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7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1.(2022·江西吉安·八年级期末)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挽救了党和红军,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会议是
A.中共“一大” 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2.(2022·江西赣州·八年级期末)“其伟大的历史意义,不仅表现在它实现了中国革命大本营从南方到北方的战略大转移,而且表现在它为实现中国革命由国内战争到抗日民族战争的伟大转变奠定了重要的前提和基础。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红军长征 D.西安事变
3.(2022·江西上饶·八年级期末)成为毛泽东诗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创作背景的史实是( )
A.井冈山会师 B.红军长征 C.百团大战 D.南京解放
4.(2022·江西赣州·八年级期末)哈里森·李尔兹伯曾说:“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危在旦夕的战斗。”这里的“行军”
A.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B.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C.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D.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5.(2022·江西赣州·八年级期末)有人将长征喻为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大棋局,收官之时,毛泽东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盘赢得胜利的新棋局。“新棋局”中的一步好棋是
A.胜利召开遵义会议 B.避敌主力进军贵州
C.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D.取得了台儿庄大捷
6.(2022·江西南昌·八年级期末)中国工农红军的伟大长征被誉为“地球上的红飘带”。其精神本质是
A.为人民谋幸福 B.进行战略转移
C.坚持北上抗日 D.挽救中国革命
7.(2022·江西抚州·八年级期末)下图以“转”字串起中国革命的某一段历史,这段历史是指( )
A.国民大革命 B.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C.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8.(2022·江西·上高中学八年级期末)关于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会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八七会议: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B.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
C.遵义会议: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D.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9.(2022·江西·上高中学八年级期末)“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国情制定适合革命的方针政策,领导中国人民走向胜利。表中内容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表:中国共产党部分重要会议决议
① 党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② 纠正“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③ 确立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④ 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④③ D.④②③①
10.(2022·江西·南昌市第十九中学八年级期末)红军在漫漫长征路上,经历了湍急的河流、高耸的雪山、危机四伏的草地和各种难以预料的恶劣天气,以及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但是,这些困难都没有阻止红军战士前进的脚步。在长征过程中,红军战士展现出来的长征精神是( )
①革命英雄主义精神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③民主主义精神④革命理想主义精神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1.(2022·江西·南昌市第十九中学八年级期末)“有这么多军事领导人出席会议,这本身就极大地支持了毛泽东对博古、李德的错误军事战略进行批判。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成为中共党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次会议是( )
A.八七会议 B.古田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五大
12.(2022·江西·南昌市第十九中学八年级期末)在“重走长征路”的活动课上,学生再现历史场景时不应该出现的是:( )
A.强渡大渡河 B.四渡赤水河 C.过雪山草地 D.井冈山会师
13.(2022·江西吉安·八年级期末)如图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的部分课题目录,其内容对应的历史时期是
第13课五四运动 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 15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
A.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B.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C.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时期 D.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期
14.(2022·江西赣州·八年级期末)为了弘扬长征精神,某校学生编排课本剧《红军不怕远征难》。下列可入选的台词或剧情是
甲:长征,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乙: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爬雪山、过草地,挥师北上
丙:叶挺独立团攻克汀泗桥、贺胜桥,直逼武昌城
丁: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A.甲、乙 B.甲、丙 C.乙、丁 D.丙、丁
15.(2022·江西·上高中学八年级期末)“毛泽东从欧洲借来的不是机器、宗教…而是共产主义。他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中国,起死回生。”下列不能体现毛泽东“灵活性”的是
A.转战陕北 B.第五次反“围剿” C.四渡赤水 D.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6.(2022·江西赣州·八年级期末)在新中国作家魏巍的笔下,它是“地球的红飘带”;在美国作家素尔兹·伯里的笔下,它是“前所未有”的事;在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笔下,它是惊心动魄的史诗。它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它”是
A.北伐战争 B.长征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17.(2022·江西抚州·八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在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期的近代化探索历程中,有人将先进的中国人展开的一场救亡图存运动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慢治”、“猛药重治”、“开颅洗脑”。
材料三 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而是考验中国红军男女战士的意志、勇气和力量的人类伟大史诗,也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长的退……
(1)请为材料一这段历史发展制定一个主题?指出②处相对应的重大历史事件
(2)材料二中的“开颅洗脑”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该事件有什么意义?
(3)材料三所说的“行军”是指什么?这次行军中体现出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18.(2022·江西上饶·八年级期末)阅读毛泽东的诗《七律·长征》,回答问题。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长征”一词有着深刻的内涵。说它“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征”有“征途”“征服”等意义,如红军长征过程中征服了诸多困难,请问哪两个军事行动最能说明中央红军征服了恶劣的自然环境
(2)诗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反映出哪些具体的事件
(3)你认为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4)从整个革命历程来看,长征只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走过的一小段历程。请问,这一小段历程折射出中国革命历程的什么特点
19.(2022·江西南昌·八年级期末)材料一:(下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材料二: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现在不少人受长征精神的鼓舞,重走长征路。小红同学利用暑假参加该项活动,并在回校后作了报告。她首先从(__________)出发开始长征,由于时间有限,接着她重点考察了1935年1月(__________)会址,三军会师地点(__________)。
(2)材料二诗歌的作者是__________诗中“红军”因为__________失败而“远征”。
(3)材料二中提到了红军远征过程中的哪些重大军事行动?(至少举出两项)
(4)长征是一个壮举,它以红军的胜利、敌人的失败而告终。从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中,你能归纳出长征胜利的原因吗?
(5)红军战士在长征过程中所体现的精神,被人们称长征精神。结合你的学习生活和今天和平建设时期需求,谈谈学习这种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20.(2022·江西赣州·八年级期末)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追求民族解放不懈奋斗的历史。八年级(2)班开展以“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历程”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完成下列问题。
【开天辟地的诗篇】
“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蒙访旧踪。”
——1964年4月5日董必武同志题诗
(1)诗中“画舫”因为召开了哪一次重要会议而闻名天下?这次会议的召开有何历史意义?
【星火燎原的雕塑】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A、B两座雕塑所承载的历史事件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分别有何突出的地位?
【战略转移的路线】
(3)路线图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党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中国共产党在路线图中的C处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次会议的历史意义。
(4)通过以上探究,你能得出哪些感悟与认识?
21.(2022·江西赣州·八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共合作,实际上是把中国共产党拴在国民党身上,使中国共产党处于名义上是自己的一个伙伴而实际上是一个比自己强大的阶级敌人的支配之下,最后成为牺牲品。
——海尔莫·格鲁勃
材料二 中国迫切需要一个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这个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才能完成……帝国主义和国内买办豪绅阶级支持着的各派新旧军阀,从民国元年以来,相互间进行着继续不断的战争,这是半殖民地中国的特征之一……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能够在四周白色政权包围的中间发生和坚持下来……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便决然不能造成割据局面。
——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材料三 虽然不可能在这一次会议上解决所有问题,但会议前后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由教条主义占主导逐渐变为实事求是占主导,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党的历史也充分表明:实事求是地判断形势、确定任务,我们的事业就能取得巨大进步;否则,不尊重客观实际,不尊重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就可能造成失误或是失败。
——金冲及《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的道路抉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大革命失败后中共是如何纠正国民革命时期犯的错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毛泽东的主要观点,哪一历史事件体现了这一观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会议的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成熟的原因。
参考答案:
1.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挽救了党和红军,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故C正确。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故排除A项。八七会议是土地革命开始的标志,故排除B项。中共七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召开的最重要的会议。故排除D项。故选C。
【点睛】找准本题的限定词语。限定词语是“挽救了党和红军,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2.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它实现了中国革命大本营从南方到北方的战略大转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指的是红军长征。红军长征是国内战争时期实现了中国革命的战略大转移,保存了革命的基干力量,为之后的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选项C符合题意;北伐战争是1926年国共第一个合作时期针对北洋军阀政府进行的战役,排除A;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排除B;西安事变是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逼蒋抗日的事变,排除D。故选C。
3.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935年10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的红军胜利会师,所以毛泽东写下了《七律长征》这首诗,表达了红军胜利会师的喜悦心情。由此可知,成为毛泽东诗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创作背景的史实是红军长征,B项正确;井冈山会师是在1928年,与题干信息“更喜岷山千里雪”不符,排除A项;百团大战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1940年,排除C项;南京解放发生在1949年4月23日,标志着国民党政权的垮台,排除D项。故选B项。
4.A
【解析】根据材料“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可知,这里描述的是长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征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A项正确;长征之前就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排除B项;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排除C项;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于国共合作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5.A
【解析】1935年,在长征途中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纠正了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故选A;避敌主力进军贵州,无法体现“毛泽东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盘赢得胜利的新棋局”,排除B;西安事变发生于1936年12月12日,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1938年国民党取得台儿庄大捷,排除D。
6.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长征精神有着异常丰富的内涵,包括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坚持实事求是,独立自立地解决问题,高扬革命理想主义,坚守自强不息精神,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等内容.在长征过程中锻造出的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乃至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党之魂,军之魂,民族之魂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坚定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长征精神的本质就是让劳苦大众摆脱剥削和压迫,求生存获解放,故A符合题意;BCD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所以本题应选A。
7.B
【解析】根据“1934—1936年”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一阶段是长征时期。1934年中央红军开始进行战略战役,1935年召开遵义会议,这次会议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936年长征的胜利结束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故选B;综上所述可知ACD都与长征无关,排除。
8.C
【解析】依据题干“说法不正确的”,结合课本所学可知,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C项符合题意;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排除A项;1929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召开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排除B项;1922年中共二大,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排除D项;故选择C。
9.B
【解析】据所学知识,“党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是1921年召开中共一大的内容;“纠正“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是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的内容;“确立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是1927年召开的八七会议的内容;“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是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因此中国共产党重要会议顺序是①③②④,B项正确,ACD项错误。故选B项。
10.C
【解析】根据“红军在漫漫长征路上,经历了湍急的河流、高耸的雪山、危机四伏的草地和各种难以预料的恶劣天气,以及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可得出,红军在长征途中展现出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理想主义精神,使长征最终取得胜利,①②④C项正确;长征途中与“民主主义精神”无关,③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11.C
【解析】根据“这本身就极大地支持了毛泽东对博古、李德的错误军事战略进行批判”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次会议是遵义会议,这是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C项正确;八七会议、古田会议和中共五大上没有批判博古、李德的错误的军事战略,排除ABD项。故选C项。
12.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8年4月,朱德、陈毅与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而长征是从1934年开始的,因此“重走长征路”的活动课上不应该出现的是“会师进冈山”,选项D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1933年10月,由于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战略转移。1935年遵义会议后,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巧渡金沙江,红军跳出敌人包围圈。接着,红军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历尽千难万险,最终取得胜利。故ABC符合事实,但与设问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13.B
【解析】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共产党诞生、国共合作、北伐战争、井区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和长征都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14.C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间,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由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会合后组成)、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开始长征,经历了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最后到达陕北,取得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乙、丁符合题意,而甲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丙发生在北伐战争中,故选C。
15.B
【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五次反“围剿”不是毛泽东领导的,是由博古等人领导,给中共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B符合题意,故选B;转战陕北体现了灵活的根据实际情况的指挥方针,A不合题意,排除;四渡赤水跳出敌人包围圈,C不合题意,排除;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开创了一条中国民主革命的新道路。D不合题意,排除。综上故选B
【点睛】毛泽东“灵活性”是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能够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地指导中国革命与建设。
16.B
【解析】题干里的“地球的红飘带、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等关键语句告诉我们,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红军长征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34年10月,党中央率领红军队伍,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红军长征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故选B。
17.(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②遵义会议
(2)新文化运动;它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3)红军长征;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精神;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
根据材料“1919年--1949年”并结合所学得出这段历史发展的主题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根据材料“1935年”得出②处相对应的重大历史事件是遵义会议。
(2)
根据材料“在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期的近代化探索历程中,有人将先进的中国人展开的一场救亡图存运动比喻成‘开颅洗脑’”得出“开颅洗脑”指的是新文化运动;结合所学新文化运动的作用得出它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3)
根据材料“考验中国红军男女战士的意志、勇气和力量的人类伟大史诗,也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长”得出“行军”是指红军长征;结合所学长征的历程得出这次行军中的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精神;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18.(1)路途遥远;翻过雪山、通过草地。
(2)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雪山。
(3)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和不怕牺牲的精神、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得到了群众的支持等。
(4)道路曲折,充满艰辛等
【分析】(1)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红军长征经过11个省,大半个中国,行程长,路途遥远,因此,说它“长”的主要原因是路途遥远;依据红军长征路线(红一方面军)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宣告长征的胜利结束可知,长征过程中最能说明中央红军征服了恶劣的自然环境的军事行动是翻过雪山、通过草地。
(2)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反映的具体事件有: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雪山。
(3)
依据上述材料和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有: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和不怕牺牲的精神、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得到了群众的支持等。
(4)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长征的艰难曲折,折射出中国革命的历程也是道路曲折,充满艰辛等。
19.(1)江西瑞金,遵义会议,甘肃会宁.
(2) 毛泽东; 第五次反围剿
(3)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会宁会师等(答出其中的两例以上即可)
(4)原因:一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二是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三是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答出三条即可)
(5)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学习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继承革命传统,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和团结协作的精神等,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分析】(1)
根据材料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3年,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从江西瑞金突围西进,开始长征。1935年1月在遵义召开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会师。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因此她首先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征,由于时间有限,接着她重点考察了1935年1月遵义会议会址,三军会师地点甘肃会宁。
(2)
根据材料二,可知诗歌是《长征》,其作者是毛泽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3年,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因此诗中“红军”因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而“远征”。
(3)
根据材料二,由“金沙水拍云崖暖”,可知巧渡金沙江;由“大渡桥横铁索寒”,可知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更喜岷山千里雪”,可知爬雪山。因此提到了红军远征过程中的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等重大军事行动。
(4)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征胜利的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等。
(5)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学习长征精神,就是学习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继承革命传统,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和团结协作的精神等,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20.(1)中共一大。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2)A地位: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B地位: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指引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3)红军长征。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4)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经艰难曲折;中国革命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依据“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可知诗中“画舫”因为召开了中共一大而闻名天下。这次会议的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2)依据材料可知AB两座雕塑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分别是南昌起义和井冈山会师。前者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后者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指引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3)依据路线图可知反映的是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实行长征。首先从瑞金出发,经历了血战湘江之后,中国共产党在C处贵州遵义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4)通过以上探究,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逐步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国情相结合,在艰难曲折中探索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由此得出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经艰难曲折;中国革命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等。
21.(1)中国共产党放弃了革命的领导权;革命的右派叛变革命;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开始了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召开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2)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才能完成;坚持武装割据道路;创立井冈山根据根据地。
(3)遵义会议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4)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与时俱进等。
【解析】(1)
第一问,根据材料可知,“使中国共产党处于名义上是自己的一个伙伴而实际上是一个比自己强大的阶级敌人的支配之下”说明中国共产党放弃了革命的领导权,导致大革命失败;根据所学可知,大革命失败从国民党角度来说,是因为革命的右派叛变革命;
第二问,根据所学可知,大革命失败后,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中国共产党及时总结教训,认识到独立掌握革命武装力量的重要性,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动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开始了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经济会议,即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2)
第一问,根据材料可知,“中国迫切需要一个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这个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才能完成”说明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才能完成;“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能够在四周白色政权包围的中间发生和坚持下来……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便决然不能造成割据局面”说明应坚持武装割据道路;
第二问,“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指的是建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后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3)
根据材料可知,“但会议前后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由教条主义占主导逐渐变为实事求是占主导,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指的是遵义会议。从遵义会议内容上看,会议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核心领导地位;从会议的历史意义上说,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4)
根据上述材料可知,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秋收起义后及时分析国内革命形势,确立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遵义会议“实事求是地判断形势、确定任务,我们的事业就能取得巨大进步;否则,不尊重客观实际,不尊重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就可能造成失误或是失败”等说明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成熟的原因包括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与时俱进等,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