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观沧海》说课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一、说教材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出征乌桓时所作。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初卢龙寨,临碣石山。他 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一壮丽 的诗篇。诗人描写了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了壮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天 下的宏伟抱负。
二、说学情
对于刚上初一的学生而言,这是第一篇古典诗歌,学生感觉很新鲜, 加上对前几单元课文所进行的朗读训练,以及这首诗激情豪迈,节奏明快, 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2.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四、说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五、说教学法
古代诗歌的教学任务,在初中阶段,应调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朗读、背诵作品,理解作品大意,初步赏析艺术手法。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诵读法,想象法,小组合作法,点拨法等教学方法,激发他们对古代诗歌的热情,浸润于古典作品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以歌导入,渲染气氛
歌曲是人类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因此开课之初,我会采用歌曲导入,演唱歌曲《大海》,同时配以激情洋溢的谈话,渲染气氛,引入本课课题《观沧海》。
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下,有效激活课堂气氛,自然而然走入新课的学习。
环节二: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古代诗歌教学应注重“知人论世”的教学法。因此,在这一环节,我会带领学生以诵读为主,边读边解决相关问题:
首先,作者及背景:我会引导学生畅谈对诗人曹操的了解。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本诗正是曹操率军东征乌恒胜利后,凯旋途中多作。
接着,我会请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进行检查反馈,针对易读错,易写错的字词相机指导,比如“竦峙”的读音。
最后,通过齐读,跟着名家录音朗读等方式,指导学生进一步,读准确读通顺课文,读出诗文美感。明确诗歌的内容是诗人登上碣石山望海,被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所震撼,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这一环节,在回顾人物背景的基础上,初步把握诗文的主题,为后面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
环节三:赏析诗句,有情教学
在这一环节,我会再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诗人登山临海,看到很多,想到很多,你对哪一处感触最深?预设学生会找到如下内容:
内容一: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学生汇报到此处时,我会提问:“萧瑟”是何意?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理解,萧瑟是形容风吹树叶的声音,也形容环境冷清、凄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展现的画面,在学生的汇报中引导其感受景象的壮阔、雄浑。最后指导学生在朗读中加深感悟。
内容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里,我会引导学生思考:这是眼前所见实景吗?学生通过对“若”字的理解,明白这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景象,进而联系上文的实景描写,明确这是虚实结合的手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诗人描绘的景象,感受景色的雄伟壮观。并体会作者的胸怀博大,踌躇满志,感受其把天下纳入自己的胸襟。最后指导学生想象自己就是曹操,读出雄伟壮丽的景象,读出诗人胸怀天下的志向。
这一环节,将诵读提升到美读的层次,再发挥想象,进入作品情境中,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
环节四:配乐诵读,感悟意境
音乐是诗歌的灵魂。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感受诗歌意境,在这一环节,我会引导学生再次回归诗文本身,指导学生进行配乐诵读,进而达到背诵诗文的目的。
这样的设计,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激发学生阅读古代诗歌的兴趣。
环节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我会在课堂即将结束时,以教师小结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加以回顾,并布置这样一份作业:阅读《龟虽寿》,分析两首诗在内容和情感上的异同。
七、说板书设计
良好的板书是一门教学艺术,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形象精炼的展现给学生,强化知识,促进思维。因此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观沧海
八、说教学反思
教学资源的引入。课堂用哪些资料,哪些资料可以引入,在什么时间引入,这些都需要琢磨。比如,上课一开始胡老师就播放了影视片段《三国演义》中曹操在碣石山上的朗诵。我个人不建议使用它。诗歌这种文本的特点,需要读者穷尽想象,画面中的山石和沧海肯定不是诗歌中的模样,因为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首《观沧海》。课堂开始介入的资料就固化了孩子的思维,以有限剥夺了无限,这样是不是破坏了诗意呢?何况,视频中曹操的朗读,也不具代表性,这样的范读会误导学生的朗读。孩子只有在进入文本之后,浸润过诗歌语言之后,才能读出诗歌应有的味道。
诗歌教学的认识。文体特质不同,教学就有区别。整体上,胡老师的教学很流畅。但是,古代诗歌的教学,因为语言上的距离,孩子很难进入诗歌的意境。这个时候我们要给孩子搭设阅读的台阶,缩短与诗歌的距离。课堂中有如下问题:诗歌中写了哪几种景物?它们有怎样的特点?我个人建议将问题进行整合。直接问:诗人观到了怎样的景象?这样处理是让学生去描述诗意,也可以说去用自己的话去复述诗意。只有这样阅读,学生才能慢慢体会景象的壮阔宏大和诗人的情怀。诗歌教学从意象到意境再入诗情,意象与意境之间的连接,往往就是诗意。理解诗意是学生读懂诗歌的前提。
朗读教学的指导。统编教材在朗读教学上指导上有突破,改变了以往教学中朗读无序无法的现象。第一单元的朗读要求是重音和停连。这首诗歌在停连上可以不做重点考虑,但是重音的指导不可或缺。比如诗中的实写与虚写部分,朗读时就要有不同的重音设计。如果实写部分有重读,虚写部分就有重音轻读,语调上要慢慢下沉,给人一种悠远的深沉的味道。同时,即使是实写眼前之景,不同语言之间的朗读也不尽相同。比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这是两种不同的景象,前后的朗读就不一样。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