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选必修中册2.1《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zhūn zhūn)( )( )告诫 (chún)民风( )朴
②(làn)陈词( )调 (lán)衣衫( )褛
2.给加点字注音。
①逻辑( ) ②谬种流传( )
③臆造( ) ④一知半解( )
⑤塞:( )敷衍塞责 ( )边塞 ( )瓶塞
⑥的:( )众矢之的 ( )的确 ( )打的
⑦剥:( )剥花生 ( )生吞活剥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青少年往往为陈旧、复杂的教学方法,愚蠢和严厉相交替的说教以及拙劣________的哲学所束缚而失去平衡。
②“低碳生活”是个新概念,提出的却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它_____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
③我国将开展选拔女宇航员的工作,虽然有外国的选拔条件作参照,但还要符合中国国情,具体做法还要进一步_______。
A.肤浅 反映 摸索
B.浮浅 反映 探索
C.浮浅 反应 摸索
D.肤浅 反应 探索
4.下列选项中,加点成语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对于帝国主义日益加紧的经济、文化侵略,清政府不但未加抵抗,反而开门揖盗。
②我们要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更要高瞻远瞩,从宏观角度规划未来,携手共创一个稳健团结、自强不息的社会。
③随着国内跑步热的兴起,像上海国际马拉松赛这样的高水平国际赛事受到广大跑友的追捧,让跑友们前仆后继。
④最后,朱老先生说这只是一次粗枝大叶的讨论,希望大家能从中领略运用文字所应具有的谨严精神。
⑤高校只有不断优化结构,才能让自身的人才培养更有的放矢,让学生、学校和社会三方实现共赢。
⑥《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我们在拜读时要认真研究,多方探讨,对的就接受,不对的就抛弃,生吞活剥是要不得的。
A.③④⑥ B.①②⑤ C.①②③ D.④⑤⑥
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而且要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②在王守仁看来,“知”与“行”的合一是强调既要“知”,又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③知行合一,是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提出的认识论命题。
④所谓“知”是指科学知识,所谓“行”是指人的实践。
⑤知行合一也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这一命题主要涉及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
⑥知行合一,这是阳明文化的核心。
A.⑤④①⑥③② B.①③⑤④⑥②
C.②③⑤④①⑥ D.③④②⑥⑤①
二、现代文阅读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文化支撑和精神标识,它承载了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时代诉求和革命行动,传承和升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
革命实践孕育革命文化。一部革命文化的产生、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斗争史。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革命文化源于伟大的革命实践,有了革命斗争实践才有革命文化。研究革命文化,必须研究革命斗争,包括军事斗争、经济斗争等。这些革命斗争实践为革命文化的产生提供了土壤,其蕴含的不畏牺牲、乐于奉献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都成为革命文化的重要特质。同时,革命文化也为革命实践的发展提供动力。例如,延安精神来源于党在延安时期坚持敌后抗战,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开展大生产运动的革命实践;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价值,正在于其中蕴含的精神要素对延安时期乃至今天的奋斗实践产生的指导、鼓舞和借鉴意义。
没有理论自觉就没有文化自信。毛泽东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马克思主义是揭示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写在自己的旗帜上。革命实践与革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始终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其蕴合的核心要素都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比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中蕴含的鲜明的群众观念,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革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始终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的,包含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富内容。
人民群众是革命实践的主体,革命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组织人民群众创造的,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才有了中国革命,才孕育和形成了革命文化。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曲折艰辛的探索中,中国共产党结合革命不同历史阶段的目标与任务,充分坚持和尊重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主体地位,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坚持用革命理论武装干部、群众的头脑,系统地领导人民群众在以不同方式参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革命事业的过程中,共同创造了革命文化。毛泽东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120周年诞辰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发展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由于革命文化是我们党领导亿万人民群众不断创造和丰富发展的,因此它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最广泛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创造性,成为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
(摘编自朱喜坤《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革命文化属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它源于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等革命实践。
B.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当代的文化自信,必须着眼于和立足于革命文化。
C.党领导人民所进行的军事斗争、经济斗争等革命实践,孕育了伟大的革命文化。
D.革命文化和革命实践是共生互促关系,因而革命文化指引着革命实践取得成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宗明义,明确指出了革命文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
B.文章用延安精神举例论证了“革命实践孕育革命文化”,并阐述革命文化的作用。
C.文章从理论自觉的层面,列举事例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而形成革命文化。
D.文章中间部分展开论证,结尾照应开头,使全文形成“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革命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革命精神,还包括奋斗精神和创业精神等。
B.若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就难以产生革命文化。
C.人民群众是革命实践的主体,只要参加革命实践,人民群众就能创造革命文化。
D.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两种群众观念,不属于革命精神和革命文化。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实践论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这种基于实践的由浅入深的辩证唯物论的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以前,是没有一个人这样解决过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唯物地而且辩证地指出了认识的深化的运动,指出了社会的人在他们的生产和阶级斗争的复杂的、经常反复的实践中,由感性认识到论理认识的推移的运动。列宁说过:“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非瞎说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认识过程中两个阶段的特性,在低级阶段,认识表现为感性的,在高级阶段,认识表现为论理的,但任何阶段,都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阶段。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不能在封建社会就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还未出现,还无这种实践。马克思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马克思不能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就预先具体地认识帝国主义时代的某些特异的规律,因为帝国主义这个资本主义最后阶段还未到来,还无这种实践,只有列宁和斯大林才能担当此项任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地是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句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这是任何人实际上走着的认识路程,不过有些人故意歪曲地说些反对的话罢了。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城的知识。这些知识在古人在外人是直接经验的东西,如果在古人外人直接经验时是符合于列宁所说的条件“科学的抽象”,是科学地反映了客观的事物,那末这些知识是可靠的,否则就是不可靠的。所以,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而且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人则仍为直接经验。因此,就知识的总体说来,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否认了这个感觉,否认了直接经验,否认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他就不是唯物论者。“知识里手”之所以可笑,原因就是在这个地方。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节选自《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第一次解决了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问题。
B.解决现象问题离不开实践,解决本质问题同样也离不开实践。
C.任何天才,离开了社会实践也无法取得成功。
D.不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从根源上说,它们都是不能离开实践而获得的。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列宁所说的“科学的抽象”指的是科学地反映了客观的事物所获得的知识。
B.“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是无法实现的一句空话。
C.“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的意思是认识只能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
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3)作者认为“知识里手”是“世上最可笑的”。请结合文章内容概述“知识里手”的可笑之处。
(4)陆游的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与文章中的什么观点相一致?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三、综合题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伟大的抗日战争孕育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习总书记将抗战精神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______________、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______________,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长期以来,( ),缺乏现代意义上的对国家的责任,现代国家意识淡薄。这也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九一八”事变的隆隆炮声犹如沉重一击,此后中国各族各界民众迅速地觉醒起来,展现出坚持国家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_____________品格,_____________、共赴国难的爱国主义热情。这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抗战精神,是数千年在中华儿女文明发展中形成的深沉社会心理和基本价值追求,也是生命力的中华民族支撑。
(1)下列填入横线中的词语,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A.视死如归 气概 自尊 万众一心
B.舍生忘死 气概 自立 齐心协力
C.舍生忘死 气魄 自尊 万众一心
D.视死如归 气魄 自立 齐心协力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是中华民族生命力的支撑,也是中华儿女在数千年文明发展中形成的深沉社会心理和基本价值追求。
B.是中华儿女在数千年文明发展中形成的深沉社会心理和基本价值追求,也是中华民族生命力的支撑。
C.是中华儿女在数千年文明发展中实现的深沉社会心理和基本价值追求,也是中华民族生命力的支撑
D.是中华民族生命力的支撑,也是中华儿女在数千年文明发展中实现的深沉社会心理和基本价值追求。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由于受血缘亲缘认同和乡土认同的束缚,大多数中国人只有封建宗法思想
B.由于受血缘亲缘认同和乡土认同的束缚,只大多数中国人有封建宗法思想
C.由于受封建宗法思想的束缚,大多数中国人只有血缘亲缘认同和乡土认同
D.由于受封建宗法思想的束缚,只大多数中国人有血缘亲缘认同和乡土认同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信医师信“大师”,盲目减肥饿出病,饮酒之后吃头孢……在生活中,类似的事情 ,缺乏健康素养,常常会做出一些_____科学 常识的事情。本想得到健康,反而失去健康。这说明,( )。提升健康素养,掌握必要的医学知识,能够更好理解医生、_____ 医患信任。医学是有局限性的,医疗也有风险,不可能包治百病。大自然有春夏秋冬,人有生老病死,这是谁也无法改变的自然规律。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相同的病人。同样的疾病,同样的治疗方法,不同的人也可能有不同的结果。尽管现代医学__ ,但仍然有很多疾病尚无法完全治愈。只有尊重医学和医务人员,理解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了解医疗技术的局限性,才能更好地意识自身的健康问题。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层出不穷 违犯 增进 日新月异
B.层出不穷 违反 增强 突飞猛进
C.屡见不鲜 违反 增进 突飞猛进
D.屡见不鲜 违犯 增强 日新月异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建设健康中国,需要提升整个社会的健康素养
B.整个社会都需要建设健康中国,提升健康素养
C.需要提升整个社会的健康素养,才能建设健康中国
D.整个社会都需要提升健康素养,才能建设健康中国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只有了解医疗技术的局限性.尊重医学和医务人员,理解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意识自身的健康问题。
B.只有理解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了解医疗技术的局限性,尊重医学和医务人员,才能更好地认识自身的健康问题。
C.只有尊重医学和医务人员,了解医疗技术的局限性,理解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认识自身的健康问题。
D.只有理解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尊重医学和医务人员,了解医疗技术的局限性,才能更好地意识自身的健康问题。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谆;谆;淳;滥;褴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形近字的字音;同音字字形分辨;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本题重点考查形近字,要注意偏旁部首的区别。
谆谆告诫:恳切耐心地劝告;“谆”形声字,从言,享声,本义为教诲恳切耐心的样子。
民风淳朴:民间风气朴素贴近自然;“淳”形声字,从水,享声,本义为浇灌。
陈词滥调:形容语言陈腐空泛;“滥”形声字,从水,监声,本义为大水蔓延溢出。
衣衫褴褛:指衣服破旧,布料破败不堪;“褴”形声字,从衣,监声,本义为无缘饰的破旧短衣。
故答案为:谆;谆;淳;滥;褴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识记汉字字音、字形的能力。要做到正确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2.【答案】jí;miù;yi;jiě;sè;sài;sāi;dì;dí;dī;bāo;bō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形近字的字音;同音字字形分辨;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常见字字音的能力。
本题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字的读音:“逻辑”的“辑”是“二声”,不要误读为“四声”;“解”是多音字,当“理解”讲时读“jiě”;“塞”是多音字,当其意思是“堵,填”“堵住瓶口或其他器物口的东西”时读“sāi”,但其意思是“堵,填”且是书面语时读“sè”,当其意思是“边界上隔绝内外的屏障”时读“sài”;“有的放矢”的“的”是“箭靶的中心”的意思,读“dì”,要特别记忆;“剥”的意思是“去掉外面的皮或壳”时读“bāo”,但当其用在书面语或合成词中时读“bō”。
故答案为:jí;miù;yi;jiě;sè;sài;sāi;dì;dí;dī;bāo;bō
【点评】此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中字音的能力。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组三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
3.【答案】A
【知识点】近义词辨析
【解析】【分析】
①句:“肤浅”主要用于认识、理解等,局限于表面,常指学识浅薄,理解不深刻;“浮浅”主要用于作风、学识等,着重于浮在表面,指认识浅薄,不扎实。①用来修饰“哲学”,指学识浅薄,理解不深刻,用“肤浅”。
②句:“反应”指有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相应的活动,引申为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反映”指物体的形象反着映射到另一个物体上;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把情况、意见等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等。②写“低碳生活”表现出的事物的实质,所以用“反映”。
③句:“摸索”着重指在方向不明、经验不多的情况下,一点一点地寻找,对象常是经验、方向、门径、技术等;“探索”着重指为解决疑难问题而多方面寻求答案,试图发现、求得隐藏的事物,比“摸索”更自觉、更进一步,对象常是奥秘、原因、根源、知识、实质、本质等。③指中国“选拔女宇航员”经验不足,所以用“摸索”。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和辨析词语的能力。做这类题关键是平时多积累、熟记,要了解词语、意义、词性、语体色彩、用法的差别,结构等内容,区分细微差别,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4.【答案】B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
①“开门揖盗”指开了门请强盗进来,比喻引进坏人,来危害自己。语境说清政府不但未加抵抗,反而让其来危害自己,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②“高瞻远瞩”指站得高,看得远,形容眼光远大。语境说“把握住时代的脉搏”“从宏观角度规划未来”,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③“前仆后继”指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语境中马拉松赛和“斗争”无关,望文生义,应为“前赴后继”。使用错误,排除AC两项。
④“粗枝大叶”形容不细致,做事粗心大意。语境用于“讨论”而不是“做事”,不符合语境,使用错误,排除D项。
⑤“有的放矢”比喻言论、行动目标明确。语境说让“人才培养”目标更明确,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⑥“生吞活剥”比喻生硬地接受或机械地搬用(别人的理论、经验、方法等)。语境指读书要认真思考,不加分析地接受要不得,望文生义,应为“囫囵吞枣”。使用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核辨析成语的能力,做这类题关键是平时多积累、熟记。在辨析成语时,要能了解成语的意义、词性、成语的感彩、语体色彩、用法的差别,成语的出处、结构等内容,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另外,还可以通过关键字区别,比如“耳熟能详”中“耳”字与“有目共睹”的“目”字。
5.【答案】D
【知识点】语句连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通读语段可知核心词是“知行合一”。首先要提出“知行合一”的起源,即③中“知行合一,是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提出的认识论命题”。④中分别解释“知”、“行”的概念,是对③的补充说明,故④在③后。②是对“知"行”关系的阐述,强调"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和④中分别解释“知”、“行"的概念联系紧密,故②在④后。⑥强调知行合一是“阳明文化的核心”,紧承②中“在王守仁看来”,故②⑥排在一起。⑤中“知行合一也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是对“知行合一”概念的补充说明,①是对“知“行”统一必要性的认可,⑤和①将“知行合一”上升到中国古代哲学层面进行论述,且①是全段的总结,“知”“行”结合方为“善”,故⑤在①前。因此,最恰当的排序顺序是③④②⑥⑤①。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语段,初步感知大体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具体语境,根据时空顺序、逻辑顺序,做到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来分析推理、判断、一般用排除法。此类题一般结合排除法进行
6.【答案】(1)D
(2)C
(3)B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1)本题中,D项,“共生”不符合文意,原文意思是革命文化源于革命实践,两者不是共生关系;“革命文化指引着革命实践取得成功”表述错误,原文提到革命文化为革命实践的发展提供动力,并没有明确指出“革命文化指引着革命实践取得成功”。
故选D。(2)本题中,C项,“列举事例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而形成革命文化”表述错误。C项内容对应文章第三段文字,这一段引用毛泽东的观点并进行分析,属于道理论证。另外,这一段主要论述了革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是包含在革命文化中的,所以“进而形成革命文化”错误。
故选C。(3)
A项,强加关系,原文中革命文化包含的革命精神、奋斗精神和创业精神是并列关系,选项中的“主要……,还……”给它们分了主次,改变了原文的逻辑;
C项,“只要参加革命实践,人民群众就能创造革命文化”缺少前提“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组织”;
D项,“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中蕴含的鲜明的群众观念,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因此,其体现着革命精神,也应属于革命文化。故选B。
故答案为:⑴D⑵C⑶B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⑵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⑶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7.【答案】(1)A
(2)B
(3)【示例1】①就知识的总体来说,任何知识都离不开直接经验。②“知识里手”否认直接经验,否认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不是唯物论者。
【示例2】①认识问题的途径可笑,只有参加实践,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掌握真理,而“知识里手”只是道听途说,有了一知半解,便以为掌握了真理;②认识态度的可笑,面对科学问题,态度虚伪和骄傲,缺少诚实和谦逊的态度。
(4)①凭借文字和技术的传达,可以学习别人在实践中取得的“知”(或者“从书本上可以得到他人实践中获得的知识”)。②要更直接、更深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还应该亲身参加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以偏概全。原文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选项缺少了“正确”的限定成分。故选A。
(2)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是无法实现的一句空话”错误,对应原文为“‘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句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可见“在技术发达的现代可以实现这句话”。故选B。
(3)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文章中的语言提示是“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可笑之处自然在其后,“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否认了这个感觉,否认了直接经验,否认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他就不是唯物论者。‘知识里手’之所以可笑,原因就是在这个地方”。找到这些句子,然后分点概括即可。
(4)本题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首先要理解陆游的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诗句的意思是: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强调亲自体会,亲身实践。文中说“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陆游的话与其意思是相近的。
故答案为:⑴A;⑵B;
⑶ 【示例1】①就知识的总体来说,任何知识都离不开直接经验。②“知识里手”否认直接经验,否认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不是唯物论者。【示例2】①认识问题的途径可笑,只有参加实践,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掌握真理,而“知识里手”只是道听途说,有了一知半解,便以为掌握了真理;②认识态度的可笑,面对科学问题,态度虚伪和骄傲,缺少诚实和谦逊的态度。
⑷ ①凭借文字和技术的传达,可以学习别人在实践中取得的“知”(或者“从书本上可以得到他人实践中获得的知识”)。②要更直接、更深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还应该亲身参加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做题前要通读材料,读懂材料内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充分理解。然后将选项内容和原文逐一比照分析。
(2)本题综合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进行概括。
(4)本题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此类题目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但答案必须以文本为依据,即不论从何角度探究,归根结底是基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
8.【答案】(1)A
(2)B
(3)C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近义词辨析;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1)
视死如归:把死看作像回家一样,形容不怕死。
舍生忘死:形容不顾性命危险。
此处重在表达不怕死的精神,用“视死如归”。
气概:在对待重大问题上表现的态度、举动或气势(专指正直、豪迈的)。
气魄:魄力,气势。
此处用“气概”突出“重大问题”。
自尊:尊重自己,不卑躬屈节,也不容许别人歧视、侮辱。
自立:不依靠别人,靠自己劳动而生活。
这里强调抵御外侮,用“自尊”。
万众一心:千千万万的人一条心,强调广大群众团结一致。
齐心协力:思想认识一致并共同努力。
本句主语是“各族各界民众”,重在强调广大群众的团结,用“万众一心”。
故选A。(2)本题,题干明确指出“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
A、D两项,语序不当,先古后今,先在“数千年文明发展”中形成“基本价值追求”,再支撑指向“现在与未来”的“生命力”;
C、D两项搭配不当,“实现……心理”动宾搭配不当。
故选B。(3)
A、B两项逻辑错误:应该是在某种思想的束缚下形成某种认同。B、D两项依据文章内容,“只”字用来限制“认同”才与后文“现代国家意识单薄”相对应,用以限制“中国人”的数量不合适。故选C。
故答案为:⑴A⑵B⑶C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⑵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⑶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
9.【答案】(1)C
(2)A
(3)B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近义词辨析;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和正确运用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从词语的使用对象、范围、感彩等方面区别近义词语,然后分析词语所在的语境,从中选择一个最合乎语境的词语。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屡见不鲜:经常看见,并不新奇。语境说的是在生活中,类似的这些荒唐事情经常可以看见,不新奇,所以此处选用“屡见不鲜”。违犯:违背和触犯(法律等)。违反:不遵守;不符合(法则、规程等)。语境说的是“科学常识”,所以根据使用对象看,此处选用“违反”。增进:增加并促进。增强:增进;加强。语境说的对象是“医患信任”,所以此处用“增进”与“信任”搭配好。突飞猛进:形容事业、学问等进展非常迅速。日新月异: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发展、进步很快。语境是说现代医学的进展迅速,所以此处选用“突飞猛进”。故选C。
(2)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这是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的角度选取。此题注意语意的衔接。本题,根据与下文“提升健康素养,掌握必要的医学知识,能够更好理解医生、增进医患信任”的衔接关系,此处“提健康素养”应在句尾,排而不应该在此句的开头,所以要排除C、D项。上文“在生活中,类似的事情,缺乏健康素养,常常会做出一些违反科学常识的事情。本想得到健康,反而失去健康”句可知,此处说的是“建设健康中国”的前提条件是“提升整个社会的健康素养”,而B选项的内容表意不明与此句的意思不吻合,且衔接不紧密,所以要排除B项。故选A。
(3)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画横线句子语病有二:一是语序不当,“尊重医学和医务人员,理解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了解医疗技术的局限性”错,应为“理解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了解医疗技术的局限性,尊重医学和医务人员”。排除A、C、D三项。二是搭配不当,“意识”应改为“认识”。 排除A、D三项。据此,最恰当的选项是B项。故选B。
故答案为:⑴C;⑵A;⑶B;
【点评】(1)此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2)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补写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3)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选必修中册2.1《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zhūn zhūn)( )( )告诫 (chún)民风( )朴
②(làn)陈词( )调 (lán)衣衫( )褛
【答案】谆;谆;淳;滥;褴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形近字的字音;同音字字形分辨;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本题重点考查形近字,要注意偏旁部首的区别。
谆谆告诫:恳切耐心地劝告;“谆”形声字,从言,享声,本义为教诲恳切耐心的样子。
民风淳朴:民间风气朴素贴近自然;“淳”形声字,从水,享声,本义为浇灌。
陈词滥调:形容语言陈腐空泛;“滥”形声字,从水,监声,本义为大水蔓延溢出。
衣衫褴褛:指衣服破旧,布料破败不堪;“褴”形声字,从衣,监声,本义为无缘饰的破旧短衣。
故答案为:谆;谆;淳;滥;褴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识记汉字字音、字形的能力。要做到正确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2.给加点字注音。
①逻辑( ) ②谬种流传( )
③臆造( ) ④一知半解( )
⑤塞:( )敷衍塞责 ( )边塞 ( )瓶塞
⑥的:( )众矢之的 ( )的确 ( )打的
⑦剥:( )剥花生 ( )生吞活剥
【答案】jí;miù;yi;jiě;sè;sài;sāi;dì;dí;dī;bāo;bō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形近字的字音;同音字字形分辨;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常见字字音的能力。
本题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字的读音:“逻辑”的“辑”是“二声”,不要误读为“四声”;“解”是多音字,当“理解”讲时读“jiě”;“塞”是多音字,当其意思是“堵,填”“堵住瓶口或其他器物口的东西”时读“sāi”,但其意思是“堵,填”且是书面语时读“sè”,当其意思是“边界上隔绝内外的屏障”时读“sài”;“有的放矢”的“的”是“箭靶的中心”的意思,读“dì”,要特别记忆;“剥”的意思是“去掉外面的皮或壳”时读“bāo”,但当其用在书面语或合成词中时读“bō”。
故答案为:jí;miù;yi;jiě;sè;sài;sāi;dì;dí;dī;bāo;bō
【点评】此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中字音的能力。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组三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青少年往往为陈旧、复杂的教学方法,愚蠢和严厉相交替的说教以及拙劣________的哲学所束缚而失去平衡。
②“低碳生活”是个新概念,提出的却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它_____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
③我国将开展选拔女宇航员的工作,虽然有外国的选拔条件作参照,但还要符合中国国情,具体做法还要进一步_______。
A.肤浅 反映 摸索
B.浮浅 反映 探索
C.浮浅 反应 摸索
D.肤浅 反应 探索
【答案】A
【知识点】近义词辨析
【解析】【分析】
①句:“肤浅”主要用于认识、理解等,局限于表面,常指学识浅薄,理解不深刻;“浮浅”主要用于作风、学识等,着重于浮在表面,指认识浅薄,不扎实。①用来修饰“哲学”,指学识浅薄,理解不深刻,用“肤浅”。
②句:“反应”指有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相应的活动,引申为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反映”指物体的形象反着映射到另一个物体上;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把情况、意见等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等。②写“低碳生活”表现出的事物的实质,所以用“反映”。
③句:“摸索”着重指在方向不明、经验不多的情况下,一点一点地寻找,对象常是经验、方向、门径、技术等;“探索”着重指为解决疑难问题而多方面寻求答案,试图发现、求得隐藏的事物,比“摸索”更自觉、更进一步,对象常是奥秘、原因、根源、知识、实质、本质等。③指中国“选拔女宇航员”经验不足,所以用“摸索”。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和辨析词语的能力。做这类题关键是平时多积累、熟记,要了解词语、意义、词性、语体色彩、用法的差别,结构等内容,区分细微差别,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4.下列选项中,加点成语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对于帝国主义日益加紧的经济、文化侵略,清政府不但未加抵抗,反而开门揖盗。
②我们要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更要高瞻远瞩,从宏观角度规划未来,携手共创一个稳健团结、自强不息的社会。
③随着国内跑步热的兴起,像上海国际马拉松赛这样的高水平国际赛事受到广大跑友的追捧,让跑友们前仆后继。
④最后,朱老先生说这只是一次粗枝大叶的讨论,希望大家能从中领略运用文字所应具有的谨严精神。
⑤高校只有不断优化结构,才能让自身的人才培养更有的放矢,让学生、学校和社会三方实现共赢。
⑥《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我们在拜读时要认真研究,多方探讨,对的就接受,不对的就抛弃,生吞活剥是要不得的。
A.③④⑥ B.①②⑤ C.①②③ D.④⑤⑥
【答案】B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
①“开门揖盗”指开了门请强盗进来,比喻引进坏人,来危害自己。语境说清政府不但未加抵抗,反而让其来危害自己,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②“高瞻远瞩”指站得高,看得远,形容眼光远大。语境说“把握住时代的脉搏”“从宏观角度规划未来”,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③“前仆后继”指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语境中马拉松赛和“斗争”无关,望文生义,应为“前赴后继”。使用错误,排除AC两项。
④“粗枝大叶”形容不细致,做事粗心大意。语境用于“讨论”而不是“做事”,不符合语境,使用错误,排除D项。
⑤“有的放矢”比喻言论、行动目标明确。语境说让“人才培养”目标更明确,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⑥“生吞活剥”比喻生硬地接受或机械地搬用(别人的理论、经验、方法等)。语境指读书要认真思考,不加分析地接受要不得,望文生义,应为“囫囵吞枣”。使用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核辨析成语的能力,做这类题关键是平时多积累、熟记。在辨析成语时,要能了解成语的意义、词性、成语的感彩、语体色彩、用法的差别,成语的出处、结构等内容,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另外,还可以通过关键字区别,比如“耳熟能详”中“耳”字与“有目共睹”的“目”字。
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而且要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②在王守仁看来,“知”与“行”的合一是强调既要“知”,又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③知行合一,是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提出的认识论命题。
④所谓“知”是指科学知识,所谓“行”是指人的实践。
⑤知行合一也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这一命题主要涉及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
⑥知行合一,这是阳明文化的核心。
A.⑤④①⑥③② B.①③⑤④⑥②
C.②③⑤④①⑥ D.③④②⑥⑤①
【答案】D
【知识点】语句连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通读语段可知核心词是“知行合一”。首先要提出“知行合一”的起源,即③中“知行合一,是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提出的认识论命题”。④中分别解释“知”、“行”的概念,是对③的补充说明,故④在③后。②是对“知"行”关系的阐述,强调"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和④中分别解释“知”、“行"的概念联系紧密,故②在④后。⑥强调知行合一是“阳明文化的核心”,紧承②中“在王守仁看来”,故②⑥排在一起。⑤中“知行合一也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是对“知行合一”概念的补充说明,①是对“知“行”统一必要性的认可,⑤和①将“知行合一”上升到中国古代哲学层面进行论述,且①是全段的总结,“知”“行”结合方为“善”,故⑤在①前。因此,最恰当的排序顺序是③④②⑥⑤①。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语段,初步感知大体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具体语境,根据时空顺序、逻辑顺序,做到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来分析推理、判断、一般用排除法。此类题一般结合排除法进行
二、现代文阅读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文化支撑和精神标识,它承载了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时代诉求和革命行动,传承和升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
革命实践孕育革命文化。一部革命文化的产生、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斗争史。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革命文化源于伟大的革命实践,有了革命斗争实践才有革命文化。研究革命文化,必须研究革命斗争,包括军事斗争、经济斗争等。这些革命斗争实践为革命文化的产生提供了土壤,其蕴含的不畏牺牲、乐于奉献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都成为革命文化的重要特质。同时,革命文化也为革命实践的发展提供动力。例如,延安精神来源于党在延安时期坚持敌后抗战,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开展大生产运动的革命实践;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价值,正在于其中蕴含的精神要素对延安时期乃至今天的奋斗实践产生的指导、鼓舞和借鉴意义。
没有理论自觉就没有文化自信。毛泽东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马克思主义是揭示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写在自己的旗帜上。革命实践与革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始终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其蕴合的核心要素都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比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中蕴含的鲜明的群众观念,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革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始终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的,包含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富内容。
人民群众是革命实践的主体,革命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组织人民群众创造的,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才有了中国革命,才孕育和形成了革命文化。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曲折艰辛的探索中,中国共产党结合革命不同历史阶段的目标与任务,充分坚持和尊重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主体地位,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坚持用革命理论武装干部、群众的头脑,系统地领导人民群众在以不同方式参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革命事业的过程中,共同创造了革命文化。毛泽东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120周年诞辰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发展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由于革命文化是我们党领导亿万人民群众不断创造和丰富发展的,因此它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最广泛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创造性,成为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
(摘编自朱喜坤《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革命文化属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它源于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等革命实践。
B.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当代的文化自信,必须着眼于和立足于革命文化。
C.党领导人民所进行的军事斗争、经济斗争等革命实践,孕育了伟大的革命文化。
D.革命文化和革命实践是共生互促关系,因而革命文化指引着革命实践取得成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宗明义,明确指出了革命文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
B.文章用延安精神举例论证了“革命实践孕育革命文化”,并阐述革命文化的作用。
C.文章从理论自觉的层面,列举事例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而形成革命文化。
D.文章中间部分展开论证,结尾照应开头,使全文形成“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革命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革命精神,还包括奋斗精神和创业精神等。
B.若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就难以产生革命文化。
C.人民群众是革命实践的主体,只要参加革命实践,人民群众就能创造革命文化。
D.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两种群众观念,不属于革命精神和革命文化。
【答案】(1)D
(2)C
(3)B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1)本题中,D项,“共生”不符合文意,原文意思是革命文化源于革命实践,两者不是共生关系;“革命文化指引着革命实践取得成功”表述错误,原文提到革命文化为革命实践的发展提供动力,并没有明确指出“革命文化指引着革命实践取得成功”。
故选D。(2)本题中,C项,“列举事例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而形成革命文化”表述错误。C项内容对应文章第三段文字,这一段引用毛泽东的观点并进行分析,属于道理论证。另外,这一段主要论述了革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是包含在革命文化中的,所以“进而形成革命文化”错误。
故选C。(3)
A项,强加关系,原文中革命文化包含的革命精神、奋斗精神和创业精神是并列关系,选项中的“主要……,还……”给它们分了主次,改变了原文的逻辑;
C项,“只要参加革命实践,人民群众就能创造革命文化”缺少前提“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组织”;
D项,“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中蕴含的鲜明的群众观念,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因此,其体现着革命精神,也应属于革命文化。故选B。
故答案为:⑴D⑵C⑶B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⑵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⑶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实践论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这种基于实践的由浅入深的辩证唯物论的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以前,是没有一个人这样解决过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唯物地而且辩证地指出了认识的深化的运动,指出了社会的人在他们的生产和阶级斗争的复杂的、经常反复的实践中,由感性认识到论理认识的推移的运动。列宁说过:“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非瞎说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认识过程中两个阶段的特性,在低级阶段,认识表现为感性的,在高级阶段,认识表现为论理的,但任何阶段,都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阶段。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不能在封建社会就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还未出现,还无这种实践。马克思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马克思不能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就预先具体地认识帝国主义时代的某些特异的规律,因为帝国主义这个资本主义最后阶段还未到来,还无这种实践,只有列宁和斯大林才能担当此项任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地是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句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这是任何人实际上走着的认识路程,不过有些人故意歪曲地说些反对的话罢了。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城的知识。这些知识在古人在外人是直接经验的东西,如果在古人外人直接经验时是符合于列宁所说的条件“科学的抽象”,是科学地反映了客观的事物,那末这些知识是可靠的,否则就是不可靠的。所以,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而且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人则仍为直接经验。因此,就知识的总体说来,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否认了这个感觉,否认了直接经验,否认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他就不是唯物论者。“知识里手”之所以可笑,原因就是在这个地方。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节选自《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第一次解决了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问题。
B.解决现象问题离不开实践,解决本质问题同样也离不开实践。
C.任何天才,离开了社会实践也无法取得成功。
D.不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从根源上说,它们都是不能离开实践而获得的。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列宁所说的“科学的抽象”指的是科学地反映了客观的事物所获得的知识。
B.“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是无法实现的一句空话。
C.“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的意思是认识只能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
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3)作者认为“知识里手”是“世上最可笑的”。请结合文章内容概述“知识里手”的可笑之处。
(4)陆游的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与文章中的什么观点相一致?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A
(2)B
(3)【示例1】①就知识的总体来说,任何知识都离不开直接经验。②“知识里手”否认直接经验,否认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不是唯物论者。
【示例2】①认识问题的途径可笑,只有参加实践,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掌握真理,而“知识里手”只是道听途说,有了一知半解,便以为掌握了真理;②认识态度的可笑,面对科学问题,态度虚伪和骄傲,缺少诚实和谦逊的态度。
(4)①凭借文字和技术的传达,可以学习别人在实践中取得的“知”(或者“从书本上可以得到他人实践中获得的知识”)。②要更直接、更深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还应该亲身参加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以偏概全。原文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选项缺少了“正确”的限定成分。故选A。
(2)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是无法实现的一句空话”错误,对应原文为“‘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句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可见“在技术发达的现代可以实现这句话”。故选B。
(3)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文章中的语言提示是“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可笑之处自然在其后,“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否认了这个感觉,否认了直接经验,否认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他就不是唯物论者。‘知识里手’之所以可笑,原因就是在这个地方”。找到这些句子,然后分点概括即可。
(4)本题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首先要理解陆游的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诗句的意思是: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强调亲自体会,亲身实践。文中说“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陆游的话与其意思是相近的。
故答案为:⑴A;⑵B;
⑶ 【示例1】①就知识的总体来说,任何知识都离不开直接经验。②“知识里手”否认直接经验,否认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不是唯物论者。【示例2】①认识问题的途径可笑,只有参加实践,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掌握真理,而“知识里手”只是道听途说,有了一知半解,便以为掌握了真理;②认识态度的可笑,面对科学问题,态度虚伪和骄傲,缺少诚实和谦逊的态度。
⑷ ①凭借文字和技术的传达,可以学习别人在实践中取得的“知”(或者“从书本上可以得到他人实践中获得的知识”)。②要更直接、更深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还应该亲身参加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做题前要通读材料,读懂材料内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充分理解。然后将选项内容和原文逐一比照分析。
(2)本题综合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进行概括。
(4)本题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此类题目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但答案必须以文本为依据,即不论从何角度探究,归根结底是基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
三、综合题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伟大的抗日战争孕育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习总书记将抗战精神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______________、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______________,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长期以来,( ),缺乏现代意义上的对国家的责任,现代国家意识淡薄。这也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九一八”事变的隆隆炮声犹如沉重一击,此后中国各族各界民众迅速地觉醒起来,展现出坚持国家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_____________品格,_____________、共赴国难的爱国主义热情。这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抗战精神,是数千年在中华儿女文明发展中形成的深沉社会心理和基本价值追求,也是生命力的中华民族支撑。
(1)下列填入横线中的词语,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A.视死如归 气概 自尊 万众一心
B.舍生忘死 气概 自立 齐心协力
C.舍生忘死 气魄 自尊 万众一心
D.视死如归 气魄 自立 齐心协力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是中华民族生命力的支撑,也是中华儿女在数千年文明发展中形成的深沉社会心理和基本价值追求。
B.是中华儿女在数千年文明发展中形成的深沉社会心理和基本价值追求,也是中华民族生命力的支撑。
C.是中华儿女在数千年文明发展中实现的深沉社会心理和基本价值追求,也是中华民族生命力的支撑
D.是中华民族生命力的支撑,也是中华儿女在数千年文明发展中实现的深沉社会心理和基本价值追求。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由于受血缘亲缘认同和乡土认同的束缚,大多数中国人只有封建宗法思想
B.由于受血缘亲缘认同和乡土认同的束缚,只大多数中国人有封建宗法思想
C.由于受封建宗法思想的束缚,大多数中国人只有血缘亲缘认同和乡土认同
D.由于受封建宗法思想的束缚,只大多数中国人有血缘亲缘认同和乡土认同
【答案】(1)A
(2)B
(3)C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近义词辨析;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1)
视死如归:把死看作像回家一样,形容不怕死。
舍生忘死:形容不顾性命危险。
此处重在表达不怕死的精神,用“视死如归”。
气概:在对待重大问题上表现的态度、举动或气势(专指正直、豪迈的)。
气魄:魄力,气势。
此处用“气概”突出“重大问题”。
自尊:尊重自己,不卑躬屈节,也不容许别人歧视、侮辱。
自立:不依靠别人,靠自己劳动而生活。
这里强调抵御外侮,用“自尊”。
万众一心:千千万万的人一条心,强调广大群众团结一致。
齐心协力:思想认识一致并共同努力。
本句主语是“各族各界民众”,重在强调广大群众的团结,用“万众一心”。
故选A。(2)本题,题干明确指出“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
A、D两项,语序不当,先古后今,先在“数千年文明发展”中形成“基本价值追求”,再支撑指向“现在与未来”的“生命力”;
C、D两项搭配不当,“实现……心理”动宾搭配不当。
故选B。(3)
A、B两项逻辑错误:应该是在某种思想的束缚下形成某种认同。B、D两项依据文章内容,“只”字用来限制“认同”才与后文“现代国家意识单薄”相对应,用以限制“中国人”的数量不合适。故选C。
故答案为:⑴A⑵B⑶C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⑵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⑶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信医师信“大师”,盲目减肥饿出病,饮酒之后吃头孢……在生活中,类似的事情 ,缺乏健康素养,常常会做出一些_____科学 常识的事情。本想得到健康,反而失去健康。这说明,( )。提升健康素养,掌握必要的医学知识,能够更好理解医生、_____ 医患信任。医学是有局限性的,医疗也有风险,不可能包治百病。大自然有春夏秋冬,人有生老病死,这是谁也无法改变的自然规律。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相同的病人。同样的疾病,同样的治疗方法,不同的人也可能有不同的结果。尽管现代医学__ ,但仍然有很多疾病尚无法完全治愈。只有尊重医学和医务人员,理解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了解医疗技术的局限性,才能更好地意识自身的健康问题。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层出不穷 违犯 增进 日新月异
B.层出不穷 违反 增强 突飞猛进
C.屡见不鲜 违反 增进 突飞猛进
D.屡见不鲜 违犯 增强 日新月异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建设健康中国,需要提升整个社会的健康素养
B.整个社会都需要建设健康中国,提升健康素养
C.需要提升整个社会的健康素养,才能建设健康中国
D.整个社会都需要提升健康素养,才能建设健康中国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只有了解医疗技术的局限性.尊重医学和医务人员,理解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意识自身的健康问题。
B.只有理解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了解医疗技术的局限性,尊重医学和医务人员,才能更好地认识自身的健康问题。
C.只有尊重医学和医务人员,了解医疗技术的局限性,理解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认识自身的健康问题。
D.只有理解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尊重医学和医务人员,了解医疗技术的局限性,才能更好地意识自身的健康问题。
【答案】(1)C
(2)A
(3)B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近义词辨析;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和正确运用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从词语的使用对象、范围、感彩等方面区别近义词语,然后分析词语所在的语境,从中选择一个最合乎语境的词语。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屡见不鲜:经常看见,并不新奇。语境说的是在生活中,类似的这些荒唐事情经常可以看见,不新奇,所以此处选用“屡见不鲜”。违犯:违背和触犯(法律等)。违反:不遵守;不符合(法则、规程等)。语境说的是“科学常识”,所以根据使用对象看,此处选用“违反”。增进:增加并促进。增强:增进;加强。语境说的对象是“医患信任”,所以此处用“增进”与“信任”搭配好。突飞猛进:形容事业、学问等进展非常迅速。日新月异: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发展、进步很快。语境是说现代医学的进展迅速,所以此处选用“突飞猛进”。故选C。
(2)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这是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的角度选取。此题注意语意的衔接。本题,根据与下文“提升健康素养,掌握必要的医学知识,能够更好理解医生、增进医患信任”的衔接关系,此处“提健康素养”应在句尾,排而不应该在此句的开头,所以要排除C、D项。上文“在生活中,类似的事情,缺乏健康素养,常常会做出一些违反科学常识的事情。本想得到健康,反而失去健康”句可知,此处说的是“建设健康中国”的前提条件是“提升整个社会的健康素养”,而B选项的内容表意不明与此句的意思不吻合,且衔接不紧密,所以要排除B项。故选A。
(3)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画横线句子语病有二:一是语序不当,“尊重医学和医务人员,理解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了解医疗技术的局限性”错,应为“理解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了解医疗技术的局限性,尊重医学和医务人员”。排除A、C、D三项。二是搭配不当,“意识”应改为“认识”。 排除A、D三项。据此,最恰当的选项是B项。故选B。
故答案为:⑴C;⑵A;⑶B;
【点评】(1)此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2)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补写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3)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