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拔高训练)(word版 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拔高训练)(word版 有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9-01 21:54: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刻度尺不当操作的结果】
经典例题
例1:补充下列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选填“偏大”、“偏小”、“正常”)。
刻度尺的热胀,测量结果________。
刻度尺的冷缩,测量结果________。
刻度尺弯曲,测量结果________。
零刻度线磨损,测量结果________。
皮尺拉伸过长,测量结果________。
变式练习
1.某刻度尺的刻度大于标准刻度,用它测量长度
时,测量值和真实值相比较()
A.偏大 B.偏小 C.一样大 D.无法判断
2.(多选)下列因素能够影响测量结果的是()
A.皮尺测量时使劲拉伸变长 B.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磨损
C.木尺受潮膨胀 D.塑料尺受热变形
3.在学校田径运动会上,小明对裁判使用皮卷尺测量自己跳远的成绩有异议,认为测量的成绩偏小,下列有关申述理由正确的是()
A.起跳的点和皮卷尺上2cm刻度处对齐 B.沙堆有隆起时就直接测量
C.测量时皮卷尺绷得太紧 D.没有跳到正前方时,直接测量起跳点到落脚点的距离
4.使用一个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毫米刻度尺去测量一个机器零件的长度,这样测量的结果将会()
A.正常 B.偏小 C.偏大 D.无法比较
5.若已知在温度变化相同的情况下,钢铁的热胀冷缩程度比木头的大。现在用一把钢制的直尺在0℃时测得一根木棒长度为L,如果在30℃时再用这把钢尺测量该木棒的长度为()
A.仍等于L B.大于L C.小于L D.无法判定
6.学习了长度测量后,小明常用各种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一次,他用刻度均匀的米尺测量一张小桌面的边长,读数为0.980m,无意之中将这把米尺跟标准米尺校对,发现此米尺的实际长度为1.002m,则这张小桌面的实际边长约为()
A.1.002m B.1.020m C.0.982m D.0.987m
【特殊方法测长度】
经典例题
例1:下列测量长度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A.测一张纸的厚度可以用刻度尺先测出几十张纸的厚度,然后再除以纸的总张数
B.只使用一个刻度尺不用其他工具就可以准确测出乒乓球的直径
C.测自行车通过的路程,可先记下车轮转过的圈数,然后用圈数乘以车轮的周长
D.把曲线看成是由许多小段直线组成的,用圆规量取一定的较小的半径,从一端量到另一端,最后用圆规所量次数×半径,就可算出曲线的长度。
变式练习
1.测量金属圆柱体直径的几种测法中(如图),正确的是()
2.某同学测一本480页的书的总厚度是4.80cm,则每张纸的厚度是()
A.0.01cm B.0.1mm C.0.02cm D.0.5mm
3.某人推自行车绕花坛一周(视为圆形),车轮滚动50圈,如果车轮直径为51cm,这个花坛的半径为()
A.10.2m B.12.75m C.3.2m D.25.5m
4.下面叙述的几种测量圆柱体周长的方法中,不能用的是()
A.把一纸条紧包在圆柱体上,在纸条重叠处用大头针扎个孔,然后把纸条展开,用刻度尺量出两孔之间的距离即是圆柱体的周长
B.在圆柱体上某点涂上颜色,使圆柱体在纸上滚动一圈。用刻度尺量出纸上两颜色处之间的距离,即是圆柱体的周长
C.用细丝线在圆柱体上绕上一圈,量出丝线的长度即可
D.用一根橡皮筋拉紧在圆柱体上绕一圈,量出绕过圆柱体橡皮筋的长度即是圆柱体的周长
5.我国现在的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25000多公
里,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二。某同学在比例尺为1:8000000)的地图上,用一段细棉线与准南到某市的高铁路线重合,然后按如图方式用刻度尺测这段细棉线的长度为______cm,淮南到该市高铁路线的实际里程为______km
6.某同学欲测量一根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L1;
B.用刻度尺测量出铅笔杆上细铜丝线圈的长度L2;
C.用铜丝的长度L1除以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D.将细铜丝紧密缠绕在铅笔杆上;
E.数出缠绕在铅笔杆上细铜丝的圈数N。
(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_________,错误的步骤是________,应改正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应是________;
(3)铜丝直径表达式:D=________。
7.小明在“长度的测量”实验中:
(1)图1中圆的直径是______cm;
(2)一条纸带厚薄均匀,他把纸带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直至恰好能套进一个圆环内,如图2所示,纸带环绕了n圈,则纸带厚度是(选填“A”或“B”)
A. B.
(3)在实验时纸带需紧密地环绕在铅笔上,否则会使测量值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8.某同学想要测量物理课本内页中每张纸的厚度,他设计的测量方案如下:
①将从封面开始的10页纸合拢;
②用刻度尺量出这叠纸的厚度L;
③算出每张纸的厚度
该同学设计的方案中存在三处错误,请你指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度和时间的估测】
经典例题
例1.下列的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A.普通课桌的高度约为10cm
B.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2.6m
C.一位普通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5cm
D.普通床的宽度大约为2dm
变式练习
1.教室门框的高度最接近于()
A.1mB.2mC.3mD.5m
2.下列最接近10厘米长度的是()
A.指甲的宽度B.手掌的宽度C.脚掌的长度D.一步的距离
3.我国在纳米技术方面已跻身世界前列,纳米技术是以0.1~100m这样的尺度题号得分为研究对象的前沿科学。1.62×108nm最可能是()
A.四层楼的高度B.一个中学生的身高C.练习本的长度D.一座山的高度
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长方形五星红旗,如
图是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场景,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估测该国旗的宽度,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A.1.8mB.3.3mC.4.8mD.5.5m
5.下列估测值最接近实际的是()
A.锅铲的长度约为1.2m
B.一支粉笔的长度约为40cm
C.餐桌的高约为1.8m
D.一张纸厚度约为0.09mm
6.下列估算符合常理的是()
A.物理书本的长度为30dm
B.一张作业纸的厚度为2mm
C.中学生两只脚掌的面积为0.05m2
D.一个铝制可乐罐的容积为2.25dm3
7.请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判断以下活动最短的是

A.去操场做一节广播操
B.到隔壁教室去借一本书C.到距离家3km的学校上学D.眨一下眼睛
8.正常情况下,人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间隔大约
为(
A.1秒B.5秒C.10秒
D.60秒
9.正常情况下,人走两步路的时间约为()
A.1s
B.10s
C.50s
D.1min
10.下列活动所需的时间约为10s的是()
A.学生正常吃一顿午饭所需的时间
B.心脏跳动一次所需的时间
C.运动员跑100m所需的时间
D.中学生从一楼上到五楼所需的时间
11.下列各过程最接近1h的是()
A.人眼迅速一眨
B.人正常步行5km
C.汽车正常行驶10km
D.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一周
12.根据生活经验判断,下列时间值估测正确的
是()
A.中学生跑一百米大约要用15s
B.正常心跳120次大约需要1min
C.月球绕地球一周大约需要24h
D.人类大脑正常的反应时间大约为3s
【相对运动方向】
经典例题
例1.两列火车并排停在站台上,你坐在车厢中向
另一列车厢观望。突然,你觉得自己的列车缓慢向东运动。则下列运动情况不可能的是(
A.自己的车向东运动,另一列车没有运动B.自己的车没有运动,另一列车向西运动C.两列车都向东运动,但自己车的速度较快
D.两列车都向西运动,但另一列车的速度较慢
例2.观察图,关于甲、乙两车运动情况,甲车运动情况有3种可能,乙车有一种可能。(左西右东)。
(1)甲车静止,乙车正向______运动,乙车速度大于风速。
(2)甲车正向______运动
(3)甲车正向______运动,甲车的速度______风速。
变式练习
1.一人骑车由东向西行驶,这时有辆汽车从他后面向西疾驶而过,若以这辆汽车为参照物,此人()
A.向东运动 B.向西运动 C.不运动 D.运动方向无法判断
2.学校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当甲同学超越乙同学时,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甲同学相对于乙同学是向后运动的
B.乙同学相对于地面是向后运动的
C.裁判员看甲乙两同学都是向前运动的
D.观众看甲同学是向前运动的,看乙同学是向后运动的
3.甲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北运动,乙看到甲静止不动,若以地面为参照物,则()
A.甲向南运动,乙向北运动 B.甲、乙都向北运动
C.甲、乙都向南运动 D.甲向北运动,乙向南运动
4.(多选)甲乙两辆汽车行驶在平直的公路上,甲车上的乘客看乙车在向北运动,乙车上的乘客看到甲车和树木都向南,则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甲乙车可能都向南
B.甲车可能向北运动,乙车一定向北运动
C.甲车一定向北运动,乙车可能向南运动
D.甲车一定向南运动,乙车一定向北运动
5.某停车场内,一大巴和一中巴并排同向停放。坐在大巴上的小明,突然感觉中巴在向后运动。下列关于两辆车的运动情况不可能发生的是()
A.大巴静止,中巴向后运动
B.中巴静止,大巴向前运动
C.两车都向前运动,但中巴运动得更快
D.两车都向前运动,但大巴运动得更快
6.甲、乙、丙三架直升机同时上升,v甲A.地面 B.甲机 C.乙机 D.丙机
7.一位跳伞运动员在下落过程中,看到身旁的直升飞机在向上运动,则直升飞机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情况为()
A.一定上升 B.一定下降 C.一定静止 D.无法确定
8.(多选)甲、乙、丙三个人各乘一个热气球,甲看到楼房匀速上升,乙看到甲匀速上升,甲看到丙匀速上升,丙看到乙匀速下降,那么,从地面上看,甲、乙、丙运动情况可能是()
A.甲、乙匀速下降,v乙>v甲,丙停在空中
B.甲、乙匀速下降,v乙>v甲,丙匀速下降
C.甲、乙匀速下降,v乙>v甲,丙匀速下降,且v丙>v甲
D.以上说法均不对
9.小明骑自行车到东进公园游玩,沿通榆河岸向南行驶,感觉无风,但堤上柳树的枝叶却在随风飘动,此时的风向是()
A.向北 B.向南 C.向东 D.向西
10.烟囱上烟和路面上两小车上旗帜飘扬情况如图所示。关于两小车运动状态的判断,正是()
A.甲车一定静止
B.乙车一定静止
C.甲车一定向右运动
D.乙车一定向左运动
11.某同学看到一列沿直线行驶的火车,车头冒出的白烟恰好是竖直向上的,则这列火车向______方向行驶的,其行驶速度是______千米/时。(此时风向是西风,风速是5米/秒)
【行程计算】
经典例题
例1.一火车隧道全长6800m,一列长200m的火车以20m/s的速度匀速通过隧道。求:
(1)这列火车全部通过隧道所用时间;
(2)这列火车全部在隧道内的时间;
(3)火车司机通过隧道的时间。
变式练习
1.南广高铁广西路段动车开通运营,将带动桂东南地区融入广西高铁经济圈。
(1)从列车时刻表中可知,贵港到广州南线路长423km,若按动车设计速度200km/h计算,从贵港到广州南要用多次时间?
(2)若D3621动车按列车时刻表准点运行,动车从贵港到梧州南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3)乘坐普通列车从南宁到贵港铁路线长174km,K984列车在南宁到贵港段的平均运行速度为73km/h,从南宁到贵港,乘坐D3621动车比乘坐K984列车快多少分钟?
列车时刻表
2.小明家离学校2km,他以1m/s的速度步行上学,小明出发5分钟后,他父亲发现儿子的教科书忘记带上了,并立即骑车以5m/s的速度沿小明上学的方向去追赶,求:
(1)在这段时间里,小明走了多长距离;
(2)小明父亲追上小明需要的时间;
(3)如果小明父亲发现小明忘带教科书的同时,小明自己也发现了并立即掉头返回,则小明与父亲在途中相遇时离学校多远。
3.如图所示,汽车遇到意外情况时紧急停车要经历反应和制动两个过程,汽车在反应过程中做匀速直线运动,在制动过程中做变速直线运动。
若某汽车以108km/h的速度在平直高速公路上行驶,问:
(1)紧急停车时,在反应过程,汽车以原来的速度行驶了15m,则反应过程所用的时间是多少?
(2)若制动过程中所用的时间为4s,汽车在两个过程中通过的总距离为63m,则汽车从发现情况到车辆停止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3)某司机酒驾紧急停车时,在反应过程比正常情况多用了ls时间,反应过程所行驶的距离是多少?请你拟一条酒驾的危险性警示语。
4.汽车已成为许多人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行车安全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图所示,有两条机动车道,每车道宽3.6m。一辆长为4.5m,宽1.8m的轿车以54km/h的速度由南向北匀速行驶在左侧机动车道正中间,如图中A所示。此时,一辆长为1.8m的自行车突然从图中C点横穿机动车道,自行车与轿车在南北方向的距离为s=22.5m,不考虑轿车和自行车车速和方向变化,以及制动情况,求:
(1)若自行车以6m/s的速度横穿机动车道,则自行车完全通过两条车道的时间是多少s?
(2)若自行车的车头与这辆轿车的车尾刚好相撞,则自行车的速度为多少m/s?
(3)自行车车速只有在什么范围内才能避免与这辆轿车相撞?
【分段求平均速度】
经典例题
例1:某同学骑自行车上学的平均速度为v1,到达学校后发现物理课本落在家里了,他立即返回,返回时的平均速度为v2,则他来回的平均速度为:()
A. B. C. D.
变式练习
1.一辆汽车先用1h行驶了40km,休息半小时后又用1.5h行驶了50km,则汽车在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A.40km/h B.25km/h C.30km/h D.33.3km/h
2.一辆做直线运动的玩具汽车运动了8s,前3s内运动了10m,后5s的速度为6m/s,则该汽车在这8s内的平均速度为()
A.6m/s B.3.33m/s C.5m/s D.1.25m/s
3.汽车以4m/s的速度匀速驶上长为60m的斜坡,到达坡顶后接着又以6m/s的速度从坡顶沿原路匀速返回,该汽车在上下坡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A.4.8m/s B.5m/s C.4.25m/s D.2.75m/s
4.一段路程为s,一辆汽车在通过前三分之一路程的速度为v1,通过后三分之二路程的速度为v2,则汽车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A. B. C. D.
5.已知某物体做直线运动,在前一半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v1,后一半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v2,全程的平均速度是v,且v=2v1,则v1与v2的比值是()
A.1:3 B.3:1 C.1:1 D.1:2
6.对于相同的路程,甲在前一半时间和后一半时间内的运动速度分别是v1和v2(v1≠v2),乙在前一半路程和后一半路程内的运动速度分别是v1和v2,则______到达(选填“甲先”、“乙先”或“同时”)。
【运动学图像问题】
经典例题
例1: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A.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B.经过6s,甲在乙前面1.2m处
C.以甲为参照物,乙向西运动 D.甲和乙都做变速直线运动
变式练习
1.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在图所示的四个图像中,能表示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某物体作直线运动的s-t图像如图所示,物体在OA段的速度为v1,物体在OC段的平均速度为v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AB段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B.v1=2m/s
C.物体在BC段通过的路程sBC=25m D.v2=2.5m/s
3.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物体匀速运动时的图像,则甲、乙两物体速度关系正确的是()
A.v甲:v乙=1:2 B.v甲:v乙=2:1
C.v甲:v乙=4:3 D.v甲:v乙=3:4
4.沿同一条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的物体A、B,运动时相对同一参考点O的距离s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B的运动速度为2m/s
B.物体A的运动速度为1m/s
C.当t=4s时,物体A、B之间的距离为4m
D.物体A、B均做变速运动
5.速度分别为v甲、v乙的甲、乙两车在同一段平直公路上分别从距离为s的P、Q两点同时同向运动,经过4s后相遇,它们的“路程一时间”图像如图所示,则()
A.v甲>v乙,s=16m B.v甲>v乙,s=8m
C.v甲6.甲、乙两车分别在同一直线上的M、N两点(M、N间距为20m),同时相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图像分别如图(a)和(b)所示。若甲、乙的速度分别为v甲、v乙,经过时间t,甲、乙相距10m。则()
A.v甲C.v甲=v乙,t可能为10秒 D.v甲=v乙,t可能为30秒
7.汽车在公路上以36km/h的速度匀速直线运动,驾驶员发现前方路口信号灯转为红色,经0.5s反应时间后开始踩刹车,汽车车速v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在0.5s的反应时间内车子前进了5m
B.从开始刹车到停止,车子滑动距离为5m
C.开始刹车后0.5s,车速为5m/s
D.从信号灯转为红色起到汽车完全静止,车子共前进了5m
8.如图所示是一辆汽车在10s内的速度图像,由图像可知,从第2s到第4s的过程中,汽车的速度(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汽车在第5s时的速度为m/s;汽车在第5s和第6s这两秒时间里共前进了m。
【(实验)测平均速度】
经典例题
例1:明婶测一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的平均速度。
(1)实验原理是________。
(2)在实验中,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________和________,对应的实验器材有________和________。
(3)小车全程是做________运动(选填加速、匀速、减速),则AB段、BC段、AC段的平均速度vAB、vBC、vAC大小关系是________。
(4)下表是实验的数据表格,请把表格填完整
(5)下图中能够准确反应小车运动情况的是________。
(6)斜面的作用是________;实验时,应________斜面的坡度(选填“增大”或“减小”),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
(7)实验中为了测量AB段的平均速度,在B点放置了一金属片,其好处是:________;
(8)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会偏________;若小车还没放开之前就已开始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跟真实值相比偏________。
(9)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
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
(10)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________由静止开始下滑。
(11)明婶在另一组实验中首先测出图中的距离s后,再测出小车从A点滑到C点所需时间t,则测得的平均速度比真实值偏______,理由是________。如果测出小车长为L,那么平均速度的表达式应该是________。
(12)明婶在另一组实验中,记录的数据如下表。
①通过分析上表数据可知:物块通过的路程与________成正比,表达式为:s=________;
②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物块自O点开始计时的5s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为________;
③满足上述路程表达式的运动是一种由静止开始的匀加速运动(即在相同的时间内速度的增加量总是相同的运动),而且表达式中系数是一个恒量,这个恒量在不同情况下是不同的。在上面实验中,你可以通过改变实验装置中的哪个方面因素来增大这个系数?________(只需填一种方法)
(13)明婶利用位置传感器测出小车在不同时刻的速度,绘制出v-t图像,如下图所示。假设斜面足够长,经过5s时的速度为________m/s。小球在斜面运动过程中,经过路程中点时的速度为v1,经过时间中点时的速度为v2,则v1____v2(选填“>”“<”或“=”)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①【刻度尺不当操作的结果】
经典例题
例1:补充下列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选填“偏大”、“偏小”、“正常”)。
刻度尺的热胀,测量结果________。
刻度尺的冷缩,测量结果________。
刻度尺弯曲,测量结果________。
零刻度线磨损,测量结果________。
皮尺拉伸过长,测量结果________。
解:①刻度尺热胀会变长,刻度间距变大,所以其读数比真实值要偏小一些;
②刻度尺冷缩会变短,刻度间距变小,所以其读数会比实际值要偏大一些;
③刻度尺弯曲,相当于刻度尺变短,刻度间距变小,所以其读数会比实际值要偏大一些;
④零刻度线磨损,可以用后面比较清晰的刻度作为测量的起点,测量结果正常;
⑤皮尺被拉长,刻度间距变大,所以其读数比真实值要偏小一些。
故答案为:偏小;偏大;偏大;正常;偏小。
变式练习
1.某刻度尺的刻度大于标准刻度,用它测量长度
时,测量值和真实值相比较()
A.偏大 B.偏小 C.一样大 D.无法判断
解:若刻度尺的刻度大于标准刻度,用它测量长度时,测量值和真实值相比较会偏小。
故选B
2.(多选)下列因素能够影响测量结果的是()
A.皮尺测量时使劲拉伸变长 B.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磨损
C.木尺受潮膨胀 D.塑料尺受热变形
解:A、用被拉长了的皮尺测量物体长度,刻度尺的分度值变大,所以其读数比真实值小,故A符合题意;
B、零刻度线磨损,可以用后面比较清晰的刻度作为测量的起点,测量结果正常,故B不符合题意;
C、木尺受潮膨胀会变长,用变长了的木尺测量物体长度,刻度尺的分度值变大,所以其读数比真实值小,故C符合题意;
D、塑料尺受热变形,即刻度尺弯曲,相当于刻度尺收缩变短,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刻度尺显示的示数会比实际值要偏大一些,故D符合题意。
故选:ACD。
3.在学校田径运动会上,小明对裁判使用皮卷尺测量自己跳远的成绩有异议,认为测量的成绩偏小,下列有关申述理由正确的是()
A.起跳的点和皮卷尺上2cm刻度处对齐 B.沙堆有隆起时就直接测量
C.测量时皮卷尺绷得太紧 D.没有跳到正前方时,直接测量起跳点到落脚点的距离
解:A、起跳的点和皮卷尺上2cm刻度处对齐,而裁判直接记录卷尺所对应的刻度示数,测量的成绩会偏大,故A错误;
B、沙堆有隆起时就直接测量,测量的长度为曲线,测量的成绩会偏大,故B错误;
C、用被拉紧了的皮卷尺测量跳远成绩时,皮卷尺的分度值变大,因此其读数比真实值偏小,故C正确;
D、没有跳到正前方时,直接测量起跳点到落脚点的距离,测量的成绩会偏大,故D错误。故选C
4.使用一个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毫米刻度尺去测量一个机器零件的长度,这样测量的结果将会()
A.正常 B.偏小 C.偏大 D.无法比较
解:由于冰箱里的温度比较低,刻度尺会收缩变短一些,再去测量一个机器零件的长度,刻度尺显示的示数会比实际值要偏大一些。
故选C
5.若已知在温度变化相同的情况下,钢铁的热胀冷缩程度比木头的大。现在用一把钢制的直尺在0℃时测得一根木棒长度为L,如果在30℃时再用这把钢尺测量该木棒的长度为()
A.仍等于L B.大于L C.小于L D.无法判定
解:用一把钢制的直尺在0℃时测得一根木棒长度为L,在30℃时用这把钢尺测量该木棒的长度,由于热胀冷缩,钢尺变了长,木棒长度基本不变,因此测得该木棒的长度变小了,即小于L。
故选:C。
6.学习了长度测量后,小明常用各种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一次,他用刻度均匀的米尺测量一张小桌面的边长,读数为0.980m,无意之中将这把米尺跟标准米尺校对,发现此米尺的实际长度为1.002m,则这张小桌面的实际边长约为()
A.1.002m B.1.020m C.0.982m D.0.987m
解:用一把刻度均匀的米尺量得一小桌每边长为0.980米,可知该刻度尺的最小分度为1cm。由题可知,发现长度是1m的米尺实际长度是1.002米,则每1cm的实际的长度为1.002cm,小桌每边长的测量值为0.980m=98.0cm,则其实际值为:L=1.002cm×98≈98.2cm=0.982m,所以选项C正确。
故选:C。
②【特殊方法测长度】
经典例题
例1:下列测量长度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A.测一张纸的厚度可以用刻度尺先测出几十张纸的厚度,然后再除以纸的总张数
B.只使用一个刻度尺不用其他工具就可以准确测出乒乓球的直径
C.测自行车通过的路程,可先记下车轮转过的圈数,然后用圈数乘以车轮的周长
D.把曲线看成是由许多小段直线组成的,用圆规量取一定的较小的半径,从一端量到另一端,最后用圆规所量次数×半径,就可算出曲线的长度。
解:
A、一张纸的厚度太小,甚至小于刻度尺的分度
值,无法直接准确测量,所以测量纸的厚度时,可以用刻度尺先测出几十张纸的厚度,然后再除以纸的总张数,即得出一张纸的厚度,故A正
确;
B、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刻线一侧要靠紧
被测部分,所以无法仅利用刻度尺测量乒乓球的直径,故B错误;
C、自行车车轮的周长可以测出,要测量自行车行驶的路程,可以先记下车轮转过的圈数N,再乘以车轮的周长L,故C正确;
D、把曲线看成是由许多小段直线组成的,用圆规
量取一定的较小的半径,从一端量到另一端,最后用圆规所量次数×半径,就可算出曲线的长度,故D正确。
故选:B。
变式练习
1.测量金属圆柱体直径的几种测法中(如图),正确的是()
解:A、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一般应从零刻度线或某一整刻线开始测量,图中测量方法会使测量值偏小,故A错误;
B、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一般应从零刻度线或某一整刻线开始测量,量直角尺的两个直角边没有紧贴在一起,故B错误;
C、图中测量方法会使测量值偏小图中直接用刻度尺来寻找圆柱体的直径的方法是不科学的,故C错误;
D、图中所示的方法为“辅助工具法”,三角板的直角边所对应的示数即为圆柱体直径的大小,故D正确。
故选:D。
2.某同学测一本480页的书的总厚度是4.80cm,则每张纸的厚度是()
A.0.01cm B.0.1mm C.0.02cm D.0.5mm
解:选C
3.某人推自行车绕花坛一周(视为圆形),车轮滚动50圈,如果车轮直径为51cm,这个花坛的半径为()
A.10.2m B.12.75m C.3.2m D.25.5m
解:选B
4.下面叙述的几种测量圆柱体周长的方法中,不能用的是()
A.把一纸条紧包在圆柱体上,在纸条重叠处用大头针扎个孔,然后把纸条展开,用刻度尺量出两孔之间的距离即是圆柱体的周长
B.在圆柱体上某点涂上颜色,使圆柱体在纸上滚动一圈。用刻度尺量出纸上两颜色处之间的距离,即是圆柱体的周长
C.用细丝线在圆柱体上绕上一圈,量出丝线的长度即可
D.用一根橡皮筋拉紧在圆柱体上绕一圈,量出绕过圆柱体橡皮筋的长度即是圆柱体的周长
解:A、用一纸条紧包在圆柱体上,在纸条重叠处用大头针扎个孔,然后把纸条展开,用刻度尺量出两孔之间的距离即是圆柱体的周长,故该选项正确;
B、在圆柱体上某点涂上颜色,使圆柱体在纸上滚动一圈。用刻度尺量出纸上两颜色处之间的距离,即是圆柱体的周长,故该选项正确;
C、用细丝线在圆柱体上绕上一圈,量出丝线的长度即可,故该选项正确;
D、用一根橡皮筋拉紧在圆柱体上绕一圈,量出绕过圆柱体橡皮筋的长即是圆柱体的周长。错误,因为橡皮筋有弹性,所以,测量结果是错误的,这个办法不能用。
故选:D。
5.我国现在的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25000多公
里,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二。某同学在比例尺为1:8000000)的地图上,用一段细棉线与准南到某市的高铁路线重合,然后按如图方式用刻度尺测这段细棉线的长度为______cm,淮南到该市高铁路线的实际里程为______km
解:图示刻度尺1cm分为10个小刻度,故分度值为0.1cm;细棉线起始端对应的刻度值为0.00cm;末端对应的刻度值为4.50cm,细棉线长度为4.50cm;
高铁路线的实际长度:L=4.50cm×8000000=3.6×107cm=3.6×107×10﹣5km=360km。
故答案为:4.50;360。
6.某同学欲测量一根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L1;
B.用刻度尺测量出铅笔杆上细铜丝线圈的长度L2;
C.用铜丝的长度L1除以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D.将细铜丝紧密缠绕在铅笔杆上;
E.数出缠绕在铅笔杆上细铜丝的圈数N。
(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_________,错误的步骤是________,应改正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应是________;
(3)铜丝直径表达式:D=________。
答案为:(1)A;C;用细铜丝的线圈总长度L2除以细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直径D;
(2)DEBC;(3)
7.小明在“长度的测量”实验中:
(1)图1中圆的直径是______cm;
(2)一条纸带厚薄均匀,他把纸带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直至恰好能套进一个圆环内,如图2所示,纸带环绕了n圈,则纸带厚度是(选填“A”或“B”)
A.B.
(3)在实验时纸带需紧密地环绕在铅笔上,否则会使测量值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答案为:(1)1.54;(2)B;偏大。
8.某同学想要测量物理课本内页中每张纸的厚度,他设计的测量方案如下:
①将从封面开始的10页纸合拢;
②用刻度尺量出这叠纸的厚度L;
③算出每张纸的厚度
该同学设计的方案中存在三处错误,请你指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
①封面太厚,纸的厚度不均匀;
②刻度尺无法测量较小物体的,先测出多个,然后除以所测的个数就会求出每个的厚度;因此10页纸太少,应该用50页或100页;
③由题意可以看出在步骤(3)中把纸的张数和页数混淆了,应当是除以张数,不是除以页数。
故答案为:
(1)从封面开始,封面过厚,不均匀;(2)10页纸太少了,刻度尺测10页纸误差依然很大;
(3)10页纸是5张纸,
③【长度和时间的估测】
经典例题
例1.下列的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A.普通课桌的高度约为10cm
B.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2.6m
C.一位普通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5cm
D.普通床的宽度大约为2dm
解:A、课桌的高度大约在80cm。故A不符合实际;B、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26cm=0.26m。故B不符合实际;
C、中学生的身高在165cm左右。故C符合实际;
D、普通双人床的宽度在15dm~20dm之间。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C。
变式练习
1.教室门框的高度最接近于()
A.1mB.2mC.3mD.5m
解:因为人的身高大于约1.65m左右,而教室的高度为3m左右,因此教室门框高度约2m左右。
故选:B。
2.下列最接近10厘米长度的是()
A.指甲的宽度B.手掌的宽度C.脚掌的长度D.一步的距离
解:A、大拇指指甲的宽度在1cm左右。故A不符合题意;
B、手掌的宽度在10cm左右。故B符合题意;
C、脚掌的长度在25cm左右,故C不符合题意;
D、一步的距离约为75cm,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我国在纳米技术方面已跻身世界前列,纳米技术是以0.1~100m这样的尺度题号得分为研究对象的前沿科学。1.62×108nm最可能是()
A.四层楼的高度B.一个中学生的身高
C.练习本的长度D.一座山的高度
解:1.62×108nm=0.162m=16.2cm;
A、一层楼的高度为3m,四层楼的高度约为12m,故A不符合题意;
B、一个中学生的高度为1.6m,故B不符合题意;
C、练习本的长度约为16cm,故C符合题意;
D、一座山的高度在几百甚至几千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长方形五星红旗,如图是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场景,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估测该国旗的宽度,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A.1.8mB.3.3mC.4.8mD.5.5m
解:由图知,国旗的宽度大约是升旗手身高的2
倍,升旗手的身高一般在1.8m左右,所以国旗宽度在3.3m左右。
故选:B。
5.下列估测值最接近实际的是()
A.锅铲的长度约为1.2m
B.一支粉笔的长度约为40cm
C.餐桌的高约为1.8m
D.一张纸厚度约为0.09mm
解:A、锅铲的长度约为0.5m,故A错误;
B、一支粉笔的长度约为10cm,故B错误;
C、餐桌的高度约为0.8m,故C错误;
D、一张纸厚度约为0.09mm=90μm,符合实际;故D正确;
故选:D。
6.下列估算符合常理的是()
A.物理书本的长度为30dm
B.一张作业纸的厚度为2mm
C.中学生两只脚掌的面积为0.05m2
D.一个铝制可乐罐的容积为2.25dm3
解:A、一根筷子的长度约25cm,物理书本的长度
略大于此数值,在26cm=2.6dm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
B、人的头发的直径在75μm左右,一张作业纸的厚度与此差不多,在100μm=0.1mm左右,故B不符合实际;
C、中学生一只脚掌的长度在25cm、宽度在10cm左右,两只脚掌面积在2×25cm×10cm=500cm2=0.05m2左右,故C符合实际;
D、一个铝制可乐罐的容积一般是200~500mL,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C。
7.请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判断以下活动最短的是()
A.去操场做一节广播操
B.到隔壁教室去借一本书
C.到距离家3km的学校上学
D.眨一下眼睛
解:A、去操场做一节广播操,在5min左右;
B、到隔壁教室去借一本书,在3min左右;
C、到距离家3km的学校上学,在40min左右;
D、眨一下眼睛,在1s左右。所以经历时间最短的是眨一下眼睛。
故选:D。
8.正常情况下,人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间隔大约为()
A.1秒B.5秒C.10秒D.60秒
解: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1min跳动的次数在75
次左右,跳动一次的时间接近1s。
故选:A。
9.正常情况下,人走两步路的时间约为()
A.1sB.10sC.50sD.1min
解:正常情况下,人的步速在100步/分钟左右,走两步的时间在1s左右。
故选:A。
10.下列活动所需的时间约为10s的是()
A.学生正常吃一顿午饭所需的时间
B.心脏跳动一次所需的时间
C.运动员跑100m所需的时间
D.中学生从一楼上到五楼所需的时间
解:A、学生正常吃一顿午饭所需的时间在20min=1200s左右。故A不符合题意;
B、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1min跳动的次数在75次左右,跳动一次的时间接近1s.故B不符合题意;
C、男子百米世界纪录略大于10m/s,高水平运动员的百米成绩可以达到10s.故C符合题意;
D、中学生从一楼上到五楼所需的时间在1min=60s左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下列各过程最接近1h的是()
A.人眼迅速一眨
B.人正常步行5km
C.汽车正常行驶10km
D.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一周
解:A、人眼迅速一眨,不符合题意;
B、人正常步行5km最接近1h;
C、汽车正常行驶10km,与题意不符;
D、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一周,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根据生活经验判断,下列时间值估测正确的是()
A.中学生跑一百米大约要用15s
B.正常心跳120次大约需要1min
C.月球绕地球一周大约需要24h
D.人类大脑正常的反应时间大约为3s
解:A、男子百米世界纪录略小于10s,中学生百米
成绩在15s左右。故A正确;
B、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1min跳动的次数在75次左右,跳动120次的时间接近100s.故B不正确;
C、月球绕地球一周接近30天。故C不正确;
D、人类大脑反应迅速,反应时间非常短,一般在0.1s左右。故D不正确。
故选:A。
④【相对运动方向】
经典例题
例1.两列火车并排停在站台上,你坐在车厢中向
另一列车厢观望。突然,你觉得自己的列车缓慢向东运动。则下列运动情况不可能的是(
A.自己的车向东运动,另一列车没有运动B.自己的车没有运动,另一列车向西运动C.两列车都向东运动,但自己车的速度较快
D.两列车都向西运动,但另一列车的速度较慢
解:A、自己的车向东运动,另一列车没有运动,则以另一列车为参照物,觉得自己的列车缓慢向东运动,有可能。故A正确;
B、自己的车没有运动,另一列车向西运动,则以另一列车为参照物,觉得自己的列车缓慢向东运动,有可能。故B正确;
C、两列车都向东运动,但自己车的速度较快,则以另一列车为参照物,觉得自己的列车缓慢向东运动,有可能。故C正确;
D、两列车都向西运动,但另一列车的速度较慢,则以另一列车为参照物,觉得自己的列车应该向西运动,没有可能。故D错误。
故选:D。
例2.观察图,关于甲、乙两车运动情况,甲车运动情况有3种可能,乙车有一种可能。(左西右东)。
(1)甲车静止,乙车正向______运动,乙车速度大于风速。
(2)甲车正向______运动
(3)甲车正向______运动,甲车的速度______风速。
解:根据冒烟情况可以判断有东风。
(1)甲车静止,小旗子受东风的影响,被刮向西方;乙车上的小旗子和烟的飘动方向不同,乙车一定运动,假设乙车向东行驶,由于车速和东风都会使小旗子刮向西方,与图不一致,假设错误。假设乙车向西行驶,当车速小于风速时旗子向西刮;当车速大于风速时旗子向东刮;
(2)当甲车向东行驶时,由于车速和东风都会使小旗子刮向西方;
(3)当甲车向西行驶时,当车速小于风速时,东风使小旗子向西刮,如果车速大于风速时小旗子刮向东方。
故答案为:(1)西;(2)东;(3)西;小于。
变式练习
1.一人骑车由东向西行驶,这时有辆汽车从他后面向西疾驶而过,若以这辆汽车为参照物,此人()
A.向东运动B.向西运动C.不运动D.运动方向无法判断
解:某人骑车由东向西前进,这时有辆汽车从他后面向他疾驶而过,因为汽车的速度较大,当以这辆行驶的汽车为参照物时,则这个人相对于汽车的运动是向后退的,即向东运动。故选:A。
2.学校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当甲同学超越乙同学时,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甲同学相对于乙同学是向后运动的
B.乙同学相对于地面是向后运动的
C.裁判员看甲乙两同学都是向前运动的
D.观众看甲同学是向前运动的,看乙同学是向后运动的
解:A、当甲同学超越乙同学时,甲同学相对于乙同学是向前运动的。故A错误;
B、乙同学相对于地面是向前运动的。故B错误;
C、裁判员以地面为参照物,看甲乙两同学都是向前运动的。故C正确;
D、观众看两同学跑步,一半是以起点、终点或地面为参照物,看到甲、乙同学都是向前运动的。故D错误。
故选:C。
3.甲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北运动,乙看到甲静止不动,若以地面为参照物,则()
A.甲向南运动,乙向北运动B.甲、乙都向北运动
C.甲、乙都向南运动D.甲向北运动,乙向南运动
解:路旁的树是静止的,甲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北运动,说明甲相对于地面是向南行走;乙看到甲静止不动,说明乙相对于地面也向南运动,并且和甲的速度相同。
故选:C。
4.(多选)甲乙两辆汽车行驶在平直的公路上,甲车上的乘客看乙车在向北运动,乙车上的乘客看到甲车和树木都向南,则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甲乙车可能都向南
B.甲车可能向北运动,乙车一定向北运动
C.甲车一定向北运动,乙车可能向南运动
D.甲车一定向南运动,乙车一定向北运动
解:(1)乙车上的乘客看到路边的树木向南运动,说明乙车一定向北运动;
(2)甲车上的乘客看到乙车向北运动,乙车上的乘客看到甲车向南运动,此时甲车有三种可能:一是甲车静止不动;二是甲车向南运动;三是甲车也向北运动,但速度比乙车慢。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ACD。
5.某停车场内,一大巴和一中巴并排同向停放。坐在大巴上的小明,突然感觉中巴在向后运动。下列关于两辆车的运动情况不可能发生的是()
A.大巴静止,中巴向后运动
B.中巴静止,大巴向前运动
C.两车都向前运动,但中巴运动得更快
D.两车都向前运动,但大巴运动得更快
解:大巴和中巴并排同向停放,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
A、大巴静止,中巴向后运动,以大巴为参照物,中巴向后运动,故A可能;
B、中巴静止,大巴向前运动,以大巴为参照物,中巴在向后运动,故B可能;
C、两车都向前运动,但中巴运动得更快,若以大巴为参照物,中巴在向前运动,故C不可能;
D、两车都向前运动,但大巴运动得更快,以大巴为参照物,中巴在向后运动,故D可能。
故选:C。
6.甲、乙、丙三架直升机同时上升,v甲A.地面B.甲机C.乙机D.丙机
解:由题知,甲、乙、丙三架直升机同时上升,且v甲<v乙<v丙,乙机驾驶员如果选择丙飞机为
参照物时(丙飞机的速度最快),他和丙飞机的距离越来越远,所以他会感到自己在下降,故D正确。
故选:D。
7.一位跳伞运动员在下落过程中,看到身旁的直升飞机在向上运动,则直升飞机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情况为()
A.一定上升B.一定下降C.一定静止D.无法确定
解:由于跳伞运动员是向下运动的,如果直升飞机上升或静止在空中(即悬停),运动员以自己为参照物也可看到直升飞机向上运动;
如果直升飞机向下运动,但向下运动的速度小于跳伞运动员的速度,运动员以自己为参照物,看到的直升飞机也是向上运动的;
因此直升飞机的运动情况为静止、上升、下降都有可能,故D正确。
故选:D。
8.(多选)甲、乙、丙三个人各乘一个热气球,甲看到楼房匀速上升,乙看到甲匀速上升,甲看到丙匀速上升,丙看到乙匀速下降,那么,从地面上看,甲、乙、丙运动情况可能是()
A.甲、乙匀速下降,v乙>v甲,丙停在空中
B.甲、乙匀速下降,v乙>v甲,丙匀速下降
C.甲、乙匀速下降,v乙>v甲,丙匀速下降,且v丙>v甲
D.以上说法均不对
解:(1)甲看到楼房匀速上升,说明甲相对于地匀速下降。乙看到甲匀速上升,说明乙匀速下降,而且v乙>v甲.甲看到丙匀速上升,丙看
到乙匀速下降,丙可能停在空中,也可能匀速上升。
(2)甲看到丙匀速上升,丙看到乙匀速下降,丙可能匀速下降,且v丙<v甲<v乙.故AB正确,CD错误。
故选:AB。
9.小明骑自行车到东进公园游玩,沿通榆河岸向南行驶,感觉无风,但堤上柳树的枝叶却在随风飘动,此时的风向是()
A.向北B.向南C.向东D.向西
解:小明骑自行车向南行驶,以自己作为参照物,他骑车的速度与风速相同,所以感觉无风,此时的风向应该是向南;以柳树作为参照物,会看到堤上柳树的枝叶却在随风飘动。所以选项B正确,A、C、D错误。
10.烟囱上烟和路面上两小车上旗帜飘扬情况如图所示。关于两小车运动状态的判断,正是()
A.甲车一定静止
B.乙车一定静止
C.甲车一定向右运动
D.乙车一定向左运动
解:因为炊烟是固定在地面上的,那么根据上面的炊烟判断,风是从右向左刮的。
(1)甲车旗帜向左,有三种可能:一是甲车不动,风把旗帜刮向左;二是甲车向右运动,风相对于旗帜向左,把旗帜刮向左;三是甲车向左运动但运动的速度小于风速,此时风仍能把旗帜刮向左;
(2)如果乙车静止不动,那么旗帜的方向应该和房上炊烟方向相同,而现在的旗帜的方向明显和炊烟方向相反,如果乙车向右运动,旗帜只会更加向左展。所以,乙车一定向左运动,而且运动的速度比风速快,这样才会出现图中旗帜向右飘动的情况。
故选:D。
11.某同学看到一列沿直线行驶的火车,车头冒出的白烟恰好是竖直向上的,则这列火车向______方向行驶的,其行驶速度是______千米/时。(此时风向是西风,风速是5米/秒)
解:
车头冒出的白烟恰好是竖直向上的,白烟受到风的作用,风的方向和白烟的方向相反,速度相等,所以白烟的速度为5m/s,方向向西。火车的运动方向和白烟方向相反,速度相等,所以火车的速度为5m/s,方向向东。5m/s=18km/h。
故答案为:东;18。
⑤【行程计算】
经典例题
例1.一火车隧道全长6800m,一列长200m的火车以20m/s的速度匀速通过隧道。求:
(1)这列火车全部通过隧道所用时间;
(2)这列火车全部在隧道内的时间;
(3)火车司机通过隧道的时间。
答:(1)这列火车全部通过隧道所用时间为350s;
(2)这列火车全部在隧道内的时间约为330s;(3)火车司机通过隧道的时间约为340s。
变式练习
1.南广高铁广西路段动车开通运营,将带动桂东南地区融入广西高铁经济圈。
(1)从列车时刻表中可知,贵港到广州南线路长423km,若按动车设计速度200km/h计算,从贵港到广州南要用多次时间?
(2)若D3621动车按列车时刻表准点运行,动车从贵港到梧州南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3)乘坐普通列车从南宁到贵港铁路线长174km,K984列车在南宁到贵港段的平均运行速度为73km/h,从南宁到贵港,乘坐D3621动车比乘坐K984列车快多少分钟?
列车时刻表
答:(1)若按动车设计速度200km/h计算,从贵港到广州南用2.115h的时间;(2)若D3621动车按列车时刻表准点运行,动车从贵港到梧州南的平均速度是153.9km/h;
(3)从南宁到贵港,乘坐D3621动车比乘坐K984列车快93min。
2.小明家离学校2km,他以1m/s的速度步行上学,小明出发5分钟后,他父亲发现儿子的教科书忘记带上了,并立即骑车以5m/s的速度沿小明上学的方向去追赶,求:
(1)在这段时间里,小明走了多长距离;
(2)小明父亲追上小明需要的时间;
(3)如果小明父亲发现小明忘带教科书的同时,小明自己也发现了并立即掉头返回,则小明与父亲在途中相遇时离学校多远。
答:(1)在这段时间里,小明走了300m的距离;
(2)小明父亲经50s能追上小明;
(3)小明与父亲在途中相遇时离学校1750m。
3.如图所示,汽车遇到意外情况时紧急停车要经历反应和制动两个过程,汽车在反应过程中做匀速直线运动,在制动过程中做变速直线运动。
若某汽车以108km/h的速度在平直高速公路上行驶,问:
(1)紧急停车时,在反应过程,汽车以原来的速度行驶了15m,则反应过程所用的时间是多少?
(2)若制动过程中所用的时间为4s,汽车在两个过程中通过的总距离为63m,则汽车从发现情况到车辆停止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3)某司机酒驾紧急停车时,在反应过程比正常情况多用了ls时间,反应过程所行驶的距离是多少?请你拟一条酒驾的危险性警示语。
答:(1)反应过程所用的时间是0.5s;
(2)汽车从发现情况到车辆停止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14m/s;
(3)某司机酒驾紧急停车时,反应过程所行驶的距离是45m;为了您和他人的安全,严禁酒后驾车(合理即可)。
4.汽车已成为许多人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行车安全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图所示,有两条机动车道,每车道宽3.6m。一辆长为4.5m,宽1.8m的轿车以54km/h的速度由南向北匀速行驶在左侧机动车道正中间,如图中A所示。此时,一辆长为1.8m的自行车突然从图中C点横穿机动车道,自行车与轿车在南北方向的距离为s=22.5m,不考虑轿车和自行车车速和方向变化,以及制动情况,求:
(1)若自行车以6m/s的速度横穿机动车道,则自行车完全通过两条车道的时间是多少s?
(2)若自行车的车头与这辆轿车的车尾刚好相撞,则自行车的速度为多少m/s?
(3)自行车车速只有在什么范围内才能避免与这辆轿车相撞?
答:(1)若自行车以6m/s的速度横穿机动车道,则自行车完全通过两条车道的时间是1.5s;
(2)若自行车的车头与这辆轿车的车尾刚好相撞,则自行车的速度为2.5m/s;
(3)自行车速度应小于2.5m/s或大于5.4m/s才能避免与轿车相撞。
⑥【分段求平均速度】
经典例题
例1:某同学骑自行车上学的平均速度为v1,到达学校后发现物理课本落在家里了,他立即返回,返回时的平均速度为v2,则他来回的平均速度为:()
A. B. C. D.
选:D
变式练习
1.一辆汽车先用1h行驶了40km,休息半小时后又用1.5h行驶了50km,则汽车在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A.40km/h B.25km/h C.30km/h D.33.3km/h
答案:C。
2.一辆做直线运动的玩具汽车运动了8s,前3s内运动了10m,后5s的速度为6m/s,则该汽车在这8s内的平均速度为()
A.6m/s B.3.33m/s C.5m/s D.1.25m/s
答案:C。
3.汽车以4m/s的速度匀速驶上长为60m的斜坡,到达坡顶后接着又以6m/s的速度从坡顶沿原路匀速返回,该汽车在上下坡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A.4.8m/s B.5m/s C.4.25m/s D.2.75m/s
答案:A
4.一段路程为s,一辆汽车在通过前三分之一路程的速度为v1,通过后三分之二路程的速度为v2,则汽车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A. B. C. D.
答案:C
5.已知某物体做直线运动,在前一半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v1,后一半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v2,全程的平均速度是v,且v=2v1,则v1与v2的比值是()
A.1:3 B.3:1 C.1:1 D.1:2
答案:A
6.对于相同的路程,甲在前一半时间和后一半时间内的运动速度分别是v1和v2(v1≠v2),乙在前一半路程和后一半路程内的运动速度分别是v1和v2,则______到达(选填“甲先”、“乙先”或“同时”)。
答案:甲先
⑦【运动学图像问题】
经典例题
例1: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A.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B.经过6s,甲在乙前面1.2m处
C.以甲为参照物,乙向西运动D.甲和乙都做变速直线运动
答案:C
变式练习
1.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在图所示的四个图像中,能表示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解:①图像中线段与时间轴平行,意思是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②此图像表示汽车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成正比,也就是做匀速直线运动。此选项符合题意;
③此图像的意思是汽车加速行驶。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④此图像表示汽车速度保持不变,一直在匀速直线运动。此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C。
2.某物体作直线运动的s-t图像如图所示,物体在OA段的速度为v1,物体在OC段的平均速度为v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AB段物体处于静止状态B.v1=2m/s
C.物体在BC段通过的路程sBC=25mD.v2=2.5m/s
答案:A
3.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物体匀速运动时的图像,则甲、乙两物体速度关系正确的是()
A.v甲:v乙=1:2B.v甲:v乙=2:1
C.v甲:v乙=4:3D.v甲:v乙=3:4
答案:B
4.沿同一条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的物体A、B,运动时相对同一参考点O的距离s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B的运动速度为2m/s
B.物体A的运动速度为1m/s
C.当t=4s时,物体A、B之间的距离为4m
D.物体A、B均做变速运动
答案:C
5.速度分别为v甲、v乙的甲、乙两车在同一段平直公路上分别从距离为s的P、Q两点同时同向运动,经过4s后相遇,它们的“路程一时间”图像如图所示,则()
A.v甲>v乙,s=16mB.v甲>v乙,s=8m
C.v甲答案:D
6.甲、乙两车分别在同一直线上的M、N两点(M、N间距为20m),同时相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图像分别如图(a)和(b)所示。若甲、乙的速度分别为v甲、v乙,经过时间t,甲、乙相距10m。则()
A.v甲C.v甲=v乙,t可能为10秒D.v甲=v乙,t可能为30秒
答案:B
7.汽车在公路上以36km/h的速度匀速直线运动,驾驶员发现前方路口信号灯转为红色,经0.5s反应时间后开始踩刹车,汽车车速v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在0.5s的反应时间内车子前进了5m
B.从开始刹车到停止,车子滑动距离为5m
C.开始刹车后0.5s,车速为5m/s
D.从信号灯转为红色起到汽车完全静止,车子共前进了5m
答案:D
8.如图所示是一辆汽车在10s内的速度图像,由图像可知,从第2s到第4s的过程中,汽车的速度(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汽车在第5s时的速度为m/s;汽车在第5s和第6s这两秒时间里共前进了m。
解:由图像可知,横轴是时间,纵轴是速度,该图像反映的是速度﹣时间图像,从第2s到第4s的过程中,图像是一条斜向上的直线,表明汽车的速度随时间而增大;
由图像可知,当t=5s时,对应的纵坐标v=30m/s;汽车在第5s和第6s的速度都是30m/s,所以汽车在第5s和第6s这两秒前进的距离是:s=vt=30m/s×2s=60m。
故答案为:增大,30,60。
⑧【(实验)测平均速度】
经典例题
例1:明婶测一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的平均速度。
(1)实验原理是________。
(2)在实验中,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________和________,对应的实验器材有________和________。
(3)小车全程是做________运动(选填加速、匀速、减速),则AB段、BC段、AC段的平均速度vAB、vBC、vAC大小关系是________。
(4)下表是实验的数据表格,请把表格填完整
(5)下图中能够准确反应小车运动情况的是________。
(6)斜面的作用是________;实验时,应________斜面的坡度(选填“增大”或“减小”),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
(7)实验中为了测量AB段的平均速度,在B点放置了一金属片,其好处是:________;
(8)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会偏________;若小车还没放开之前就已开始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跟真实值相比偏________。
(9)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
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
(10)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________由静止开始下滑。
(11)明婶在另一组实验中首先测出图中的距离s后,再测出小车从A点滑到C点所需时间t,则测得的平均速度比真实值偏______,理由是________。如果测出小车长为L,那么平均速度的表达式应该是________。
(12)明婶在另一组实验中,记录的数据如下表。
①通过分析上表数据可知:物块通过的路程与________成正比,表达式为:s=________;
②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物块自O点开始计时的5s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为________;
③满足上述路程表达式的运动是一种由静止开始的匀加速运动(即在相同的时间内速度的增加量总是相同的运动),而且表达式中系数是一个恒量,这个恒量在不同情况下是不同的。在上面实验中,你可以通过改变实验装置中的哪个方面因素来增大这个系数?________(只需填一种方法)
(13)明婶利用位置传感器测出小车在不同时刻的速度,绘制出v-t图像,如下图所示。假设斜面足够长,经过5s时的速度为________m/s。小球在斜面运动过程中,经过路程中点时的速度为v1,经过时间中点时的速度为v2,则v1____v2(选填“>”“<”或“=”)
解:
(1)
(2)路程,时间,刻度尺,停表。
(3)加速,vBC>vAC>vAB。
(4)如右表所示。
(5)C。
(6)使小车获得速度;减小,便于测量小车的运动时间。
(7)便于准确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8)小,小。
(9)不正确,因为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或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或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
(10)同一位置。
(11)大,路程测量值偏大,
(12)①时间的平方,0.3m/s2×t2;②7.5m;③将斜面倾角变大。
(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