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高中历史必修与选择性必修的融通教学
——以选择性必修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为例
01
02
03
目录
选择性必修教材施教现状
“融通”视角下的教材逻辑
“融通”模式下的教学实践
CONTENTS
冷链物流
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
无缆水下深潜机器人
实验药理学
医疗服务体系
公路沉管隧道
设施农业
汇票
庄票
本票
钱铺
我们都是新教材的“无产阶级”!
一、选择性必修教材施教现状
庞杂的知识量
一、选择性必修教材施教现状
核心素养目标与实际教学的偏离
不兼容的知识体系
有限的课时
不更新的教学模式
选择性必修的重点内容不仅是《课标》要求的内容,更是叙述这一时代不可或缺的历史现象(非其他学科的现象)。它还可能是选择性必修与《中外历史纲要》的交集。
——李凯(选择性必修二的编者之一)
设想
必修与选择性必修融通教学的尝试
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关于高中历史三类课程关系的图示
二、“融通”视角下的教材逻辑
新航路开辟后的
食物物种交流
哥伦布
大交换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
课程类型 叙述方式 设计意图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 中外历史分编,按通史加专题的体例编写 展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
选择性必修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化交流与传播》 中外历史混编,三个模块由若干个学习专题构成,各专题下的具体内容依照时序表述 引领学生在学习基础的中外通史之后,进一步拓宽历史视野,从不同视角深入认识历史,呈现更为丰富的历史内容。
——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历史(2021版)》整理
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基本脉络
多角度观察人类社会历史
宏观背景
观察切面
互为补充
必修与选择性必修在课程设计之时就密不可分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01
村落、村镇与居住环境
交通与社会变迁
医疗与公共卫生
02
03
04
05
06
CONTENTS
《经济与社会生活》
农
住
行
医
工
商
六个切面
二、“融通”视角下的教材逻辑
(1)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2)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3)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1)古代的商业贸易
(2)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3)20世纪以来的人类经济与生活
(1)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2)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1)水陆交通的变迁
(2)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1)历史上的疫情与医学成就
(2)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1)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2)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3)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农
住
行
医
工
商
六个切面
三大时段
三座界标
古代
古代
近代
现代
新航路开辟
工业革命
20世纪
选必二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纲要下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1)人类文明的产生
(2)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①人类早期的生产和生活
②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①食物物种的交流
②物种交流的影响
①食物生产、储备的现代化
②现代农业面临的挑战
纲要下 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1)人口迁移和物种交换
纲要下 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2)工业革命的进程
(3)工业革命的影响
纲要下 第23课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2)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
(3)在合作共赢中促进全球共同发展
古代
近代
现代
三、“融通”模式下的教学实践
1. 合理取舍:重“外史”,轻“内史”
他山之石:科学史研究的“内史”和“外史”之分
内史:科学自身的发展过程。它包括科学发展过程中的概念解释、理论与实验的关系等。
外史:科学进步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如政治、经济等社会因素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可以攻玉:选择性必修教材内容的“内史”和“外史”之分
内史:非历史专业范畴的、过于精专的细碎知识点,如一些社会学、军事学、法学、政治学、医学、金融等领域的专业知识。
外史:历史现象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因素
选必二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三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联合收获机
柴油拖拉机
铧式犁
播种机
“内史”
聚焦外史
工业革命、科技进步背景下的农业生产、储备技术现代化(纲要上第10课)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的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纲要上第23课)
三、“融通”模式下的教学实践
2. 有机整合:自然融通而非知识堆砌
选必二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二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设问:为什么从18世纪起,中国人口呈现爆炸式增长?
提示:盛世、赋税、新航路开辟后美洲高产作物的传入
三、“融通”模式下的教学实践
3. 视野恢弘:追踪历史发展长镜头
选必二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二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①范围有限
②物种较少
新航路开辟前物种交流的特点
①内容:丰富性
②范围:全球性
③方向:双向互补
④结果:双重性
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特点
时间节点:15世纪末16世纪初
1.孤立隔绝旧文明
2.碰撞交流新世界
3.休戚与共同未来
第二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课程类型 学业要求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 学业质量要求为水平2
选择性必修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化交流与传播》 学业质量要求为水平3—4
三、“融通”模式下的教学实践
4. 洞幽烛微:基于学业质量水平的高阶思维训练
学习要点 水平1一2学习目标 水平3一4学习目标
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的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影响 能够运用地图,概述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的食物物种交流;能够组织和运用史料,多角度解释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能够选择典型事例,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运用辩证的发展的观点,解释食物物种交流对日常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历史(2021版)》
咖啡馆的历史,既是一部经济史,也是一部社会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改编自2020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
材料
1652年,伦敦出现了英国第一家咖啡馆。
17世纪中后期,咖啡馆在英国扎下了根。在当时伦敦任何一家宾客盈门的咖啡馆里,常见的场景是:各色人等汇集于此,抽烟、读报,谈论商业和贸易,传播小道消息,争论国家大事,评判王室显贵的品行举止。
18世纪中叶以后,伦敦的咖啡馆出现了新的变化。辉格党人愿意光顾“斯米纳”等咖啡馆,托利党人则经常聚会于“怀特”等咖啡馆,经纪人喜欢聚集于“乔纳森”咖啡馆,法律界人士集中于骑士团圣殿附近的咖啡馆。寻常百姓逐渐成为咖啡馆社交场所的边缘化群体。19世纪四十年代前后,满足贫穷工人需要的咖啡摊应运而生。
除咖啡外,茶也是英国重要的饮品之一。1606年前后,茶第一次作为商品进口到欧洲。1658年9月23日,伦敦报纸上第一次出现了茶的广告。不久,茶逐渐走进英国咖啡馆,但直到17世纪末,饮茶在英国仍然是一个新鲜事物。18世纪英国的茶叶需求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英国人对茶的热爱超过了其他任何主要的西方国家。在整个18世纪,咖啡馆都是提供茶饮料的主要场所。
——摘编自[英]马克曼·艾利斯《咖啡馆的文化史》等
结合英国咖啡馆的变化,说明咖啡馆的历史是一部“经济史”。
解决思路和作答步骤如下:
①围绕“咖啡馆的历史是一部“经济史”,从不同的角度说明论证咖啡馆的变化与经济发展变化的关系,即说明咖啡馆的变化折射出经济的发展变化。
②说明论证要充分,一般要求要用两三个史实做论据,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提取有关咖啡馆与经济相关的有效信息,并进行与观点具有逻辑因果关系的说明论证。
参考答案
从咖啡馆的变化与世界经济发展联系的角度:随着欧洲国家海外贸易发展和对外殖民扩张,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和扩大,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和交流加强,茶叶进入英国咖啡馆并且销量不断增加,饮茶从一个新鲜事物逐渐变成了英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从咖啡馆的变化与英国国内经济发展联系的角度:随着工业革命进行,英国社会阶层出现新的分化,咖啡馆逐渐由开放的、面向各阶层的消费场所发展为专门化的、面向特定阶层或群体的消费场所。
01
02
03
选择性必修教材施教现状
“融通”视角下的教材逻辑
“融通”模式下的教学实践
1. 合理取舍:重“外史”,轻“内史”
2. 有机整合:自然融通而非知识堆砌
3. 视野恢弘:追踪历史发展长镜头
4. 洞幽烛微:基于学业质量水平的高阶思维训练
选必二:六个切面、三大时段、三座界标
核心素养目标与实际教学的偏离
谢谢大家的聆听
不妥之处,敬请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