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地面高度
海拔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甲山的海拔为 米,
丁山的海拔为 米,
甲山相对丁山的相对高度为 米。
1500
1000
1500-1000=500
海平面
等深线——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的连线
等高线——
地面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的连线
如何实现立体地形到平面地图的转化?如下图,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图中的等高距是 米,
如果B是在等高线上,那B的海拔是 米。
100
400
N
M
如果M和N都在等高线上,M与N的相对高度
是 米。
300-100=200
地形坡度与等高线的关系
你替两人安排一下各自的登山路线,
并且说说原因。
甲
乙
A
B
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
陡坡
缓坡
甲
乙
甲乙哪条登山路线省力些?为什么?
乙省力。因为乙路线上的等高线稀疏,是缓坡。
等高线特点:
1、是一条闭合的曲线。
2、同一条等高线上海拔高度相同。
3、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
返回
判读山地里不同部位等高线形态
中间高四周低
等高线向低处弯曲。
等高线向高处弯曲
两个相邻山顶的中间部分。
等高线重合。
山顶
山脊
山谷
等高线向低处弯曲为山脊
等高线向高处弯曲为山谷
陡崖
(1)写出左图中字母代表的地形类型名称:
A C
D G
K
山顶
山脊
山谷
鞍部
陡崖
G
K
二.分层设色地形图: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按照越高越亮或是越高越暗的原则,以一定次序的颜色、色调的变化来显示地势的起伏,这样的地图就是分层设色地形图。
常常用“陆高海深”图例来表示海拔高度的变化
如何绘制分层设色地形图:
先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绘制成分层设色地形图
着色
高原 山地 丘陵 盆地 平原
高度
地面起 伏程度
500米以上
中部平坦
边缘陡峭
500米以上
地面起伏大
200米以上,
500米以下
地面起伏缓
四周高中间低
200米以下
平坦
高 原
较大范围的、较平坦的、海拔在500米以上的地形区。
山 地
海拔在500米以上、崎岖不平、呈条带状分布的地形区。
丘 陵
海拔在200~500米之间、崎岖不平的地形区。
盆 地
中间低、但较平坦、四周相对较高、但相对崎岖的地形区。
平 原
海拔在200米以下、相对较平坦的地形。
地形剖面图
练习:绘制某一地区的地形剖面图
第一步:在剖面线上找出它与等高线的交点
第二步:每一个点向下做垂线,在高度表找上找到相应的点第三步:将各点用圆滑曲线连接。
等高线闭合,中间高四周低。
山坡上向上隆起的部位。
等高线向低处弯曲。
山坡上向下凹的部位。
等高线向高处弯曲
两个相邻山顶的中间部分。
垂直或近似垂直的陡坡。
等高线重合。
大家一起连连看
山顶
山脊
山谷
鞍部
陡崖
要点回顾(最后冲刺):
1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 。
2坡陡的地方,等高线 ;坡缓的地方,等高线 。
3判断:
4、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平原一般用 (颜色)表示。
5、最能直观反映地面起伏状况的是:
A等高线地形图 B分层设色地形图 C地形剖面图
海拔
密集
稀疏
山脊
山谷
陡崖
山顶
鞍部
绿色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