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福建省厦门市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沪科版)上学期期末试题(2018-2021)按章节汇编(原卷+解析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福建省厦门市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沪科版)上学期期末试题(2018-2021)按章节汇编(原卷+解析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9-02 22:04:1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2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福建省厦门市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沪科版)上学期期末试题(2018-2021)按章节汇编
一.选择题
1.(2021秋 厦门期末)如图现象中,属于熔化的是(  )
A.空中雪花飘
B.窗上冰花现
C.河面冰雪化
D.檐下冰柱挂
2.(2021秋 厦门期末)人们高温作业时大汗淋漓,这是人体自我保护的生理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汗液蒸发时吸热,对体表有降温作用
B.汗液蒸发时吸热,对体表有升温作用
C.汗液蒸发时放热,对体表有降温作用
D.汗液蒸发时放热,对体表有升温作用
3.(2021秋 厦门期末)如图所示,电影《长津湖》中趴在雪地上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冰雕连”的士兵们岿然不动,从他们口中呼出的水蒸气在眉毛上结了一层厚厚的“霜”,其中“霜”的形成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液化 B.凝华 C.汽化 D.凝固
4.(2020秋 厦门期末)在恒温环境下将温度计放入一杯冰水混合物中,从温度计放入开始计时,放入时间足够长,下列哪幅图可表示温度计内液体的体积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
A.A B.B C.C D.D
5.(2020秋 厦门期末)“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对下列节气谚语中的物态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
A.“惊蛰云不停,寒到五月中”,云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B.“伏天三场雨,薄地长好麻”,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C.“小寒冻土,大寒冻河”,河水结冰是熔化现象
D.“霜降有霜,米谷满仓”,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6.(2018秋 厦门期末)“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的青睐。下列对古诗文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露的形成是吸热汽化
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放热凝华
C.“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冰的形成是吸热凝固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炬成泪是放热熔化
7.(2019秋 厦门期末)下列现象产生的过程中要吸热的是(  )
A.雾锁江面 B.霜挂枝头
C.露凝尖角 D.冰融河间
8.(2020春 思明区校级期末)若用如图所示这支未甩过的体温计去测量另一个人的体温,测量结果可能是(  )
A.37.0℃ B.37.5℃ C.38.0℃ D.39℃
9.(2018秋 厦门期末)如图所示,常温下的两个烧杯分别盛有冰块和热水,杯口分别盖有玻璃片a、b.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玻璃片表面出现小水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小水珠都在a、b的上表面
B.小水珠都在a、b的下表面
C.小水珠在a的下表面、b的上表面
D.小水珠在a的上表面、b的下表面
10.(2019秋 厦门期末)古诗《立冬》中,有诗句“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诗中所说的“霜”,其形成过程的物态变化属于(  )
A.凝华 B.凝固 C.汽化 D.液化
11.(2018秋 厦门期末)端午节吃粽子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如图煮粽子时(  )
A.粽子温度升高,热量增加
B.锅边沿冒出的大量“白气”是小水珠
C.正在沸腾的水的温度一定是100℃
D.沸腾后,继续加热,水温不断升高
12.(2020春 思明区校级期末)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
(1)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
(2)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
(3)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4)冬天,室外草地上出现了霜
A.(1)(3) B.(2)(4) C.(3)(4) D.(1)(2)
13.(2020春 思明区校级期末)夏天打开冰箱门时,在冰箱门附近会出现“白气”,形成“白气”的物态变化过程是(  )
A.升华 B.汽化 C.液化 D.熔化
二.填空题
14.(2021秋 厦门期末)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也是最冷的一个节气。北宋理学家邵雍在《大寒吟》中写道:“阶前冻银床,檐头冰钟乳”。“冻银床”是台阶上的露水发生    (填物态变化名称)而形成的,则当时气温应在    ℃以下。
15.(2021秋 厦门期末)学校联欢晚会上,道具组同学用干冰在舞台上制造出云雾缭绕宛如仙境的特效,如图。这是因为干冰(固态CO2)在    (填物态变化名称)过程中大量    热,使水蒸气遇冷液化成云雾。
16.(2020秋 厦门期末)2022年北京冬奥会采用新技术打造“最美的冰”,将液态二氧化碳打入地板管道,二氧化碳迅速汽化   热,使地板温度骤降,在地板上洒水即可冻成冰面;压缩机再将管道排出的二氧化碳压缩   (填物态变化)循环使用,排出的余热用于生活用水、融冰池融冰等。
17.(2019秋 厦门期末)科学家设想利用天基激光清理太空垃圾,用大功率激光迎面照射太空垃圾,使其前表面金属温度   直接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气体向前喷射而出,从而减速变轨,坠入大气层烧毁。
18.(2019秋 厦门期末)利用蒸馏法分离物质,混和液体中的两种物质的沸点应相差较   。若蒸馏物质的沸点过高,则可以采用   方法降低沸点进行蒸馏
三.作图题
19.(2018秋 厦门期末)如图是A组同学做水沸腾实验描绘的图线,在热源相同的情况下,为缩短实验时间,B组同学减少水的质量并提高水的初温,请画出B组实验大致的沸腾图线。
四.实验探究题
20.(2021秋 厦门期末)如图1是探究水的沸腾特点的实验装置。
(1)自下而上组装器材时,石棉网的高低应根据    调节。
(2)水沸腾时温度计示数如图2,其示数为    ℃;持续加热,温度计示数将    。
(3)实验中发现各小组测得水的沸点不同,原因可能是    。
(4)某小组根据家中的炖罐锅设计了如图3的实验,持续加热发现试管内的水与烧杯内的水温度相等,但烧杯内的水沸腾,试管内的水不沸腾,这个现象说明    。
21.(2020秋 厦门期末)如图甲为“探究水的凝固”的实验装置,烧杯中是正在熔化的用盐水制成的冰块,将装有水的试管放入烧杯中,温度计甲的示数变化图象如图乙。
(1)由图象可得,水在凝固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   。
(2)BC段试管内的冰水混合物的内能    (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3)由图象可知,水的比热容    冰的比热容。
(4)实验过程中,温度计乙的示数变化情况为    。
(5)试猜想北极严寒地区植物的汁液不会凝固的原因:   。
22.(2020秋 厦门期末)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用图装置进行实验,记录的数据如下表:
时间t/min 1 2 3 4 5 6 7 8
温度t/℃ 91 94 97 99 100 101 101 101
(1)实验时记录数据外还需观察    。
(2)实验中,塑料片的作用是    。
(3)由数据可知:水的沸点为    ℃。实验室大气压为1个标准大气压,水的沸点不等于100℃是因为    。
(4)沸腾前,水升温越来越慢的原因是    。
23.(2019秋 厦门期末)小滨在家帮忙做饭时,对盐水的沸腾产生了兴趣,于是用图1的装置对质量相同的水与盐水(盐度10%)进行了对比实验,得出温度﹣时间关系图象,如图2。
(1)盐水在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   
(2)分析图象发现盐水的比热容   水的比热容(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3)根据图象推测盐水沸点与含盐度的关系是   
(4)要更快地煮鸡蛋,可以选用   (填“水”或“盐水”)
24.(2019秋 厦门期末)小滨在学习“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后,猜想蒸发的快慢除了与液体的温度、表面积、表面空气流动速度有关外,还可能与液体表面空气的湿度有关。于是他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地点:阳台(不会被雨滴到的位置)
对象:同一广口容器,内装相同质量的水
环境:选取一个晴天(湿度小)与一个雨天(湿度大)分别进行实验
时间:24小时
(1)该方案通过   来判断蒸发的快慢。
(2)指出实验方案中存在的问题:
①   
②   
(3)根据生活经验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提出合理的新猜想:蒸发的快慢还可能
与   有关
25.(2018秋 厦门期末)小亮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中:
(1)如图甲此时温度计的示数是   ℃。
(2)如图乙,a、b是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情景,其中水沸腾时的情景为   (选填“a”或“b”)
(3)小亮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时间图象如图丙。由图象可知:水的沸点是   ℃.分析0~15min图象还可以获得的信息有   。(写出一条即可)。如果用塞子将烧瓶密闭,则水的沸点将   (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4)结合图象信息在同样的环境下给一大杯滚烫的热水冷却,有两种方法:
①先让热水冷却3min,然后倒入一杯冷水。
②先在热水中倒入一杯冷水然后冷却3min。
你认为冷却效果较好的是方法   (选填“①”或“②”)。
五.解答题
26.(2020秋 厦门期末)小鹭把校服洗净,用手拧出校服上的水。请写出两种使校服更快变干的方法及对应的物理知识。
27.(2020春 思明区校级期末)晓轩同学在“探究冰和蜡的熔化规律”时,使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蜡在加热过程中某一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温度是   ℃,实验数据如下表,可以判断蜡属于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蜡的温度/℃ 42 44 46 48 49 50 51 52
(2)向试管中放入碎冰,根据加热过程中记录的数据画出如图丙所示温度﹣﹣时间图象,得出冰熔化特点是   、   ;
(3)另一同学把冰放入如图丁所示的烧杯中,并未用酒精灯加热,冰也熔化了。于是他认为冰熔化不需要吸收热量,他的想法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他还发现冰熔化时烧杯外壁有一层水珠,这是   形成的。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2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福建省厦门市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沪科版)上学期期末试题(2018-2021)按章节汇编
一.选择题
1.(2021秋 厦门期末)如图现象中,属于熔化的是(  )
A.空中雪花飘
B.窗上冰花现
C.河面冰雪化
D.檐下冰柱挂
【答案】C。
【解析】解:A、雪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故A错误;
B、“冰花”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玻璃,在其内表面凝华为小冰晶,故B错误;
C、河面冰雪融化属于熔化现象,故C正确;
D、檐下冰柱挂,水由液态变成固态,属于凝固现象,故D错误。
2.(2021秋 厦门期末)人们高温作业时大汗淋漓,这是人体自我保护的生理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汗液蒸发时吸热,对体表有降温作用
B.汗液蒸发时吸热,对体表有升温作用
C.汗液蒸发时放热,对体表有降温作用
D.汗液蒸发时放热,对体表有升温作用
【答案】A。
【解析】解:液体温度高有利于蒸发,蒸发具有吸热致冷的作用,汗液蒸发时吸热,对体表有降温作用。
3.(2021秋 厦门期末)如图所示,电影《长津湖》中趴在雪地上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冰雕连”的士兵们岿然不动,从他们口中呼出的水蒸气在眉毛上结了一层厚厚的“霜”,其中“霜”的形成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液化 B.凝华 C.汽化 D.凝固
【答案】B。
【解析】解:从他们口中呼出的水蒸气在眉毛上结了一层厚厚的“霜”,是水蒸气直接凝华为小冰晶。
故ACD错误,B正确。
4.(2020秋 厦门期末)在恒温环境下将温度计放入一杯冰水混合物中,从温度计放入开始计时,放入时间足够长,下列哪幅图可表示温度计内液体的体积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解:温度计有一定的示数,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冰水混合物放在这一环境中会吸收热量,其中的冰会熔化,并且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直到冰全部熔化成水;
所以将温度计放入冰水混合物中,开始时冰水混合物温度为0℃,温度计中液体温度较高,放出热量体积收缩,温度计示数变小,直到与冰水混合物温度相同;
当冰全部熔化成水,温度升高,温度计中液体温度也随着升高,直到与环境温度相同。
所以温度计内液体体积先减少接着保持不变,随后体积膨胀,最终保持不变。
5.(2020秋 厦门期末)“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对下列节气谚语中的物态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
A.“惊蛰云不停,寒到五月中”,云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B.“伏天三场雨,薄地长好麻”,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C.“小寒冻土,大寒冻河”,河水结冰是熔化现象
D.“霜降有霜,米谷满仓”,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答案】D。
【解析】解:A、云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的小水珠,由气态变为液态,属于液化现象,故A错误。
B、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B错误。
C、河水结冰是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现象,故C错误。
D、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固态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D正确。
6.(2018秋 厦门期末)“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的青睐。下列对古诗文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露的形成是吸热汽化
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放热凝华
C.“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冰的形成是吸热凝固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炬成泪是放热熔化
【答案】B。
【解析】解:A、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附着在植被表面,此过程放热;故A错误;
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此过程中放热;故B正确;
C、冰的形成是凝固,此过程放热;故C错误;
D、蜡炬成泪是熔化,此过程吸热;故D错误;
7.(2019秋 厦门期末)下列现象产生的过程中要吸热的是(  )
A.雾锁江面 B.霜挂枝头
C.露凝尖角 D.冰融河间
【答案】D。
【解析】解:A、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液化放热,故A错误;
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小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凝华放热,故B错误;
C、露是大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化放热,故C错误;
D、冰融河间是固态的冰变为液态的水,是熔化,熔化吸热,故D正确。
8.(2020春 思明区校级期末)若用如图所示这支未甩过的体温计去测量另一个人的体温,测量结果可能是(  )
A.37.0℃ B.37.5℃ C.38.0℃ D.39℃
【答案】D。
【解析】解:
①由图知,体温计的分度值是0.1℃,其示数是38.5℃;
②根据体温计的特点,使用前应用力甩几下,玻璃泡上方的水银才能回到玻璃泡中;
图中没有甩过的体温计的读数是38.5℃,没有甩直接用来测量人的体温,若体温高于38.5℃,体温计中的水银会上升,测量是比较准确的;若体温低于38.5℃,体温计中的水银不会下降,依然显示的是38.5℃,即测量结果不可能低于38.5℃,故D可能,ABC不可能。
9.(2018秋 厦门期末)如图所示,常温下的两个烧杯分别盛有冰块和热水,杯口分别盖有玻璃片a、b.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玻璃片表面出现小水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小水珠都在a、b的上表面
B.小水珠都在a、b的下表面
C.小水珠在a的下表面、b的上表面
D.小水珠在a的上表面、b的下表面
【答案】D。
【解析】解:a杯中放的是冰块,杯外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
b杯中装的是热水,杯内温度高,杯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
10.(2019秋 厦门期末)古诗《立冬》中,有诗句“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诗中所说的“霜”,其形成过程的物态变化属于(  )
A.凝华 B.凝固 C.汽化 D.液化
【答案】A。
【解析】解:
霜是固态小冰晶,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是凝华现象。
11.(2018秋 厦门期末)端午节吃粽子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如图煮粽子时(  )
A.粽子温度升高,热量增加
B.锅边沿冒出的大量“白气”是小水珠
C.正在沸腾的水的温度一定是100℃
D.沸腾后,继续加热,水温不断升高
【答案】B。
【解析】解:A、粽子温度升高,是吸收了热量,使内能增加;故A错误;
B、锅边沿冒出的大量“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B正确;
C、水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沸点越高。故正在沸腾的水的温度不一定是100℃;故C错误;
D、液体沸腾的特点是: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故沸腾后,继续加热,水温保持不变;故D错误;
12.(2020春 思明区校级期末)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
(1)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
(2)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
(3)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4)冬天,室外草地上出现了霜
A.(1)(3) B.(2)(4) C.(3)(4) D.(1)(2)
【答案】A。
【解析】解:①冰雪消融属于熔化现象,需要吸收热量;
②“出汗”是水蒸气遇冷液化的结果,需要放热;
③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发生的是汽化现象,需要吸收热量;
④霜是水蒸气凝华的结果,需要放出热量;
13.(2020春 思明区校级期末)夏天打开冰箱门时,在冰箱门附近会出现“白气”,形成“白气”的物态变化过程是(  )
A.升华 B.汽化 C.液化 D.熔化
【答案】C。
【解析】解:A、升华是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不符合题意。
B、汽化是由液态变为气态。不符合题意。
C、“白气”是液态小水珠。“白气”的形成是液化现象。符合题意。
D、熔化是由固态变为液态。不符合题意。
二.填空题
14.(2021秋 厦门期末)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也是最冷的一个节气。北宋理学家邵雍在《大寒吟》中写道:“阶前冻银床,檐头冰钟乳”。“冻银床”是台阶上的露水发生  凝固 (填物态变化名称)而形成的,则当时气温应在  0 ℃以下。
【答案】凝固;0。
【解析】解:“冻银床”是台阶上的露水变成冰,属于凝固现象,气温在0℃以下。
15.(2021秋 厦门期末)学校联欢晚会上,道具组同学用干冰在舞台上制造出云雾缭绕宛如仙境的特效,如图。这是因为干冰(固态CO2)在  升华 (填物态变化名称)过程中大量  吸 热,使水蒸气遇冷液化成云雾。
【答案】升华;吸。
【解析】解: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在常温下会吸热迅速的升华变为二氧化碳气体,使空气中水蒸气放出热量液化成小水滴,形成云雾。
16.(2020秋 厦门期末)2022年北京冬奥会采用新技术打造“最美的冰”,将液态二氧化碳打入地板管道,二氧化碳迅速汽化 吸 热,使地板温度骤降,在地板上洒水即可冻成冰面;压缩机再将管道排出的二氧化碳压缩 液化 (填物态变化)循环使用,排出的余热用于生活用水、融冰池融冰等。
【答案】吸;液化。
【解析】解:液态二氧化碳汽化的过程中需要吸热,所以地板温度骤降,在地板上洒水即可冻成冰面;
压缩机再将管道排出的二氧化碳压缩会液化,液化的过程中要放热。
17.(2019秋 厦门期末)科学家设想利用天基激光清理太空垃圾,用大功率激光迎面照射太空垃圾,使其前表面金属温度 升高 直接 升华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气体向前喷射而出,从而减速变轨,坠入大气层烧毁。
【答案】升高;升华。
【解析】解:用大功率激光迎面照射太空垃圾,使其前表面金属温度升高。太空垃圾会升华为气态。
18.(2019秋 厦门期末)利用蒸馏法分离物质,混和液体中的两种物质的沸点应相差较 大 。若蒸馏物质的沸点过高,则可以采用 减小表面气压 方法降低沸点进行蒸馏
【答案】大;减小表面气压。
【解析】解:利用蒸馏法分离物质,为保证分离物质的纯度,混和液体中的两种物质的沸点应相差较大;
液体沸点随表面气压的减小而降低,所以要降低液体的沸点,可以减小液体表面的气压。
三.作图题
19.(2018秋 厦门期末)如图是A组同学做水沸腾实验描绘的图线,在热源相同的情况下,为缩短实验时间,B组同学减少水的质量并提高水的初温,请画出B组实验大致的沸腾图线。
【解析】解:
做水沸腾实验时,水越少、水升温越快,水初温越高,水达到沸点所用的时间越短,图线如图所示:
四.实验探究题
20.(2021秋 厦门期末)如图1是探究水的沸腾特点的实验装置。
(1)自下而上组装器材时,石棉网的高低应根据  酒精灯外焰 调节。
(2)水沸腾时温度计示数如图2,其示数为  98 ℃;持续加热,温度计示数将  不变 。
(3)实验中发现各小组测得水的沸点不同,原因可能是  气压不同 。
(4)某小组根据家中的炖罐锅设计了如图3的实验,持续加热发现试管内的水与烧杯内的水温度相等,但烧杯内的水沸腾,试管内的水不沸腾,这个现象说明  沸腾条件为: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
【答案】(1)酒精灯外焰;(2)98;不变;(3)气压不同;(4)沸腾条件为: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解析】解:
(1)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所以要先放好酒精灯,再固定铁圈的高度;而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到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容器底,所以放好烧杯后,再调节温度计的高度;即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石棉网的高低应根据酒精灯外焰调节;
(2)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其示数为98℃;持续加热,温度计示数将不变;
(3)实验中发现各小组测得水的沸点不同,原因可能是气压不同;
(4)持续加热发现试管内的水与烧杯内的水温度相等,烧杯的水达到沸点后继续吸热会沸腾,但温度不再改变,而试管中的水达到沸点后,不能继续吸热,不会沸腾,说明沸腾条件为: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21.(2020秋 厦门期末)如图甲为“探究水的凝固”的实验装置,烧杯中是正在熔化的用盐水制成的冰块,将装有水的试管放入烧杯中,温度计甲的示数变化图象如图乙。
(1)由图象可得,水在凝固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 保持不变 。
(2)BC段试管内的冰水混合物的内能  变小 (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3)由图象可知,水的比热容  大于 冰的比热容。
(4)实验过程中,温度计乙的示数变化情况为  不变 。
(5)试猜想北极严寒地区植物的汁液不会凝固的原因: 植物汁液凝固点低 。
【答案】(1)保持不变;
(2)变小;
(3)大于;
(4)不变;
(5)植物汁液凝固点低。
【解析】解:(1)由图象知,水在6min﹣16min凝固,这段时间温度一直是0℃,所以这段时间温度不变;
(2)水凝固的特点:放出热量,温度不变,BC段试管内的冰水混合物在凝固过程中放出热量,所以内能减小;
(3)有图象可知:
在0﹣6min中,水的温度从15℃变成0℃,假设这段时间放出热量为Q1,根据Q=cm△t可知:水的比热容c水==;
由于烧杯中冰水混合物每分钟吸热相等,在16min﹣18min中,试管中冰的温度从0℃降为﹣10℃,这段时间内冰放出热量为Q1,同理冰的比热容:
c冰==,通过比较,c水>c冰。
(4)因为烧杯中是正在熔化的用盐水制成的冰块,所以温度计乙的示数不变,一直为﹣10℃;
(5)植物汁液在很冷的冬季不会凝固,是因为植物汁液凝固点低。
22.(2020秋 厦门期末)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用图装置进行实验,记录的数据如下表:
时间t/min 1 2 3 4 5 6 7 8
温度t/℃ 91 94 97 99 100 101 101 101
(1)实验时记录数据外还需观察  沸腾前后现象 。
(2)实验中,塑料片的作用是  减少热量散失 。
(3)由数据可知:水的沸点为  101 ℃。实验室大气压为1个标准大气压,水的沸点不等于100℃是因为  烧杯内气压大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
(4)沸腾前,水升温越来越慢的原因是  水温越高,吸热越慢 。
【答案】(1)沸腾前后现象;
(2)减少热损失;
(3)101;烧杯内气压大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4)水温越高,吸热越慢。
【解析】解:(1)探究水的沸腾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水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同时还注意观察水沸腾前后时的现象。
(2)塑料片可减少热量散失。
(3)从表格看出,此时水沸腾时温度是101℃。此时烧杯内的气压大于一个标准大气压,故水的沸点高于100℃。
(4)沸腾前,水温越高,热损失越快。水吸热越慢。
23.(2019秋 厦门期末)小滨在家帮忙做饭时,对盐水的沸腾产生了兴趣,于是用图1的装置对质量相同的水与盐水(盐度10%)进行了对比实验,得出温度﹣时间关系图象,如图2。
(1)盐水在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 不变 
(2)分析图象发现盐水的比热容 小于 水的比热容(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3)根据图象推测盐水沸点与含盐度的关系是 盐水沸点随含盐度的增大而升高 
(4)要更快地煮鸡蛋,可以选用 盐水 (填“水”或“盐水”)
【答案】(1)不变;(2)小于;(3)盐水沸点随含盐度的增大而升高;(4)盐水。
【解析】解:(1)根据图2中盐水沸腾图象可知,盐水在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2)用相同的装置加热,在相同的时间内放出的热量相同,所以盐水和水在相同的时间吸收相同的热量;根据图2中的图象可以看出,吸收相同的热量,及加热相同时间时水的温度变化较小,则水的吸热能力大于盐水的吸热能力,也就是盐水的比热容小于水的比热容;
(3)根据图象推测盐水沸点与含盐度的关系是:盐水沸点随含盐度的增大而升高;
(4)根据图2可知,吸收相同的热量,盐水升温更快,所以要更快地煮鸡蛋,可以选用盐水;
24.(2019秋 厦门期末)小滨在学习“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后,猜想蒸发的快慢除了与液体的温度、表面积、表面空气流动速度有关外,还可能与液体表面空气的湿度有关。于是他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地点:阳台(不会被雨滴到的位置)
对象:同一广口容器,内装相同质量的水
环境:选取一个晴天(湿度小)与一个雨天(湿度大)分别进行实验
时间:24小时
(1)该方案通过 剩余水的质量 来判断蒸发的快慢。
(2)指出实验方案中存在的问题:
① 没有控制液体的温度相同 
② 没有控制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相同 
(3)根据生活经验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提出合理的新猜想:蒸发的快慢还可能
与 液体的种类 有关
【答案】(1)剩余水的质量;(2)①没有控制液体的温度相同;②没有控制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相同;(3)液体的种类。
【解析】解:(1)由题意可知,开始同一广口容器,内装相同质量的水,选取一个晴天(湿度小)与一个雨天(湿度大)分别进行实验,24小时后,剩余水的质量不同,由此可知,该方案通过剩余水的质量来判断蒸发的快慢。
(2)在探究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的关系时,采用控制变量法的思想,由题意可知,
选取一个晴天与一个雨天,液体温度不同,空气流速不一定相同,因此实验方案中存在的问题:
①没有控制液体的温度相同;
②没有控制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相同。
(3)根据生活经验,蒸发的快慢还可能与液体的种类、液体与环境的温差等因素有关。
25.(2018秋 厦门期末)小亮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中:
(1)如图甲此时温度计的示数是 98 ℃。
(2)如图乙,a、b是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情景,其中水沸腾时的情景为 a (选填“a”或“b”)
(3)小亮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时间图象如图丙。由图象可知:水的沸点是 100 ℃.分析0~15min图象还可以获得的信息有 水在沸腾的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写出一条即可)。如果用塞子将烧瓶密闭,则水的沸点将 升高 (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4)结合图象信息在同样的环境下给一大杯滚烫的热水冷却,有两种方法:
①先让热水冷却3min,然后倒入一杯冷水。
②先在热水中倒入一杯冷水然后冷却3min。
你认为冷却效果较好的是方法 ① (选填“①”或“②”)。
【答案】(1)98;(2)a;(3)100;水在沸腾的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升高;(4)①。
【解析】解:(1)由图甲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示数为98℃;
(2)a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所以是沸腾时的现象。b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所以是沸腾前的现象。
(3)水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是水的沸点,所以水的沸点是100℃;
分析图象还可以获得的信息有:水在沸腾的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当用用塞子将烧瓶密闭时,瓶内气压增大,水的沸点升高,
(4)结合图象提供的信息,发现液体降温时先快后慢,在同样环境条件下,给一大碗滚烫的热水降温,故两种方法选择方法①。
五.解答题
26.(2020秋 厦门期末)小鹭把校服洗净,用手拧出校服上的水。请写出两种使校服更快变干的方法及对应的物理知识。
【解析】答:将衣服摊开通过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加快水分蒸发,挂在向阳处通过提高液体的表面温度加快水分蒸发,使衣服更快变干。
27.(2020春 思明区校级期末)晓轩同学在“探究冰和蜡的熔化规律”时,使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蜡在加热过程中某一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温度是 39 ℃,实验数据如下表,可以判断蜡属于 非晶体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蜡的温度/℃ 42 44 46 48 49 50 51 52
(2)向试管中放入碎冰,根据加热过程中记录的数据画出如图丙所示温度﹣﹣时间图象,得出冰熔化特点是 吸收热量 、 温度不变 ;
(3)另一同学把冰放入如图丁所示的烧杯中,并未用酒精灯加热,冰也熔化了。于是他认为冰熔化不需要吸收热量,他的想法 不正确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他还发现冰熔化时烧杯外壁有一层水珠,这是 液化 形成的。
【答案】(1)39;非晶体;
(2)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3)不正确;液化
【解析】解:(1)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示数为39℃;由表格数据知,蜡在熔化过程中,继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因此蜡属于非晶体。
(2)分析图象可知,冰达到一定温度开始熔化,故冰是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3)他的想法是错误的,会从室温吸收热量熔化;
冰块变成水的过程叫做熔化,熔化吸热,因此杯子的外壁感觉很凉;空气中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杯凝结成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