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2020中国抗疫记
钟华论
梳理文章各部分主要内容,分析多角度、分层次进行报道的方法。
1
2
3
品味文中富有诗意、饱含情感的语句。
把握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文学性,掌握事件通讯和人物通讯的区别。
教学目标
4
理解并传承中国人民在抗疫行动中体现的“百折不挠、众志成城、甘于奉献、命运与共”的精神品格。培养责任担当意识和爱国情怀,提升民族自豪感。
文体知识
社论是新闻评论的一种,是最为重要的新闻评论和舆论工具,是报纸编辑部就重大问题发表的评论。社论具有新闻评论的一般功能(认知功能、教育功能等),但是最突出和重要的就是它代表媒体乃至政党、政治团体等直接发言的喉舌与舆论功能。因此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才会把社论喻为“报纸的心脏”。
社论
预习检查
①高瞻远瞩: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远大。
②坚如磐石:像大石头一样坚固。形容不能动摇。
③审时度势:研究时机,估量形势。
④屹立不倒:指像山峰一样高耸挺立。比喻意志坚定,不可动摇。
⑤披荆斩棘:比喻在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重重困难。
⑥谆谆告诫:恳切耐心地劝告。
⑦沉疴积弊:拖延长久的重病;难治的病。
⑧休戚相关:形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
解题
1.本文的标题有何特点?作者通过这个标题要表达什么意思?
明确 (1)本文的标题由主副标题构成。主标题“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是一个介词短语,副标题“2020中国抗疫记”则交代了文章所写的具体内容。(2)这两个标题结合在一起,意思是2020年中国成功战胜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必将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阅读《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参照下表,概括文章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并每个部分取一个小标题。
学习活动一:初读文本,理清思路
段落 主要内容或典型事件 小标题
引子:寒冬再漫长也阻挡不了春天的脚步。
一、“我们挺过来了!”
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三、灾难是观照一个民族的镜子
四、一个国家对生命的态度,是最有说服力的文明标尺
五、对抗疫魔,人类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
六、增强忧患意识,破除沉疴积弊,永远都是进行时
七、只要心中有光,世界就有希望
八、在磨难中成长,在磨难中奋起
段落 主要内容或典型事件(理由) 小标题
引子:寒冬再漫长也阻挡不了春天的脚步。
一、“我们挺过来了!”
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三、灾难是观照一个民族的镜子
四、一个国家对生命的态度,是最有说服力的文明标尺
从领导力、动员力、执行力三个角度阐述了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是抗疫的“主心骨”
以具体的事例、翔实的数据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是战胜疫情的重要法宝
引经据典,高度赞美了中国人民在抗疫期间所展现的永恒不灭的精神品格
选取典型的人物事迹赞美抗疫期间创造生命奇迹的新时代中国脊梁
回顾抗疫,高唱凯歌
——获胜总结
制度优势,八方支援
——胜利保障
中华更韧,民族更强
——灾难意义
生命至上,人民至上
——执政理念
段落结构 主要内容或典型事件 小标题
五、对抗疫魔,人类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
六、增强忧患意识,破除沉疴积弊,永远都是进行时
七、只要心中有光,世界就有希望
八、在磨难中成长,在磨难中奋起
说明了坚持“科学防治”是取得抗疫胜利的“压舱石”
总结、反思抗疫的经验和教训
论述了中国在全球抗疫中的大国担当及团结合作的中国理念和中国行动
以“重焕生机的中国”与历史上屈辱的中国进行对比,号召全国人民坚定信念,在深重的苦难与磨砺中汲取力量,向着民族复兴的光明未来前进,照应题目,揭示主旨
理性抗疫,科学防治
——疫情防控
正视问题,守正补弱
——抗疫反思
全球抗疫,同担风雨
——大国担当
新生中国,扬帆远航
——展望未来
3-6从灾难意义、执政理念、抗疫方法、经验总结等方面总结抗疫胜利原因。
7将抗疫视野从国内转向全球视野,写中国在全球抗疫中的大国担当,以及世界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8回望过去,当下,展望未来。
1-2 从国家力量,制度层面总结抗疫胜利的原因。
写作思路
多角度
多层次
全局高度
立体报道
文章思路结构:文章属于纵横交错式的复式结构。
文章思路结构:文章属于纵横交错式的复式结构。
小结:本文站在全局的高度,从国家和人民的角度,从不同层面全面、立体地、多角度、多层次综合报道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14亿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团结一心,取得疫情防控重大战略成果这一历史事件。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这篇通讯采用了大量富有诗意、饱含深情的语句表达观点和情感,文中哪些语句打动了你?请你把这些语句诵读出来,并谈谈你从中读出了哪些感情
学习活动二:赏析语言,探究情感
这篇通讯采用了大量富有诗意、饱含深情的语句表达观点和情感,名言、诗句和格言式的句子穿插其间,具有一种荡气回肠、打动人心的力量。文中哪些语句打动了你?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化用英国诗人雪菜的诗句“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同时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寒冬象征着困境,而春天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阻挡不了”说明困难总会过去,希望必将到来,这句话表现了中国人民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念和面对困境的乐观精神。
寒冬再漫长,也阻挡不了春天的脚步。
赏析语言
01
4月29日,武汉黄鹤楼景区重新开放,这是抗疫一线代表在武汉黄鹤楼景区重新开放仪式上撞钟祈福。
新华社 肖艺九 摄
5月6日,武汉首批121所学校高三年级正式复学。在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高三年级的学生入校后在手部消毒区洗手。
新华社记者 熊琦 摄
此话出自韩愈的《进学解》原意指的是防堵泛滥的百川,使它们向东流淌,挽回已经倾倒的狂澜。
疫情的肆虐有如洪水猛兽,在最严峻的时刻,党中央沉着冷静,发动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统筹规划,运筹帷幄,力挽狂澜。能让中国在最短的时间维护社会和谐安定。这有中华五千年的智慧,也有党中央心系民众的赤诚之心。
障百川而东之,
会狂澜于既倒。
赏析语言
02
2月2日拍摄的武汉火神山医院(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3月15日,湖北省襄阳市水星台社区党委书记刘晓琳(右二)和社区工作人员在查看、分发居民从网上订购的生活用品。
4月7日,开启了灯光照明的武汉黄鹤楼(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武汉夜晚的“战疫灯光秀”(4月14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毓国 摄
生动形象地解读了抗议期间大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感人场面。九省通衢武汉,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居然面临封城。但是武汉不是孤岛,无数热血儿女奔赴那里和武汉人民一起战斗。
中华民族任何时候都不会放弃每个老百姓。而百姓和百姓组合起来就是我中华。
武汉,从来不是一座“孤岛”;湖北,从来不是孤军奋战。
赏析语言
03
1月24日晚,由陆军军医大学抽调精干医务人员组建的医疗队在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停机坪集结,准备连夜驰援武汉。
2月7日,在南昌昌北机场,江西省支援湖北医疗队成员在出发前宣誓。医疗队从南昌出发奔赴湖北随州开展疫情防控和救治工作。
岁月静好,只因有人负重前行;稳若泰山,源于根基坚实如铁。
采用对称句式,指出抗疫能取得重大成果的原因在于党带领人民上下一心,奋起战斗;
比喻手法的运用写出了作者对中国共产党的高度信任与赞扬,语言富有诗意又饱含作者情感。
赏析语言
04
灾难,是观照一个民族灵魂的镜子。
灾难,是观照一个民族灵魂的镜子。抗疫期间,有句话刷屏了:“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这股劲,就是中国人的精气神,就是永恒不灭的民族魂。
从白衣战士冲锋在前的身影里,人们看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英勇无畏;从无数普通人坚守岗位的执着中,人们看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从八方驰援的物资洪流中,人们看到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血脉深情;从方舱医院里“读书哥”的淡定中,人们看到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乐观豁达……
赏析语言
05
灾难,是观照一个民族灵魂的镜子。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灾难比喻成镜子。灾难面前,人会充分暴露其品性,一个民族也是如此。突如其来的疫情,虽说是灾难,但也展现了中华民族沉稳干练、坚毅果敢、团结互助、乐观进取等优秀品质。灾难来临,我们自立自省。灾难过去,我们又是一番天地。
赏析语言
05
2月27日,志愿者张建国(左)和儿子张洪赫在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街道花园社区车辇店胡同口的疫情防控值班点值守。
上图:1月26日拍摄的武汉雷神山医院建设工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下图:2月5日拍摄的武汉雷神山医院建设工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李贺摄)。
经过十昼夜的奋战,2月6日,雷神山医院正式通过武汉市城建和卫健部门的验收,并开始逐步移交
每一个生命奇迹,都源于永不放弃的努力。
生命奇迹之所以成为奇迹,在于绝境中求生存,夹缝中寻突破,不抛弃不放弃。很多“奇迹”并非真的是奇迹,而是人们持之以恒的努力,使“奇迹”在峰回路转处等着而已。
赏析语言
06
一个国家对生命的态度,是最有说服力的文明标尺。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国家对生命的态度比喻成文明标尺。生命是宝贵的,只有高度发达的文明才会对生命保持足够的尊重,它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明水平。从这些语段中我们可以读出一个国家对生命的态度:生命至上、人民至上,这是最有说服力的文明标尺。在抗疫斗争中,党和政府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第一位,全力以赴投入疫病救治。
赏析语言
07
4月4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下半旗,表达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
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没有生而英勇,只因选择无畏。
人和其他动物一样,在灾难或困难面前,其生物本性都是趋利避害。但人与动物不同的是在面对困难或者灾难时,人会勇于奉献甚至牺牲生命,把希望和幸福留给他人,这不是因为他天生勇敢,而是他在大我精神支配下的最终选择。
赏析语言
08
1月27日,在武汉金银潭医院综合病区楼,张定宇在联系协调工作。 新华社发(柯皓 摄)
赏析语言
只要心中有光,世界就有希望。
支撑我们走出黑暗的,是燃于内心深处的希望之光面对困境,只要我们每个人信念不倒,信心不灭,则一定能走出黑夜,迎来光亮璀璨的新世界。
09
赏析语言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青山一道,同担风雨
·团结合作是最强的“免疫力”。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日本长屋王
意思是我们不在同一个地方,未享同一片山川。但当我们抬头时,看到的是同一轮明月。
10
赏析语言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青山一道,同担风雨
·团结合作是最强的“免疫力”。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唐】王昌龄《送柴侍御》
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
11
4月15日,中国赴沙特阿拉伯抗疫医疗专家组从宁夏银川启程,这是工作人员在装运援助沙特阿拉伯的医疗物资。 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4月20日,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专家与柬埔寨医务人员进行视频交流。
赏析语言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青山一道,同担风雨
·团结合作是最强的“免疫力”。
引用诗句,增强文章的典雅厚重之感,更表现了全世界人民互帮互助,携手前行带来温暖与力量。
独木难支,唯万木成林,才能防御风沙侵袭,才能改变恶劣环境。面对困难或险境,人们唯有团结协作、万众一心,才能形成合力战胜困难。抱团取暖踏坎坷,守望相助渡难关。
12
写作手法
1.全景视角,立体式的内容呈现
2.材料丰富,数据翔实
3.语言生动隽永,富有表现力
(1)引用诗文,意蕴深厚
(2)运用比喻,生动形象
(3)运用整句,富有气势和感染力
主旨小结
文章全面客观立体的报道了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抗击疫情。揭示了中国抗疫取得的巨大成功的根本原因,表现出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彰显科学抗疫的理性思考。同时,又表达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热情礼赞。
任务一:《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和《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都展现了特定时代背景下的英雄人物和时代品格。但前者聚焦于焦裕禄这一时代英雄,后者则着力展现在党中央号召下的抗疫人物群像。请同学们圈画出两篇文章中刻画英雄个像或群像的语句,并完成表格。
学习活动三:比较阅读,明晰异同
选取事例 语言与手法
人物个像
人物群像
选取事例 语言与手法
人物个像 甫到兰考,视察灾情,谈计划诉愿景 语言描写、以言见人
站在激流中忍着肝痛绘制洪水流向图;强忍肝痛听取工作汇报 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侧面描写、语言描写
风雨夜布置救援工作;雪天送粮,走访困难贫农 语言描写、环境描写
侧面描写、心理描写
人物群像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 跨时间、空间的概括性描述,列地点明成效
钟南山院士的感慨、身患渐冻症的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28岁药师宋英杰等抗疫英雄 简洁陈列事迹,结合凝练的议论、抒情性语言
武汉人民、白衣战士、无数普通人等 略去姓名,合并共性
任务二:比较《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和《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以这两篇为例概括人物通讯与事件通讯的异同。
学习活动三:比较阅读,明异同
人物通讯 事件通讯
概念定义
报道主体
写作重点
写作特色
相同之处
人物通讯 事件通讯
概念定义 是一种对人物事迹和经历进行具体形象报道的新闻通讯类型 是一种对一些典型或具有普遍教育意义的新闻事件进行报道的新闻通讯类型
报道主体 一般以先进人物、英雄人物、具有突出贡献的正面人物为主 一般多以典型事件或先进单位为主
写作重点 重在写人,把人物放在突出位置,一般多写人物个像 重在写事,但在记事中写人,并且多写人物群像
写作特色 抓住典型事件表现人物,通过典型细节把人物形象表现得充实、立体;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的精神品格 完整并形象地再现新闻事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揭示事件的影响和意义;也可以概括性叙述事件,或突出描写事件片段
相同之处 同属新闻,具备新闻的基本属性——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等;内容都涉及人和事;写作目的与功用都是为了记录与传播。
课堂检测
外国友人作为旁观者,其评价更为客观,作者引述他们的话使文章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赏析写作技巧:作者在文中引述外国友人(如拉法兰、谭德塞)对中国的评价有什么好处?
课堂检测
①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引人入胜,避免叙述的平板和单调。
②造成悬念,引发读者对文章的思考。
③倒叙打乱事件发展的顺序,使人猝不及防地进入故事发展的紧要关头,使故事更加惊心动魄、扣人心弦。
赏析写作技巧:本文在叙述中运用了倒叙手法,请分析一下这样叙述有哪些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