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测试卷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word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测试卷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word版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8-31 17:08: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符合题意,每题1分,共12分)
1.下列不属于化学研究对象的是(  )
A.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B.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C.物质的用途与制法 D.物质的运动与速度
2.原子论和分子论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其科学家是( )
A、门捷列夫 B、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 C、汤姆生 D、拉瓦锡
3.下列四个短语,其原意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
A.花香四溢 B.海市蜃楼 C.百炼成钢 D.木已成舟
4.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①甲烷用作燃料 ②氢气用于填充探空气球 ③氧气用于气焊 ④干冰用作制冷剂 ⑤焦炭用于炼铁工业
⑥氧气用于炼钢。
A.①③⑤⑥ B.①②③⑥ C.②③⑤⑥ D.①②④⑥
5.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新物质”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B.“新物质”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
C.“新物质”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元素组成上不同的物质
D.“新物质”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
6.小明用食盐水练习加热,下列操作的正确顺序是
①点燃酒精灯 ②加热 ③用试管夹夹好试管 ④往试管中倾倒约2mL食盐水 ⑤将试剂瓶盖好,放回原处
A.①④③②⑤ B.①③④②⑤ C.④③①②⑤ D.④⑤③①②
7.某学生使用托盘天平的称量食盐时,错误地把食盐放在右托盘,砝码放在左托盘,称得食盐的质量为16.5g(1g以下只能使用游码)。如果按正确的方法称量,食盐的质量应该是 ( )
A.16.5g B.16.0g C.15.5g D.15.0g
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有沉淀产生的一定是化学变化
B.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应是同一个概念
C.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反映了物质的性质
D.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9.某些金属工艺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同学们认为它可能和铁一样,有磁性,在讨论时有同学提出“我们可以拿磁铁来吸一下”, “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假设 B.进行实验 C.观察现象 D.得出结论
10.实验室里下列仪器属于玻璃仪器,且可直接加热的是( )
A.烧杯 B.蒸发皿 C.试管 D.锥形瓶
11.下列个图所示装置的气密性检查中,漏气的是( )
A. 对装置A,双手移去后,导管中水面高于烧杯内水面
B. 对装置B,长颈漏斗内液面高度不变
C. 对装置C,长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
D. 对装置D,上下移动a管后,a、b两端液面仍相平
12.正确的实验操作对实验结果、人身安全都非常重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1、(5分)某同学为了研究酒精的性质,做了如下探究,请你把他的探究情况完成。
(1)通过观察酒精灯内的酒精(化学式:C2H5OH),酒精的颜色是________________,状态____________;       
(2)用火柴点燃酒精灯,然后把干燥的冷烧杯罩在酒精灯的火焰上方,可发现烧杯内壁____________,把烧杯倒立过来立即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后发现石灰水__________,通过这两个现象说明酒精燃烧时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2、(6分)下列是化学实验室中常见的基本操作。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如图A所示,手握细口瓶倾倒液体时,细口瓶贴标签的一面要____ __,细口瓶的塞子要______在桌面上;
(2)如图B所示,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盖灭后轻提一下灯帽,再重新盖好。对其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___(填序号)
A.平衡气压,方便取下灯帽 B.挥发水分,利于点燃酒精灯
C.减少挥发,利于节约酒精 D.打开灯帽,确认火焰是否彻底熄灭
(3) 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视线应与___________保持水平。某同学读数时操作如下:面对刻度,仰视液体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40mL,倾倒出一部分液体,又俯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35mL,这位同学取出的液体体积___________5mL(填“>”、“<”、“=”或“无法判断”)。
(4)如图D所示,如果试管内壁附有不易洗掉的物质时,清洗试管一般先用试管刷蘸去污粉刷洗,再用自来水冲洗和蒸馏水润洗,洗刷干净的标准是___ ___。
3、(6分)如图所示,某未知物质储存在煤油中,小明为了研究这种物质.进行了实验并记录如下表所示.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结论
观察 A沉于试剂瓶底部
取出用小刀切割 易切开,断面呈银白色光泽
放置片刻 银白色变为灰暗
(1)在上表空格中填上相应的结论.
(2)写出物质A的两点物理性质: ____ ____ 、 ____ ____ .
(3)由上述实验结论,你能体会到物质A为什么保存在煤油中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6分)人通过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入空气中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但人体排出的二氧化碳究竟是空气中原有的,还是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为了证实这个问题,有人采用了如图装置进行实验:
(1)人吸气时,应将活塞A______(填“打开”或“关闭”)
(2)人呼气时,将活塞A______;活塞B______(填“打开”或“关闭”),此时可观察到(Ⅱ )瓶内的现是__ ____。
(3)(Ⅰ )瓶中所装试剂的作用是______;(Ⅱ )瓶中所装试剂作用是____ __。
将上述操作反复进行,能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所含有的二氧化碳不是来自空气,而是人体的代谢产物。
5、(5分)化学兴趣小组对蜡烛燃烧开展以下探究:
【探究一】蜡烛燃烧火焰不同位置的温度是否相同及燃烧产物。
(1)按图进行实验,观察到外焰处的铁纱窗出现红热的环,内焰及焰心处的铁纱窗无明显变化,由此说明________________。
【探究二】三位同学在探究的过程中,将短玻璃导管插入焰心,发现另一端也可以点燃。
[提出问题]导管里一定有可燃性气体,气体成分可能会是什么呢?
[猜想]贝贝认为:可能是蜡烛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CO(CO是一种有可燃性的气体)。
芳芳认为:可能是蜡烛受热后产生的石蜡蒸气。
婷婷认为:可能以上两种情况都有。
[实验方案]换一根较长的导管,并用冷的湿毛巾包住导管,然后在导管另一端做点火实验。
[现象与结论]
如果观察到____ __现象,则贝贝的猜想正确。
如果观察到____ __现象,则芳芳的猜想正确。
如果观察到____ __现象,则婷婷的猜想正确。
【探究三】蜡烛燃烧产生火焰的原因是什么?
蜡烛在氧气中燃烧有明亮的火焰,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却没有火焰。
【查阅资料】
物质 熔点/℃ 沸点/℃ 燃烧时温度/℃
石蜡 50~70 300~550 约600
铁 1535 2750 约1800
钠 97.8 883 约1400
(4)如图所示,将导管一端伸入蜡烛火焰的内焰,导出其中物质,在另一端管口点燃,也有火焰产生。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 ______________(填“固态”或“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
附加题(3分):(5)由上表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______________(填“熔点”或“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据上表中石蜡、铁的数据对比分析,你认为物质燃烧时,能产生火焰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由此推测:钠在燃烧时,______________(填“有”或“没有”)火焰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