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5.1《论语》十二章(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5.1《论语》十二章(共2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31 16:19: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
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等学生自我觉悟
请问:如果你是信奉儒\法\道的老师,该如何遏制学生晚自修说话的现象?
导入: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
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重温初中学过的《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4课
春秋末期,正值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也是战乱纷争的年代。周朝的礼制日渐崩坏,名存实亡,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野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
在生活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
创作背景
孔子功业
删诗书,定礼乐,创儒学,传经艺,师表万里
赞周礼,写春秋,立杏坛,育才德,桃李三千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朱熹(南宋)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南宋大儒朱熹把《论语》和《大学》、《孟子》、《中庸》合编为“四书”。
《论语》
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
罗大经《鹤林玉露》载:
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语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文本研读
问题导读
1. “君子”是指什么人?怎样的人称得上是君子?课文中哪一章回答了这个问题?
2.“文”指外在的行为表现,阅读思考第⑦⑧ 三章,君子具有怎样的行为表现?
3. “质”主要指“内在的仁德”,第⑨章说“仁者不忧”,原因是什么?自读第③
④章后进行解释。第⑩章谈到了实践“仁”方式,请结合内容说明。
4.怎样才能成为“文质彬彬”的君子,请结合第①⑤ 三章谈谈你的理解。
5.思考第②章,应该如何理解“仁”和“礼”的关系”?“文”和“质”哪一方面是
核心?
小组交流讨论以下问题:
“君子” 、“小人”本来是就人的政治地位来说的。上层阶级的人称为“君子”;下层阶级的人称为“小人”。
在对人的反思中,孔丘认为,人的评价的标准,应该是人的道德品质的高低,并不是他的政治地位的贵贱。
问题一:“君子”是指什么人?怎样的人称得上是君子?课文中哪一章回答了这个问题?
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什么是“文”,什么又是“质”呢?
文:
质:
合乎“礼”的外在表现(如衣着装饰、谈吐举止等)
内在的品质(内心的仁德)
中庸之道
只有合乎“仁”的内在品质,同时又合乎“礼”并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
“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显得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虚伪、浮夸。
彬彬:配合适当,恰到好处。
课外补充: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 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
子曰:“过犹不及。”
中庸之道:
适可而止,不走极端,把握好度。
事情办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不好。
问题二:“文”指外在的行为表现,阅读思考第⑦⑧ 三章,君子具有怎样的行为表现?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1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君子的行为表现
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问题二:“质”主要指“内在的品质”,自读第③④⑨章,说说君子需要具备怎样的内在品质(仁德)?又如何来实践“仁”德?
孔子的义利观: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述而》)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重义轻利
安贫乐道
10.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又如何来实践“仁”德?

问题三:怎样才能成为“文质彬彬”的君子,请结合第①⑤ 三章谈谈你的理解。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2.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君子好学:三种表现
自我反省,虚心学习,无处不在
举《诗》为例,学习的作用
好学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有德之人,也可以理解为在位之人
第一条在物质条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
第二条是在言行上做事敏捷、说话谨慎
第三条是不断向有道德的榜样人物学习,及时匡正自身的行为
重在排除干扰
重在实践锻炼
重在虚心请教
问题四:内心的“仁”和还是外在“文”的关系如何,结合第2章谈谈你的理解。
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
礼、乐:社会制度和礼节仪式。
仁:人内心的道德规范
两者关系:
礼与乐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仁是礼、乐的核心和本质。
本课总结
章节 主要观点和内容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11章
第12章
君子好学:三种表现
内心之“仁”,礼乐基础
仁义之道,执着追求
重义轻利,安贫乐道
虚心学习,无处不在
文质兼备,方为君子
实践仁道,终生不已
持之以恒,不半途而废
完美人格:智、仁、勇
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习内容:《诗》的功用


行为表现
⑦⑧
内在品质
③④⑨
学习
①⑤
途径⑩
彬彬:中庸
关系②
实践
方式
核心
外在
结构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