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课题1 空 气 教案(2课时打包下载)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课题1 空 气 教案(2课时打包下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8-31 20:17:29

文档简介

《新教案》
课题1 空气
第1课时 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1.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
(2)知道空气里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原理。
(3)能通过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这个实验,初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观察能力、对实验现象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重点: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所占体积分数,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分类。
难点: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误差分析。
预习赠送的小册子。
一、情景导入
猜谜语: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到,无孔不入变化多,我们生活离不了。(打一种我们身边的物质)同学们知道它是什么吗?
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实例来说明无色无味、不易察觉的空气确实存在吗?
【投影】播放视频:拉瓦锡的“化学革命”,了解化学家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过程。
二、合作探究
 拉瓦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过渡】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很多科学家都曾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阅读教材第26页相关内容,了解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
【投影展示】(结合装置图对实验进行讲解)
【提出问题】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存在哪些优点?哪些缺点?(从实验时间的长短,操作是否简单,对环境的污染等方面考虑)
【归纳总结】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其优点有:科学家用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进行反复的实验;其缺点有:实验所用时间较长,操作装置比较复杂,且实验过程中对环境有污染。
  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
阅读教材第27页的内容。
【提出问题】模拟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探究空气的成分,我们应如何选择药品、仪器,设计装置进行实验呢?
【讨论交流】学生讨论设计装置并进行实验。
【探究实验】做教材第27页实验2-1。
1.实验原理:利用红磷燃烧消耗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使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进入容器,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为减少的氧气的体积。
2.实验步骤:按教材第27页实验2-1进行实验。
3.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发出黄色火焰,有大量白烟生成,放出热量;②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内空气总体积的1/5。
4.实验分析: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5.实验结论: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注意】①红磷要过量;②装置必须密封;③完全冷却后打开弹簧夹;④插入燃烧匙的速度要快;⑤弹簧夹要夹紧;⑥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⑦实验所用药品一般为红磷,不能用硫、木炭、铁丝等物质代替。
【归纳总结】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
成分 氮气 (N2) 氧气 (O2) 稀有 气体 二氧化 碳(CO2) 其他气体 和杂质
体积 分数 78% 21% 0.94% 0.03% 0.03%
  【知识拓展】空气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而是一种混合气体,其成分比较稳定,空气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含量因地区和气候而异。如阴雨天,空气湿度大,则水蒸气含量就大。
 纯净物和混合物
阅读教材第27页的内容。
【提出问题】物质按种类可怎样划分?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
【交流讨论】阅读教材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
种类 纯净物 混合物
概念 只由一种物质组成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
特性 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如熔点、沸点等 没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表示 方法 可用化学符号表示 不能用固定的化学符号来表示
举例 氧气(O2)、硫(S)、一氧化碳(CO)等 空气、稀有气体、海水、糖水等
联系 混合物纯净物
  【材料拓展】
臭氧的功与过
臭氧(O3)在通常状况下是淡蓝色、有鱼腥臭味的气体。浓度低时对人体无害,若浓度高于100 ppm,则会引起呼吸道疾病和头疼。
汽车、化学工厂及发电厂排出的二氧化氮,吸收阳光后,转化成一氧化氮和活泼的氧原子,氧原子继而与氧气反应生成臭氧。这些停留在对流层的臭氧会使人感到呼吸困难,肺功能减弱及肺组织受损。此外,臭氧更会与汽车排出的碳氢化合物作用,生成光化学烟雾,刺激我们的呼吸系统。另一方面,在大气层中有一层极薄的臭氧层。臭氧层能吸收太阳辐射中的大量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紫外线的伤害。超音速飞机排出的废气,家用电冰箱中使用的制冷剂“氟利昂”等对臭氧层有很大的破坏作用,会使臭氧层形成空洞,从而使更多的紫外线照射到地球表面,导致皮肤癌的发病率大大增加。如不采取措施,后果不堪设想。
课题1 空气
第1课时 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一、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水进入集气瓶的体积约占瓶内空气体积的1/5。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氮气的性质:难溶于水,化学性质稳定(或不支持燃烧)。
二、空气的成分及含量
按体积分数计算: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三、纯净物和混合物
1.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
2.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
完成课件中随堂练习。
在本课时的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教师做演示实验及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师主要是正确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发现实验中的问题,学生主要是在教师的启发下自主地分析实验现象、原理。这样的教学方式优点在于能够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实验原理,但不足的是学生不能够亲自动手做实验,学生对实验过程和步骤的记忆也就不够深刻。《新教案》
第2课时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过程与方法:
学习运用观察、实验、收集资料、从日常生活经验进行总结等方法获取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逐步树立关注社会、热爱自然并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远大志向。
重点: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难点:物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预习赠送的小册子。
一、情景导入
导语:随着工业的发展,人类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烟尘逐年增多,随之带来了严重的空气污染。观看空气污染有关视频,了解空气污染对人类的危害。
【投影】播放视频“空气污染”。
二、合作探究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一)氧气
【过渡】过去,人们曾把氧气叫做“养气”,这充分说明了氧气的重要性。那么氧气有哪些用途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8页的相关内容,分组讨论交流,归纳出氧气的用途)
【投影】有关氧气用途的图片。
【归纳总结】氧气的主要用途:
①供给呼吸,可用于医疗、潜水、登山、航空等。
②支持燃烧,可用于炼钢、气焊、气割、航天等。
(二)氮气
【过渡】指导学生阅读氮气的相关用途,并进行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氮气的主要用途:重要的化工原料、保护气、提供低温环境。
【讨论交流】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集气瓶内剩下的气体主要是氮气,讨论下列问题:
①燃烧着的红磷熄灭了,这种现象说明氮气能不能支持燃烧?
②集气瓶内水平面上升一定高度后,还能继续上升吗?这种现象能不能说明氮气不易溶于水?
③空气所表现出来的性质,能不能代表氮气的性质?
【归纳总结】①红磷熄灭能说明氮气不能支持燃烧。
②集气瓶内水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不能继续上升,这种现象说明氮气不易溶于水。
③空气所表现出来的性质,不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氮气的性质,如红磷能在空气中燃烧,但不能在氮气中燃烧。
【小结】通过日常生活中对空气的观察及上面的讨论,描述出氮气的物理性质。(要求学生填写教材第29页的表格)
(三)稀有气体
【过渡】阅读教材有关稀有气体的相关内容,归纳总结稀有气体的性质与用途。
【归纳总结】①物理性质:无色、无味,难溶于水。
②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③主要用途:作保护气、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氦可用于制造低温环境。
 保护空气
【投影】蓝天白云和空气污染的对比图片。
  
洁净的空气对人类和其他动植物非常重要,但是,随着工业的发展,空气的污染日益严重。
【投影】有关空气被污染的图片、照片、资料等。
【讨论交流】①在你的身边发生过哪些污染空气的现象?
②大气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
③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你能做些什么?
【归纳总结】①污染空气的现象:汽车排放的尾气、工厂向大气中排放的废气及粉尘等。
②大气污染的危害:温室效应会使海平面上升,酸雨会腐蚀建筑物,臭氧层空洞会使人类受到紫外线的伤害等。
③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大量植树造林,鼓励大家种花种草,向周围的人宣传环境保护知识等。
课题1 空气
第2课时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一、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氧气的用途: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2.氮气的用途:用作保护气、制氮肥等。
3.稀有气体的用途:用作保护气、霓虹灯等。
二、保护空气
1.污染物:有害气体和颗粒物。
2.危害。
3.防治措施:①加强大气质量监测;②改善环境状况;③使用清洁能源;④积极植树造林、种花种草等。
完成课件中随堂练习。
本课时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辅以学生查阅的资料,让学生在阅读讨论中自由发挥、自我表现、获取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常识性较强的教学内容,是完全适宜的。空气的污染与防治在教材上介绍得比较简略,但是与我们的生活联系紧密,属于社会热点和考试热点,为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老师应适当补充和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