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9张PPT)
古代诗歌鉴赏
整体阅读
1.读作者
2.读标题
3.读注释
4.读题材
5.读意象
作者本身所含的信息
1.作者的思想性格
2.作者的人生经历
3.作者的生活环境
诗歌风格
标题所含信息
1.写作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
3.奠定作品感情基调
4.表明诗歌题材
5.暗示诗歌表达技巧
注释中的信息
1.字词的解释
2.作者写作此诗的背景
3.地名的注释
4.交代历史事件(典故)
诗歌题材
羁旅思乡诗
边塞征战诗
送别怀人诗
咏物言志诗
咏史怀古诗
山水田园诗
爱情闺怨诗
政治讽喻诗
即景(事)抒怀
一、羁旅思乡诗
情感:
①漂泊无定、客居他乡的孤苦、艰难
②远在他乡、思念亲人的苦闷
③人生短暂、年华易逝的苦闷
④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幽愤
手法
①借景抒情
②乐景衬哀情
③对写法
④虚实结合
二、边塞征战诗
情感
(1)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2)上阵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3)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
(4)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
(5)和平安宁,和睦友好的向往期盼
手法
直抒胸臆
夸张对比
虚实结合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5分)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
用?(6分)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实写,本诗是想象。
②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
③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①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
②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三、送别怀人诗
情感
(1)离别时的依依不舍
(2)离别后的思念牵挂
(3)安慰勉励友人亲人
(4)表明心迹抒发感慨
(人生短暂、怀才不遇)
手法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直抒胸臆
烘托、用典、对比、虚实结合
(1)高尚的情操
(2)远大的理想抱负
(3)怀才不遇、命途多舛的伤感
(4)年华易逝、理想破灭的哀愁
四、咏物言志诗
“物”
自然景物
社会事物
作者之志
作者之思
感时伤世,忧国忧民
针砭时弊,愤世嫉俗
手法
托物言志
象征
拟人、比喻
人生哲理
五、咏史怀古诗
情感
(1)借昔盛今衰、物是人非表达历史沧桑之感
(2)借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惋惜或伤己之情
(3)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表达忧国忧民之情
手法
对比
用典
衬托
六、题画抒怀诗
情感
赞美绘画书法精妙
赞美画家技艺高超
表达自身感慨
(人生追求、人生哲理)
手法
托物言志
以小见大
虚实结合
动静结合
视听结合
题许道宁画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①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
②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七、山水田园诗
(1)赞美山河,热爱自然
(2)厌倦官场,向往自由
(3)怀才不遇,不满现实
看山水
(1)寄情田园,热爱自然
(2)恬静闲适,悠然自得
在山水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八、干谒言志诗
情感
才高八斗的自信昂扬
求官入仕的热情急切
赞美推荐者
傲视权贵
出身寒微,命途多舛
怀才不遇,悲愤难鸣
用典
双关
比拟
对比
借景抒情
手法
九、即事(景)抒怀
即景:因所见之景而引起的某种感触
即事:因某件事而引起自己的某种感触。
①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②对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的向往。
情感
③对现实的愤慨、不满
④壮志难酬及怀才不遇的惆怅
⑤对时事的感慨
十、政治讽喻诗
情感
(1)揭露政治黑暗,批评朝政得失,批判或劝谏统治者
(2)反映民生疾苦,表达对百姓的同情
(3)表达对不公平社会现实的愤懑和对国家民族的担忧
又呈吴郎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不料吴郎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妇人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
请从“扑枣”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①同情贫苦百姓,自己已然非常贫穷,但仍然任凭西邻妇人来打枣
②批评时政,反对战乱,诗人借西邻妇人之口,揭示了百姓贫苦的根源,表达对苛政和战争的不满
③劝告亲戚,与人为善,告诫吴郎要将心比心,善待邻居
十一、爱情闺怨诗
情感
(1)赠内诗和悼亡诗:表达对妻子的真挚情感
(2)闺怨诗:孤寂愁苦,思亲盼归
减字木兰花
秦 观
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
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秦观词用回肠、金炉、篆香、黛蛾、危楼、飞鸿等意象,营造出冷落凄清的意境,表达出女主人公独处怀人的孤寂苦闷情绪。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人物形象
景物形象
事物形象
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的类别:
诗中的主人公形象
抒情主人公形象
抒情主人公形象类型
①闲置不用、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抗金英雄形象。
②闲适孤寂、乐观浪漫、遗世独立的诗人形象。
③英姿飒爽、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将军形象
④高雅不俗、超凡脱俗的高人逸士形象。
⑤热情大方、聪明伶俐的少女形象。
⑥饱尝辛酸、怀才不遇而又狂放孤傲的老人形象。
塑造方法
正面描写: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对比,烘托
结合诗题注释,了解作者生平经历,诗歌创作时代背景
了解方法
题型
概括
分析鉴赏
概括+分析+情感态度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
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注】天经,姓叶,名德;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
请简要分析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1)珍视友情,春天刚到,便想着要去探访老友,惦记老友生病,贫困
(2)情趣高雅,用诗书打发光阴,在杏花中探听好友音讯
(3)儒雅风流,在春风的吹拂下,带着纶巾,披着鹤氅,寻访二位老友
古诗中的事物、景物形象
意象
意境
1、古代诗歌常见意象(P172)
2、常见命题形式
(1)意象的寓意
(2)意象寄托诗人怎样的情感?
(3)意象的作用
营造意境
奠定感情基调
表情达意
衬托人物
结构作用(照应、线索)
“对于表达情感有何作用?”题型
1.溢于言表、见于言外
2.突出情感,动人心魄
3.表达委婉,耐人寻味,令人深思
4.直接抒情,令人震撼,动人心弦
古代诗歌常见意境
①明净绚丽
②冷寂寥廓
③昂扬开阔
④清冷萧条
⑤生机盎然
常见命题形式(意境)
1.画面描绘题
概括+描绘(+情感)
2.意境赏析题
选取意象+描绘画面+概括(营造)氛围+分析情感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①“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悠远宁静而又生机盎然的画面。
②平旷的田野上,微风从远处吹来,浮动着长势良好的禾苗,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景”三大题型
什么景?
有何作用?
如何写?
意象
意境
意象的作用
如何写?
①如何描写景物?
②如何用景来抒情?(情景关系)
如何描写景物?
(1)从景物本身入手:
①景物的形、声、色(视觉、听觉、触觉,嗅觉…)
常用术语:视听结合、通感、色彩分明
②景物的层次:高低、远近、内外、整体局部(点面),俯视、仰望、远眺、近观
常用术语:远近结合、点面结合、俯仰结合、层次分明
注意:景物的色调
暖色调
高昂乐观
冷色调
低沉伤感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绝句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歌动静结合、层次分明、色彩鲜明,
写出了时间的永恒和空间的广阔。
(2)艺术手法
描写手法:白描,渲染,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列锦……
列锦: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表现手法:衬托、对比、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虚实相生、点面结合、正侧结合……
白描
白描: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明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商山早行(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答:(1)韦应物诗中第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山月比作
燃烧的蜡烛,写出山月的皎洁,照人无眠。
(2)赵秉文诗中第一句运用了借代的手法,用“冷晕”代月,
写出月夜寒气袭人,夜雨在即。
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情景关系
1.(先有景,后生情)
触景生情,缘境生情
2.(情已有,才有景)
寓情于景
以景结情
情与景的距离
情景交融
情与景的感彩
1.乐乐
以乐景衬乐情
2.哀哀
以哀景衬哀情
3.乐哀
以乐景衬哀情
4.哀乐
以哀景衬乐情
正衬
反衬
2.答题步骤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追寻
兰径薰幽佩,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1)找:找出意象,并用优美的语言加以描述
宁静的山谷中,风声格外激越;空旷的山林里,月色正浓
(2).析:分析概括景物所表现出的意境,要准确
的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描绘了一幅空旷幽静的美好景致
(3)明:根据意境氛围的特点,明确作者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山间美景的喜爱之情
(注:一般来说,“概括景物形象特点”的题目可以
不答第三点。“赏析景物”题需答第三点)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