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原始社会:旧石器、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的起源
奴隶社会(早期国家):夏商周——中华文明的产生
奴隶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认同逐渐形成
统一多民族封建社会的形成: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初步发展
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处于高级阶段的社会状态;判断文明的标志主要有文字、冶炼金属、城市、国家。
材料一:现代汉语中用“文明”来翻译英文中的civilization一词,通常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与所谓“蒙昧”和“野蛮”相对而言。……现今史学界一般把“文明”一词用来指一个社会已由氏族制度解体而进入有了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的阶段。
——赵剑峰、苏峰、何成刚:《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
何为文明?
口述史料:
口头讲述并记录下来的资料
神话传说、俗谚、回忆录等
实物史料:
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
如:遗迹、遗址、遗物等
文献史料:
一切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
史书、书籍、报刊等
如何证实?
文明探源的工具:考古发现、文献资料、神话传说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目录
课标要求:
1.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目录
一、石器时代的文明曙光
二、青铜时代的中华文明
目录
两幅展示出土的石器有什么不同?
表面粗糙打制方法制作而成
表面光滑磨制方法制作而成
原始社会因石器制作技术不同
而被区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一、石器时代的文明曙光
蓝田人
北京人
元谋人
山顶洞人
距今70-20万年,群居生活,自然火
距今约3万年,人工取火,弓箭的发明,原始组织及宗教意识
云南元谋,距今170万年前,采集渔猎
陕西蓝田,距今80万年,采集渔猎
旧石器时代早期
旧石器时代晚期
旧石器时代特征
采集渔猎
定居生活
学会用火
旧石器时代:距今约300万年
图1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纲要上》第2页
观察此图请指出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
1.星罗棋布,分布广
2.大多分布在黄河、长河流域(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更适合人类生存)
旧石器时代
典型遗址 云南省元谋县元谋人遗址、
北京周口山顶洞人遗址
社会形态 晚期进入母系社会
生产生活 群居、渔猎、采集、用火
生产工具:打制石器(生产力较低)
磨制石器的使用
原始农业,饲养家畜
陶器的大量使用
新石器时代特征
更强大的征服能力
更稳定的食物供给
食物烹煮及储存
定居生活成为可能,人口规模增加,村社体系诞生
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前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
有何特点?
多元一体、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
图2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纲要上》第3页
生产工具:磨制石器(生产力较高)
初期的“刀耕火种”以妇女为主,因而成年女子就将婚盟氏族的丈夫“娶”来,参加自己的公社……后来,发展出了较高级的耜耕或者犁耕,农业劳动又转变为以男子为主,因而“女娶男”又改变为“男娶女”,即由女方居住的家庭形式改变为男方居住的家庭形式,形成父系大家庭。
——《中国大通史 史前卷》
材料中所反映出的是什么现象?所体现的又是什么样的实质?
以女性为主导的“采集狩猎”时代让位于以男性为主导的“农耕畜牧”时代!!!
发展: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变异”
生产力的提高
屈家岭遗址500平方米范围内遗存的稻壳和稻草的红烧土达200平方米。
仰韶文化晚期的115号窖穴中堆积的粟的朽灰,折算成新鲜小米有500多公斤。
齐家文化46座墓葬中出土430块猪下颌骨,最多的一墓中有68块。
大汶口文化晚期的一座窖穴中堆积的粟的朽灰,折合成新鲜小米约有2000公斤。
剩
余
产
品
陶寺(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大墓与小墓对比图
随葬品 坟墓 占全部坟墓比例
31-40件 1座 0.3%
21-30件 3座 0.8%
11-20件 47座 12.8%
1-10件 270座 73.8%
0件 45座 12.3%
新石器时代晚期某地区366座墓地随葬品统计
依据材料,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哪些信息?
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私有制、阶级分化与国家的形成
国家决不是从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国家也不像黑格尔所断言的是“伦理观念的现实”,“理性的形象和现实”。勿宁说,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站在社会之上的力量来抑制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德文第6版,第177-178页)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统治的工具。
——恩格斯
阶级分化
古国产生
出现贫富分化
生产力的发展
剩余产品出现
私有财产出现
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能为 “中国是世界上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结论提供最有力的证据是( )
A、传说、记载和遗址
B、遗物、遗址和传说
C、遗址、化石和记载
D、化石、遗址和遗物
测
当堂测试
文字记载属于历史书面材料,实物证据包括遗址和遗物是历史研究中相对可靠的资料,历史传说属于口口相传的故事,其中可能穿插着一些历史信息,但是可信度较低。故D项正确。
D
准确掌握基本的历史概念,排除错误选项。
答案解析
测试1
史学家虽未发现夏朝考古的直接证据,但发现了与其时间地点最吻合的遗址,它是( )
A、姜寨遗址 B、牛河梁遗址
C、二里头遗址 D、殷墟遗址
测
当堂测试
答案解析
考古学家在河南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二里头遗址对研究华夏文明的渊源、国家的兴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设、王宫定制等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故C项正确。姜寨遗址,中国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以仰韶文化为主的遗址。故A项错误。牛河梁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红山文化,故B项错误。殷墟遗址是商朝晚期都城遗址,反映了商朝的文化,故D项错误。
C
牢记基础很重要
测试2
某学者所著的历史论文中先后呈现如下材料:“芒芒禹迹,划为九州”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左传》昭公六年);“鲧作城郭”(《世本 作篇》)。据此推断,这位学者所引材料最有可能是为了说明( )
A.阶级的产生 B.早期国家诞生
C.王的出现 D.世袭制的确立
测
当堂测试
答案解析
材料中的“芒芒禹迹,划为九州”意思是大禹走过的地方,成为了现在的九州;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意思是夏朝时因为社会混乱,所以统治者制定了一部刑法,被称为禹刑,即夏朝已经有了刑法;“鲧作城郭”意思是鲧建立城郭,综合分析可以推断作者意在说明早期国家诞生。故B项正确。其余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B
注意传世文献的史料价值
测试3
观察图片,谈谈何为“國(国)”?
疆域
人口
土地
军队
早期国家的形成
“国家和旧的氏族组织不同的地方,第一点就是它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第二个不同点是公共权力的设立。”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古代文明的“孕育”
二、青铜时代的中华文明
“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
——《史记·夏本纪》
“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战国策·燕策一》
禅让制
世袭制
公天下
家天下
(一)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为小康。
——《礼记·礼运》
夏史直接资料较少,其创建方式尚存疑;
不同时代特征各异史书叙述角度不同;
你怎样认识这种转变?
生产力发展 剩余产品 私有制产生;父系血缘关系的传承;从多家的争夺 一家的稳定
王国维二重证据法
两座类似宫殿的遗址,出土了很多青铜器和玉器大多为礼器和祭器,也发掘石制和骨制的生产工具
《竹书纪年》、《尚书》等文献中有关于夏朝具备国家的基本特征(制定刑法,军队、监狱)世袭制的记载
考古与文献中的夏文化
二里头遗址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因无夏文字发现,夏朝历史尚不清晰
图8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图9 《竹书纪年》书影
在地史料:一手资料
传世文献:二手资料
宫 殿
政府机构
军 队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左传·昭公六年》
刑 法
监 狱
已出现公共权力,尚待进一步考古验证
依靠血缘氏族统治,地域组织尚未建立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部族
夏王
部族
部族
部族
间接统治
部族
聚族而居
(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国家组织、城市、金属工具、文字的出现,结束了漫长的原始社会,标志着文明时代的来临。
口耳相传
结绳记事
夏朝刻画符号
甲骨文
传 说 时 代
有文字记载的时代
(信史时代)
古者八岁入小学……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指事)、象意(会意)、象声(形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班固《汉书》
象形
指事
会意
形声
羊
上
休
萌
(二)商朝
材料一:
汤崩,太子太丁未立而卒,于是乃立太丁之弟外丙,是为帝外丙。帝外丙即位三年,崩,立外丙之弟中壬,是为帝中壬。帝中壬即位四年,崩,伊尹乃立太丁之子太甲…
--《史记·殷本纪》
商
(王畿)
内服
方国
方国
方国
周
外服
各附属国基本是独立的,有的还基本与商处于战争状态
内外服制示意图
时间: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都城:后期定都于殷
政治制度:
中央:商王是最高的统治者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地方:制度:内外服制度
商王具有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
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
特点:松散的方国联盟
神权色彩浓厚(占卜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二)商朝
史料一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
史料二 “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 ——《史记》
思考:上述史料反映商朝的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
神权色彩浓厚,神权与王权结合;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有限。
(三)周朝
西周的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商,双方在牧野展开激战,商朝灭亡,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
武王崩,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
分封制
西周的分封制
材料:(武王)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shì)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史记·周本纪》
分封制:“封邦 建国”(封建)
分封对象:亲族,功臣,先代贵族后代
思考:
①分封制如何保障权利的继承?
②分封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周
思考:分封制有何局限性?
周天子封建诸侯有一套隆重的“策命礼”,这意味着把一方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民分封给了诸侯,周天子通过诸侯对那些地区实行间接的统治。——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楚强盛后,庄王曾率军至周都洛邑
郊外示威,向周王的代表询问鼎之
大小轻重,史称“楚王问鼎”。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庶人
嫡长子
嫡长子
嫡长子
嫡长子
大宗
(宗主)
小宗
大宗
小宗
大宗
小宗
嫡长继承,余子降级
血缘亲疏
尊卑有序
宗法制
余子
余子
余子
余子
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
士
﹝卿﹞大夫
诸侯
天子
国土
采邑
禄田
公
侯
伯
子
男
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
周天子膝下有3个儿子:
大儿子(二夫人所生)
二儿子(大夫人所生)
小儿子
(大夫人所生,很贤能)
请问王位该传给谁?
西周的宗法制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大宗
(宗主)
小宗
大宗
小宗
大宗
小宗
周公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分封是宗法在政治上的体现,宗法为分封制提供依据,解决统治阶级财产和权力分配问题;政权与族权相结合,奠定家国同构观念
欲治其国
先定齐家
理解“西周分封制”
(1)分封目的:巩固政权,维护统治。
(2)分封对象:王族(主体)、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3)分封影响
积极:加强了地方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传播了周文化。
消极:是导致诸侯国分裂割据混战的重要根源。
(4)发展轨迹:始于商,成熟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止于战国。
理解“西周宗法制”
(1)目的
直接: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土地和财产上的矛盾。
间接: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内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规定宗族内的嫡庶系统,建立起大宗、小宗体系,形成宗族内的等级关系和政治上的隶属关系。
(3)影响
当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后世:有利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但与现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识相违背。
礼乐制
列鼎列簋制度一览表
材料一:
礼者为异。
--《礼记》
材料二:
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乐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乐在闽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乐礼正义》
礼,贵贱有序
乐,上下和同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
——《孟子》
井田制
土地国有,不得买卖
集体耕种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
西周的社会治理
礼乐制
井田制
宗法制
分封制
【等级观念仪式化】
【封建关系等级化】
【权力继承系统化】
【土地经营国有化】
保障,准则
表
里
基础
天下归王
天下归姬
天下归嫡
天下归心
文化
政治
经济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井田制四者的关系
1.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
2.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
3.礼乐制度维系分封制宗法制的工具 。
4、井田制是经济基础。
宗法制
家庭生活政治化
权利继承制度
分封制
政治生活等级化
权力分配制度
礼乐制
等级观念生活化
是权利认同制度
血缘纽带
政治体现
互为表里
相辅相成
维护工具
维护工具
井田制
经济基础:王土
文化
政治
经济
小结:中国早期国家的基本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神秘色彩浓厚(甲骨文、祭祀)
②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家国同构(分封制、宗法制)
③最高权力尚未实现集权(从内外服到分封)
政治
①使用石、木、骨器等;土地国有,集体劳作(井田制)
②青铜铸造发达(大量青铜器)
经济
①成熟文字(甲骨文、金文)
②礼乐文化(礼乐制)
③开始形成多元一体的心理认同(华夏子孙)
文化
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测
当堂测试
测试4
答案解析
商朝王位继承多是兄终弟及,血缘关系松弛,争夺王位激烈,王位更迭频繁。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王位继承制度化规范化,血缘关系强化,王位更迭相对稳定。故B项正确。
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且影响在选拔标准上是选贤任能,故A错。C项无考证。D项错在“弱化”,西周宗法制应是强化了血缘关系。
B
依据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排除错误选项。
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测
当堂测试
测试5
答案解析
据材料可知,分封制下派出去的都是皇室宗亲,逐渐与当地人民融合,加强了周部落与周边其他地区文化的交流和认同,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西周对地方的统治。故A项正确。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有相对独立性,没有实现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排除C项;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世袭特权,排除D项。
A
注意分封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