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测量平均速度【2022-2023人教版八上物理同步精优作业】(原卷+解析卷)

文档属性

名称 1.4测量平均速度【2022-2023人教版八上物理同步精优作业】(原卷+解析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9-03 17:18:5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4测量平均速度
一.基础过关
1.暑假,小赵去水上游乐场游玩,从滑道上冲下来的感觉太刺激了,他知道物体从斜面上下滑时的速度怎样变化,于是他利用带有刻度的斜面、小车和电子秒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1)该实验的原理是  v= ;
(2)该实验用到金属挡板,则下列不属于金属挡板的作用是  A ;(单选)
A.使斜面保持一定的角度
B.让小车在一定的位置停下来
C.与小车相碰发出声音,便于测出小车行驶相同路程的时间
(3)实验中,对于如何获取下半程s3的平均速度v3,下列方法最好的是  C ;(单选)
A.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B到C所用的时间t3与路程s3,计算得到v3
B.小车从A点由静止释放,经过B点开始计时,到达C点后测得时间t3,再测量路程s3,计算得到v3
C.不测量,利用已有数据求得t3=t1﹣t2,s3=s1﹣s2,再计算得到v3
(4)实验中全程s1的平均速度v1,上半程s2的平均速度v2,下半程s3的平均速度v3,三者间的大小关系是  v3>v1>v2 ;
(5)下列选项中可准确反映小车运动情况的是  C ;(单选)
(6)若小车释放瞬间立即按下秒表开始计时,但小车在挡板处撞停时,由于测量者不够专注,提前按下秒表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跟真实值相比  偏大 (均填“偏大”或“偏小”)。
【答案】(1)v=;(2)A;(3)C;(4)v3>v1>v2;(5)C;(6)偏大
【解答】解:(1)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v=,根据实验原理可知实验中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因此实验中需要用刻度尺测量小车下滑的路程,用秒表测量小车下滑所用的时间;
(2)在斜面的同一位置放置金属片,小车可以在该位置停下来,且与金属片相碰发出声音便于测量时间,所以不是挡板作用的是:A、使斜面保持一定的角度;
(3)A、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到达B点的速度并不为零,所以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到达C点的时间并不等于下半段的时间,计算得到v3结果不准确,故A错误;
B、可以在B点开始计时,但在运动中开始计时,计时误差比较大,计算结果不准确,故B错误;
C、不测量,利用已有数据求得t3=t1﹣t2,s3=s1﹣s2,再计算得到v3结果比较准确,故C正确;
故选:C。
(4)由于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做加速运动,所以上半段的平均速度最小,下半段的平均速度最大,全程的平均速度居中,即v3>v1>v2;
(5)小车下滑过程中做加速运动,由A、B两图可知,都是匀速直线运动的图象,故A、B错误;
由图C可知,在v﹣t图象上,随着时间的增大,物体的速度增大,做的是加速运动,故C正确;
故选:C。
(6)提前按下停表停止计时,会导致所以测量的时间偏小,根据v=可知,所测得得平均速度会偏大。
故答案为:(1)v=;(2)A;(3)C;(4)v3>v1>v2;(5)C;(6)偏大。
二.能力提升
1.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若路程s1段的平均速度为v1,路程s2段的平均速度为v2,路程s3段的平均速度为v3,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车沿斜面从顶端到底端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B.要测得小车通过路程s3的时间t3,可以使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并开始计时,到达C点时停止计时
C.可以用 计算全程的平均速度
D.要测得小车通过路程s2的时间t2,可以将小车从A点由静止释放并开始计时,车头到达B点时停止计时
【答案】D
【解答】解:A、小车沿斜面从顶端到底端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因此是变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
B、要测得小车通过路程s3的时间t3,若使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并开始计时,到达C点停止计时,则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通过BC的时间,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通过BC段的时间,故B错误;
C、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1=,故C错误;
D、要测得小车通过路程s2的时间t2,必须从顶端静止释放,及时计时,故D正确。
故选:D。
2.如图所示,一个小物体沿光滑斜面由A点上方从静止开始下滑,在它通过的路径AE分成相等的四段,v1、v2分别表示通过AB段、BC段的平均速度,v表示BE段的平均速度,则v1、v2与v的关系是(  )
A.v1<v2<v B.v1=v2<v C.v1=v2>v D.v1<v<v2
【答案】A
【解答】解:
物体从光滑的斜面上下滑,物体运动的越来越快,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越来越短;
由于sAB=sBC,tAB>tBC,由v1=,v2=,所以,v1<v2;故BC错误;
sBE=3sBC,tBE<3tBC,>,则v==>=v2;所以v1<v2<v.故A正确,D错误;
故选:A。
3.关于平均速度,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平均速度就是物体在各处运动速度的平均值
B.在相同路程内,物体运动的时间越少则平均速度越大
C.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间内,平均速度一般不相同
D.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路程内,平均速度有可能相同
【答案】A
【解答】解:A、物体运动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是物体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不是物体在各处运动速度的平均值,故A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B、由平均速度公式v=可知,在相同路程内,物体运动的时间越少则平均速度越大,故B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物体的平均速度取决于物体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间内,平均速度一般不相同,故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物体的平均速度取决于物体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路程内,如果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相等,则平均速度相同,如果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不同,则速度不同,所以在不同路程内,平均速度有可能相同,故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某一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已知它在前一半路程的速度为20m/s,后一半路程的速度为30m/s,那么它在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
A.24m/s B.20m/s C.10m/s D.50m/s
【答案】A
【解答】解:
设总路程为2s,则前、后一半路程均为s1=s2=s,
由v=得:
前一半路程用的时间:
t1==,
后一半路程所用的时间:
t2==,
物体全程时间t总=t1+t2=+,
全程平均速度:
v=====24m/s。
故选:A。
5.一辆汽车在从甲地到乙地的过程中,若前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为20m/s,后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为30m/s,则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
A.10m/s B.20m/s C.25m/s D.50m/s
【答案】C
【解答】解:假设前一半时间为t,则后一半时间也为t,
由v=可知,前一半时间通过的路程s1=v1t1=20m/s×t,
后一半时间通过的路程s2=v2t2=30m/s×t,
则全程的总路程s总=s1+s2=20m/s×t+30m/s×t=50m/s×t,
全程的总时间t总=t1+t2=2t,
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v===25m/s。
故选:C。
6.探究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情况,往往先确定一个时间间隔,再分别测量在每段相同的时间间隔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下图是探究天鹅飞行时的速度,由图可知有关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3~6s时,天鹅飞行75m
B.天鹅通过30m标杆处的速度一定为10m/s
C.0~9s的平均速度是15m/s
D.前6s天鹅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C
【解答】解:A、3~6s时,天鹅飞行的距离为75m﹣30m=45m。故A错误;
B、天鹅通过30m标杆处的平均速度v===10m/s,但在某一时刻的速度不一定为10m/s。故B错误;
C、0~9s的平均速度v′===15m/s。故C正确;
D、前3s和后3s内天鹅运动的时间相同,路程不同,所以前6s天鹅一定做变速直线运动。故D错误。
故选:C。
7.小高上山的速度是1m/s,到山顶后又沿原路返回,速度是1.5m/s,则小高上下山的平均速度是(  )
A.1.5m/s B.1.25m/s C.1m/s D.1.2m/s
【答案】D
【解答】解:设上山和下山的路程均为1,则上山所用的时间为t1=,下山所用的时间为t2=,则上山和下山所用的总时间为t=t1+t2=+;
∴上山和下山的全过程的平均速度:v======1.2m/s。
故选:D。
8.如图所示是小明在实验室中测小球在斜面上的平均速度,小球从斜面滚下,用照相机每隔0.1s拍摄一次,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球相对于桌面是静止的
B.小球从 A 点运动到 C 点用时 0.3s
C.小球从 A 点运动到 C 点通过路程 15cm
D.小球从 A 点运动到 D 点的平均速度为 1m/s
【答案】D
【解答】解:A、小球相对于桌面有位置的变化,故小球是运动的,故A错误;
B、小球从A点运动到C点经过了2个时间间隔,用时2×0.1s=0.2s,故B错误;
C、由图可知,小球从A点运动到C点通过路程18cm,故C错误;
D、AD之间的距离为s=30cm=0.3m,小球运动的时间为t=0.3s,
则整个运动过程平均速度为:v===1m/s,故D正确。
故选:D。
9.物体沿直线运动的路程﹣﹣﹣时间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物体在前2秒内的平均速度和在前8秒内的平均速度分别是(  )
A.5 m/s;5 m/s B.5m/s;6.67 m/s
C.20 m/s;3.33 m/s D.1.67m/s; 5 m/s
【答案】A
【解答】解:由图可知,物体在前2秒内通过的距离为s=10m,则物体在前2秒内的平均速度为:v===5m/s;
由图可知,物体在前8秒内通过的距离为s'=40m,则物体在前8秒内的平均速度为:v'===5m/s,故A正确。
故选:A。
三.填空题(共2小题)
10.蜻蜓点水是指雌蜻蜓将卵直接产入水中。如图所示,是小华观察到的蜻蜓贴着水面沿直线飞行,连续三次“点水”后水面振动的波纹图片(每次点水只形成一个波纹,时间忽略不计),三个波纹刚好内切于坐标原点O.由图片可知:
(1)蜻蜓的飞行方向是沿y轴 负方向 ,其平均速度 等于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水波的传播速度。
(2)小华测得蜻蜓由第一次点水到第三次点水历时2s,则蜻蜓飞行的平均速度为 4.5  m/s。
【答案】4.5
【解答】解:(1)因为三个水波的圆心在y轴上,而且沿y轴负方向水波半径越来越小,所以蜻蜓应沿y轴负方向飞行;
根据三个水波内切,即蜻蜓点水时先点水的水波恰好传到后点水的位置,所以蜻蜓的飞行速度等于水波的传播速度;
故答案为:负方向、等于。
(2)蜻蜓三次点水的坐标依次为:(0,10m)、(0,3m)、(0,1m),
蜻蜓由第一次点水到第三次点水飞行的路程s=10m﹣1m=9m,时间t=2s,
飞行的平均速度v===4.5m/s;
故答案为:4.5。
11.如图是一位摄影爱好者用频闪摄影技术拍摄的一张照片,清晰地记录了网球被击出后某一段的运动轨迹,已知此次摄影的闪光频率
(每秒钟得到影像的次数)为100赫兹,网球的直径约为6cm。现将一条刻度尺放在照片上来估测网球的运动速度。由图可知,网球从A位置运动到B位置所用的时间是 0.04 s,网球在AB段运动的平均速度约为 20 m/s。
【答案】0.04;20
【解答】解:
根据题意可得,网球从A位置运动到B位置所用的时间:t=s=0.04s,
由图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照片中一个网球占据刻度尺的3个小格,即照片中网球的直径为0.30cm,
照片中网球从A位置运动到B位置通过的路程为4.00cm,
已知网球的实际直径约为6cm,设网球实际通过的路程为s,
由比例关系可得:=,
解得s=80.00cm=0.8m,
则网球在AB段运动的平均速度:v===20m/s。
故答案为:0.04;20。
12.光电门是物理实验中用来测量时间的一种常用设备。如图甲所示,S是光源,K是光接收器,当有不透明物体通过光电门时,物体会遮住光源,接收器K接收不到光信号,计时器便开始计时,当物体通过后,接收器K重新接收光信号,计时结束,即可记录物体通过光电门所用的时间。如图乙所示,某同学用光电门测量小车沿斜面向下运动的速度,小车上安装有遮光板,A、B是安装在斜面上不同位置的两个光电门。
(1)若小车上的遮光板宽度为d,小车通过光电门时,计时器记录的时间为t,则小车通过光电门的速度v=
  。
(2)若已知遮光板宽度d=1.2cm,让小车从斜面顶端以一定的初速度开始沿斜面向下运动,两光电门计时器记录的时间分别为tA=0.02s、tB=0.006s,则小车通过A、B两位置的速度分别为vA= 0.6 m/s、vB= 2 m/s。
(3)由实验可知:小车沿斜面向下做  加速 (选填“匀速”、“加速”或“减速”)运动。
【答案】(1);(2)0.6;2;(3)加速
【解答】解:(1)小车通过光电门的速度就是小车通过光电门时的平均速度,即v=;
(2)已知d=1.2cm=0.012m,则vA===0.6m/s,vB===2m/s;
(3)小车沿斜面下滑,根据(2)可知vB>vA,所以小车沿斜面向下做加速运动。
故答案为:(1);(2)0.6;2;(3)加速。
四.计算题(共1小题)
13.一名同学骑自行车从家路过书店到学校上学,家到书店的路程为1800m,书店到学校的路程为3600m;当他从家出发到书店用时5min,在书店等同学用了1min,然后二人一起又经过了12min到达学校。求:
(1)骑车从家到达书店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这位同学从家出发到学校的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大?
【答案】(1)骑车从家到达书店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6m/s。
(2)这位同学从家出发到学校的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5m/s。
【解答】解:(1)家到书店的时间t1=5min=300s,
平均速度v1===6m/s;
(2)从家到学校的路程s=1800m+3600m=5400m,
运动时间t=5min+1min+12min=300s+60s+720s=1080s,
平均速度v===5m/s。
答:(1)骑车从家到达书店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6m/s。
(2)这位同学从家出发到学校的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5m/s。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4测量平均速度
一.基础过关
1.暑假,小赵去水上游乐场游玩,从滑道上冲下来的感觉太刺激了,他知道物体从斜面上下滑时的速度怎样变化,于是他利用带有刻度的斜面、小车和电子秒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1)该实验的原理是    ;
(2)该实验用到金属挡板,则下列不属于金属挡板的作用是    ;(单选)
A.使斜面保持一定的角度
B.让小车在一定的位置停下来
C.与小车相碰发出声音,便于测出小车行驶相同路程的时间
(3)实验中,对于如何获取下半程s3的平均速度v3,下列方法最好的是    ;(单选)
A.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B到C所用的时间t3与路程s3,计算得到v3
B.小车从A点由静止释放,经过B点开始计时,到达C点后测得时间t3,再测量路程s3,计算得到v3
C.不测量,利用已有数据求得t3=t1﹣t2,s3=s1﹣s2,再计算得到v3
(4)实验中全程s1的平均速度v1,上半程s2的平均速度v2,下半程s3的平均速度v3,三者间的大小关系是    ;
(5)下列选项中可准确反映小车运动情况的是    ;(单选)
(6)若小车释放瞬间立即按下秒表开始计时,但小车在挡板处撞停时,由于测量者不够专注,提前按下秒表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跟真实值相比    (均填“偏大”或“偏小”)。
二.能力提升
1.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若路程s1段的平均速度为v1,路程s2段的平均速度为v2,路程s3段的平均速度为v3,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车沿斜面从顶端到底端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B.要测得小车通过路程s3的时间t3,可以使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并开始计时,到达C点时停止计时
C.可以用 计算全程的平均速度
D.要测得小车通过路程s2的时间t2,可以将小车从A点由静止释放并开始计时,车头到达B点时停止计时
2.如图所示,一个小物体沿光滑斜面由A点上方从静止开始下滑,在它通过的路径AE分成相等的四段,v1、v2分别表示通过AB段、BC段的平均速度,v表示BE段的平均速度,则v1、v2与v的关系是(  )
A.v1<v2<v B.v1=v2<v C.v1=v2>v D.v1<v<v2
3.关于平均速度,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平均速度就是物体在各处运动速度的平均值
B.在相同路程内,物体运动的时间越少则平均速度越大
C.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间内,平均速度一般不相同
D.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路程内,平均速度有可能相同
4.某一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已知它在前一半路程的速度为20m/s,后一半路程的速度为30m/s,那么它在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
A.24m/s B.20m/s C.10m/s D.50m/s
5.一辆汽车在从甲地到乙地的过程中,若前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为20m/s,后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为30m/s,则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
A.10m/s B.20m/s C.25m/s D.50m/s
6.探究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情况,往往先确定一个时间间隔,再分别测量在每段相同的时间间隔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下图是探究天鹅飞行时的速度,由图可知有关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3~6s时,天鹅飞行75m
B.天鹅通过30m标杆处的速度一定为10m/s
C.0~9s的平均速度是15m/s
D.前6s天鹅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
7.小高上山的速度是1m/s,到山顶后又沿原路返回,速度是1.5m/s,则小高上下山的平均速度是(  )
A.1.5m/s B.1.25m/s C.1m/s D.1.2m/s
8.如图所示是小明在实验室中测小球在斜面上的平均速度,小球从斜面滚下,用照相机每隔0.1s拍摄一次,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球相对于桌面是静止的
B.小球从 A 点运动到 C 点用时 0.3s
C.小球从 A 点运动到 C 点通过路程 15cm
D.小球从 A 点运动到 D 点的平均速度为 1m/s
9.物体沿直线运动的路程﹣﹣﹣时间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物体在前2秒内的平均速度和在前8秒内的平均速度分别是(  )
A.5 m/s;5 m/s B.5m/s;6.67 m/s
C.20 m/s;3.33 m/s D.1.67m/s; 5 m/s
三.填空题(共2小题)
10.蜻蜓点水是指雌蜻蜓将卵直接产入水中。如图所示,是小华观察到的蜻蜓贴着水面沿直线飞行,连续三次“点水”后水面振动的波纹图片(每次点水只形成一个波纹,时间忽略不计),三个波纹刚好内切于坐标原点O.由图片可知:
(1)蜻蜓的飞行方向是沿y轴   ,其平均速度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水波的传播速度。
(2)小华测得蜻蜓由第一次点水到第三次点水历时2s,则蜻蜓飞行的平均速度为    m/s。
11.如图是一位摄影爱好者用频闪摄影技术拍摄的一张照片,清晰地记录了网球被击出后某一段的运动轨迹,已知此次摄影的闪光频率
(每秒钟得到影像的次数)为100赫兹,网球的直径约为6cm。现将一条刻度尺放在照片上来估测网球的运动速度。由图可知,网球从A位置运动到B位置所用的时间是   s,网球在AB段运动的平均速度约为   m/s。
12.光电门是物理实验中用来测量时间的一种常用设备。如图甲所示,S是光源,K是光接收器,当有不透明物体通过光电门时,物体会遮住光源,接收器K接收不到光信号,计时器便开始计时,当物体通过后,接收器K重新接收光信号,计时结束,即可记录物体通过光电门所用的时间。如图乙所示,某同学用光电门测量小车沿斜面向下运动的速度,小车上安装有遮光板,A、B是安装在斜面上不同位置的两个光电门。
(1)若小车上的遮光板宽度为d,小车通过光电门时,计时器记录的时间为t,则小车通过光电门的速度v=
  。
(2)若已知遮光板宽度d=1.2cm,让小车从斜面顶端以一定的初速度开始沿斜面向下运动,两光电门计时器记录的时间分别为tA=0.02s、tB=0.006s,则小车通过A、B两位置的速度分别为vA= 0.6 m/s、vB= 2 m/s。
(3)由实验可知:小车沿斜面向下做  加速 (选填“匀速”、“加速”或“减速”)运动。
四.计算题(共1小题)
13.一名同学骑自行车从家路过书店到学校上学,家到书店的路程为1800m,书店到学校的路程为3600m;当他从家出发到书店用时5min,在书店等同学用了1min,然后二人一起又经过了12min到达学校。求:
(1)骑车从家到达书店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这位同学从家出发到学校的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