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7张PPT。单元回顾总结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的发展演变
1.两极格局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大国基于自身的实力,按照雅尔塔等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1949年、1955年先后形成了分别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北约、华约组织,标志着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2.两极格局下,出现多极化趋势: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各国的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世界开始从两极对立走向多极化。西欧走向联合,欧共体形成;日本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与此同时,社会主义阵营瓦解,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共同构成了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3.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
(1)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瓦解。
(2)①“冷战”结束给西欧的联合发展带来机遇,欧盟的成立使欧洲经济政治进一步联合,欧元运行,经济一体化加快,西欧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
②日本更加主动参与国际事务,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③俄罗斯拥有与美国相抗衡的军事力量。
④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日益提高。
⑤第三世界国家仍然在国际政治舞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特别提醒】世界政治格局的决定因素
世界政治格局是世界政治形势最根本的特征,是把握国际风云变幻的基本脉络及认识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总体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主要依据。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取决于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综合力量的对比,取决于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在国际上的地位及作用。【考情分析】本单元是高考的重点,各考点的分布相对均衡。常考点有: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本单元常见题型是选择题,分值为3~4分;非选择题也偶有涉及,分值在8分左右。
【高考冲浪】
1.(2011年福建高考)美国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在华五十年》中写道:“美国的强大及其在自由与安全事业中的领导地位,使它成了自由国家抵抗共产主义威胁的领袖。”20世纪50年代,体现美国充当这一“领袖”的史实是( )
A.提出杜鲁门主义 B.抛出马歇尔计划
C.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D.在越南发动“特种战争”
解析: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领导“自由国家”即资本主义阵营抵制共产主义威胁的史实是领导北约组织与华约组织对抗。A、B两项所述的史实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D项所述事件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
答案:C2.(2011年上海高考)雨果曾说:“总会有这么一天,到那时,你们法国、你们俄国、你们英国,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今日欧盟实现了雨果的哪一理想( )
A.西欧已构筑起“友爱关系”的坚实基础
B.欧洲所有大国都已“紧紧地融合”
C.超国家的联合体已消除了成员国的特点个性
D.法、俄、英是“高一级的整体”的核心
解析:B项中“所有大国都已‘紧紧地融合’”与史实不符;超国家的联合体并未消除成员国的特点个性,排除C项;俄国并非“高一级的整体”的核心,排除D项。只有A项符合史实。
答案:A
3.(2011年江苏高考)右图“阳台对话”向世界传递的信息是( )
A.古巴导弹危机结束
B.美苏关系趋于缓和
C.“冷战”格局全面终结
D.多极化世界的来临
解析:“阳台对话”发生在1973年,美苏领导人亲切交谈意味着美苏关系缓和,故B项正确;古巴导弹危机结束于1962年,多极化世界来临于20世纪60年代,冷战格局全面终结于1991年的苏联解体,故A、C、D三项错误。
答案:B4.(2011年江苏高考)2011年5月1日深夜,“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在巴基斯坦被美军击毙。许多国家发表声明,对此表示支持,并强调世界各国应共同打击恐怖主义。由此可以看出( )
①反恐斗争有赖于国际社会的合作 ②恐怖主义成为全球化的主要障碍 ③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由此被铲除 ④恐怖主义依然是国际社会的公敌
A.①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解析:拉登被击毙并不能说明恐怖主义被铲除,故排除含③的C项;各国强调共同打击恐怖主义不能说明恐怖主义成为全球化的主要障碍,故排除含②的B、D两项;再通过解读材料可知①④正确,故选A项。
答案:A5.(2010年大纲全国高考)下图是反映古巴导弹危机的漫画。漫画中的两个人物是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左)与美国总统肯尼迪。从漫画中可以提取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A.美苏两国力量平衡
B.美苏两国相互制衡
C.苏联掌握使用核武器的主动权
D.美国拥有制约苏联的绝对实力
解析:本题考查美苏争霸的阶段特点。A项中“力量平衡”的表述显然错误;C项不正确,当时美国掌握使用核武器的主动权;D项中“拥有制约苏联的绝对实力”说法不当。在此阶段,尽管美国拥有一定的优势,但美苏两国实力大致相仿,由于美苏两国相互制衡,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故选B项。
答案:B
6.(2010北京高考)世界杯足球赛可谓全世界球迷的节日。1990年第十四届世界杯在意大利举办时,一个英国球迷去意大利为自己喜欢的球队助威。他可以( )
①持欧盟护照进入意大利 ②在罗马街头观看比赛电视直播 ③和苏联球迷交换纪念品 ④收听北约轰炸南联盟的新闻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解析:解题关键在于审明材料中的时间限制语“1990年”。欧盟建立于1993年,电视直播技术在1964年第18届奥运会时已应用,苏联解体在1991年,北约轰炸南联盟发生在1999年,故符合1990年的正确答案是A项。
答案:A7.(2011年浙江高考)(节选)2011年是苏德战争爆发70周年,苏联解体20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1年9月9日)
根据材料,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学术界是怎样评价美苏“冷战”的。解析:本题是以周年热点为主题。评价“美苏冷战”,要注意从正面、反面对当时世界局势的影响等方面分析,组织的答案来源于材料和教材相关知识的有机结合。
答案:学术界力图对美苏“冷战”作出辩证评价。既强调了美苏争锋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际局势紧张;又看到在近半个世纪中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既认为美苏军备竞赛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又指出“冷战”推动了科技的发展。8.(2010年上海高考)
德意志民族的战后45年
下面三幅漫画用夸张的手法反映了德国历史和国际关系的演变。请你为它们配上解说词。解析:本题考查对二战后德国历史发展进程中重大历史事件的理解认识。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读懂三幅漫画的含义,注意漫画下面的时间提示,回忆1945年、1965年、1989年德国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紧扣历史事件所反映的“德国历史”和“国际关系的演变”两方面,来简要阐述其解说词。解答时要判断准确,结合图片阐述,中心主题突出,语言流畅,表达清晰。答案:答案1:结合图片简述战后两德的分合及其体现的国际格局变迁。
图一:两人分离,无法握手,表示德国战败后,被盟军分区占领,雅尔塔体制形成。图二:两人对立,各尊其主,中间的隔离带变得高大。两个德国已被柏林墙分开,分属美、苏阵营,美苏对峙局面加剧。图三:墙倒后,两人拥抱在一起,显示出团圆的惊喜之情,表示柏林墙倒塌,德国重新统一,冷战结束。
答案2:结合图片进行简述。(按与题意相符程度赋分)谢谢观看!课件34张PPT。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知识点一】从盟友到对手
1.背景
(1)雅尔塔体系的形成:
①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形成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
②实质:美苏两分天下。
③作用:奠定了战后世界 的框架。两极格局(2)世界主要国家实力的变化:
①西欧和日本衰落, 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②苏联的实力不断增强,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
(3)美苏两国在 上的矛盾日益加剧。
2.冷战开始
(1)序幕: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2)标志:1947年3月 的出台。
(3)含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 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美国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杜鲁门主义武装进攻
【知识点二】美苏“冷战”
1.表现
(1)美国:
①政治上:杜鲁门主义,提出遏制共产主义。
②经济上:马歇尔计划,提出对欧洲 ,以扶植和控制西欧。
③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援助计划
(2)苏联:
①经济上: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以打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封锁。
②军事上:华沙条约组织。
2.影响: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雅尔塔体系与两极格局的关系是什么?
提示:雅尔塔体系只是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并不意味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完全形成。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确立。【知识点三】“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1.国家分裂
(1)德国分裂:1949年,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德意志 共和国和德意志 共和国。
(2)朝鲜分裂: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分别建立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2.局部热战
(1)1950年_____战争爆发,中国 、保家卫国。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 先后发动侵略 的战争。联邦民主抗美援朝美国越南朝鲜
3.核危机:1962年 导弹危机。
4.阶段特征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在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间交替。
(2)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古巴
【归纳拓展】全面认识“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影响
1.积极:双方势均力敌,不敢轻易动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促进了双方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发展;为各种力量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机会,促使第三世界兴起。
2.消极:导致一些国家分裂,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给世界和平与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1.联系: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它既是“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具体表现,又以经济手段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是更隐蔽更精巧的杜鲁门主义。
2.实质:两者互相联系,目的基本一致,但手段上各具特色。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有怎样的关系?
3.区别: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赤裸裸的反共反苏,而马歇尔计划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
【特别提醒】客观评价马歇尔计划
传统观念对马歇尔计划持完全否定的态度,认为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完全是为了遏制共产主义,是为美国对外扩张、推行霸权政策服务的。正确认识马歇尔计划,既要看到它有控制、掠夺西欧的一面,也要看到它有支持、援助西欧的一面。【典例1】1946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发表演说,这篇演说发出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的最初信号。下面关于“冷战”中“冷”的原因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直接诉诸战争并不符合美苏双方的根本利益
B.刚刚饱尝第二次世界大战之苦的各国人民反对战争
C.双方军事力量势均力敌,一旦战争爆发,双方两败俱伤
D.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矛盾冲突加剧
【正确解答】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冷战”中采取不直接诉诸武力的做法是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心思定,一旦发生战争,双方谁也讨不到便宜。故A、B、C三项都是其原因,而D项是“冷战”中“战”的原因,故只有D项符合题意。
【借题发挥】正确区分“冷战”兴起的原因与为何采用“冷战”这种对抗方式
本题容易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把“为何采用‘冷战’这种对抗形式”和“‘冷战’兴起的原因”混为一谈。采用“冷战”这种对抗形式与A、B、C选项相关;“冷战”兴起的原因除外,还包括美苏共同敌人法西斯被打败,同盟失去了存在基础等。1.积极作用
(1)有利于缓和世界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雅尔塔体系下两极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2.消极作用
(1)打上了浓重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导致战后超级大国实行霸权主义。
(2)擅自划分世界、分裂国家的做法埋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日后世界的纷争与不安。
(3)美苏两国的长期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
(4)在两极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不利影响。
【特别提醒】正确认识“冷战”背景下局部的“热战”
“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西方阵营之间除直接军事交战以外,一切敌对行动的总称。但这并不是说当时世界上没有发生战争。美苏在“冷战”的大背景下,在局部地区实行“热战”。
【典例2】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对峙近半个世纪,这( )
A.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B.避免了大规模战争的发生
C.使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D.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发展机会
【正确解答】本题可通过对知识的迁移运用来解决问题。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题干中两大组织“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可知,“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这两大组织是美苏对峙在军事方面的产物,故本题就可以转化为“冷战”的影响是什么。正是由于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才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借题发挥】客观认识“冷战”带来的影响
“冷战”带来的影响,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分析:一是与直接的战争方式对比,维护了和平,避免了战争;二是从其采用的手段上分析,客观上有利于冷战双方的发展和改革;三是从发展的角度看,有利于新型民族国家寻求新的发展道路,脱离美苏两大国的控制,从而推动了第三世界的兴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见下图。
图一:这是美国的海报。图上的文字为“团结,我们就能获胜”。
图二:苏联“冷战”宣传漫画——华盛顿的“和平鸽”。
材料二 有人认为,尽管“冷战”期间,美苏进行着激烈的意识形态的对抗。但是,“冷战”也包含着强大的稳定因素。整个“冷战”时期,也就是20世纪最长的一段和平时期。
[探究讨论]
(1)从图二中,你能得到哪些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一判断美苏关系的变化。
(3)联系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你认为应怎样处理不同意识形态国家之间的关系。
(4)依据材料二全面分析“冷战”的影响。[思路点拨]第(1)问说明美国打着和平旗号进行“冷战”;第(2)问结合教材知识回答;第(3)问指的是“求同存异”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4)问影响要从积极、消极两方面分析。
[探究结论]
(1)美苏“冷战”;美国打着和平旗号,推行全球霸权政策。
(2)美苏同盟关系破裂。(3)应遵守“求同存异”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绝不能把意识形态异同作为处理国家关系的原则。
(4)影响:使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美苏两国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美苏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甚至不惜大举用兵,出现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局部“热战”,破坏了世界和平;美苏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谢谢观看!课件37张PPT。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2.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知识点一】走向联合的欧洲
1.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2)西欧各国恢复和发展经济的客观要求。2.过程
(1)1951年,法德等六国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2)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3)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为 。
3.作用
(1)经济上:不断加强 ,实力大大增强。
(2)政治上: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 的外交政策。欧洲共同体经济合作独立自主欧洲一体化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1)欧洲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优势地位,意识到必须联合。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
(4)在经济发展中,西欧的联系日益密切。
(5)法德两个宿敌和解,推动了欧洲的联合。【知识点二】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1.经济的发展
(1)条件:
①民主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
②美国帮助:削减直至免除日本对美国的战争赔偿,发还日本已拆迁的工业设备,向日本提供恢复生产急需的 和物资。
③国际机遇:朝鲜战争,西方各国采购物资热。
④发展战略:重视教育,提出“ ”“出口第一”的口号。贸易立国资金
(2)结果: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第 经济大国。
2.影响: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冲击美苏两极格局,促使世界向多极化格局发展。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对中国有何启示?
提示:(1)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是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
(2)大力发展科技、教育,确立科教兴国战略。
(3)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等。
(4)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知识点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国家相继获得独立。
(2)新独立的 国家为了摆脱美苏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走向联合。
2.标志: 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 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正式形成。
3.特点: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亚非拉1961南斯拉夫4.发展
(1)20世纪70年代开始,把反对美苏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
(2)将建立国际 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
5.影响
(1)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 体系的崩溃。
(2)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经济殖民
6.中国的振兴
(1)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2)在国际事务中与 运动保持着良好的合作。不结盟1.必要性
(1)战后西欧任何一个国家都无力单独与美苏抗衡,并失去了在世界格局中的主导作用,唯一的出路在于“联合”。
(2)两次世界大战使西欧人民反战情绪强烈,迫切希望有一个和平的环境恢复发展经济。欧共体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是什么?
(3)西欧面积狭小,资源相对贫乏。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既面临来自苏联的威胁,又受到美国的经济渗透、政治控制的压力。
2.可能性
(1)西欧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太大差异,经济联系比较密切。
(2)西欧各国都实行资产阶级的议会民主制。
(3)西欧各国有相同或相近的历史传统、文化、宗教和意识形态。
(4)西欧各国都强烈要求恢复它们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
(5)法德两国逐渐实现和解。
【特别提醒】欧洲的联合给当今世界的启迪
从对抗走向联合,开辟了区域和平发展的模式;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经济发展;推动欧洲政治一体化进程,促使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典例1】在决定把1973年定为“欧洲年”的时候,美国总统尼克松说:“美国同新欧洲的关系非改变不可”,“要建立一个比较完善、可以维持的伙伴关系,从而共同合作”。尼克松的这段话反映出( )
A.欧洲经济崛起,美国控制欧洲的计划破产
B.西欧国家开始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C.欧洲联盟成立,需要其调整全球策略
D.美苏争霸中受挫,迫使其调整对欧政策
【正确解答】20世纪7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欧洲成为美国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美国不得不调整对欧洲的政策。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中的欧盟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D项中美苏争霸中受挫不是主要原因。
【借题发挥】欧共体成立的目的及影响如何?
欧共体成立的主要目的是抗衡美苏,加强在世界上的政治经济地位。欧共体成立后,在经济政治领域展开多方面合作,实力大大增强,冲击了美国的霸权地位和两极格局,成为多极化中的一极。1.性质不同:西欧国家和日本都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它们与美国在政治制度、生产方式、意识形态等领域有高度的一致性,虽然反对美国控制,但主要是一种经济上的竞争和外交上的争夺,中间随时会有妥协。反对苏联也主要是出于意识形态的冲突。而第三世界国家历史上多数受过殖民压迫,它们的斗争是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是反对旧的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斗争是坚决彻底的。不结盟运动对两极格局的冲击与欧共体和日本对两极格局的冲击有怎样的不同? 2.宗旨不同:西欧与日本是为了取得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地位,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并为此参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进行“冷战”;不结盟运动从一开始就确立了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的基本原则和宗旨,主张以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反对加入任何军事集团。
3.从对霸权主义的冲击过程来看,西欧与日本是从经济上的竞争到外交上的抗争,不结盟运动是从政治斗争到经济斗争。
【特别提醒】正确认识不结盟运动
不结盟不是消极地中立,而是积极地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实现全面彻底裁军。
【典例2】第一次不结盟首脑会议通过大会宣言,表示“参加这次会议的不结盟国家无意组成一个新的集团而且也不能成为一个集团。”下列对此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不结盟运动反对美苏两大集团控制世界
B.不结盟运动的性质与“经互会”、华约不同
C.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
D.不结盟运动是没有共同目标的松散组织
【正确解答】 本题为概念型选择题。解题关键是通过对历史概念的定量、定性分析,正确界定历史概念。不结盟运动的共同目标是反对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D项不正确。不结盟运动是独立于美苏之外的一种力量,奉行非集团、不结盟政策,A、B、C三项均正确,故选D项。
【借题发挥】掌握历史概念的技巧
掌握历史概念,要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入手。历史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的内部结构,它包括时间、地点、内容(过程)、结局等史实要素。历史概念的外延,就是概念的外部联系,它包括背景(原因、条件等)、与之相关事件(事物)的联系、性质、作用和影响等评价要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见下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表:(单位:亿美元)
——《国外经济统计资料(1949~1976年)》材料二 1948年、1970年美国和法国、联邦德国、日本、英国四国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表:
材料三 “西欧和日本都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朋友,是的;盟友,是的。但是,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的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讲话
[探究讨论]
(1)20世纪70年代美国、西欧和日本经济实力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2)美国遇到了连梦也想不到的挑战指什么?这给国际关系格局带来什么影响?[思路点拨]第(1)问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所给表格数据分析找出其变化;第(2)问依据材料三中信息可知给美国带来挑战的是昔日的“朋友”和“盟友”,它们就是西欧和日本。西欧和日本的崛起不但给美国带来挑战,而且冲击着美苏两极格局,使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探究结论]
(1)西欧国家和日本的经济高速发展,经济实力和美国的差距缩小。
(2)挑战:指西欧和日本的崛起。影响:冲击着美苏两极格局,使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谢谢观看!课件37张PPT。第27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知识点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
(1)原因:东欧国家各种矛盾长期积累。
(2)实质:执政党丧失政权, 发生根本性变化。
(3)事例
①1989年, 是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
②1990年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两德统一。社会制度波兰
2.苏联解体
(1)过程:
①1990年,苏共中央全会决定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 。
②1991年年底,11个苏联加盟共和国宣布成立 。
(2)影响:苏联不复存在, 瓦解。多党制独立国家联合体两极格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知识点二】和平与动荡并存
1.原因
(1)“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中出现新的矛盾冲突。
(2)美国试图独霸全球,插手别国事务和 争端。地区2.表现
(1)科索沃战争:
①背景:1999年,南联盟内部发生 。
②旗号:人权高于主权。
③特点:北约是在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对主权国家发动的战争。
(2)国际恐怖主义:美国的“9·11”事件。科索沃危机
【知识点三】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原因
(1)“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2)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 。
(3)其他国家主张推进多极化进程。单极世界2.表现
(1)欧盟:1993年, 正式成立,国际地位提高。
(2)日本: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3)俄罗斯:
①取代 在联合国的地位,军事力量与美国匹敌。
②国内经济不断好转,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改善。欧洲联盟苏联
(4)中国: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反对 。
3.特点:呈现“ ”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4.评价:多极化仍然只是一个发展趋势,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霸权主义一超多强
【归纳拓展】当今世界几大力量中心及影响
就当今世界实际情况来看,国际政治关系中存在着美国、西欧、日本、俄罗斯、中国、印度等多个力量中心。多个力量中心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各个地区和许多国家。多个力量中心之间存在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使霸权主义受到更多的制约和限制,有利于世界的安全稳定。1.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2.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主题。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明显表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之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的世界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3.呈现出“一超多强”的特征。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各种力量的对比发生明显变化,“一超多强”是现在世界局势的突出特征。俄罗斯仍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美国企图实施单边主义政策,但遭到许多国家的反对;日本积极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欧洲联盟的成立使欧洲地位进一步提高、实力更加强大;中国主张和平崛起,在当今世界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4.社会主义仍保持健康的发展态势。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挫折,但中国等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从挫折中不断吸取教训,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毫不动摇,并保持了健康的发展态势。
【特别提醒】当今世界格局与以前世界格局的不同
与以前的世界格局不同,这一次世界新旧格局转换是在和平条件下进行的,由于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新旧格局的交替必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典例1】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这表明( )
①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全世界遭到全面失败 ②东欧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经验,不够成熟 ③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 ④社会主义国家应走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正确解答】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东欧剧变的原因及对当今的启示。东欧剧变的实质是社会制度发生了变化,由社会主义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说明了③项正确,但只是社会主义在这一区域的失败,故①项错在“在全世界遭到全面失败”,东欧剧变的原因是照搬苏联经验最终导致本国积重难返的政治、经济局面,说明了②④项的正确性。
【借题发挥】正确理解苏东剧变对社会主义的影响
苏东剧变是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重大挫折,是苏联模式的受挫,而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它证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应该同各国的实际相结合,探索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且需要长期的曲折斗争才能成功。1.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2.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进程符合时代进步,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也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安全。
3.多极化趋势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对发展中国家既提供了机遇,又提出了挑战。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特别提醒】准确把握多极化中的“极”
多极化中的“极”主要表现为吸引力、影响力和作用力。构成多极化中的“极”的载体既有国家,也有国家集团,在一定意义上还包括某些影响较大的世界性或地区性国际组织。【典例2】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说:“美国政府在过去几十年一直在等待,即使美国存在的问题日益恶化。与此同时,中国却没有等待,实施经济改革。德国、印度也没有等待。这些国家没有原地踏步,也不想成为次要国家。……我无法接受美国成为二等国家。”这表明( )
A.“一超多强”的格局被打破
B.美国已沦为二等国家
C.新的国际格局已经确立
D.多极化趋势正在加强
【正确解答】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加强,当前的国际关系格局表现为“一超(即美国)多强”,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故A、B、C三项错误。材料内容反映中国、印度等国家的崛起,反映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拓展延伸】准确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苏两极格局形成。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两极格局结束后,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政治格局,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冷战风云》世界知识出版社材料二 下图反映的是20世纪末横亘在东西德之间的柏林墙被拆毁的情形。材料三 苏联解体之后,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认为由美国领导的国际关系体系的“单极阶段”终于到来了,于是依靠美国的权势和价值观来建立“世界新秩序”的主张频频出现在美国领导人的讲话中。但是,继承了原苏联主要遗产的俄罗斯仍然是唯一拥有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核武器的国家,作为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俄罗斯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仍然不可低估。与此同时,欧共体向欧盟的成功发展有力地表明了西欧是国际政治中的一极重要力量。
以中国、韩国和东盟成员国为代表的亚洲的崛起,同样显示出该地区除了日本以外的其他国家正在确立和发挥它们在世界事务中的重要作用。占有联合国多数席位的第三世界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对国际事务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因此,两极格局彻底终结,多极化趋势却是不断加强。
——《正确认识当前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探究讨论]
(1)结合所学列举“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的有关史实。
(2)材料二中的“柏林墙倒塌”反映了哪些重要的历史信息?
(3)据材料三指出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的原因。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从美苏对峙到两极格局的瓦解以及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本题解题关键是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演变的线索。
[探究结论]
(1)欧洲“冷战”:北约与华约;马歇尔计划;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杜鲁门主义。亚洲热战:中国内战;朝鲜战争。
(2)德国趋于统一;东欧发生剧变;东西方对峙(或“冷战”、两极格局等)趋于瓦解。
(3)俄罗斯的实力;欧盟的活动;亚洲(中国、韩国和东盟成员国)的崛起;第三世界国家的影响。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