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五四制七年级上册生物 4.2.2消化和吸收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鲁科版五四制七年级上册生物 4.2.2消化和吸收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9-01 16:59: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题 第四单元 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一)》
课型 新授课 年级 七年级 教材版本 鲁教版
课程标准要求 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鲁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本节课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自主探究引起馒头在口腔中变甜的因素。通过实验,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和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并培养钻研、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知道淀粉在口腔中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唾液的分泌、温度等都有关的生物学基本知识。基于实验的探究学习,初步了解消化的概念,为下一课时学习消化系统、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奠定基础。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六年级时已多次接触探究实验,对于对照实验的设置较熟悉,本节课将采用分组设置实验的方式进行,在减轻难度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自主设计实验的能力。同时,学生基于对《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的了解,已知淀粉的检验方法、水浴加热的方法,为本次实验的操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通过探究实验,知道淀粉在口腔中发生变化与唾液、牙齿的咀嚼和舌头的搅拌及温度都有关; (2)了解消化的定义和分类。【能力目标】:(1)学生学会如何设计探究实验来检验自己的假设;(2)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动手实践、与人合作的能力。【情感目标】:(1)体验和领悟科学探究的过程;(2)体验合作的快乐,形成团队精神;(3)培养钻研、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4)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得出实验结论,理解馒头在口腔中变化的原因。教学难点:1.探究活动的组织; 2.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准备
PPT课件、微视频、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食物消化和吸收的相关知识。首先请同学们一起回忆一下食物中有哪六大营养物质?2、你知道馒头中的主要的营养物质是什么吗?对,就是淀粉。那淀粉有甜味吗?淀粉没有甜味。3、接下来老师来请大家做一个体验活动,就是品尝馒头。请大家将馒头块放入口中,慢慢的咀嚼,体会一下,馒头的味道有变化吗?对,变甜了,那为什么馒头经咀嚼后变甜了呢?刚刚我们说了,淀粉是没有甜味的,但咀嚼后馒头变甜了,这就说明淀粉发生了转化,是什么因素在影响着馒头的转化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4、导出实验课题,板书 1、学生回答六大营养物质。 2、学生回答馒头中含有的主要物质是淀粉,没有甜味。3、学生通过咀嚼馒头感受变甜的过程,进而产生疑问。 1、回顾已学知识。2、结合学生亲自咀嚼馒头的体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一步的探究打下基础。
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作出假设 1、根据我们刚才提出的问题先来作出假设,馒头在口腔中变甜与______有关。老师在这里给同学们两点提示,一是回想刚才吃馒头时口腔中有哪些结构或者物质参与了变甜的过程?二是回想发烧时食欲下降、消化不良的生活经验,是什么因素影响了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接下来给大家1分钟的时间,小组合作完成作出假设这一步。2、馒头变甜的过程到底与哪一种因素有关呢?本节课我们就来通过探究实验来验证一下。实验能在口腔中进行吗?不能,虽然口腔是个天然的实验场所,但是,各个变量在口腔中是难以单独控制的,所以我们必须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来进行。那该如何模拟这四个因素呢?2分钟考虑交流时间,然后请同学回答。3、我们可以利用这四种方式来模拟口腔中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唾液、温度这四个因素。接下来我们就来设计探究实验。本次实验,全班共8个组,其中这两个组以唾液为变量进行实验。这两个组以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为一个变量进行实验设计,因为这两个因素子在口腔中是无法分开的,所以作为一个变量来进行探究。这边四个组是以温度为变量,但温度这一因素涉及高温和低温两种情况,因此两个组探究高温情况下的变化,另外两个组探究低温情况下的变化。4、现在实验桌上是老师给大家准备好的实验材料,每个小组都可以从中选择你需要的材料来进行实验设计。给大家3分钟时间,按照刚才的分组进行实验设计,并填写实验报告纸第四题,一会请小组代表来介绍。 1、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意见,完善假设。提出馒头在口腔中变甜可能与唾液、牙齿的咀嚼和舌头的搅拌及温度都有关。2、学生交流模拟四个因素的方法。明确牙齿的咀嚼作用可以用馒头碎屑模拟,舌的搅拌作用可以用玻璃棒搅拌,唾液可以提前收集唾液或用唾液淀粉酶溶液代替,温度因素可以设置不同的水温。3、明确本小组任务,进行实验设计,填写实验报告。 1、本环节中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所探究问题作出假设,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理解如何模拟口腔的环境。2、明确实验设计任务,小组合作完成实验设计。充分发挥小组的力量和学生的自主性。
制定计划 1、请唾液组代表介绍一下你的实验设计。好,在这个设计中1号试管是完全模拟口腔中的自然环境,2号将唾液改为清水,变量是唾液。然后两支试管都放在37℃温水中,为什么要放在37℃温水中进行反应吗?37℃是模拟人体口腔的温度,另外,唾液中有一种酶,是唾液淀粉酶,它的活性在37℃时是最强的。2、分别请牙齿舌头组、高温组、低温组介绍实验设计,带领学生理解其中的变量。3、出示四组对照实验设计方案。同学们来看,其中有一个试管的设置是完全一样的,就是1号试管,1号试管模拟的是口腔中的自然环境,所以在对照实验中叫做对照组。刚才老师为了降低实验设计难度,让每个组只针对一个变量进行了实验设计,但是往往为了高效完成实验,我们可以把三个变量设计在一起,同时进行实验。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把后面重复的三个1号试管去掉,减少重复的操作。这种情况下,唾液组1和2号变量是唾液,唾液组1号和牙齿舌头组2号变量是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唾液组1号和高温2号变量是温度,唾液组1号和低温2号变量是温度。 1、学生介绍本组实验设计,明确实验变量。2、了解37℃对于实验的意义。3、明确对照实验中的对照组。4、学会分析复杂设计中的对照实验。 1、每个小组只针对一个变量进行实验设计,降低了实验难度,提高了实验效率,同时也保证了每个因素至少有两个小组进行探究,设置重复实验。2、由自主设计简单实验到分析复杂实验设计,提高学生对探究实验的理解程度,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实施计划(一) 1、以唾液组实验设计为例,通过视频向学生展示操作过程。 2、提出问题:怎样判断试管中的淀粉有没有转化?引导学生回顾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 3、出示温馨提示:①馒头碎屑用纸条送入试管;②量筒的度数方法(看凹液面最低处); ③ 保证单一变量(不能用量过唾液的量筒再去量取清水,同样,搅拌过唾液的玻璃棒,不能再用来搅拌清水);④充分搅拌混合(非常重要);⑤为节约时间,唾液用实验桌上的唾液淀粉酶代替,用前摇匀。温水、冷水、热水由老师提供,需要时举手示意老师 4、接下来给大家8分钟的时间,请同学们完成滴加滴液之前的操作,并在试管放入水中之后,预测一下实验现象,尝试说明原因。 1、观看微视频,掌握实验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2、小组合作完成滴加滴液前的操作,预测实验现象。 1、以微视频的形式向大家介绍操作方法,节约时间,学生也能较清晰看到操作。 2、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操作,锻炼了小组合作能力和组长的统筹能力。
预测实验现象,分析原因 1、选择小组代表介绍本小组预测的实验现象,并说明原因。2、根据预测现象,让尝试说出得出的实验结论。 1、学生回答预测现象,理解变蓝的原因是淀粉仍然存在,而不变蓝说明淀粉已经被转化了。2、初步总结得出实验结论。 利用实验反应时间,提前分析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
实施计划(二) 你的实验现象会和预测的一致吗?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将试管取出,滴加2点碘液,充分震荡后观察实验现象。注意:滴加碘液时,胶头滴管应垂直于量筒,避免碘液粘在试管壁上。 学生滴加碘液后观察实验现象。 若预测与实验现象一致,得出结论,不一致分析可能的原因。
展示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1、选择实验效果明显的小组进行展示。由学生介绍现象、变量、实验结论。2、选择唾液组2号试管和牙齿舌头组2号进行对比,突出牙齿舌头组2号试管现象为部分变蓝。3、总结:馒头变甜与唾液、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以及温度都有关系。但,同学们想一想,在这几个影响因素中,使得馒头变甜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啊?就是唾液,因为在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可以将不具有甜味的淀粉转化成具有甜味的麦芽糖,这就是馒头在口腔中变甜的根本原因。而牙齿和舌的作用是辅助性的,能使食物被磨碎并与唾液充分混合,从而促进淀粉向麦芽糖的转化,所以我们在吃饭时,应注意细嚼慢咽,不能狼吞虎咽。 1、学生展示实验现象,介绍本组实验现象、变量和实验结论。 2、理解馒头变甜的根本原因。3、养成细嚼慢咽的进食习惯。 1、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2、理论联系实际,指导生活。
初步理解消化 淀粉转化成麦芽糖的过程就属于消化,消化的具体定义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在课本28页中画出来。课本中的定义较复杂,简单的来说,就是淀粉、蛋白质、脂肪这些大分子有机物在消化系统中分解成小分子物质的过程。消化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物理性消化,一种是化学性消化。像实验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就属于物理性消化,而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转化成麦芽糖就属于化学性消化。值得注意的是,麦芽糖只是淀粉的初步消化产物,还需要继续消化才能被人体吸收。 学生自学消化定义,明确本次实验中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属于物理性消化,唾液淀粉酶使淀粉转化成麦芽糖属于化学性消化。 锻炼学生自学能力,初步理解消化定义,为下一课时做准备。
总结得失反思提升 本次实验中,老师发现有几个组的最终实验现象和预测的现象不一致,请你们来分析一下产生差异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根据本组情况回答,总结可能操作失误的地方。 总结得失,为以后实验操作奠定基础。
拓展思考 生活中有时会遇到消化不良,食欲不佳的情况,这个时候常常有人说,吃点酸的时候可以促进消化,难道酸性真的能促进消化,碱性就会抑制消化吗?请同学们课下探究酸碱度对馒头在口腔中变化的影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设计,待你们实验设计成熟时,老师和你们一起到实验室进行实验探究。 学生产生疑问。 探究无止境,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