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湖心亭看雪》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湖心亭看雪》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2 19:38: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导入课文
湖 心 亭 看 雪
张岱
课文介绍
本文选自张岱的《陶庵梦忆》。这是一篇追忆西湖雪夜景色的散文,抒发了作者深挚的湖山隐逸之思。
一、作者简介
张岱,字宗子,号陶庵,明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shàn)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代表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明亡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二、自学自研
1.听录音
2.掌握重点字词
3.全班齐读课文
4.给加点字词释义
5.1名同学示范朗读全文。
1.听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掌握重点字词
拥毳( cuì )雾凇( sōng )
沆砀( hàng )( dàng)
铺毡( zhān)更定(gēng)
余拏(ná)
3.全班齐读课文
4.给加点字词释义(接龙完成)
湖中人鸟声俱绝( )
是日,更定矣( )
上下一白( )
惟长堤一痕( )
与余舟一芥( )
消失


只有
小草,比喻轻微
5.1名同学示范朗读全文。
三、翻译课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明崇祯五年十二月,我正住在西湖边。连续下了三天大雪,西湖中人、鸟、声音都没有了。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有两三粒而已。
这一天,晚上八点了,我划一条小船, 抱着细毛皮衣和火炉,独自往湖心亭看雪。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只见)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下全是白色的。湖上映出出的影子,只有像一条印记的长堤,像一个墨点的湖心亭,和我那像一片芥叶的小船,像米粒一般大小的船中两三个人罢了。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来到湖心亭,看见还有两个人铺着毡子,面对面坐着,一个小书童在温酒 ,酒烧开了。(他们)见到我,喜出望外,说:“湖中怎么可能还有这种人?” 拽着我一起喝酒。我勉强喝下三大杯就告辞。问他们的姓名,他们说是金陵人,现客住这里。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下船时,船夫嘟嘟哝哝地说:“别说相公痴,还有比我们这位相公更痴的人呢。” 
3. 写湖心夜景
其总的印象是( )
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全景
广漠
特写景物是( )
堤亭舟人,痕点芥粒
特写
渺小
探究课文,思考
1.文文末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相公的“痴”(用原文回答)?他“痴”表现在何处?中国古代文人中寄情山水的“痴人”还有不少,请举一例,并简述其“痴行”。
1.更定之时,独往湖心亭看雪。
2.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高雅之趣。
3.示例:陶渊明痴心于山水,向往田园生活。(列举的“痴”人与“痴”行要吻合)
2.作者为什么要选“是日更定”呢?
提示:故意不想见人;
孤独,自己一个人选择的
3.你能找出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吗?并运用想像加以描绘。
景物描写: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看到不俗之景:视觉之美、色彩之美、构图之美
写作手法:
“一点、一直、一面,有色彩,黑白灰的就像中国的山水画。
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从学过的课文中举出用白描写景的语段。
例如:
1、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情感品味
本文的写景、叙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幽远脱俗的人格魅力与孤高自傲,消极避世的情怀。
雪后西湖人鸟声“俱绝”而作者“独往”反映出作者什么“情怀”?
(超凡脱俗 孤芳自赏)
拓展提升
1.谈谈张岱写作本文时的心境是怎么样的?
提示:情不孤独、天人合一、故国之思
2.张岱写此文,是在他晚年,那时明朝已亡,但作者纪年却仍用明朝的纪年法“崇祯五年”,其用意何在?
抒发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表达决不与新统治者合作的高士情怀。
张岱自序: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并背诵。
2.比较阅读 本文与《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