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我是谁?
我来自哪里?
我要去向何方?
第 1 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从石头看历史
什么是“文明”?
材料一:经过探源工程10年的工作,我们对文明形成的标志提出了自己的一套认识,修正了以前有关文明的三个标准,其主要内容是:农业的显著发展,要能够供养足够多的人口;手工业技术显著进步,并且出现了专业化的手工业群体和分工……人口集中,一般是5000人以上规模的城市;强化的等级制度以及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开始形成,最终导致王权出现和早期国家的形成。
——李伟:《寻找中国之始》,载《三联生活周刊》
材料二:在世界范围内,关于文明的定义有上百种之多,具体到社会发展史角度,就是指人类社会何时进入到国家形态。
——恩格斯
生产力、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什么是“国家”?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关, 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
——列宁
一、“疯狂”的原始人——中华文明的曙光
从石头看历史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距今约1万年
距今约170万年
距今约5000年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一)旧、新石器时代
北京人
元谋人
地点:北京周口店
时间: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
地位:北京人遗址是迄今为止所知的世界上内涵最丰富的、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地点:云南元谋
时间:距今约170万年
地位:我国境内已知最古老的直立古人类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距今约170万年 距今约1万年
打制石器 磨制石器
采集、渔猎
建村定居
农耕生活
陶器
迁徙
用火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图》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问题与探究
我国石器时代遗址分布有何特点?文明发展呈现出什么样的趋势?
大江大河流域,分布广泛
分布广泛,朝着多元一体、
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时期 文化遗存 活动区域 文化特点
新石器时代早期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新石器时代晚期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时期 文化遗存 活动区域 文化特点
新石器时代早期 仰韶文化 黄河 中游 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
大汶口文化 黄河 下游 彩绘陶器、黑陶
河姆渡文化 长江 下游 种植水稻;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新石器时代晚期 龙山文化 黄河中下游 “黑陶”,又称“蛋壳陶”
红山文化 辽河 上游 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良渚文化 长江 下游
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姜寨
以血缘为纽带聚居、尚未贫富分化、母系社会
姜寨遗址:中国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以仰韶文化遗存为主的遗址。
位于陕西西安市临潼区临河北岸。发现半坡类型(母系氏族公社)的原始聚落遗迹。距今约6500年。
定居生活
氏族公社
贫富尚未分化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社会生活
磨制石器的应用
——更强大的征服能力
原始农业(南稻北粟)、畜牧业产生
——更稳定的食物供给
陶器的发明与使用
——更宽广的取食范围
人面鱼纹彩绘盆
仰韶文化出土
蛋壳黑陶
龙山文化出土
“人头壶”
仰韶文化出土
阶级划分明显,出现了城市、强制性权力等,说明具备进入文明的条件。
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有些邦国规模比较大,如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页
宫殿
新石器晚期龙山文化——山西襄汾陶寺遗址
陶寺遗址墓葬里有极度奢华的极少数大墓、豪华中型墓及绝大多数几乎一无所有的小墓。居住形式上,国王住在宫殿区内;大贵族居住在宫殿区周围;下层贵族有独立的居住区,位于早期城址的西南部;平民则聚居在远离宫殿区的部位。王级大墓中出土了龙盘、特謦、陶鼓、鼍鼓、漆柷、玉饰法衣等礼仪用品。大墓里随葬成组的精美的玉礼兵器钺、戚、弓、矢等。王权垄断了对于政治和宗教以及宫廷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的手工业。王权也垄断了天文历法。
——摘编自何驽《从陶寺遗址看中国早期国家特征 》,《团结报》,2012 年11 月1 日
二、从部落到国家——文明的萌芽
(一)古史传说时期
1、三皇:神话色彩浓重
2、五帝:事迹较为具体
3、禅让制
禅让制:传说尧、舜、禹时期由各部落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4、万邦时代:
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邦国林立。
二、从部落到国家——文明的形成
约公元前2070年
启继位: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夏王是最高统治者
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夏朝建立
(二)、家国天下开先河 ——夏
公天下→家天下
二里头遗址
史学研究链接:学界对夏朝是否存在看法不一
夏朝不确定的理由主要有:
1.记载夏朝的只是后世文献,可靠性不足;
2.甲骨文没有夏朝的记载;
3.目前没有考古文物能直接证明;
4.学界认识不统一。
二重证据法:把发掘的出土文物(“地下之新材料”)和史书的记载(“纸上之材料”)相互验证。
——(王国维)
三、商和西周——中华文明的发展
三、商和西周
约公元前1600年
商王是最高统治者
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王事、神事、民事、军事职官系统
甲骨文
商朝建立
神权色彩浓厚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礼记》
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
巫、祝、卜、史
商朝
内外服制度
直接控制王畿内地区
间接控制王畿四周地区
“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白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
——《尚书·酒诰》
约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771年
西周建立
(周武王)
西周灭亡
(周幽王)
利簋铭文
商朝建立
1、分封制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
(1)分封的对象:
同姓贵族、异姓功臣和旧贵族
(2)分封的内容:土地及人民
(3)诸侯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
朝觐述职
分封制示意图
1.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2.边远地区得到开发,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
3.促进了不同民族的文化交融
分封制的作用
2、宗法制
天子
天子
天子
天子
诸侯
诸侯
诸侯
大夫
大夫
士
嫡长子
其余诸子
小宗
大宗
大宗
小宗
大宗
小宗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贵族政治)
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示意图
天子
(大宗)嫡长子继位为
(小宗)余子
分封为
天子
诸侯
(大宗)嫡长子继位为
诸侯
(小宗)余子
分封为
卿大夫
(大宗)嫡长子继位为
卿大夫
(小宗)余子分封为
士
特点: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血缘纽带)(家国同构)
生产工具
云南贡山独龙族使用的双尖木耒
骨耜
土地制度 井田制
实质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周天子名义上占有全国的土地和臣民,(土地不能随意买卖)
耕作方式
协田耦耕
(商周和西周时期的耕作方式。 三人一起的耕作方法称为协田,两人一起的耕作方法称为耦耕。)
集体耕作
是分封制的经济基础
北京人
元谋人
河姆渡文化
良渚文化
半坡文化
龙山文化
渔猎采集
群居生活
农业生产
定居生活
私有制产生
阶级分化
(邦国林立)
夏
商
西周
新 石 器 时 代
旧石器时代
世袭制、内外服制、分封制、宗法制
井田制、甲骨文、青铜器
(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手工业——青铜铸造
兽面纹斝(jiǎ),商代早中期青铜器的铸造特色。(温酒器)
父乙觥(gōng),商代晚期中较为独特的作品。现藏上海博物馆。
四羊方尊,商周青铜器中的奇珍。
规模大;技艺高;分工细;种类多
【何尊及铭文中的“中国”】
何尊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的青铜器,内底铸铭文12行122字,提高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宅兹中国”。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次最早的实物见证。
华夏族族群融合
纯粹地理概念
政治、文化认同
青铜鼎盛
土地国有
集体劳作
系统文字
文化认同
①神权色彩
②血缘政治,家国一体(分封制、宗法制);
③权力未高度集中。
早
期
国
家
的
特
征
政治特点
文化特点
经济基础
——井田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