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案(2课时打包下载)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案(2课时打包下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8-31 20:19:29

文档简介

《新教案》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1课时 物质的变化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2)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3)能判断日常生活中一些物质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2)能主动与他人交流、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分析,体会化学就在你我身边。
(2)通过观察和实验,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3)体会、观察和思考是学习化学的基本素养之一。
重点:理解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
难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预习赠送的小册子。
一、情景导入
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变成水蒸气或冰、燃料燃烧、铁生锈等。你能举出生活中物质发生变化的例子吗?
【投影】铁生锈、水结冰等图片。
认识物质及其变化,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及其现象吧!
二、合作探究
 物质的变化
【过渡】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我们通过实验理解和认识的,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的第6页,下面老师播放课本四个实验的操作视频。
“实验1-1(1)”同学们在观看视频时注意观察试管中的水在沸腾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洁净的玻璃片又有什么现象?(播放视频)
(播放完毕后)我们按照表格来分析记录实验,首先这个实验现象是什么呢?(提问学生)通过这个小实验我们得到这样的分析结果:实验中,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产生,仍然是水,只是从液态的水变为气态的水,气态的水又变成液态的水。这个实验实质是利用酒精灯加热,使水汽化,水蒸气在冷的玻璃片上冷凝为液态水。
“实验1-1(2)”播放视频,和同学讨论完成表格。
“实验1-1(3)”和“实验1-1(4)”同样播放视频,和同学讨论完成表格。
将物质的变化进行分类,给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和区别。
【问题讨论】上面的小实验中,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
 变化中伴随的现象
【投影】认识两个变化的特征,并强调同学注意不是任何生成沉淀、颜色改变、放出气体、能量变化、吸热、放热、发光的都是化学变化,最重要的还是判断有没有其他物质生成。
【小结】
物理变化
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态、固态)的变化。
化学变化
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2.特征:①有其他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举出三个生活事例并提问,帮助学生理解。
【问题讨论】通过举出蜡烛燃烧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判断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依据是什么?两个变化又存在着什么联系?(通过讨论和提问后投影出判断依据和联系)
【拓展延伸】汉语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使用的,约定俗成的,是有着特定含义、结构、形式固定的词组和短语。成语包含了透彻完整的思想内容,寓意深刻,生动形象,简练明了,是我国古代历史文化中的宝贵遗产。百炼成钢、刀耕火种、点石成金、信口雌黄、饮鸩止渴、争风吃醋、沙里淘金、石破天惊、水乳交融、涂脂抹粉、水滴石穿、甘之如饴、火树银花等等都跟化学有关。
下列几句诗,融知识性与文艺性于一体,妙趣横生,相信你仔细体味后会有顿悟之感。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等等。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1课时 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
2.化学变化: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
3.本质区别: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
完成课件中随堂练习。
本堂课视频内容较多,区别于以往课堂的教学模式,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效果显著,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开启化学的大门,就要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化学学习的多姿多彩、生动有趣,能够真切地体验到化学与人类生活是如此息息相关。因此,课前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否则会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乃至影响整个学年的化学课的教学。
应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想、去说,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新教案》
第2课时 物质的性质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难点: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区分变化与性质。
预习赠送的小册子。
一、情景导入
世界上有上千万种物质,它们有的坚硬有的柔软,有的通透有的斑斓,有的可以燃烧,有的却有剧毒……观察身边的物质,它们都有什么不同的性质?
二、合作探究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一)物理性质
【讲解】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下面我们就几个重要的物理性质作一些简单介绍。
【阅读教材】了解熔点、沸点、密度的相关内容。
【小结】
(1)熔点: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物质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
(2)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 物质的沸点随着大气压强的增大而升高。
(3)密度:我们把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拓展】物质的颜色、状态、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等都属于物理性质。
(二)化学性质
【讲解】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例如,我们上一课时学习的实验1-1(3)、(4)中,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有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生成,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这里物质表现出来的性质都是化学性质。请同学们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例子。蜡烛(纸张、木材等)能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等。
【拓展】化学性质包括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三)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区别与联系
【演示】实验1-2,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通过实验让学生学会闻气体时的正确操作,知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讨论交流】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提问】由上面实验总结出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中,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
【小结】物理性质:两者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化学性质:二氧化碳一般不能支持燃烧,氧气能支持燃烧。
【提问】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讲解】物质的性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而物质的变化是物质运动的形式,是一个运动过程。物质的性质决定变化,而变化又表现出性质,二者是不同的概念。
【提出问题】下列文字描述了有关物质的变化和性质:①潺潺的流水能变成水蒸气;②水遇冷变为冰;③钢铁会生锈;④铁矿石炼成钢铁;⑤煤着火变成一堆灰烬。请你分析:其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________,属于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_,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
【拓展延伸】物质的变化与性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会用到下列字眼:能、会、可以、易、难等。例如:
①木柴燃烧——化学变化;木柴能燃烧——化学性质。
②铁生锈——化学变化;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化学性质。
③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变化;胆矾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性质。
 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提出问题】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讨论交流】学生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如酒精具有可燃性,可作燃料;二氧化碳一般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石墨质软且呈深灰色,常用于制铅笔芯等。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2课时 物质的性质
物质性质: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完成课件中随堂练习。
本堂课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已有知识,营造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讨论交流、探究合作、总结归纳,使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在学生没有实验知识的基础上都尽可能地让学生实践,让学生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转换。
设计问题有些理论化,应从学生生活实例中提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