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新课导入
郑庄公举行大典的祭祀坑
周礼规定国家举行祭祀大典或葬礼时,天子享用九鼎,诸侯享用七鼎。而在郑庄公(周代郑国第三位国君,公元前743年—前701年在位)的祭祀坑遗址中却出土了“九鼎”,这一发现说明了什么?
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叁
百家争鸣
贰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孔子和老子
壹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课程标准】
1.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
2.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目录
周平王迁都洛邑
镐
西周首都
(前1046—前771年)
东周首都
(前771—前256年)
前770年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周平王770BC东迁洛邑
春秋五霸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春秋形势图
原因
目的
春秋
五霸
关于“春秋五霸”,古书中有不同说法
一说:齐、晋、楚、吴、越
一说:齐、宋襄公、晋、秦穆公、楚
霸主
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权地位
周平王迁都洛邑后,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丧失,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转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齐
晋
楚
吴
越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战国形势图
起止时间: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标志事件: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时代特点:兼并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春秋 战国
性质 奴隶主大国争霸战争 前期封建兼并战争,
后期封建统一战争
特点 规模小、时间短、讲究礼节、以阵地战为主 规模大、范围广、
残酷性强、不讲规矩
政治策略:合纵连横
战国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 春秋列国形势图
▲ 战国形势图
三家分晋
战国七雄
春秋五霸
田氏代齐
诸侯纷争的影响:
1.周的政治秩序完全破坏;
奴隶制走向崩溃,封建制逐步确立;
统一逐渐成为社会发展潮流
2.民族融合加强,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并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史料阅读
西汉学者刘向概括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说: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仿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晚世益 甚,万乘(shèng)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贪饕(tāo)无耻,竞进 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刘向《〈战国策〉书录》
历史纵横
华夏认同
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族群、文化、国家政权,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滋生发展。
春秋战国
民族融合
华夏认同
战国时期
混乱局面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经济发展
◎考古出土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和穿有鼻环的牛尊
(1)农业:
①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
◎春秋战国冶铁场景构想图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经济发展
(1)农业:
②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等。
◎都江堰及其工程示意图
◎李冰父子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经济发展
(2)工商业: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
◎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经济发展
(2)工商业: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经济发展
(2)工商业:一些工商业主富比王侯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2.变法运动
(1)战国时期的主要变法
邹忌改革
李悝变法
申不害变法
商鞅变法
吴起变法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是什么?
在经济比较发达的诸侯国,夺权后的地主阶级,随着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扩大。边远地区的秦楚燕等国的社会经济也发展到相当水平,新兴地主阶级也逐渐壮大起来。然而这些诸侯国的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各国地主阶级的普遍发展壮大与贵族对立,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一场重大变革。这场变革,就是各国的变法运动。
——张文喜、刘焕曾《新编中国古代史》
1、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是各国变法的根本原因。
新型地主阶级为了获得政治、经济上的权力;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而变法就是满足他们要求的最有效的途径。
2、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实现富国强兵。(直接原因)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2.变法运动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2.变法运动
(2)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开始变法)
商鞅(约公元前395~公元前338)
措施 内容 作用
政治 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建立中央集权体制
普遍推行县制,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经济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发展农耕,富国强兵
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废井田,开阡陌” 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军事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废除世卿世禄制
(1)材料中“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是什么意思?
(2)概括出现第二段材料现象的主要原因
?
试一试
?
试一试
治理国家不能用一种方法,富国不必效法古制。
合乎秦国的国情
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学思之窗
商鞅由卫入秦后向秦孝公说: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
——《史记·商君列传》
(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课堂探究】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如何评价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史记·商君列传》
孝公用商鞅变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李斯《谏逐客书》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秦策一》
商鞅变法影响:
(2)局限性:
①重农抑商,压制工商业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对后世的沿用)
②文化高压,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燔诗书以明法令)
(1)积极性:
①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②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百家争鸣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老子
庄子
韩非子
墨子
百家争鸣
1.背景
【课堂探究】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随着私学教育的出现,普通人也可以接受教育,知识传播面更加广泛,直接催生了“士”阶层的兴起,促进了学术思想和知识文化的广泛传播,刺激了思想文化的重组与更新。
……
列国在兼并形势下,竞相颁布优惠的人才政策,对不同的学说采取宽松政策,意图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
——摘编自于凯《战国史》
(一)时代背景
1、经济上:奴隶制经济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4、阶级关系上:新兴“士”阶层崛起并受重用。
3、思想上: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5、民族关系上:民族融合、华夏认同。
百家争鸣
1.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百家争鸣
春秋时期主要代表人物
领域 主要内容
思想学说
文化贡献
政治思想
对人要求:“仁”(核心);目的:克己复礼。
对统治者要求:“为政以德”、爱惜民力,德化治理国家。体现民本思想。
世界观:敬鬼神而远之,解决人的问题放在首位。
教育思想
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推动私学发展。
整理六经
儒家学说经过发展,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
2.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
百家争鸣
春秋时期主要代表人物
主要内容
思想学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3)政治主张: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和小国寡民
(1)朴素唯物论:万物为有规律,追求天人合一。
(2)辨证法思想:相互依存、转化、对立统一。
老子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道德人格(人际关系和谐相处、自我心理调节)产生了深远影响。
百家争鸣
3.诸子百家及其思想主张
(1)孟子(儒家)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水性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孟子·告子上》
提倡“仁政”
人性善
战国时期主要代表人物
(2)荀子(儒家)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天论》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
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
——《荀子·富国》
唯物思想
天人观
性恶论
礼法并施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3)庄子(道家)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恃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
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
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
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庄子·逍遥游》
崇尚逍遥自由
百家争鸣
(4)邹衍(阴阳家)
邹子有终始五德,从所不胜,木德继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
——《文选·魏都赋》李善注引 《七略》
提出“相生相胜”理论,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百家争鸣
(5)墨子(墨家)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得意,贤士不可不举;不得意,贤士不可不举。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以上均摘自《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
百家争鸣
(6)韩非(法家)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以上均摘自《韩非子》
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流派
人物
时期
思想主张
代表阶级
儒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道家
老子
庄子
阴阳家
邹衍
墨家
法家
墨子
韩非子
春秋
战国
战国
战国
战国
战国
战国
春秋
政治:
“仁”、礼、德
教育:
有教无类、推动私学
奴隶主贵族
人性善、“仁政”、民贵君轻
新兴地主
人性恶、隆礼重法(礼法并施)
新兴地主
哲学:
世界观:
“道”是万物的本源
辩证法
政治:
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逍遥自由
五行相生相胜
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法制、中央集权
下层平民
新兴地主
奴隶主贵族
奴隶主贵族
新兴地主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的影响: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代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①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
论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
十分深远。
【课堂探究】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百家争鸣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
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百家争鸣
课堂总结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春秋与战国、华夏认同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孔子与老子
、百家争鸣
经济发展:农业、工商业
变法运动:战国时期的主要变法、商鞅变法
百家争鸣的背景
百家争鸣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