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四节 地球的演化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课程标准
1.运用城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学习目标
1.结合图文材料,识别地层和化石的特点,分析地球的演化特征及古地理环境。
2.结合图文材料,分析不同地质年代地球演化的特点。
3.结合地质史上生物的几次大灭亡,树立人地和谐相处的观念。
地层与化石
什么是地层?化石大多数是生物 ,少数是生物 。
地层特点
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一般情况下,岩层上部新下部老;
常含有化石
不同时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相同时代的地层往往保存着相同或近似的化石。因此,根据地层中保存的化石,来确定地层的时代和顺序。
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
地层组成物质的性质和化石特征,可以追溯地层沉积时的环境特征。
大羽羊齿
琥珀
三叶虫
化石的形成
生物本身具有硬壳、骨骼等不易毁坏的硬体部分容易形成化石;
生物死亡后必须尽快地被沉积物所掩埋,这样才能避免腐烂或被其他动物所吞噬;
埋藏下来的生物遗体必须经石化才能形成化石。
密封于琥珀内的昆虫化石
A、B 两地是否具有同一时代的地层?
A、B两地存在含有相同化石的地层,因而判断有同一时代的地层。
猜想两地地层产生差异的原因。
产生差异的原因:地壳运动过程中出现垂直运动以及外力作用。
化石可以确定地层的相对年龄和顺序
破碎的贝壳指示滨海环境
黑色页岩并含黄铁矿指示还原环境
红色岩层指示氧化环境
破碎的贝壳指示滨海环境
珊瑚化石指示清澈温暖的浅海环境
地球的演化史
科学家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地壳运动和岩石年龄等,将地球历史划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显生宙。
宙>代>纪
地质年代顺口溜:
新生包含三四纪,中生白垩侏罗三,
古生二叠石炭泥,志留奥陶寒武纪。
前寒武纪
冥古宙
1
只有有机质,没有生命。
元古宙
3
蓝藻大爆发,大气成分开始改变,生物进一步演化出真核和多细胞生物。
太古宙
2
出现蓝藻等原核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太古宙是形成铁矿的重要时代 。
特点:①大气成分开始改变(主要指氧含量增加),出现生命迹象。
②前寒武纪是重要的成矿时期,该时期主要形成金属矿。
③海洋、陆地初步形成
蓝 藻 菌 形 成 的 叠 层 石
古生代
①地壳发生剧烈变动的时期,许多地方反复上升和下沉。
②到了中后期,陆地面积大大增加,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雏形基本形成,各大陆汇聚成一个整体——联合古陆。
③我国东北、华北抬升成陆地。
早期海生无脊椎动物
中期脊椎动物鱼类
后期两栖类
动物从海洋向陆地发展
蕨类植物
古生代末期,发生了地球历史上最大的灭绝事件,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了,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也全部灭绝,蕨类植物明显衰退。
中生代
①陆地面积空前扩大。
②环太平洋地带地壳运动剧烈,形成高大山系,也带来了丰富的金属矿产。③联合古陆在三叠纪晚期开始解体。
爬行动物的时代
始祖鸟
裸子植物
重要的造煤时期
中生代末期,恐龙从地球上突然销声匿迹,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也灭绝了。
新生代
①发生了一次规模巨大的造山运动,现在世界上的许多高山是在这次运动中造成的,由此形成现代地貌格局及海陆分布。
②联合古陆最终解体。
在地质时期,地球表面经历过几次大冰期气候,即震旦纪大冰期、石炭—二叠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大冰期之间相隔2 亿~3 亿年,为大间冰期。读图1-31,完成相关任务。
(1)在图中标出几次大冰期,并大体估算其持续时间。
(2)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历史上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据图推测,当时的气候分别有什么特点?
古生代末期,气候冷湿;中生代末期,气候暖干。
【探究案】合作探案,相信自己,展我风采!
在地质时期,地球表面经历过几次大冰期气候,即震旦纪大冰期、石炭—二叠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大冰期之间相隔2 亿~3 亿年,为大间冰期。读图1-31,完成相关任务。
(3)据图归纳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的特点。
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冷热干湿交替出现,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经历了三次大冰期,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
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交替,中生代以干旱期为主,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
【探究案】合作探案,相信自己,展我风采!
小结
动物:
单细胞、多细胞
无脊椎动物
脊椎
动物
爬行
动物
哺乳
动物
藻类
蕨类
祼子
植物
被子
植物
植物:
生物大灭绝时期:古生代末期、中生代末期
海陆:
大气层:
(1)地球形成,形成最初的海洋、陆地分布状况。
(2)古生代,地壳运动剧烈,形成一块联合古陆。
(3)中生代,板块运动剧烈,联合古陆开始解体,各大陆漂移。
(4)新生代,联合古陆完全解体,形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地壳运动剧烈,形成了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
(1)原始大气: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缺少氧气。
(2)现代大气: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