用
(1)判断洋流流向的方法
①洋流成因法:根据洋流分布与气压带、风带之间的内在联系判断。
②洋流性质法:等温线凸出的方向就是洋流的流向。
(2)判断洋流性质的方法
①等温线判断法:
由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是暖流;由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是寒流。
②纬度判断法:
海水表面温度的分布由低纬向高纬递减,所以洋流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一般为暖流;反之则为寒流。如下图所示,A为暖流,B为寒流。
③根据大洋环流模式图判断:
a.中低纬度大洋东岸为寒流,大洋西岸为暖流。
b.中高纬度大洋东岸为暖流,大洋西岸为寒流。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