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 新文化运动
1.(2022·江西南昌·八年级期末)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 )
A.《每周评论》 B.《新青年》
C.《中外纪闻》 D.《民报》
2.(2022·江西上饶·八年级期末)“八荣八耻”中提倡“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追溯历史,曾经倡导“提倡科学,反对愚昧”的是( )
A.洋务运动 B.维新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3.(2022·江西南昌·八年级期末)1920年2月,王兰等三名裹着小脚的女子以旁听生身份进入北京大学学习,随后又有六名女生入学。女性能进入国立大学学习主要得益于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4.(2022·江西·南昌市第十九中学八年级期末)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提出过不同的主张,也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下表中所列人物的共同诉求是( )
人物 言 论
李鸿章 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梁启超 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陈独秀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向西方学习,实行民主政治
C.发展军事自强求富 D.实现近代化,挽救民族危机
5.(2022·江西赣州·八年级期末)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如果你想更多地了解当时的情况,下列刊物中你首先应该查阅的是
A.
B.
C.
D.
6.(2022·江西赣州·八年级期末)陈独秀说:“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洁、旧理论、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李大钊也提出“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这些主张都
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B.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C.揭露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D.根除了儒家思想的社会影响
7.(2022·江西吉安·八年级期末)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三年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体之痛苦。自经此次实验……珍爱共和之心,因以勃发。”陈独秀“此次实验”的矛头直指( )
A.军阀混战 B.民主共和 C.君主立宪 D.专制政体
8.(2022·江西吉安·八年级期末)杜威《中国的新文化》一文中,大力宣扬“新文化运动为中国未来的希望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基础,也试图让中国人相信需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那么政治、经济、军事、技术等的改革也将随之水到渠成。”这里最为坚实的基础指的是
A.辛亥革命弘扬了民主和科学 B.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C.为辛亥革命奠定思想基础 D.新文化运动宣传了马克思主义思想
9.(2022·江西吉安·八年级期末)右图为近代某一期杂志的目录(局部)据此判断本期杂志的主要内容是
A.宣传西方民主共和思想 B.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
C.提倡通俗平易的新文学 D.抨击近代维新变法思想
10.(2022·江西宜春·八年级期末)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大炮带给中国社会的耻辱和创伤毕竟太深了。因此,痛定思痛之后,庙堂的众人的策论已多见“制敌在乎自强,自强必先练兵。比者抚局虽成,而国威未振,宜亟图振兴,使彼顺则可以相安,逆则可以有备”。自强以图御侮开始成为自觉意识,这是 第二次鸦片战争刺激的结果。
——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
——摘编自孙燕京 《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材料三 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 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材料四 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倡言学习西方,主张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实现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并为此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了“亟图振兴”,“自强以图御侮”,清政府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该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列强的侵略给近代中国带来哪些变化?(不得照抄原文)
(3)根据材料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材料四中为“转变思想,更新观念”,1915年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运动中所标举的两大口号是什么?
11.(2022·江西赣州·八年级期末)近代化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其探索充满艰辛,但艰辛孕育了新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这场洋务运动还是给中国的窗户开了一条缝,风的确是吹进来了,也奠定了中国工业的一个初步基础,让中国人看到了什么是西方工业。洋务派官员可能尚未意识到工业化的重要性,但是他们的实际行动却促使中国逐步走上工业化的道路。
——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根据材料一归纳洋务运动的作用。
材料二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中间实际上就不断有人做各种各样的西方梦:梦想有西方的坚船利炮,梦想有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有西方的民主制度,梦想有一种全面的西方式的现代化。
——何怀宏《中西文化的相遇与冲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实现“西方的民主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了一场什么运动?并列举这一运动的一位代表人物。
材料三 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
(3)材料三中辛亥革命“将树砍断了”意味着中国哪一制度结束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材料四 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
——《文明论概略》
(4)材料四中“变革人心”对应的是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中哪一重大历史事件?该事件高举的两面大旗指的是什么?
12.(2022·江西赣州·八年级期末)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指出与材料一两幅图片相关的历史事件?归纳该历史事件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材料二 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摘编自《清定立宪开国会折》
(2)材料二反映了一场什么运动?这场运动在思想上具有怎样深远的意义?
材料三 ……洋人因为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识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摘自陈独秀《青年杂志》1卷1号1919年9月15日
(3)材料三中“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什么?由陈独秀等人掀起的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4)综合以上材料,归纳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征?
13.(2022·江西赣州·八年级期末)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反侵略史,也是一部追求近代化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勇开先河】
材料一 19世纪四五十年代从“师夷长技”思想到“采西学”“制洋器”为学习西方的发端,而学习西方“器物文明”的实践触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封闭僵化模式。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学习西方‘器物文明’的实践”是指什么运动?该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如何?
材料二 张元济写诗赞誉道:“南洲讲学新开派,万木森森一草堂。谁识书生能报国,晚清人物数康梁。”
——广东教育出版社《经典广东》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康梁”分别是谁。他们发起了什么运动?
【不懈探索】
材料三 在辞去临时大总统时,孙中山认为,中国发展的政治障碍已经扫除,三民主义中的两个主义已经实现,接下来……最切实的举措,就是发展实业。孙中山把实业建设的重点放在交通运输业上,尤其是铁路建设方面。
(3)依据材料三回答,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中尚未实现的是什么主义?
材料四 就在封建文化穷途末路的时刻,“德先生”和“赛先生”出现了,中国思想历史发展从此拐了一个弯,有了一个崭新的开始。
(4)材料四中“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什么?材料四反映的是什么运动?
【感悟历史】
材料五 梁启超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5)根据材料五,指出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你认为我们对待西方文化应持怎样的态度?
14.(2022·江西吉安·八年级期末)近代以来,有识之士为实现强国之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门原函》
材料二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入主总之,立定宪法同受治焉。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干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摘自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三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这三样有希望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完善国家。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
材料四 “西洋人国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教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艺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敬告青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李鸿章和康有为在探索近代中国富强之路的主张上有何不同?
(2)材料三中的“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孙中山心目中“至完善的国家”是什么性质的国家?
(3)材料四中提到的的这“两位先生”分别是指什么?
(4)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陈独秀等人的探索都体现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四则材料归纳中国近代化的特点。
参考答案:
1.B
【解析】 通过所学知识,我们知道: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这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中外纪闻》宣传的是维新变法思想,《民报》宣传的是辛亥革命的思想,《每周评论》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所以答案是B。
2.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15,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新文化运动的号角,当时的撰稿人有胡适、李大钊、鲁迅等,他们热情宣传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猛烈抨击中国传统的旧道德和旧文化,高举“民主”、“科学”两面旗帜,反对专制、愚昧,因此D项正确;洋务运动的口号是“自强”和“求富”,A项错误;维新运动追求君主立宪,B项错误;辛亥革命追求民主共和,C项错误。故选D项。
3.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提倡男女平等,个性解放,大学是否应该开放女禁,成为当时社会普遍将关注的问题。蔡元培、胡适等人都赞成大学开放女禁,很多女性也积极争取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1920年春,北京大学首次招收9名女生入学旁听,开创了男女同校的先例。这种现象出现的背景事件是新文化运动。因此D正确,ABC排除。故选D。
4.D
【解析】 材料中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奉行“中体西用”思想;郑观应是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主张君主立宪制;梁启超先赞成君主立宪后赞成民主共和;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主张在思想领域掀起一场革命。四位人物不论派别,目的都是为了开启中国的近代化,从而救亡图存,挽救中国的民族危机,故D项正确;“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指推翻清朝专制统治,重新建立文明的中国。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项;洋务运动不主张实行民主政治,故排除B项;此项仅是洋务运动的主张,故排除C项。故选D项。
5.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掀起了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所以如果想更多地了解当时新文化运动的情况,该首选查阅的刊物是《新青年》,D项符合题意;AC项与戊戌变法有关,B项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6.A
【解析】 依据题干“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和“孔子是历代专制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之护符。”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前期宣传民主科学,反对孔教思想,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反对旧艺术、旧宗教,由此可知,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7.D
【解析】 根据题干“三年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体之痛苦。自经此次实验……珍爱共和之心,因以勃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产阶级共和体制已确立三年,时间上应该是1915年。1915年,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此次实验”是指新文化运动。因为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企图复辟帝制,在文化领域又推行尊孔复古,遭到国人的普遍唾弃,故新文化运动的矛头直指专制政体,D正确;新文化运势兴起时,军阀混战还没开始,排除A;根据材料“自经此次实验……珍爱共和之心,因以勃发。”可知,矛头指的不是民主共和,排除B;戊戌变法的目的是建立君主立宪,但结果失败了,排除C。故选D。
8.B
【解析】 根据材料“……也试图让中国人相信需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那么政治、经济、军事、技术等的改革也将随之水到渠成”可知体现的是新文化运动度促进人们思想解放的重要性,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思想,有利于社会转型,B项正确;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晚于辛亥革命,“为辛亥革命奠定思想基础”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排除D项。故选B项。
9.A
【解析】 根据杂志目录“《敬告青年》”结合所学知识,陈独秀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法兰西人与近代文明》”宣扬了民主、科学思想。“《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可知宣扬的共和思想。综上所述可判断本期杂志的主要内容是宣传西方民主共和思想,A正确;题干杂志目录没有涉及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提倡通俗平易的新文学、评级近代维新变法思想的内容,排除BCD。故选A。
10.(1)运动:洋务运动;
地位: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或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2)变化:人们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
(3)变化:从一直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到不断重建文化自信;
原因:外国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的加深。
(4)运动:新文化运动;
口号:民主、科学。
【解析】 (1)根据材料“亟图振兴……自强以图御侮”及所学知识可知,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清政府掀起了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或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2)根据材料“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可得出人们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
(3)根据材料“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可得出从一直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到不断重建文化自信。
根据材料“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及所学知识可知,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伴随着列强的进一步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民族危机导致文化危机严重。
(4)根据材料“先进的中国人倡言学习西方,主张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实现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及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一场学习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新文化运动。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
11.(1)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引进了西方的先进生产方式,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2)戊戌变法;康有为,梁启超。
(3)君主专制制度;三民主义。
(4)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
【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根据材料一的“风的确是吹进来了,也奠定了中国工业的一个初步基础,让中国人看到了什么是西方工业。洋务派官员可能尚未意识到工业化的重要性,但是他们的实际行动却促使中国逐步走上工业化的道路。”可以归纳洋务运动的作用是:引进了西方的先进生产方式,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实现“西方的民主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康有为、梁启超等都是发动戊戌变法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
(3)材料三中辛亥革命“将树砍断了”意味着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4)依据材料四的“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中“变革人心”对应的是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中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面大旗是民主与科学。
12.(1)事件:洋务运动; 地位: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2)运动:戊戌变法;
意义: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3)民主、科学;性质:是我国历史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4)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分析】(1)
仔细观察图片“江南制造总局制炮厂、轮船招商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材料一两幅图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2)
据材料“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反映了康有为等人“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为此他们掀起了戊戌变法;1895年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联合1300多名应试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历史上称之为“公车上书”,这次上书没有达到目的,但康有为、梁启超等为挽救民族危亡掀起的维新变法运动就此拉开了序幕。戊戌变法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戊戌变法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3)
据材料“西洋人因为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识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民主、科学;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和鲁迅等,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掀起新文化运动,向尊孔复古的封建逆流展开猛烈的进攻,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后期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国的先进分子不约而同地把眼光从西方转向俄国,宣传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4)
综合以上材料可知,中国近代化探索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其代表人物有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运动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第二阶段主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为此,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戊戌变法,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发动了辛亥革命。第三阶段主要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以陈独秀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中国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呈现出的特征是: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13.(1)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2)康有为和梁启超;戊戌变法。
(3)民生主义。
(4)民主和科学;新文化运动。
(5)从学习西方的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解析】 (1)前一问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学习西方器物文明’的实践”是指地主阶级洋务派19世纪60至90年代掀起的洋务运动;后一问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梁”指发动康有为和梁启超,他们共同发起了戊戌变法。
(3)据材料三可知,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中已经实现了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没有实现的是民生主义。
(4)前一问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民主和科学;后一问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发起了新文化运动,与尊孔复古的封建逆流进行斗争。
(5)前一问据材料五可知,中国近代化探索从学习西方的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后一问我们对待西方文化即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点睛】整合记忆中国近代化探索四大运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第一问根据关键信息“学习西方‘器物文明’的实践”可知指的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探索近代化的开端。第二问指向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开端——康有为、梁启超领导发起的戊戌变法。第三问考查辛亥革命,解答关键是正确解读材料,对应三民主义,从而做出判断:民生主义尚未实现。第四问指向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中的思想文化层面——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与尊孔复古的封建逆流进行斗争。第五问通过近代化探索过程归纳其特点,即从学习西方的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而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不能向新文化运动领导人那样全盘接受,而对中国传统文化全盘否定,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我所用。
14.(1)李鸿章主张学习西方技术;康有为主张变法,学习西方制度
(2)三民主义;资产阶级性质的。
(3)民主与科学
(4)由学习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由表及里,层层递进。
【解析】(1)
根据“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得出李鸿章主张学习西方技术;根据“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入主总之,立定宪法同受治焉。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得出康有为主张变法,学习西方制度
(2)
根据“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可得出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结合所学,他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共和国。
(3)
根据“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可得出是新文化运动中的民主与科学。
(4)
根据材料的内容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反映出中国学习西方的历史,呈现出的特点主要是由学习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由表及里,层层递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