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2)了解老子、孔子的学说。3)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春秋)郑庄公祭祀坑出土的九鼎八簋
(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全套编钟
1
公元前356年
商鞅变法
公元前771年
犬戎攻破镐京
公元前770年
平王东迁
公元前476年
春秋结束
公元前475年
周元王元年
公元前221年
秦朝统一
公元前256年
秦灭东周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东 周
时空定位——东周之春秋战国
三家分晋
公元前453年
春秋——因孔子修订鲁史《春秋》而得名
战国——取自西汉末刘向编纂的《战国策》
2
材料 周礼规定国家举行祭祀大典或葬礼时,天子享用九鼎八簋,诸侯享用七鼎六簋。而在郑庄公(周代郑国第三位国君,公元前743年—前701年在位)的祭祀坑遗址中却出土了“九鼎八簋”。
这一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
一、观变——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
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1. 政治大动荡
材料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论语· 季氏篇》
思考:春秋战国时期权力发生怎样的变动?
材料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战国策〉书录》
3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天子权力逐渐下移,分封制走向瓦解
2)战国七雄:
1)春秋五霸: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相继争霸)
齐、楚、秦、燕、赵、魏、韩(逐鹿并存)
材料 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
——顾炎武《日知录· 卷十三· 周末风俗》
春秋时期是奴隶主贵族的争霸战争(尊王攘夷),
战国时期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兼并战争(一统天下)。
思考: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的诸侯纷争有何不同?
4
2. 民族大交融
一、观变——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
战争和人口的迁徙,推动了各民族进一步交融。
仔细观察下图,找出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和各民族的变化?
战国形势图
春秋形势图
夷
狄
蛮
戎
中原
①诸侯数量减少,形成区域强国
②战国修建长城,强边防促统一
③四夷渐入华夏,秦楚融入中原
材料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
夷
狄
蛮
戎
华夏认同
(1)变化
5
2)原因:
3)影响:
①中原民族先进文化的吸引 ②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华夏族发展壮大,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为国家走向统一创造条件。
那么导致诸侯纷争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经济和军事实力(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3. 经济大发展
春秋时期穿鼻环的牛尊
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
都江堰工程
材料 ……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
——《华阳国志·蜀志》
6
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带来什么影响?
思考: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展有哪些表现?
①铁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
②各国兴建水利灌溉工程。
1)农业的进步
农业的发展又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货币
材料: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tuán zhí]之工二。
——《周礼·考工记》
分工细致
7
2)工商业繁荣:
①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②货币流通广泛,商业贸易发达 ③出现财富雄厚的大商人
【重点探究】梳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过程,探讨变革的实质。
铁犁牛耕,水利事业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出现个体经营,
私田开垦、公田不治
井田制瓦解,赋税改革,
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形成新兴地主、农民阶级
奴隶主贵族阶级没落
社会转型
(奴隶制→封建制)
生产力发展
生产关系变革
工商业繁荣,
私营工商业者活跃
8
思考:春秋战国时期工商业发展有何特点?
儒商始祖子贡
商业祖师范蠡(lǐ)
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在许多国家掌握政权。他们为了打击旧的奴隶主贵族势力,建立封建政治和经济秩序,巩固新生政权,增强竞争实力,纷纷开展变法运动。
二、应变——春秋战国的变法运动
1. 变法运动
齐国邹忌变法
魏国李悝变法
韩国申不害变法
秦国商鞅变法
楚国吴起变法
赵武灵王改革
燕国乐毅改革
9
材料:春秋以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昔日以等级分封制为基础的相对封闭的小型社会逐步演变为大型复杂社会,要求建立更加严密的管理体制。同时,兼并战争日益激烈的严峻形势,也要求各国实行君主集权,提高统治效率,改变春秋后期卿大夫专权纷争的现象。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变法运动为什么会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变法的必然性)
①生产力的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旧制度阻碍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②兼并战争形势严峻,新兴地主阶级需要增强国家实力,以求立足于乱世。
10
2.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 主要内容 作用
政治
经济
(1)根据教材归纳商鞅变法的内容并思考其作用?
奖励军功,推行郡县,
拆家为户,什伍连坐。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废除井田,授田百姓。
限制贵族特权,建立中央集权,增加赋税,加强管理。
富国强兵,
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11
材料1:(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秦人富强,天子致胙[zuò]於孝公,诸侯毕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2: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论衡》
材料3: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功成求得矣,终不知反廉愧之节,仁义之厚。 ——贾谊《治安策》
2)如何评价商鞅变法?
②局限性:
轻礼义教化,轻罪重罚,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对人民的压迫。
①积极性:
顺应历史潮流,改革最彻底;使秦国富兵强,奠定了秦统一中国的基础。
公元前338年,商鞅遭到保守势力的迫害被处以车裂之刑,商鞅虽死,但秦法未败。
12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从经济、政治、阶级、文化角度)
1. 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学术流派或学者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见解,展开争论,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破坏。
③阶级上:士阶层活跃并倍受重视,学术环境宽松。④文化上:私学兴起,学在民间
三、思变——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
材料 国家内忧……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秦孝公招贤令》
材料 《史记· 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
诸侯广招门客,礼贤下士,士阶层倍受重视
私学兴起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
13
2.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
(1)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根据以下材料概括孔子的思想核心。
材料1: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论语·颜渊》
材料2: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论语·雍也》
材料3: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
——《论语·颜渊》
孔子(前551-前479)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3岁丧父,17岁丧母,生活十分惨淡。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高官,在55岁左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之后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十四年,旨在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于是,孔子开始专心从事文化教育活动。
14
思考:“仁”和“礼”的关系?
“仁”是一种内在的修养,“礼”是一种外在的约束。 “仁”最为重要,“礼”以“仁”为基础,“仁”靠“礼”来维系,两者相互制约,相辅相成。
礼:周礼,西周社会的等级制度和规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纲常之道。以实现各按名分,忠于职守。
①孔子的思想核心:“仁”和“礼”
内在的修养
外在的约束
仁:孔子说“爱人”——体贴别人、关心别人、尊重别人的一种美德。反映了孔子倡导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思想,是一种以民为本的观点。
15
材料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注:用政令来教导百姓,用刑法来管束他们,百姓会因求免于刑罚而服从,但不知羞耻;用德行教化百姓,用礼制去约束他们,百姓会知道羞耻并且可以走上正善之途。
为政以德,提倡德治。但主张恢复周礼,反映了孔子在政治上有一定的保守性。
②孔子的政治主张:
材料“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为政》
注:(周王)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的政治主张。
16
③孔子的天命观:
材料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论语·雍也》
注重政治与人事,主张务实。(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
④孔子对文化教育的贡献:
⑴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
⑵开创私学;
⑶整理文化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
杏坛讲学
五经书影
材料 ……公西华曰:“由(子路)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冉有)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先进篇》
17
“颠簸流离,游说列国,惶惶如丧家之犬不可终日。”
思考:孔子仁礼治国方案为什么不被统治者采纳呢?
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割据,缺乏推行孔子主张的社会基础。
②各诸侯国忙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图强,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与现实政治需要不符。
材料 约公元前496年,五十五岁的孔夫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十多年,从胡子花白游到须眉尽白,舟车劳顿几万里。他想寻找一个理想国,推行他梦寐以求的周礼,重建秩序,结束天下纷争,回归尧舜之道。
18
根据材料概括老子的思想?
①哲学思想
②政治思想
“道”是世界的本源;天人合一的朴素唯物论;朴素的辩证法。
小国寡民和“无为而治” (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
材料1: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材料2: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材料3: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材料4: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2)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姓李名聃,春秋末期楚国人,曾任东周王室守藏史。是孔子的前辈,孔子曾向他问礼 。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
19
材料1: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孟子·告子上》
材料2: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
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离娄上》
材料3: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3.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根据材料归纳孟子的思想主张?
②政治主张:提倡仁政
①伦理观:人性本善
③民本思想:民贵君轻
(1)孟子(儒家)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后人称孔子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称儒家思想为“孔孟之道”。
20
根据材料归纳荀子的思想主张?
(2)荀子(儒家)
材料1:荀子曰:“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
…… 辞让则悖于情性矣。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材料2:荀子曰:“人君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材料3: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①伦理观:人性本恶
②政治主张:隆礼重法
③民本思想:君舟民水
荀子(约前313一前238年),名况,赵国人,又称荀卿。他曾游学于齐稷下学宫,访问过秦,议兵于赵,后来投楚春申君任楚之兰陵县令。《荀子》一书是他的代表作。
21
3)庄子(道家)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qú)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
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子·齐物论》
庄周梦蝶
主要思想:崇尚逍遥自由,提出万物齐一的齐物论。
根据材料归纳庄子的主要思想。
22
材料2: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蚓大蝼。黄帝曰:“土气 胜。” ……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乌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水气至而不知数备,将徙于土。
——《吕氏春秋·应同》
主要思想:提出“相生相胜”理论,是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材料1:邹子有终始五德,从所不胜,木德继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
——《文选 · 左思<魏都赋>》李善注引
虞土、夏木、殷金、周火
根据材料归纳邹子的主要思想?
23
(4)邹衍(阴阳家)
主要思想: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5)墨子(墨家)
代表平民小生产者的利益
材料1:今天下之君,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
当兼相爱,交相利。
——《墨子·兼爱》
材料2:今师徒唯毋兴起,……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今唯毋废
一时,则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墨子·非攻》
材料3: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墨子·尚贤》
根据材料归纳墨子的主要思想?
24
(6)韩非子——法家集大成者
主要思想:①主张变法革新 ②主张以法治国 ③主张建立中央集权。
材料1: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
因为之备。
——《韩非子·五蠹》
材料2: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
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子·有度》
材料3: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杨权》
根据材料归纳韩非子的思想主张?
25
①法家理论为中国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
②对秦统一和秦朝的治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但由于“法治”过度导致暴政,使秦朝短暂而亡。
探究:结合韩非思想分析为什么说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最“有用”的思想?
适应了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
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
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
主张加强君主集权:
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拓展】思考:法家思想的影响?
商
鞅
26
学派 人物 阶级 主要思想
儒家 孟子 新兴地主 仁政;民贵君轻;人性善
荀子 新兴地主 隆礼重法;君舟民水;人性恶
墨家 墨子 下层平民 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道家 庄子 没落的奴隶主 逍遥自由;齐物论
法家 韩非 新兴地主 主张变革;建立中央集权;以法治国
阴阳家 邹衍 新兴地主 五行相生相胜
归纳:战国时期主要学派代表及其思想
27
4. 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1)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对当时: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3)对后世: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
【知识升华】诸子百家思想为什么会具有顽强生命力,源远流长?
儒家关注文化
弘扬正义、自强
墨家关注社会
宣扬平等、博爱
道家关注人生
体现宽容、自由
法家关注国家
彰显法治、公正
28
①中华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日新、厚德载物的深沉的精神追求,赋予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②诸子百家思想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③中华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根植于中国人的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29
小结:大变革的时代——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政治大动荡
观变
民族大交融
大变革的时代
大一统的合流
经济大发展
应变
思变
各国兴变法
商鞅最彻底
百家争鸣
明道救世
经济发展
华夏认同
思想解放
社会转型
30
课堂检测
2、墨子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认为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知,墨家学派能够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 )
A.恢复前代礼乐制度 B.强调社会等级和谐
C.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D.适应兼并战争需要
B
C
1、春秋时期,管仲提出“四民分业论”,即“士农工商”四种身份的人分开居住,分别培养。工匠(手工业者)聚集在一起,“相语以事,相示以巧,相陈以功”。这一做法( )
A.提高了工匠社会地位 B.促进了手工技术发展
C.固化了社会阶层等级 D.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