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
13. 湖心亭看雪
张岱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以及雪后西湖的奇景、作者游湖的雅趣等。
3.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赏析课文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4.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以及消极避世的意绪。
学习目标
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
《陶庵梦忆》这部散文集,是明末清初风霜雨雪的产物,是中国梦文化的艺术结晶,是国破家亡后的一曲曲悲哀挽歌。没有希望,没有奢求,没有期待,唯有哀怨,唯有梦忆。以梦忆为解脱,将家国之叹、故园之思、人生之悲寄予梦忆之中,这就是《陶庵梦忆》的艺术真谛。
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卷三。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后,大举南下。张岱避居浙江剡溪山。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西湖梦寻》和《陶庵梦忆》,书中主要追忆了当年风月繁华、故国往事,凡记叙过去的行踪皆用明朝纪年。《湖心亭看雪》就是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
简介背景
知识链接
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
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在湖心亭极目远眺,湖光尽收眼底,群山如列翠屏,有“湖心平眺”之称。清乾隆帝在亭上题有匾额“静观万类”和楹联“波涌湖光远,山催水色深”。
拏 更 毳 凇
芥 喃喃 毡 强
崇 祯 沆 砀 更
定
衣
雾
一
铺
饮
有此人
ná
ɡēnɡ
cuì
sōnɡ
jiè
nán
zhān
qiǎnɡ
chónɡ zhēn
hànɡ dànɡ
ɡènɡ
课
前
测
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
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整体感知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 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西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时左右,我撑着一叶扁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第一人称,代“我”。
消失。
都。
这。
鸟兽的细毛。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白汽弥漫的样子。
【译文】(湖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像小草一样微小的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全。
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比喻细微,微波。这里指像小草一样微小。
罢了。
整体感知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 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 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面对,向着。
沸腾。
哪能。
尽力。
还。
等到。
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客居此地。
船夫。
小声地不断念叨。
【译文】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人已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在烧酒,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说:“想不到在湖上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饮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等到下了船,船夫低声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同相公一样痴的人呢!”
再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1):交代了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和赏雪的具体经过。
第二部分(2):写湖心亭奇遇。
崇祯五年十二月
西湖,湖心亭
大雪三日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
1.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说明了什么?
点明看雪的时间和地点。
文章写于明朝灭亡之后,但“崇祯”是明朝的纪年,说明在作者的心中明朝始终没有灭亡,抒发怀念故国的深情。
2“湖中人鸟声俱绝”的“绝”字在此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一个“绝”字传达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景象,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写出了大雪后的情境。同时,“人鸟声俱绝”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寂寥空旷。
讨论:3.在雪后极寒的夜晚,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一个“独”写出了什么?
一个“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显示了作者异俗傲世的高洁情怀,体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暗示了作者的“痴”,为下文埋下伏笔。
4、齐读文中写雪景的句子,说一说:作者看到了怎么样的雪景?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三个“与”字,营造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痴迷境界,给人天地之间茫茫一片、浑然一体的感受,如果去掉,“天云山水”就好像有了明显的界限似的。
“一痕”写出了作者视野的开阔;
“一点”显得亭子在湖中小巧玲珑;
“一芥”写出扁舟极轻极淡;
“粒”字更让人眼前一亮。
这些夸张之语使描写更加贴切自然,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天地的空旷、人物的渺小。
讨论:这两句景物描写有运用了什么手法?具有怎样的效果?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由“一痕”到“一点”到“一芥”再到“两三粒”,视点由远及近,由大到小,以小衬大, 笔墨精到,情致毕现。这一句运用了白描手法,仅用了四组数量词,就将湖上景物生动逼真地勾画出来。
方法指导
白描,本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色彩的画法。作为文学表现手法,是指用简练的笔墨,不重辞藻修饰与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
特点:不施浓墨重彩,不加烘托渲染,少用形容词和修辞。
【第二部分(2)】
1、“拉”“强”二字有何妙处?
一个“拉”字,写出对方的热情;
一个“强”字,写出作者的性情。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如何理解“痴”字的含义?
从舟子口中道出的“痴”字,看似随意,实则意味深长。从本文来看,作者的“痴”表现在:
痴行,“独往湖心亭看雪”,“强饮三大白”,表现出特立独行、率性任真的一面;
痴景,欣赏大雪无痕的世界,映射出对高洁人格的追求;
痴情,“崇祯五年十二月”“金陵人”的记述,透露出无限的怅惘和淡淡的哀愁。
一个“痴”字,表现了作者的志趣,同时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故国之思。画龙点睛,深化主题。
作者去赏雪,带着闲情雅致去了,在作者心里,这里只有他自己,他忘记一切俗念,只想着赏雪,这是一种脱俗的想法,所以“独”字表现他的超凡脱俗。
他认为舟子不可能跟他志趣相投,也进不了他的内心,舟子对“相公”的行为和心中所想是不理解的,也是不可能理解的,“独”字表现他的孤傲清高。
1.本文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还出现了舟子,显然不止一人,这与“独”是不是相矛盾?
合作探究
2.读完本文,你会发现文章题为“湖心亭看雪”,但文章后半部分却写湖心亭奇遇,对此,你有何看法?
文章的标题是“湖心亭看雪”,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定式思维:看雪就是写雪景。但这篇文章却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来写人,写奇遇,写饮酒,抒感慨,丰富了文章内涵。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具有魅力。作者的文章写景,同时也写观赏景物的人以及感受,而点睛之笔,往往在此。
余住西湖( )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 )
古义:我 今义:剩下
古义:还 今义:更加
古义:竭力,尽力 今义:勉强
古义:酒杯
今义:像霜雪的颜色,跟“黑”相对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白
大
上下一白( )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大喜曰( )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白色
副词,非常
酒杯
形容词,跟“小”相对
一
上下一白( )
长堤一痕( )
副词,全,都
更
是日更定矣(
)
更有痴似相公者( )
数词,一
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副词,更加,还
大雪三日( )
拥毳衣炉火( )
客此( )
词类活用
名词做动词,下大雪
名词做动词,围着火炉
名词做动词,客居
判断句:
是金陵人( )
省略句:
见余大喜曰( )
倒装句:
更有痴似相公者( )
“是”表判断
“见”前面省略了主语“两人”
状语后置,应为“更有似相公痴者”
概括主题
本文作者以回忆的方式、淡雅的语言,记述了一次湖心亭赏雪的事,表现了西湖雪后的洁净之美、亭上遇人之乐,体现了作者痴迷于物我合一的闲情雅致,隐含着淡淡的故园之思、故国之悲。
运用白描手法,生动传神。
白描手法就是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寥寥几笔勾勒出事物形神的一种写作手法。全文一百多字,写湖、写雪、写人,又交代游湖的始末,文字极其简练。
写作特色
如本文中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描绘出景物的形与神,长与短,点与线,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物我合一。
写景、叙事、抒情有机结合。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作者用极简省的笔墨叙述了自己的游踪,然后抓住夜色中雪景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湖心亭巧遇虽属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踪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
湖心亭看雪
出行
故国
痴
山水
情趣
(特立独行)
(天人合一)
(高雅脱俗)
(伤感怀念)
板书设计
(1)湖中人鸟声俱绝( )
(2)是日更定矣( )
(3)余拏一小舟( )
(4)拥毳衣炉火( )
(5)雾凇沆砀( )
(6)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7)是金陵人,客此( )
(8)及下船( )
消失
晚上八时左右
撑(船)
用毛皮制成的衣服
白汽弥漫的样子
哪能
客居
等到
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课堂练习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使人想起柳宗元《江雪》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西湖的诗句很多,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苏轼笔下的雨后西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白居易眼中的初春西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杨万里心中的夏日西湖。西湖的确是个迷人的地方。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2.根据提示默写句子。
3.在文中,作者所表现的情感较为复杂,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一个“痴”字,表达了痴迷山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情趣。
B.借所描写的雪景,寄托了人生天地两茫茫的深沉感慨。
C.字里行间流露出与民同乐的情怀。
D.委婉地传达出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怀念故国的淡淡愁绪。
C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