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五四制七年级上册生物 4.4.3物质运输的途径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鲁科版五四制七年级上册生物 4.4.3物质运输的途径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9-02 03:59: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节 物质运输的途径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的教学是基于《课程标准》中“描述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概述血液循环”两个内容要求。“血液循环途径”这部分内容,因为它建立在学生对“动脉、静脉、毛细血管、静脉血、动脉血”概念的理解以及心脏结构的学习基础之上,本章前面内容的学习,最终都是为概述血液循环做知识铺垫。氧气以及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需要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身体的各种组织、器官,人体所产生的废物也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排出体外,血液循环的途径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和发展,又为后面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且好动,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望,对新鲜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血液、血管、心脏的相关内容,已经建立起心脏是输送血液的泵的意识,亲身体会到心脏和动脉血管的跳动,感受到血液的流动离不开心脏和血管所组成的封闭管道,但是对于血液循环途径却知之甚少。而这部分知识又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运用多种手段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有较强的好奇心和动手操作的愿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模型拼摆的活动,既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直观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到位。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活动“红细胞的旅行” ,描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
2.通过观察血液循环图,说出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3.通过观看视频,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构建模型,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构建新知识并进行创新的能力。
2、通过对血液循环图片的观察,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同时训练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血液循环的发现,了解人类对科学的认识是艰难曲折和不断发展的。
2、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关注心血管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描述血液循环中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
2、说出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难点
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五、教学策略
血液循环途径的教学是本节的重点,首先让学生根据所学心脏的知识和图中已有标注,将心脏的各个腔的名称在图中填出。再根据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概念,在图中用箭头表示出血液流动的方向。
在明确和心脏和各血管中血流的方向基础上,完成红细胞的“旅行”,写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通过让学生观察书中循环图解,教师理顺途径的方法让同学感受血液在血管中的变化,再通过多媒体
播放血液循环的视频,使学生对循环路径再次加深印象,并帮助学生理解血液循环在人体的意义。
本节有三个重要概念:一是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其相互协同的关系;二是动脉与动脉血、静脉与静脉血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三是血液循环的意义,即血液在流经毛细血管时所发生的物质交换。
六、教学准备
教师:编制本节课的导学案,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相关材料器具:彩色纸片、磁性教具。
学生:
1、复习回顾下列重要概念:人体呼吸的全过程,血液的成分及功能,三种血管的概念,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阅读课本预习与本课相关内容,。
3、查阅有关血液循环的相关资料。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小明同学是个勤学好问的学生,这几天牙疼,虽然不是大毛病,但是疼起来真要命。小明来到医院检查后挂上了吊瓶,小明就纳闷了:“消炎药怎么从手上的血管到达牙龈的呢?” 认真聆听,思考。 联系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血液循环的发现 讲述血液循环的发现史。 认真聆听科学史、感悟科学发展。 让学生从中领悟到人类对于科学的认识是艰难曲折的和不断发展的,是经过历代科学家积极不懈的探索的结果。
探究新知 模块一循环路径 1、请一位同学上黑板完善图中的标注名称,并提示学生根据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概念,在图中用箭头表示出血流方向。2、、假如你是一个红细胞,如何完成下面的“旅行”:如果从左心室出发,经过怎样的途径回到心脏?如果从右心室出发,又会经过怎样的途径回到心脏?引导学生根据血流的方向,归纳总结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径。3、引导学生根据写出的体循环和肺循环路径,总结两条循环途径的相同点是什么。  积极思考,完成学案上的相关内容,明确体循环和肺循环的正确路径,并归纳总结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共同点。 启发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以旧为新,降低学习的难度。将抽象的血液循环知识转变为具体的实际问题“红细胞的旅行”,将复杂抽象的问题趣味化,同时循序渐进的完成整个知识点的教学,有利于知识的自我构建,使学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感。
模块二血液成分的变化 1、介绍动脉和动脉血、静脉和静脉血这两组概念。2、根据课本血液循环图片中,心脏和血管中血液颜色的变化,思考以下问题 (1)血液从左心室出发,通过体循环,流回到心脏的途径中。血液的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血液从右心室出发,通过肺循环,流回到心脏的途径中。血液的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在明确了体循环和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变化的基础上,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循环途径中动脉血和静脉血发生变化的部位在哪里?(2)为什么会在这些部位血液成分发生变化?4、 有人认为:“动脉里流的都是动脉血,静脉里流的都是静脉血”这种说法对吗? 如不对,请举例说明。 1、通过观察图片和思考,完成对体循环和肺循环中血液成分变化的描述。2、根据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和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得出动脉血和静脉血发生变化的部位是在毛细血管。3、通过再一次观察血液循环图,发现得出:动脉中流的不一定是动脉血,静脉中流的也不一定是静脉血。 设置问题串,利用学生已有知识,迁移、构建新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思考血液成分发生变化的部位在毛细血管,加深了对毛血细管适于物质交换的结构特点的理解,并更加深入的理解了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模块三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联系的意义 过渡:有人认为先进行体循环后进行肺循环。大家同意这种观点吗 1、播放有关血液循环的视频短片。2、 思考以下问题:(1)两条循环途径的交汇点在哪里?(2)血液循环的意义是什么? 通过观看视频,理解了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联系和意义,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起止点都在心脏,是心脏把两条路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为人体各组织细胞不断运来氧和养料,又不断地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 通过直观素材让学生看到抽象的过程,便于学生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突破难点。同时把所学知识归纳整合,使学生建立血液循环的整体意识。
学以致用 出示讨论题:(1)小明是个勤学好问的学生,这几天牙疼,虽然不是大毛病,但是疼起来真要命。小明来到医院检查后挂上了吊瓶,小明就纳闷了:“消炎药是怎么从手上的血管到达牙龈的呢 ”你能帮小明找到答案吗 (2)有一呼吸微弱的重症病人,医生要他吸氧,你能说出他吸入的氧到达组织细胞的途径吗 小组成员思考、讨论后,合作完成讨论题。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 利用板书强调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并说明血液循环对于人体的重要意义,一定要注意血液循环系统的卫生和保健。 利用板书形成清晰概念。 利用板书落实重要概念。
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本课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基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巧妙地设计了问题串,层层深入,使学生可以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对于一个个问题的思考,激活了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建构了新的知识体系,使知识系统化,并使学生认识到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个系统间协同配合,从而保证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
血液循环的途径,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恰当地将信息技术与生物学课程进行整合,借助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问题串的设计、视频资料的补充、结构化的板书都为概念生成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同时也辅助了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实现。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时间关系,拓展延伸方面还做得不够,应补充有关心血管疾病的知识,使教材知识得以延伸,引导学生关爱生命,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 5 页 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