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章末检测卷六自然灾害(word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章末检测卷六自然灾害(word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3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9-01 06:54: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章末检测卷(六)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冻雨,俗语称“滴水成冰”,形成于特殊的温度层(指地球表面上方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的情况),逆温层和“融化层”是冻雨产生的重要条件,常以700 hPa温度≥0 ℃和850 hPa温度<0 ℃作为冻雨出现的预报判据。右图示意我国某地区温度垂直剖面(单位:℃)。据此完成1~3题。
1.“融化层”位于图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2.此时图中最可能经历冻雨的城市是(  )
A.郑州 B.赣州
C.南昌 D.清远
3.“游人屦冻苍苔滑”说明冻雨可能会造成(  )
A.农业减产 B.破坏输电设施 C.高速公路封闭 D.干扰无线电通信
安徽省寿县的古城墙是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宋朝古城墙,城墙内侧有蓄水塘,由月坝(与城墙等高)、涵道、护墙石堤构成了对洪涝灾害“最为严密的外部防线”。2020年7月,淮河流域暴发特大洪水,淮河支流河畔的寿县城内却安然无恙。右图为寿县古城御洪“最为严密的外部防线”的结构图。据此完成4~6题。
4.非汛期,涵道的主要作用是 (  )
A.御敌   B.航运   C.排水   D.供水
5.当护城河洪水入侵寿县古城时 (  )
①木塞向城外方向移动 ②木塞向城内方向移动 ③月坝水位较高 ④月坝水位较低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6.随着洪水被多次成功抵御,为维持“外部防线”的防御效果,最应该 (  )
A.加固城墙 B.筑高月坝 C.扩容水塘 D.及时清淤
读“某地区大地震后救灾工作程序示意图”,回答7~8题。
7.图中所示救灾工作程序还可能适用于(  )
A.沙尘暴 B.洪涝
C.旱灾 D.寒潮
8.为降低大城市震后救灾活动强度,应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  )
①调整产业结构 ②人口外迁 ③房屋加固 ④组建志愿者队伍 ⑤开展避灾自救技能培训
A.②③④ B.②③⑤ C.①②⑤ D.③④⑤
天山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年降水量小于600毫米,多集中在春夏季,其北坡受地形影响,降水集中在海拔1 600~3 500米,一次暴雨的降水量可占全年降水量的25%~40%。右图示意天山北坡自然灾害类型分布。据此完成9~10题。
9.下列对天山北坡自然灾害类型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海拔2 500米以下,以塌方、暴雨型泥石流和冬季雪崩为主 ②海拔2 500~3 500米,以融雪型洪灾、冰川融雪型泥石流、冬季雪崩为主 ③海拔3 500米以上,以夏季雪崩为主 ④天山北坡洪灾主要分布在2 000米以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影响天山北坡2 500米以下、2 500~3 500米自然灾害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  )
A.地形、降水 B.地形、气温
C.降水、气温 D.气温、降水
[2022·福建泉州期末]森林火灾的卫星遥感监测,是利用卫星传感器感测到的地表物体辐射量,推演并识别地表火点。为获取所需信息,需选用与之相关的传感器。右图示意森林火灾火点温度与相关数据的关系。据此完成11~13题。
11.传感器感测到波长6 000 m的地面物体辐射,辐射量为1 000瓦/平方米,推演该物体(  )
A.温度约为500 K B.温度约为600 K
C.温度约为700 K D.温度约为800 K
12.为更好地区分森林火灾火点温度,卫星应搭载(  )
A.1 000~3 000 nm波段传感器 B.3 000~5 000 nm波段传感器
C.5 000~7 000 nm波段传感器 D.10 000~12 000 nm波段传感器
13.为了快速到达火灾现场,救援队伍还需借助(  )
A.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B.地理信息系统
C.数字城市 D.数字地球
墨脱县地处喜马拉雅山脉东端南缘,海拔由7 000 m急速过渡到3 200 m。这里被称为“地质灾害博物馆”。图1为“西藏局部地区示意图”,图2为“墨脱县多年平均月降水量、累计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和累计强降雨日数图”。据此完成14~15题。
 
图1
             图2
14.该地3月地质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是(  )
A.板块运动 B.暴雨增多
C.气温升高  D.人类活动
15.2020年9月28日墨脱县某地发生泥石流灾害,评估本次灾害损失需要用到地理信息系统的(  )
①叠加功能 ②实时监测功能
③查询分析功能 ④空间定位功能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1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20年7月4日,日本熊本县降下大暴雨,球磨川流域发生了大规模洪灾,当地还相继发生了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截至6日,此次灾害已造成了四十多人死亡,十多人失踪,受灾人口超过二十万。
材料二 下表示意近二十年来熊本县重大自然灾害统计。下图为熊本县球磨川流域局部地区地形图。
时间 自然灾害 时间 自然灾害
2000.6.8 地震 2012.4.2 强风
2003.7.18 洪涝、滑坡、泥石流等 2012.7.11 洪涝、滑坡、泥石流等
2005.7.1 洪涝、滑坡等 2012.9.15 台风、洪涝、滑坡、泥石流等
2005.9.3 台风、洪涝、滑坡、泥石流等 2015.7.13 地震
2007.7.5 台风、洪涝、滑坡、泥石流等 2016.4.14 地震
2008.6.19 洪涝、滑坡、泥石流等 2017.7.5 洪涝
2011.6.10 洪涝、滑坡、泥石流等 2020.7.4 洪涝、滑坡、泥石流等
(1)据表归纳熊本县洪涝灾害发生的两个主要时间段,并分别分析原因。(6分)
(2)从地形角度,分析此次受灾地区易发生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6分)
(3)列举熊本县在减轻洪涝灾害方面可以采取的措施。(6分)
17.(15分)
旱灾是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如图反映了近几十年我国不同区域发生旱灾的季节及其对农业的影响。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判断图中旱灾最严重的地区(写序号)并说明依据。(4分)
(2)分析②③两地区旱灾季节差异的原因。(4分)
(3)说明旱灾可能导致的次生灾害。(3分)
(4)目前缓解我国旱灾的措施主要有哪些?(4分)
18.(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堰塞湖是火山熔岩流或地震活动等引起山崩滑坡体等堵截河谷或河床后积水而形成的湖泊。2018年10月11日,金沙江流域M地(位置见图)因连续降水发生山体滑坡,堵塞金沙江干流河道,形成堰塞湖,对下游造成了巨大隐患。
(1)描述金沙江堰塞湖的形成过程。(6分)
(2)指出堰塞湖的危害,并提出防御措施。(6分)
19.(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地区位于川东三峡库区的腹心地段,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形多为褶皱山地,地下常有软硬相间的岩层。
    
(1)指出该地区滑坡危险性最严重的自然、人类活动致灾因子。(2分)
(2)说明该地区滑坡发生次数与坡度的关系,并从滑坡危险性人为因素的角度,分析如何避免和降低坡度对滑坡危险性的影响。(8分)
章末检测卷(六)
1~3.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①处温度在2~4 ℃,②③④处温度都处于0 ℃以下,雪花下落在①处会融化,故“融化层”位于①处。第2题,根据材料“常以700 hPa温度≥0 ℃和850 hPa温度<0 ℃作为冻雨出现的预报判据”,据图可知,赣州正好符合这个条件,最可能经历冻雨。第3题,“游人屦冻苍苔滑”说明受冻雨影响,交通受阻,可能会造成高速公路封闭。
答案:1.A 2.B 3.C
4~6.解析:第4题,由图可知,涵道接城内蓄水塘和城外护城河,非汛期,该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将寿县古城内的积水排出,城内蓄水塘的积水通过涵道排进月坝,当月坝水位高于连接护城河的涵道时,积水通过涵道排到护城河中。故C正确。第5题,由图可知,当护城河洪水入侵寿县古城时,水流将木塞向城内方向推移,木塞堵住连接城内蓄水塘的涵道口,阻挡洪水倒灌,使城内免受洪水侵袭,②正确;此时,洪水蓄积在月坝内,起到滞洪的作用,月坝水位较高,③正确。故B正确。第6题,随着多次洪水入侵,洪水挟带的泥沙淤积在涵道、月坝内,降低了防洪、泄洪能力,因此需要及时清淤。故D正确。
答案:4.C 5.B 6.D
7~8.解析:第7题,洪涝灾害和地震一样,会瞬间造成大量的伤亡、房屋和公共设施的破坏,需要首先采取紧急救援,抢救生命;然后开展安居工程等保障灾民居住;再次,开展公共设施恢复重建工作等,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第8题,房屋加固,有利于提高房屋抗震能力,减少损失。组建志愿者队伍,有利于提高救援速度。开展避灾自救技能培训,有利于提高地震时人们的自我救援能力,为震后救援节省时间和物资。
答案:7.B 8.D
9~10.解析:第9题,读图可知,海拔2 500米以下,以暴雨型洪灾、塌方、暴雨型泥石流为主,①错误。海拔2 500~3 500米,以融雪型洪灾、冰川融雪型泥石流、冬季雪崩为主,②正确。海拔3 500米以上,以夏季雪崩为主,③正确。天山北坡洪灾主要分布在4 000米以下,④错误。第10题,读图可知,海拔2 500米以下,以暴雨型洪灾、塌方、暴雨型泥石流为主,主要受降水影响;海拔2 500~3 500米,以融雪型洪灾、冰川融雪型泥石流、冬季雪崩为主,主要受气温影响。
答案:9.C 10.C
11~13.解析:第11题,据题意,分别过6 000 m作垂线、过1 000瓦/平方米作水平线,其交点位于600 K附近,因此推演该物体温度约为600 K。第12题,图中森林火灾火点温度对应的波长、辐射量,差异较大的是波长4 000/nm区域,因此为更好地区分森林火灾火点温度,卫星应搭载3 000~5 000 nm波段传感器。第13题,在地理信息系统中通过查询、分析功能均可快速得出合理、最短的路线,让救援队伍快速到达火灾现场。
答案:11.B 12.B 13.B
14~15.解析:第14题,该地3月份降水较少,但地质灾害多发,其主要原因是气温回升,融雪性洪水增加,导致地质灾害发生。板块运动是长期的过程,与3月份地质灾害多发无关;3月份地质灾害的发生与人类活动无关。第15题,墨脱县某地发生泥石流灾害,首先需要用到图层的叠加功能,明确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并查询分析相关地点的地理信息,对灾情进行评估和分析。地理信息系统不具备实时监测功能和空间定位功能。
答案:14.C 15.A
16.解析:第(1)题,从表中信息可知,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6、7月份和9月份;6、7月份熊本县进入梅雨时期,多连续性降水,进而引发洪涝灾害;9月份西北太平洋台风较多,熊本县位于日本沿海地区,台风带来暴雨,从而引发洪涝灾害。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受灾地区地势平坦,易积水;附近山地发育多条河流,地表起伏大,河流流速快,汇水速度也快;而受灾地区下游河道较窄,不利于积水的排出。第(3)题,主要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个方面回答。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修建入海河道等。非工程措施:利用气象卫星,加强对暴雨、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预报;建立洪水的预报、警报系统;加强洪泛区的土地管理;退耕还湖;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推行防洪保险,提高居民防洪意识以及应对洪水的经验等。
答案:(1)两个主要时间段:6、7月份和9月份。原因:6、7月份主要受梅雨天气的影响,多连续性降水,引发洪涝灾害;9月份主要受到台风的影响,台风带来持续性降水,引发洪涝灾害。
(2)球磨川上游山地发育多条河流,径流量大;球磨川上游地区地势起伏大,河水流速快,汇水速度快;受灾地区地势平坦,流速缓慢,易积水;球磨川下游河道狭窄,不利于排水。
(3)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修建入海河道等。非工程措施:利用气象卫星,加强对暴雨、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预报;建立洪水的预报、警报系统;加强洪泛区的土地管理;退耕还湖;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推行防洪保险等。
17.解析:第(1)题,仔细读图中左下角图例,然后分析各区域的统计数据,可以从图中找到答案。第(2)题,②③两地区旱灾季节差异的原因可从华北春旱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伏秋连旱的成因两方面分析。第(3)题,旱灾使得林木干燥,易发生火灾;干燥地表遇上大风易引发沙尘暴;干旱易引发农作物病虫害等。第(4)题,可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采取措施。
答案:(1)②。依据:②地区旱灾粮食损失量占全国旱灾粮食损失总量的百分比、旱灾面积占全国旱灾面积的百分比均最高。
(2)②地区春季降水少,升温快,蒸发旺盛。③地区伏旱天气干燥少雨。
(3)森林火灾;沙尘暴;农作物病虫害等。
(4)跨流域调水;人工降雨;实行阶梯水价;节约用水;培育和种植耐旱作物;推广滴灌、喷灌技术等。
18.解析:第(1)题,堰塞湖的形成过程可从以下方面考虑:①原有水系可能被地震、暴雨等引起的山崩滑坡体堵住;②河谷、河床被堵塞后,流水聚积并且向四周漫溢;③积水到达一定程度后便形成堰塞湖。第(2)题,堰塞湖的危害可从两个方面分析:①堰塞湖形成后,可能会破坏原有生态环境;②堰塞湖溃堤后,洪水会淹没下游沿岸居民点和土地等。防御措施:提高群众安全意识;开展水库、电站预泄腾库工作,加强监测,预防次生灾害;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人工疏导和爆破等,清理河道堵塞物,疏浚河道。
答案:(1)连续的降水使坡面物质不稳定;在重力作用下,滑坡体进入河道并堵塞河道;滑坡体阻止河水下泄,致使被堵塞河道水位迅速上升。
(2)危害:堰塞湖形成后可能会破坏原有生态环境;堰塞湖溃堤后,湖水会漫溢倾泻,造成洪灾。
措施:组织沿岸及下游可能受影响群众紧急转移;相关水库、电站做好预泄腾库准备;加强监测,预防次生灾害的发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人工疏导和爆破,清理河道堵塞物,疏浚河道。
19.解析:第(1)题,读滑坡灾害危险性因素评价图可知,自然因子也即是内在因素,而内在因素中坡度所占权重最大为0.36;人类活动也即是外在因素,而外在因素中土地利用所占权重最大为0.19。第(2)题,读坡度与滑坡次数的关系图可知,滑坡灾害发生次数较多的坡度为25°~35°。针对滑坡灾害所采取的措施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方面分析回答。坡度20°以上的丘陵山地应避免开垦耕种(实行退耕还林,保护地表植被);应避免在脆弱地带进行交通、工矿施工;在滑坡易发地段,建设护坡工程,做好灾害防护等。
答案:(1)自然因子:坡度。人为因子:土地利用。
(2)关系:坡度为25°~35°范围时,最有利于滑坡的发生;而坡度小于20°和大于40°的地区滑坡发生较少。
避免措施:坡度20°以上的丘陵山地应避免开垦耕种(实行退耕还林,保护地表植被);应避免在脆弱地带进行交通、工矿施工;在滑坡易发地段,建设护坡工程,做好灾害防护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