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体品味文中的语言,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
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树立珍惜时间、积极奋斗的价值观
【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先来看一下课件上这几幅图,流觞曲水,列坐而饮,何其快乐。这是千年之前王羲之参与的一次盛会。谈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大多数人关注的都是他的书法之美,说它是“天下第一行书”。但是也有一部分人,关注到了其中所蕴含的“情感之美”。在清代有一个大才子叫金圣叹,他写了一本书《天下才子必读之书》通过《兰亭集序》一文给王羲之冠以“天下第一情种”的美称。
而酒酣耳热之后的王羲之,在文章的结尾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想,王羲之想让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他的书法之美,现在,让我们一起学习王羲之的这篇酒酣之作。
(板书课题:兰亭集序 王羲之)
将序的相关知识一笔带过。(本文属于一片山水游记散文,也属于一种实用类文体——序。序一般分为书序、赠序、宴集序,本文属于宴集序。)
二、检查预习
给3—5分钟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将难以翻译出来的字、句互相解决,解决不了的罗列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明确要求:读出自己不明确的句子。
三、教师范读课文(教师只读一部分,教师停顿后学生衔接。)
思考:找出能够表述作者情感的词,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明确:乐——痛、悲
(板书在黑板上,乐,痛悲。间隔一定的距离。)
四、小组讨论、展示
既然作者的心情有“乐——痛、悲”,那就让我们在你们预习的基础上,小组讨论一下,作者的心情因何而“乐”?因何而“痛与悲”?并展示在黑板上。(要求:1、全体站立讨论;2、书写时尽量做到精简、整齐)
学生站立讨论,教师进入小组进行指导。
学生在教师前面书写的板书“乐、痛、悲”之后的空白处加上他在原文中找到的句子精简概括后书写。
1.“信可乐也”,作者参加兰亭修禊事,乐因何而生?
学生回答后明确:(教师根据学生的板书引导和总结)
良辰 暮春之初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美景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赏心 畅叙幽情 游目骋怀 极视听之娱
乐事 群贤 少长 流觞曲水 一觞一咏
(板书“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带着“乐”的感情再读文章的第一段、第二段
小结:王实甫的《西厢记》里有词:“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我们这里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齐备,所以此时的王羲之岂不乐哉?乐的是拥有。可是,转眼间,王羲之却由乐转痛与悲,痛与悲的又具体是些什么呢?
(因为没有给学生细讲翻译,学生在理解上有难度,教学设计中详细罗列痛与悲的点,学生在讲解中只需要能够在书中找出作者的情感由乐转为痛、悲就可。)
2.根据学生的板书,讲解王羲之参加兰亭雅集如此快乐,但他笔锋一转,呼出“痛哉”,痛由何而来?“痛”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板书,总结如下:
人生短暂之痛 情趣无定之痛 欢乐易逝之痛 不可避免之痛
3.根据学生板书,讲解王羲之此时内心之悲。“悲”从何来?并板书。
哀叹同惑: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生命同误:一死生,齐彭殇
命运同轨: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小结:无论是生死还是感受生死,作者发现前人与后人并无差别,同样会有生死之悲,也同样会为生死而悲。王羲之之“悲”就是在悲人类命运之同,是一种对人生的感慨。
带着作者的感情,再把后三段读一遍。
五、拓展探究
如果我们现在全班的龙山游玩,你肯定不会想到那么多,那为什么王羲之在这样的一个酒宴上就会想到如此之多呢?我们来看一下:
知人论世
魏晋时期是政治上极端黑暗的时期。司马氏集团随意罗织罪名陷害知识分子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晋书·阮籍传》)。
在这种背景和历史条件下,在生命无法保障的情况下,所谓传统、事物、功业、学问、信仰都是身外之物,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显出来了。
蔑视礼法、冲决纲常名教束缚、张扬个性,就成为魏晋名士的精神追求。他们寄情山水,谈玄论道,恃才放狂,傲视古今,是时代的叛逆,具有极其鲜明的个性特征。
至少,本文中兰亭集会上的人都有此举动。如谢安曾长期隐居东山,不问世情。他们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思想虚无。大谈玄理,不务实际,虚度光阴,思想虚无,意志消沉,不求进取,认为人生无常,生死等同。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生就是死,死就是生,即所谓“一死生,齐彭殇”。
2、作者悲之由来我们已经大致了解,用原文中的话描述一下那么作者对于当时的思想主流是什么态度呢?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同学翻译: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作的。
他们对时间和死亡的恐惧,并没有必然导致消极悲观,反而激发起更强烈的创造冲动,以扎实的现实努力来抗拒人生的虚无。虽然王羲之慨叹了人生的无常,但是他的这种慨叹不是消沉的,而是一种奋起和抗争。
(学生的感想上,引导学生联系所学的课文、生活中的小事来说,比如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积极进取,珍惜时光……)
例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在他的诗中曾经写道 “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建功立业,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请列举出感慨时光短暂,抒发时不我待的诗文。
比如,朱熹的“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比如,周星驰曾经在电影中说:如果人没有梦想,和咸鱼有什么分别。
……
(看时间,如果时间够就阐述多一点,少就说少一点)
小结:我突然想起了上课前最开始的那个问题“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该感悟些什么呢?虽然从文章表面来看,《兰亭集序》里似乎充满了对生命、对人世的无奈、悲痛;但当我们解读文本、知人论世时,却会发现:王羲之是一个极其勤奋、努力的人,无论是在书法论学还是在执着于生命本身,展示着他灿烂而精彩的人生。他是用“乐极生悲”这种中国文人的传统,抒写了我们中华民族“向死而生,灿烂而活”的勇气与智慧。所以,作为我们当代青年,更应有毛泽东在《沁园春 长沙》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迈和热情,在有限的时间,不负青春韶华。
六、作业布置: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想大家的感悟肯定不止于此。今晚就请大家写写自己的感悟。
《兰亭集序》教学反思
《兰亭集序》属于散文游记,也属于序。作为书法作品,历来为人们所推崇,被尊为“墨皇”,亦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其实,作为人教版必修2入选教材,文章也是文辞优美,见识高远,至今仍然脍炙人口,熠熠生辉。在和学生一起学习、探讨、研究了《兰亭集序》之后,结合我自己的理解与学生的独特观点,我对这篇亘古美文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延伸,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纠结的问题
1、在备课之初,就在纠结一点,作为公开课,需不需要把“序”的知识讲解进去。
2、学生的预习成果如何,对课文的讲解层次该如何把握。感情线索“乐——痛——悲”的感情线索以及作者所想要表达的千古同悲之情能否在一节课讲解清晰。
3、拓展探究该如何设置。
对以上问题,我反复思量,经过组内的集体备课,最终确定解决方案如下:
文章属于序,不必纠结,给学生一笔带过即可。
学生的预习既然无法把控,就没必要区分“痛、悲”的界限,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兴尽悲来”的感受就可以。
拓展探究应该从作者的积极思想入手,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洗礼。
本节课上完,教学目标基本达到,设置的环节也较好的完成,学生的表现也在预设之中,但上完本节课还是有几点思考:
教师的朗诵功底。语文教师需要有强大的基本,让学生折服,朗诵功底上我确实欠佳,在给学生展示的时候,读的还不如学生,“以读带析”是赏析文章的重要手段,如果朗读到位,学生在理解上就会有很大帮助,所以,朗诵还需要联系,语速快慢、声调高低、字音是否重读等都对理解文章有很大影响。以后需要多多练习。
文章的写作背景等知人论世环节应该适时穿插于文章的讲解,而不应该单纯的机械的讲解题目、写作背景这样的流程。本堂课将做着情感的变化找出来之后,在加入知人论世环节,对文章感情的把握、理解课文内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都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课堂环节设置应灵活多变,不应拘泥。
重视集体的力量。主备一节课,整个语文组在助力,帮我设计环节、确定目标,甚至对我在课堂上说的每一句话都反复“咬文嚼字”,教学设计确定,有成员帮我将其打印成电子版,有成员帮我做ppt……一切的一切都是全组的共同努力。短短24小时,如果单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绝对不可能有如此的成绩。
课虽然上完了,留下的感想却是这些话语无法表达完的,全组齐心,其利断金。语文组的和谐、团结,会让更多的语文老师在设计课程中收益,未来的教学中也能取得更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