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登鹳雀楼
科目:语文 教学对象:二年级学生 教材版本:部编版
提供者: 单位:
教学内容分析 《登鹳雀楼》是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 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前两句写景,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都容纳其中,显出诗人襟怀的宽大。后两句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课文中配有插图,可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帮助理解诗句的意思。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古诗的要求是能展开想象,并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能感受语言的优美。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2.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明白“登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更上一层楼”是用来祝愿别人学习工作取得更大进步。 3.学习书写“依、欲、更”三个生字。
学习者特征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对于古诗《登鹳雀楼》已很熟悉,多数学生在课前已经能读、能背了。 学生在经过了长期合作学习的训练以后,已经具有了一些自学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对于学习古诗的方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放手让他们自由交流可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也达到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学习的目的。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运用媒体、音乐、范读、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帮助读通读顺课文,理解古诗意思。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进行朗读训练,注意适当的停顿。 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揭题解题。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吗?一起来背一背。(学生背诵) 同学们都背得不错,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登鹳雀楼》) 2.(出示“登”,指名读),“登”是什么意思?(爬上) 3.(媒体出示鹳雀楼的图片)述: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县的西南城上,前面可以看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因为经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儿在楼台上休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叫做鹳雀楼。 (分别出示“鹳、雀、楼”三个字,带拼音)逐个指名读,接着齐读。 (将三个字去拼音)指名连起来读,齐读。 4.那谁来说说“登鹳雀楼”是什么意思?(爬上鹳雀楼) 5.有一天,唐朝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很多,就写下了这首诗。谁能读好课题?指名读、齐读。 一、揭示课题 1.学生背诵古诗。 2.指名读“登”,,并说说“登”是什么意思? 3. 逐个指名拼读,接着齐读“鹳、雀、楼” 三个字。 (去拼音)指名连起来读,齐读 4.指名说说“登鹳雀楼”是什么意思? 5. 指名读、齐读课题。 “鹳雀楼”这个名字比较特殊, 此设计先出示图片,再通过老师的讲解让学生扫除疑惑,并在此基础上理解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古诗。 1.(出示带拼音的古诗全文)小朋友们,你们自己读读这首诗,遇到不认识的字把它圈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每个字的字音都读准了。 2.学生自由读。 3.谁来念古诗?指名读,教师正音或者评价。 4.古诗里有很多生字宝宝,你们认识它们吗? (出示带上拼音的生字)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教师正音或者评价。 5.生字宝宝脱掉了头上的帽子,你还能认出它们吗? (将生字去拼音)指名读,分小组读、齐读。 6.(出示带拼音的古诗)现在谁能大声地念给我们听?指名读,教师评价。 7.(古诗去拼音)你们看,拼音不见了,你们还能读好古诗吗?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二、初读古诗。 1.学生自由读这首诗,遇到不认识的字把它圈出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 2.指名读。 3.(出示带上拼音的生字)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4.(将生字去拼音)指名读,分小组读、齐读。 5.(出示带拼音的古诗)指名读。 7.(古诗去拼音)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此设计是为了激发学生读字词的兴趣,而把生字说成生字宝宝,把拼音说成生字的帽子。 古人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读古诗的时候,我用上多种朗读的形式,有练习读、指名读、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等,目的是让学生读熟古诗,为理解古诗打下基础。
三、理解背诵。 (一)学习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诗人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什么?出示第一、二句。指名读。 2.用课件出示课文图,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啊,这气势多么壮观!诗人在黄鹤楼上看到了什么?(太阳、青山、黄河)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它会怎样落下去呢?(傍晚的太阳靠着连绵不断的群山慢慢地落下去。)课文中哪个词是“靠着”的意思。(依) 3.是啊,作者看到了太阳紧挨着连绵的山渐渐落下去了,这就是(老师引读):白日依山尽。 4.看图想象,说说黄河怎样流入大海?(学生答后老师继续引读,这就是:黄河入海流。) 5.指导朗读,要求读出气势,老师适当进行范读: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学生练读,指名读,评议,再读。 (二)学习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不禁思潮起伏,引读——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他在想什么? 2.“千里目”的“目”是什么意思? “千里目”就是“千里眼” 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必须要—— “更上一层楼”哪个字表示还要登楼?出示“更”。(只要再登一层就足够了吗?一层并不是真的一层,而是还要往上的意思。) 3.引导说:诗人想:要想——,就必须要——。 这是因为——?(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小结:是呀,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更上一层楼,都需要再做一番努力!今天我们更上一层楼,明天,我们就会欲穷千里目!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对这句话的新的理解、感受,好吗? 5.指导朗读,老师适当进行范读: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学生练读,指名读,评议,再读。 (三)总结课文。 1.再读课文。我们一起来把这首古诗念一念。 2.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什么?(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看到的?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的想法? 3.讨论: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四)练习背诵。 1.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古诗。 2.你们能把它背出来吗?自己先练习一下。(自由练习背诵)指名背诵、小组比赛背诵、齐背诵。 3.同学们学得很认真,要继续加油,更上一层楼! 三、理解背诵。 (一)学习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指名读第一、二句。 2.指名说说诗人在黄鹤楼上看到了什么?它会怎样落下去呢?课文中哪个词是“靠着”的意思。 3.引读——白日依山尽。 4.学生看图想象,再指名说说黄河怎样流入大海?(引读——黄河入海流。) 5.朗读这一句。 学生练读,指名读,评议,再读。 (二)学习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学生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指名回答:眼睛。 3.接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理解“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指名读诗句,集体评议后齐读。 5.朗读这一句。 学生练读,指名读,评议,再读。 (三)总结课文。 1.生一起念。 2.回答问题。 3.学生讨论。 (四)练习背诵。 1.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古诗。 2.自由练习背诵、指名背诵、小组比赛背诵、齐背诵。 古诗比较难理解,所以需要老师去分解难点。我在指导学第一、二句的时候,先借助图片,让学生说说诗人在黄鹤楼上看到了什么?它怎样落下去呢,再引导到诗句的学习,学生学习的难度就降低了。 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从而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 古诗的朗读讲究韵味,设当地运用朗读对指导学生的背诵起到积极地作用。
四、生字教学。 依 欲 更 1.指名读生字。 2.指导书写。 (1)学生说说各自的记字方法以及书写注意点。 (2)教师指点: 依:注意左窄右宽,第六笔是竖提,不要写成竖钩。 欲:右面是“欠”,提醒学生不要写成反文。 更:第一笔横较短,中间为扁“日”,第六笔长撇顶在横中,直穿“日”后撇向左下方,捺起笔在“日”的左下方,撇捺要平衡。 3.教师范写。 4.学生描红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生字教学。 依 欲 更 指名读生字。 2.学生说说各自的记字方法以及书写注意点。 3.认真观看教师范写。 4.学生描红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欲”右面是“欠”,很容易写成反文,所以有必要提醒学生不要写成反文。
教学评价设计 课堂学习成果评价量表 班别______ 姓名: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 序号评 价 标 准等级(权重)分自评小组评教师评优秀良好一般较差1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2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明白“登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更上一层楼”是用来祝愿别人学习工作取得更大进步。3学习书写“依、欲、更”三个生字。课堂调查:书面写出你在本节课堂上遇到的困难,向教师提出较合理的教学建议。 我这样评价我自己:伙伴眼里的我:老师的话: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九.教学反思 古诗《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诗人通过描写登鹳雀楼观看太阳西沉、大河归海的景色,告诉人们要看得远,就应站得高的道理,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为了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真正理解字义和诗句内容,深刻感知诗的意境及蕴含的道理,我在教学前对学生进行了学习情况调查。通过调查,我了解到学生对古诗《登鹳雀楼》比较熟悉,有部分学生已经能读能背。但发现学生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不但不认识诗中的一些字,而且,有的连字音也读不准,字形也不清楚,更不明白诗意及蕴含的道理。同时,我还发现学生通过以往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而且,他们能说出自己喜欢的。 对学生的情况充分了解后,我开始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地教学。我在教学时,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即先自由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互查,让会读的学生帮一帮暂时不会读的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习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我面向全体。在检查自读情况时,我先检查生字,再由生字连词。对于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我进行重点指导、纠正。 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媒体演示、反复朗读体会等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让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里明晰出现,让学生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 教学后,我作了认真的反思,觉得这节课除了具有上述优点之外,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其中最大的不足是在评价学生时,原先设计好的恰当的评价语言被一些苍白无力的评价语言所替代,使学生未能真正体验到那份成功感和愉悦感。今后,我会不断地努力,不断地钻研,不断地改进,把发现的不足作为自己对教学探索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