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课件(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课件(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07 10:20: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北京人、山顶洞人时期用的生产工具是什么?
打制石器
河姆渡人、半坡人时期用的生产工具又是什么?
磨制石器
石器时代
夏商西周时期用的生产工具又是什么呢?
青铜器
青铜时代
金石并用时代
新课导入: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核心素养:
1.了解我国的青铜器文化,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3.了解甲骨文的由来,知道汉字的演变过程。(家国情怀)
培养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目标
教学重点:夏商周时期甲骨文、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教学难点:汉字的演变过程
一千年前是瓷器
两千年前是丝绸
三千年前是青铜器
古代中国的三张名片
青铜时代:青铜时代就是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它介于“石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
青铜文明:即在青铜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被称作“青铜文明”。
生产力水平提高
出现:原始社会
发展:夏朝
山西陶寺遗址
铜齿轮形器
偃师二里头遗址
镶嵌绿松石铜牌·夏
繁荣:商朝
河南省安阳市
司母戊鼎·商
一、青铜器的发展
(1)青铜器的出现:原始社会后期,出现青铜器
(2)时间:原始社会后期
(3)地点:我国的甘肃、青海、陕西、河南、山西、山东、辽宁、安徽等地出现了铜器。
(4)代表:距今4000多年的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铜镜。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的距今4000多年铜容器碎片。
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的铜镜
1、青铜器的发展历程及成就
(5)发展:到了夏朝,青铜器的种类逐渐增多;
(6)盛行: 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西周青铜器种类更加丰富,大量用于祭祀。
1、青铜器的发展历程及成就
(7)成就:原始社会后期出现;甘肃地区齐家文化遗址出现铜镜商朝以后数量增多、种类丰富、用途较广泛。
(8)商周时期(表现)特点: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工艺高超。
①夏朝:开始出现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和酒器等。
②商朝:商朝青铜器以酒器为主,数量多少是区分贵族等级的标志。
③西周:西周崇尚礼制青铜器以礼器为主。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一、青铜器的发展
2.青铜器的鼎盛时期
商司母戊鼎
商四羊方尊
西周青铜雷纹双耳壶
西周大盂鼎
商青铜卣yoǔ
西周青铜簋
一、青铜器的发展
(1)用途: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极少用于农业生产)
(2)功能: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方面,功能也由食器发展到礼器,
食器
酒器
乳钉纹铜方鼎
青铜鼎
青铜甗[yǎn]
青铜豆
青铜提梁卣[yǒu]
青铜角
酗[xù]亚方尊
青铜方斝[jiǎ]
一、青铜器的发展
(3)地位: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利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酒 

乐器
铜镜
盥水器
礼 

兵器
农具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5.特点: 品种多 工艺精美 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分工细致
我国现存商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四羊方尊
52.4厘米
58.3厘米
总重量达34.5公斤
“尊”是一种盛酒的用于祭祀的礼器, 四羊方尊,商晚期偏早器。是我国现存商器中最大的方尊。
蕉叶形
纹理清晰
四只大卷角羊
羊的前腿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相关史事
青铜礼器
“藏礼于器”:士大夫“5鼎与4簋”;诸侯“7鼎与6簋”;天子“9鼎8簋”。
青铜鼎
青铜簋
gui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第一步是要对矿石进行熔炼。
第二步具体铸造青铜器的过程:
1.制模 2.翻外范 3.制内范4.合范 5.浇注
6.打磨修整  
商代青铜器制作过程
1.青铜器概念:——由铜、锡、铅的合金铸造的器具,颜色呈金黄色,但经过氧化变为青灰色,所以叫青铜器。
2商周时期青铜铸造已采用“泥范铸造法”
1.33米
1.10米
6厘米
总重量达832.84公斤
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
当时,铸造这样一个大鼎,需要二三百人同时操作。这体现了青铜制造怎样的特点?
司母戊鼎
3、青铜器中的精品 
商朝青铜器高度发达的时期的代表作
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商司母戊鼎
商四羊方尊
青铜器的代表作:
西周利簋
三星堆青铜面具
西周毛公鼎
青铜立人像
毛公鼎
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铭文”或“钟鼎文”。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北京人、山顶洞人时期用的生产工具是什么?
打制石器
河姆渡人、半坡人时期用的生产工具又是什么?
磨制石器
石器时代
夏商西周时期用的生产工具又是什么呢?
青铜器
青铜时代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含义: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2、发现: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
3、出土: 河南安阳殷墟、陕西、山西等地。
4、记载内容: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二、甲骨文记事
发现和收藏甲骨文第一人
5.地位: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口耳相传
结绳记事
夏朝刻画符号
甲骨文
传说时代
有文字记载的时代
二、甲骨文记事
二 、甲骨文
你能辩出这是什么字吗?






造字方法 :甲骨文使用象形、指示、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象形文字中的“豕”,用“一”来代表猪头。“豕”字的左半部分象征着猪的肚子和蹄子,右半部分则象征猪的后背及尾巴。




象 形
1.造字方法









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象形文字中的“豕”,用“一”来代表猪头。“豕”字的左半部分象征着猪的肚子和蹄子,右半部分则象征猪的后背及尾巴。
象 形
1.造字方法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或抽象的概念,一看就知道它要表示什么。部分都不是名词。
指 事


1.造字方法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合并成新字的造字法以表示新的意义。如:“木”和“木”组合成为“林”;人睁大了眼睛表示看“见”;人靠着大树,意为休息的“休”;生长在田里的草,就是“苗”。
会 意



1.造字方法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
形 声
请用“中”作声符,组成新的汉字?
忠 、钟、 衷、 肿、 种、仲
1.造字方法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2.文字演变过程
篆书
隶书
楷书
简体
②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汉字发展特点:复杂到简单 形象到抽象
金文
甲骨文
①方形的团块被线条所取代,曲折象形的线条被拉直,象形程度逐渐降低,即从复杂到简单,从形象到抽象。












引导探究:影响
对汉字的影响(与汉字的关系):甲骨文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许多汉字使用至今,甲骨文是我国汉字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
课堂小结
青铜器与甲骨文
青铜器
甲骨文
用途功能
特点
典型代表
发现
造字方法
地位
食器
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面具等
王懿荣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
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定义
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规模大、工艺精美、品种多
礼器(权力的象征)
课堂演练
1.下列关于青铜器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夏朝时开始出现青铜礼器 ②商朝以后,青铜器主要用于战争
③四羊方尊是世界已知最重的青铜器 ④铸造技术上采用“泥范铸造法”
A.③④ B.①② C.①④ D.③④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夏朝时期开始出现青铜礼器,青铜器在铸造技术上采用了“泥范铸造法”,①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商朝以后,青铜器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方面,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知最重的青铜器,②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2.“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的重要内容,它追求极致、追求品质。如图是湖南宁乡出土的商代青铜器中最精美的物品,该物品是( )
A.司母戊鼎
B.四羊方尊
C.利簋
D.毛公鼎
【答案】B
【详解】如图是湖南宁乡出土的商代青铜器中最精美的物品,该物品是四羊方尊。四羊方尊是商代青铜器中的精品。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课堂演练
3.有学者把文字的发明作为文明出现的标志之一。作为史料,下列所选取的一组甲骨文字可以直接用来了解当时的( )
A.宗法关系的深远影响
B.社会政治生活面貌
C.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D.分封制度发展概况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从、王、国”等内容可知,这些涉及的是国家政治军事等方面,因此可用于研究了解当时的社会政治面貌,B项正确;材料中的关键词并没有涉及到宗法,排除A项;仅从材料不能得出多元一体的结论,排除C项;仅从材料中的关键词不能全面了解分封制,排除D项。故选B项。
课堂演练
4.下列甲骨文的造字方法分别是( )
A.象形和会意 B.假借和象形
C.象形和指事 D.会意和假借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如,“日”字用一个圆圈加一横模拟太阳,因此,“日”属于“象形”造字法;会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如“明”字,日月组合在一起,表示日月交辉而大放光明的意思,因此,“明”属于“会意”造法。据此可知,“日”“明”分别属于甲骨文的“象形和会意”造字方法,A项正确;假借是指本无其字,借同音字来代替它的造字法,很显然“日”或“明”都不属于“假借”造字法,排除BD项;指事是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显然“明”不属于指事造字法,排除C项。故选A项。
课堂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