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教材版本 初中部编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 授课题目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课程标准 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学情分析 八年级6-8班学生思维活跃,学习自主性强。经过《南京条约》、《天津条约》、《马关条约》等条约的学习,他们初步学会了怎么分析条约内容及其危害,但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能力还比较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学生对义和团的兴败、清政府反复的态度和行为、《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等细节缺乏了解,上课时需以图片、史料还原历史情境。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第二单元“近代化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加剧”中的最后一课,是继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中国近代民族危机加剧的又一次表现。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英勇地抗击了八国联军,但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走向失败。《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近代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内容分为“义和团运动”、“抗击八国联军”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三个子目。子目之间关系紧密,义和团运动是八国联军侵华的直接原因,《辛丑条约》的签订是八国联军侵华的结果。 第一个子目“义和团运动”,讲述了起源、过程以及局限性。 第二个子目“抗击八国联军”,重心落在“抗击”二字上,抗击联军的主体包括义和团和清军,重点是偏向中国人民是如何抗击侵略,而不是仅仅展示联军侵略的暴行就可以了。这样有利于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敢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
教学目标 1.概述义和团运动的基本史实,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列举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知道其时间、目的、组成国家和侵华暴行; 3.掌握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的史实,结合条约内容分析《辛丑条约》给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 4.通过梳理时间轴,理解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学重、难点 重点: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 根据:课程标准 难点:《辛丑条约》的影响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情分析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手段 讲解法、问题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法、史料教学法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教师提问:19世纪末,民间有号称法力无边、刀枪不入的神秘组织不断壮大,他们是何方神圣?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述:该组织矛头直指帝国列强,他们挽救中国的过程如何,最终能够挽救中国吗?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新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的学习。 设置悬念,引起学生好奇心,从而更好进入新课学习。 分析赵三多这个人物的性格与经历,让学生意识到在民族危机日益加剧背景下,受压迫的农民阶级是如何回应现实的,也能认识到他们不畏强敌、保家卫国的朴素爱国情怀。 通过研读史料,分析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方式、目的及其局限性,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二、新课教学 一、义和团运动 1、起源 教师提问:义和团起源于哪里? 学生回答:山东与直隶。 教师讲述:没错,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秘密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 教师提问:19世纪末,这些组织发生了什么转变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提问:是的,那么导致这些组织由反清的或单纯的习武团体向反帝斗争组织进行转变的原因是什么呢? 2、原因 教师提问:请结合以下材料,思考义和团运动发起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天无雨,地焦旱,全是教堂止住天。 兵法艺,都学全,要平鬼子不费难。 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 大法国,心胆寒,英美德俄尽消然。 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 ——《只因鬼子闹中原》揭帖 教师提问:只因鬼子闹中原指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述:对,我们一起回顾一下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情况图,可以看到此时山东一带是德国的势力范围,说明这里的人民饱受帝国主义的压迫。 教师提问:那么,除了这个原因之外,还有其他原因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述:当时还发生了极其严重的旱灾,百姓没有粮食。为什么说‘教堂止住天’呢?我们来看一则故事:19世纪90年代初,梨园屯发生教会势力勾结官府,强拆“玉皇庙”改建为教堂事件。如果你是当时的老百姓,列强侵占了你的家,把庙宇给拆了,你愤怒吗?愤怒那要反抗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述:没错,当然要反抗外来侵略势力,当地百姓仇洋情绪高涨。义和团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就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剧,直接原因为外国传教士活动猖獗。在山东兴起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沦为德“势力范围”、遭受了严重的旱灾。 教师提问:那么,义和团采取了怎样的斗争方式? 学生回答:斗争方式:沿途张贴文告,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捣毁教堂、拆毁铁道、砍断电线。 3、口号 教师提问:义和团在兴起的过程中,提出了什么口号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述:阅读材料,说说你对义和团提出的“扶清灭洋”的口号的看法。 材料: “凡是信基督教的中国人,杀。 戴西洋眼镜的,杀。 穿西装的,杀。 会说英语的,杀。 留过学的,杀。 和外国人做朋友的,杀。 家里有外国书籍的,杀。 娶或嫁外国人的,杀。 他们甚至抵制一切和洋人有关的东西。 如洋楼,拆。 铁路,扒。 电线,剪。 电灯,砸。 钟表,扔。 火车,烧。” 教师提问:义和团认为凡是洋人要怎样?凡是洋人的东西要怎样?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述:“灭”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但义和团对洋人、洋教以及轮船、铁路等统统排斥,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教师提问:那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态度呢? 学会回答:略。 教师讲述:“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义和团对清政府是“扶”,这反映了此时,民族矛盾已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义和团“扶清”是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仍抱有幻想、迷信色彩的表现。义和团运动兴起之后,迅速发展,在1900年夏,义和团已经控制了京津地区。 教师提问:义和团能有这样的发展与清政府的态度密切相关。请同学们结合材料,思考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有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 皇太后昨晚在宫内召集大臣,密议团匪乱事,为时极久。旋即议定,决计不将义和团剿除。因该团实皆忠心于国之人,如与以上等军械,好为操演,即可成为有用劲旅,以之抵御洋人,颇为有用。 ——(日)佐原笃介《拳乱纪闻》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解:清政府想利用义和团来击退列强,所以以“招抚”代替“剿灭”,承认其合法地位。企图借刀杀人,杀谁?对,洋人。
抗击八国联军 1、原因 教师讲述:清政府对义和团采取“招抚”政策后,义和团运动迅猛发展,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利益,引起了外国侵略者的极大仇视和恐慌。帝国主义列强一面向清政府施加压力,要求镇压义和团运动,一方面直接出兵疯狂绞杀义和团。 教师提问:观察这张图片,里面有几个人?代表的是哪几个国家? 学生回答:英、美、德、法、俄、日、意、奥。 教师提问:八国联军调遣军队进犯中国的直接原因是? 学生回答:略。 教师提问:根本原因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八国联军进犯中国的直接原因是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根本原因是为了维护和扩大列强在华利益。 过程 教师讲述:八国联军侵华的过程如何,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地图。联军的入侵路线共有两条:一是1900年5月底,英、俄等国调遣军队300余人进驻北京使馆。6月,八国组织联军2000多人,在英海军司令西摩尔的率领下从天津向北京进犯。联军在廊坊遭到义和团和部分清军袭击,狼狈撤回。二是6月16日,八国联军舰队猛攻天津的大沽炮台,守军奋勇抵抗,但炮台最终失陷。 教师提问:此时慈禧太后做了什么决定?为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解:对,对外宣战,宣战的原因包括:一方面因为天津大沽炮台失陷,另一方面又因为慈禧误信列强干政谎报,所以对外宣战。义和团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列强扩大侵略中国的借口。天津义和团激战老龙头火车站、炮轰紫竹林租界,谁牺牲了?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解:对,聂士成牺牲了。7月中旬,天津失陷。8月14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狼狈出逃。慈禧主动求和,无耻请求借师助剿,义和团运动在内外绞杀下失败。 3、失败原因 教师提问:义和团运动虽然最终失败了,但也留下了积极影响。根据材料,说一说义和团运动的影响是什么? 材料: “(中国群众)尚含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述:连义和团的敌人八国联军的首领都感慨义和团成员的英勇,我们看义和团的武器,都是大刀长矛,而敌军都是洋枪洋炮,义和团在客观条件上就比较弱势,所以伤亡惨重,但他们依然前仆后继,锐不可当。在我们看来不自量力的抵抗行为却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让侵略者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中国还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思想是不可消灭的! 教师讲述:接下来请同学们观看视频,看看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的残暴行径。 教师讲解: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之后,采取了报复性的屠杀、劫掠,露出了侵略者的丑恶嘴脸。我们需要以史为鉴,不忘落后带给我们民族的伤痛。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教师讲述:视频中呈现的残暴行径并不能涵盖列强的罪恶,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等11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教师提问:《辛丑条约》的内容是什么?分别有什么危害?对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 主要内容危害影响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为担保巨额赔款是大规模的勒索,人民更加贫困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列强可以随时对清政府进行军事控制,直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侵华的大本营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清政府的内政外交被控制
学生回答:略。 教师提问:《辛丑条约》的影响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述: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整个过程中,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中国是怎样从封建社会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教师提问:结合材料,分析为什么“扶清灭洋”与“扫清灭洋”都是义和团运动的口号,却前后冲突? 材料一 1901年初,经过反复谈判,列强向清政府提出正式“议和”条件。慈禧太后对列强没有把她作为“祸首”来惩办,感激涕零,保证今后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材料二 1901年,赵三多参加景廷宾起义,打出了“扫清灭洋”的旗号。次年7月,起义失败后被捕。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解:“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让一心“扶清灭洋”的义和团成员们猛然醒悟,他们一次次的牺牲毫无意义,清政府是列强侵略中国的帮凶。于是,义和团成员用自己的方式反侵略的同时反封建,但由于历史局限性,最终失败。中国人民在斗争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思想意识也在不断进步,这也为后人对近代化的探索提供经验借鉴。 以表格形式归纳《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危害,一目了然,利于学生掌握《辛丑条约》带来的影响。 。 中国人民在斗争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思想意识也在不断进步,这也为后来的辛亥革命买下了伏笔。
三、小结 教师讲述:中国近代化的过程是由两条主线构成的,一条是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史,一条是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寻求近代化的抗争史。 教师提问:回顾我们之前所学,我们中国受到了哪些侵略? 学生回答:略。 教师提问:我们的人民有做出抗争吗? 正像国歌中所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为救亡图存,我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在不断探索救国救民之路,他们做了什么?我们下节课再进行学习。 通过分析时间轴,学生梳理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近代化早期探索和民族危机加深的标志历史事件,帮助学生建立时空观念,落实核心素养。
四、课堂练习 1.“天无雨,地焦旱,全是教堂止住天。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这一揭帖宣示了义和团运动爆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C ) A.封建迷信 B.中原闹鬼 C.列强侵略 D.盲目排外 2.“为了满足军士的贪婪 ,各国将领允许士兵在北京城无所顾忌地烧杀抢掠三日。古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蹂躏和摧残。地安门至西安门的房屋被焚毁殆尽,前门至东四牌楼也是满目荒凉……”材料描述的是( A ) A.八国联军的暴行 B.英法联军的暴行 C.美日军队的暴行 D.日军旅顺大屠杀 3.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最后还是失败了,其主要原因是( A ) A.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B.义和团自身的腐败 C.清政府的力量强大 D.八国联军的力量强大 4.《辛丑条约》签订后,一本启蒙读物这样写道:“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一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下列《辛丑条约》的条款中,最能体现“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观点的是( D ) A.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 B.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 C.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不准中国人居住 D.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5.一次次列强的入侵,一个个屈辱的条约,记录着近代中国的苦难岁月。历经苦难的中国因哪一个条约的签订,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学习完以上内容后,进行当堂检测,学以致用、查漏补缺、加深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