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达标检测 第一单元 第1课
一、双基积累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要塞 瓶塞 阻塞
B.逃窜 撺掇 蹿个
C.歼灭 纤细 阡陌
D.溃退 反馈 匮乏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锐不可挡 策略 惨败 企图
B.气势磅礴 拈据 协定 攻势
C.横度长江 督战 封锁 管辖
D.排山倒海 豫北 拒绝 业已
3.填空。
(1)新闻又称为 ,及时地、准确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的事实。广义的新闻,泛指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狭义的新闻,专指 。
(2)新闻稿通常包括 、 、 、 、
五个部分。
4.选词填空。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 (坚强 顽强 顽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 (激战 战争 战斗)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 (限制 制服 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5.结合加点的词语品析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答:
6.补写对联。
学习了这两则新闻后,有同学写了一副对联,请你根据《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内容拟写出下联。
上联:千帆竞发,百万雄师过大江
下联:
7.用一句话概括下列新闻的主要内容。
新华社北京2013年2月28日电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28日表示,我国将于今年实施“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开展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首次应用性飞行。
根据任务计划,“神舟”十号飞船将于今年6月至8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择机发射,3名航天员驾乘飞船与在轨运行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载人交会对接。
目前,“神舟”十号飞船已完成总装,正在进行出厂测试;长征二号F遥十运载火箭已完成测试,正在进行出厂前准备;航天员训练正按计划进行;发射场、测控通信、着陆场等系统各项准备工作进展顺利;“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轨运行正常、状态良好。
答:
二、课内阅读
阅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从“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至结尾,给各句依次标出序号,并回答问题。
8.文中说“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请分析中路军所遇敌情是怎样的。
答:
9.你认为这部分的分层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10.文中说“至发电时止”,从新闻的角度考虑,这句话体现了新闻的什么特点
答:
11.“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从句中的“所有”“都”两词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答:
三、美文品析
阅读下面新闻,回答12~15题。
中新网北京2013年1月18日电(记者 孙自法) 中共中央、国务院1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嫦娥”二号工程被授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嫦娥”二号卫星于2010年10月1日发射,至2011年4月1日半年设计寿命期满,全面实现既定的六大工程目标和四大科学探测任务。随后于2011年4月下旬至5月底,开展补拍月球南北两极漏拍点、再次对“嫦娥”三号预选着陆区进行高清晰成像等两项拓展试验。同年6月上旬起开展第三项拓展试验——受控从月球轨道出发飞往日地拉格朗日L2点,“嫦娥”二号环绕L2点进行为期10个月的科学探测后,拓展试验圆满成功。
2012年6月1日,“嫦娥”二号卫星受控成功变轨,脱离L2点环绕轨道,飞往图塔蒂斯小行星,开展再拓展试验。12月13日,“嫦娥”二号卫星成功飞抵距地球约700万千米远的深空,以10.73千米/秒的相对速度,与图塔蒂斯小行星由远及近“擦肩而过”,首次实现中国对小行星的飞越探测。当天16时30分,“嫦娥”二号与小行星最近相对距离达到3.2千米交会时,“嫦娥”二号星载监视相机对小行星进行光学成像,这是国际上首次实现对该小行星近距离探测。至此,“嫦娥”二号再拓展试验圆满成功,“嫦娥”二号工程完美收官。
“嫦娥”二号再拓展试验的成功实施,使中国成为继美国、欧空局和日本之后第4个探测小行星的国家,它突破并验证卫星对小天体探测的轨道设计与飞行控制技术,实现中国航天飞行从40万千米到700万千米的跨越,并开创中国航天一次发射开展月球、L2点、小行星等多目标多任务探测的先河。
短短两年间,从距地球38万千米外的月球,到150万千米远的日地拉格朗日L2点,再到700万千米外的小行星……“嫦娥”二号卫星不断创造并刷新着“中国高度”。
12.请给这则新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20个字)
答:
13.“嫦娥”二号卫星除了完成既定的六大工程目标和四大科学探测任务外,还进行了哪些拓展试验
答:
14.请结合第3段中“‘嫦娥’二号卫星成功飞抵距地球约700万千米远的深空,以10.73千米/秒的相对速度,与图塔蒂斯小行星由远及近‘擦肩而过’,首次实现中国对小行星的飞越探测”一句,说说运用数字的好处。
答:
15.文章最后一段是新闻结构中的哪一部分 其作用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四、写作练笔
16.【写法借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语言精当,极富表现力。如作者选用“占领”“扩展”“突破”“击溃”“控制”“切断”等一系列动词,准确地表现出我军英勇善战、节节胜利的英雄气概和战斗豪情。
【片段仿写】请你也运用一系列准确的动词描写一个劳动场景(或游戏过程、运动项目等)。(100字左右)
答案解析
1.【解析】选D。A项分别读:sài,sāi,sè;B项分别读:cuàn,cuān,cuān;C项分别读:jiān,xiān,qiān;D项均读kuì。
2.【解析】选D。A项“挡”应为“当”;B项“拈”应为“占”;C项“度”应为“渡”。
3.答案:(1)消息 消息 (2)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4.答案:顽强 激战 控制
5.答案:“冲破”一词,鲜明生动地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攻势之凌厉;“横渡”一词,生动地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锐不可当的气势。
6.答案(示例):军民一家,齐心协力攻南阳
7.答案:“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今年将实施载人交会对接。
8.【解析】本题考查对语句内容的理解能力。抓住“一样”一词,思考中路军所遇敌情,筛选出西路军所遇敌情的相关语句即可。
答案: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9.【解析】选D。因为①至④句写的是西路军渡江所遇敌情以及对敌情的针对性分析;⑤至⑨句全面介绍了东路军渡江情况;⑩ 句则是对渡江后战斗情况的介绍。
10.答案:具体准确地交代了时间,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及时性的特点。
11.【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能力。“所有”“都”均表示范围,连用有强调之意。结合渡江大胜的事实,体会作者当时的自豪之情。
答案:作者当时充满了胜利的自豪之情,这种感情是溢于言表且发自内心的。
12.【解析】本题考查对新闻标题的拟写能力。先分析导语中的句子,提炼关键词语‘嫦娥’二号工程”“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再进行概括。
答案:“嫦娥”二号工程获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3.【解析】本题考查对内容的概括能力。根据第2、3两段的内容提取相关语句进行概括。
答案:补拍月球南北两极漏拍点;再次对“嫦娥”三号预选着陆区进行高清晰成像;受控从月球轨道出发飞往日地拉格朗日L2点,环绕L2点进行了为期10个月的科学探测;对图塔蒂斯小行星飞越探测,首次实现了对该小行星近距离探测。
14.【解析】本题考查对新闻语言特点的把握。运用数字可以把事物介绍得具体准确,体现新闻语言的特点。
答案:这句话运用数字准确说明了“嫦娥”二号的飞行速度、距地距离等,介绍得准确具体,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了新闻的特点,同时可以帮助读者增加知识。
15.【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段的作用及作者情感的把握。文章最后一段是对全文的总结,议论句流露出作者对“嫦娥”二号的赞美之情。
答案:结语。总结全文。表达了作者对“嫦娥”二号成功发射的高度赞美之情。
16.答案(示例):他弯着腰,把篮球在手下前后左右不停地拍着,两眼溜溜地转动,寻找突围的机会。突然他加快了步伐,一会左拐,一会右拐,冲过了两层防线,来到篮下,一个虎跳,转身投篮,篮球在空中划了一条漂亮的弧线后,不偏不倚地落在筐内。训练·达标检测 第一单元 第3课
一、双基积累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拂晓的时候,老妇人玛利·育乞西慢慢爬出地窖( )。她不会púfú( )前进,也不能快跑。她干脆直着身子,颤巍( )巍地向方场上走去。她太shuāi( )老了,走进方场的时候,她已经精疲力劫了。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地窖( ) ②púfú( )
③shuāi( )老 ④颤巍( )巍
(2)文段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改为
2.选词填空。
(1)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老妇人就取出火柴来,很 (A.耐心 B.细心)地再把蜡烛点燃。
(2)他们围着坟堆, (A.默默 B.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3.指出下列语句所运用的描写方法。
(1)方场的一边,离其他的房屋几步的地方,高高地耸立着一堆瓦砾,它的本来面目简直一点也看不出来了。 ( )
(2)她干脆直着身子,一摇一摆,慢慢地向方场上走去。 ( )
(3)看见他的面孔了,很年轻,很苍白。 ( )
(4)突然,有一个士兵吃惊地大声叫了起来。“看呀!”那红军说。 ( )
4.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活动“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正在进行,请你参与。
(1)什么叫作“铸剑为犁” 说说你的理解。
答:
(2)作为本次活动的组织者,你会选择哪几个主题进行研究 请你写下来。
A.主题一:
B.主题二:
C.主题三:
D.主题四:
(3)阅读下面的消息,为其拟写标题。
中新网2013年2月17日电 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皮莱16日表示,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应接受战争罪等调查,并呼吁国际社会立即采取行动,包括可能的军事干预。
皮莱指出,国际社会对是否对叙利亚采取行动仍然犹豫不决,各国还在权衡军事介入的风险和代价。
皮莱再次呼吁,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应该为其及其部队在冲突中的角色接受国际刑事法院调查,她认为阿萨德作为一国元首,没有履行保护国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义务,因此国际社会需要介入。
答:
二、美文品析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生死攸关的烛光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工作。
②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盟军派人前来取走。为了情报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 的搜查。
③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点燃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④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他说。
⑤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说:“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下来了。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 ”一把夺回烛台。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都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⑥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⑦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摘自《新语文分级读本》2012年4月)
5.根据上下文选词填空。
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 (A.严谨 B.严峻 C.严密 D.严厉)的搜查。
6.第⑤段中“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加点的词“厄运”在文中具体是指:(1)
(2)
7.“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 ”保持原意,把这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
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文中用反问句而不用陈述句,是为了表现那个中尉
的态度。
8.从修辞的角度品析下面语句的表达效果。
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都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答:
9.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那天晚上母子三人为了保护秘密情报所采取的具体行动。
如:大儿子杰克:借口搬柴,端走烛台。
伯诺德夫人: 。
小女儿杰奎琳: 。
10.母子三人保护秘密情报的行为表现出他们怎样的品质
答:
三、写作练笔
11.【写法借鉴】本文在刻画人物时重点运用了细节性的动作描写,如“慢慢地爬”“慢慢地绕过”“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等。这些细节性的个性化的动作描写,把一个年老力衰却不畏生死的老母亲形象鲜明地竖立在我们面前,刻在了广大读者的心中。
【片段仿写】请你也运用细节性的动作描写展现某个人物的性格。(100字左右)
答案解析
1.答案:(1)①jiào ②匍匐 ③衰 ④wēi (2)劫 竭
2.【解析】(1)题要联系原文,有好几次,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震倒,老妇人又重新点燃,所以应该用“耐心”;(2)句中“默默”只能表现出人的沉默,而“静默”更表现出一种庄严。
答案:(1)A (2)B
3.答案:(1)环境描写 (2)动作描写 (3)肖像描写 (4)语言描写
4.(1)答案:把用于战争的剑,铸造成用于耕田的犁,意思是消除战争,给人民以平静安宁的和平生活。
(2)答案(示例):A.战争给我们带来什么 B.人数在战争中有什么作用 C.武器在战争中有什么作用 D.影响谋略的因素有哪些
(3)答案:联合国人权官员要求叙利亚总统接受战争罪调查
5.【解析】选C。根据语境,联系上下文可知,这里指敌人搜查的很严密,没有疏漏。因此横线处应填“严密”。
6.【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从情报即将泄露和一家人的生命即将遭到不测两个方面思考。
答案:(1)蜡烛的秘密暴露,秘密情报站遭破坏。
(2)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
7.【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式变换及反问句作用的把握。反问句的语气更强烈,更能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答案:你可以不用蜡烛 粗暴(凶狠、凶恶)
8.【解析】本题考查对语句的品析能力。首先根据常用修辞的特点判断出语句运用的修辞手法,然后结合语句内容体会其作用。
答案: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心提到了嗓子眼儿上”表现出伯诺德夫人此时此刻既紧张、恐惧、担心又憎恨、仇视敌人的复杂心理。眼看金属管就要暴露,她心急如焚。“恶狼般的眼睛”这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德军的凶恶残暴、心狠手辣和令人可怕。
9.【解析】本题考查对具体情节的概括。找到伯诺德夫人和小女儿杰奎琳为保护秘密情报所采取的具体行动的相关段落,分别在第③段和第⑥段,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答案:取出油灯,吹熄蜡烛 推说睡觉,端走烛台
10.【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品质的概括。根据母子三人保护秘密情报的危险及表现出的机智概括其品质。
答案:机智、勇敢、镇定、爱国。(任答三点即可)
11.答案(示例):半夜三更的,刘爷爷手忙脚乱地把他家的电视机调到了最大音量。顿时,全院响起了振奋人心的奥运会会歌。看到中国运动员入场时,刘爷爷兴奋得挥舞着烟袋,瞪大眼睛,目不转睛地望着屏幕上的中国健儿,高兴得眉飞色舞,随手把烟袋往床上一扔,两手一拍大腿,由衷地赞道:“棒!精神!还是中国运动员精神!”训练·达标检测 第一单元 第4课
一、双基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恍若(huǎnɡ) 绸缎(chóu) 野蛮(mán)
B.缀满(chuò) 珐琅(fà) 琉璃(liú)
C.制裁(cǎi) 箱箧(qiè) 予以(yǔ)
D.典范(diǎn) 给予(ɡěi) 劫掠(jié)
2.下列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改正。
这是某种令人惊骸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婉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改为 ; 改为 。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
A.额尔金的儿子小额尔金是火烧圆明园的罪魁祸首。
B.额尔金这个臭名昭著的英国殖民统治者,曾参与毁坏希腊雅典巴特农神庙。
C.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冠冕堂皇的博物馆。
D.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4.下面是同学们搜集到的一组材料,阅读后完成各题。
材料一: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圆明园再度遭到严重破坏。此后,八旗兵丁、土匪地痞趁火打劫,把园内残存及陆续基本修复的共约近百座建筑物,几乎拆抢一空。现在散落于北京胡同、四合院内的圆明园石刻文物即多源于此。至宣统末年,“园内麦垄相望,如同田野”。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之后,周恩来总理明确指示:圆明园遗址要保护好,地不要拨出去,以后有条件,可以修复。北京市人民政府根据这一精神做出了“圆明园一草一木不准动”的决定。但是,据资料记载,“文化大革命”期间圆明园多处山形水系被挖掘填平,曾一次拆除围墙800余米、砍伐树林1 000余棵、运走石料几十车。
材料三:圆明园是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古代造园艺术的瑰宝;圆明园是一段民族历史的纪录,在每个中国人心中,它是一个特定的符号。但是从2005年4月初开始,圆明园的灌木遭到了人为的砍伐和破坏。4月8日,记者来到圆明园景区的西部,闯入摄像机镜头的是成片被砍伐的灌木堆放在地上。记者发现,除了被砍掉的灌木,还有树干大约30厘米粗的杨树,绝大部分被截断的树干还露着新茬儿。
(1)假如你是黑板报的小编,阅读了以上材料,要写一个点评,你会怎么写 (30个字左右)
答:
(2)将材料二中“圆明园一草一木不准动”这条规定换用一句温馨的警示。
(20个字以内)
答:
(3)给材料三拟一个小标题。
答:
二、美文品析
(2013·漳州模拟)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5~8题。
圆明园情结
临 青
①在那个著名的园子里遇到它的时候,我正走过那荒废的湖,那曾经映着宫灯也映着战火、荡着笙竹也荡着枪炮的波浪已经萎缩,空遗那一片凹凸和陷落。草已经很绿,还有稻,而且茂盛,遮掩着湖心湖岸的废墟。那些木桥、亭桥、九孔桥在很久以前的战火中毁掉,只一座残桥还拱着它石砌的背,毁了半边,还有半边,撑到今天,接通着另一座园子的波浪,阴云沉沉,好像是宽阔的长袍下摆,正缓缓拂过这个以悲哀著称于世的园子,而那个穿长袍的巨人无法望见它的面容。我就是在寻找那个巨人的一瞬间看到了它,看到荒芜的湖边有一个情结。
②那其实是一棵树。曾经是树,现在只有根了。那园子里的树曾经都是很风流的,连同那些石兽、华表和珊瑚等等,身价也精彩,惹得那些劫夺者动了军舰大炮,举着火把来取它们。能取走的都取走了,然后出现在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里,成为人们惊叹的对象。这里只有根。它有许多根须,那根须足够粗壮,百年风雨陪伴它们从泥土里冒出来又往泥土里扎进去,翻来覆去缠缠绕绕。它像是死了,又仍然活着。有一条根须发出新枝来,很嫩,又很直,翘在那里,翘起一枝很绿的俊梢。它们死死活活缠在一起,缠成一个结。那是一个解不开的结。除非用火或者用斧,焚了它或者劈了它。看着它的时候我想,一个人经历了风流和劫难之后还会留下什么 只有陷落吗 或者只有荒废和悲哀 这里曾经陷落,长满野草和稻;经历沧海桑田,却留下一个解不开的结,白鹭在空中飞,又在结上落下,叼它。白鹭年年来,年年叼,它叼得开吗 白鹭终于飞走了,它来它去,每一轮回的飞翔都把太阳和星星留在结上。
③隔着那片陷落,我不能触摸那结。也许当年有人要取它的绿荫,而它不给,也不走,就那么缠着、守着那一方泥土,不肯离去不忍离去不愿离去,就那么缠着,缠着它的风流还有劫难,决不超脱、决不化解,给这世界的淡漠与善于遗忘大写出一个死活不息的执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人们都这么说,可是谁也不能肯定外面的世界有还是没有那一块可以托付终身的泥土。现在只有根了。土地骄傲,土地孕育了这么执拗的一个情结;只认可它只依恋它只陪伴它只为它存在。就是那种特别的女人,把心种在什么地方就不再离去,那地方辉煌也罢荒废也罢,她只为了自己那份情怀,只为她曾经付出正在付出还要付出,只要为自己的付出标定一个绝对长度,纳一双蹬倒山的大头鞋,走她只要活着就走、能走多久就走多久的旅程。
④它在阴云下缠绕着,无声无息。它在世纪的沧海桑田中缠绕着,无声无息。它在我所感觉的世界里缠绕着,缠绕着。我想那一定是个启示,从百年之前就开始书写,写过风流,写过劫难,终将又写复兴。
5.第①段中作者描写了圆明园中的景物,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
6.结合文中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简要谈谈本文的语言特点。
答:
7.第④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深刻含意 谈谈你的理解。
答:
8.文章中多次提到“结”,请你联系全文内容简要谈谈文中的“结”是指什么。
答:
三、写作练笔
9.【写法借鉴】文章中巴特勒上尉期待雨果对英法远征中国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的赞誉,而雨果站在人类正义的高度,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的心理。如“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增强了文章的抨击力量。
【片段仿写】请你仿照文中的写法,运用恰当的反语来嘲讽那些假货泛滥的现象。(100字左右)
答案解析
1.【解析】选A。B项“缀”应读zhuì;C项“裁”应读cái;D项“给”应读jǐ。
2.答案:骸 骇 婉 宛
3.【解析】选C。“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是贬义词。用在这里不符合对圆明园的赞美,应改为“富丽堂皇”。
4.(1)答案(示例):我们痛恨帝国主义强盗对圆明园的暴行,也痛心国人对耻辱的淡漠。(言之成理即可)
(2)答案(示例):龙的传人,请不要让圆明园的草木再次受辱。
(3)答案:圆明园的灌木遭到了人为的砍伐和破坏
5.【解析】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阅读第①段,总结作者描写了圆明园中怎样的景物,然后回答这些景物描写与下文抒写圆明园情结的关系。
答案:写出了圆明园曾经的风流与劫难以及眼前的衰败,为下文抒写圆明园情结做铺垫。
6.【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语言特点。分析①②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从表现的内容和语言丰富的意蕴方面回答。
答案:用宫灯、笙竹、石兽、华表、珊瑚等表现圆明园的风流;用战火、枪炮、军舰、大炮、火把表现它遭受的劫难。语言蕴藉、含蓄,表意丰富。
7.【解析】本题考查对语句含意的理解能力。联系上文,抓住“风流”“劫难”“复兴”等词思考。
答案:无论是繁华盛世时,还是遭受侵略、蒙受凌辱时,每个中华儿女都执着而顽强地热爱家园、热爱祖国。凭着这种忠贞不渝的精神,我们一定能自立自强,一定会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8.【解析】本题实际上考查文章的主旨。联系全文内容,抓住重点句子理解作者那种热爱家园和祖国的情感。
答案:曾经的风流和劫难留下“一个解不开的结”,这个“结”即指“情结”,是那种执拗而顽强的依恋家园、热爱祖国的情怀。
9.答案(示例):标着保真、假一赔三的招牌,喊着“文明经商”的口号,从事着假货生意。接到投诉,敷衍哄欺,变相保护。不愿意为之解决实质问题而努力,却一味地强调证据难寻,退货了事。请问这些“文明商人”,你们置消费者的权益于何处 训练·达标检测 第一单元 第5课
一、双基积累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纳粹(cuì) 模糊(mó) 哭泣(qì) 寒噤(jìnɡ)
B.盟誓(ménɡ) 荒谬(mìu) 赤裸(luǒ) 憧憬(chōnɡ)
C.沉寂(jì) 韵律(yùn) 反驳(bó) 屠杀(tú)
D.禽兽(qín) 屹立(yì) 悼念(dào) 杀戮(lǜ)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
A.残酷 发泄 蜿蜒 恍惚
B.纯朴 悲哀 执著 肃穆
C.缭绕 溶合 石雕 沉寂
D.血腥 果酱 震惊 急切
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1)无论何时,只要有人提起南斯拉夫,我就想起克拉库耶伐次和那儿被敌人
的那一刻。
(2)为了使这个展览办得更加充实,博物馆领导派出多人到老区 革命文物。
(3)他们头发斑白,脸色 ,定定望着笼罩山谷的V形石碑。
A.杀戮 收集 肃穆 B.杀害 收集 严肃
C.杀害 搜集 严肃 D.杀戮 搜集 肃穆
4.仿写句子。
例句: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仿句:
5.综合性学习。
班级拟开展一次以“战争与和平”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战争从未离开过人类,各种文学作品中的描写就是最好的见证。你能写出三句古今描写战争的诗词吗
答:
(2)和平的愿望是美好的,同时也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参与和努力。请你拟两条“呼吁和平”的宣传语,表达一下自己的心声吧!
答:
(3)如图所示,该图片中的雕塑名为“打结的手枪”,矗立在联合国总部花园内,是卢森堡1988年赠送给联合国的。请用精彩的语言向全班同学介绍这座雕塑,表达你对这座雕塑的理解。
你的介绍:
二、美文品析
阅读下文,回答6~10题。
请把我埋得浅一些
①二战时期,在一座纳粹集中营里关押着很多妇女和儿童。他们遭受着纳粹无情的折磨和杀害,人数在不断减少。
②有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女孩,和她的母亲一起被关押在集中营里。一天,她的母亲和一些妇女被纳粹士兵带走了,从此,再也没有回到她的身边。人们知道,她们肯定是被杀害了。因为每天都有人被杀害,死亡的阴影笼罩着每一个人。人们谁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活。小女孩不断哭泣着询问她母亲去哪儿了,人们编着各种谎话来哄她。到后来,实在不能回答时,就对小女孩说,你的妈妈去寻找你的爸爸去了,不久就会回来的。小女孩相信了,她不再哭泣和询问,而是唱起妈妈教给她的许多儿歌,一首接一首地唱着,像轻风一样在阴沉的集中营吹拂。她还不时爬上囚室的小窗,向外张望着,希望看到妈妈从远处走来。
③小女孩没有等到妈妈回来,就在一天清晨,纳粹士兵用刺刀驱赶着,将她和数万名犹太人逼上刑场。刑场上早就挖了很大的深坑,他们将一起被活活埋葬在这里。人们沉默着,死亡是如此真实地逼近每一个生命。面对死亡,人们在恐惧中发不出任何声音。
④人们一个接一个地被纳粹士兵残酷地推下深坑。当一个纳粹士兵走到小女孩跟前,伸手要将她推进深坑中去的时候,小女孩睁大眼睛对纳粹士兵说:“刽子手叔叔,请你把我埋得浅一点好吗 要不,等我的妈妈来找我的时候,就找不到了。”纳粹士兵伸出的手僵在了那里,刑场上顿时响起一片抽泣声,接着是一阵愤怒的呼喊。
⑤人们最后谁也没能逃出纳粹的魔掌。但小女孩纯真无邪的话语却撞痛了人们的心,让人们在死亡之前找回了人性的尊严和力量。
⑥暴力真的能摧毁一切 不,在天真无邪的爱和人性面前,暴力让暴力者看到了自己的丑恶和渺小。刽子手们在这颗爱的童心面前颤抖着,因为他们也看到了自己的结局。
(摘自《中学生文摘》2012年第9期)
6.从全文看,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答:
7.请说说第②段中画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
8.第⑤段中“但小女孩纯真无邪的话语却撞痛了人们的心,让人们在死亡之前找回了人性的尊严和力量”,在这句话中你是如何理解“撞痛”这个词语的
答:
9.简要概括文章叙述的这件事。
答:
10.发挥你的想象力,想一想那位纳粹士兵听了小女孩的话后会有什么样的心理活动,试着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来。
答:
三、写作练笔
11.【写法借鉴】运用对比,可以使作品主题更突出,思想感情更深刻,能收到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如:文中纳粹要灭种的荒谬逻辑和今天成千上万人的悼念活动形成对比,表达了全人类共同的和平意愿。文中的德国作家和日本人的不同观点的对比,也表现了文章要表达的中心,即认识并反思历史方能珍视和平。
【片段仿写】请你运用对比的手法表明自己“要做一个乐观的强者”的观点。
答案解析
1.【解析】选C。A项中“噤”应读jìn;B项中“谬”的读音应为miù;D项中“戮”应读lù。
2.【解析】选C。“溶”应为“融”。
3.【解析】选D。“杀戮”意为大量地杀害,屠杀;“杀害”指杀死。第①句中属于大量杀害,用“杀戮”恰当。“搜集”指到处寻找(事物)并聚集在一起;“收集”是使聚集在一起的意思。第②句中是对于珍贵稀少的革命文物来说的,用“搜集”更恰当。“肃穆”,严肃恭敬,指人的态度、神情很庄严;“严肃”指庄重,使人感到敬畏。第③句中的两位老人是来悼念被害的孩子们的,用“肃穆”更符合语境。
4.答案(示例):不斤斤计较,很对。但是,不能毫无原则。
劳逸结合,很对。但是,不能逸而不劳。
5.(1)答案(示例):①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泽东《七律 长征》 ②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
③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2)答案(示例):同护一片蓝天,共享一份和平!
只有记住战争的痛苦,才能珍惜幸福的和平。
不要让橄榄枝从和平鸽嘴中滑落!
(3)答案:它是联合国总部花园内的雕塑,名为“打结的手枪”。它的构思与造型十分奇特,是一支枪管扭曲打结的手枪。它的寓意是:联合国的主要职责是“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
6.【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段作用的理解。文章首段往往会起着引出下文、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答案:总起下文,留下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7.【解析】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把握能力。首先根据常用修辞的特点判断画线句运用的修辞手法,然后结合语句内容体会其表达效果。
答案: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小女孩歌声清新委婉,深入人心,以此反衬集中营气氛的阴暗沉闷。
8.【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表达效果的把握。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体会人们当时在小女孩的话语中受到的震撼。
答案:“撞痛”一词说明了人们当时在小女孩的话语中受到震撼,从麻木中清醒过来,从而激起了人性的尊严和力量。
9.【解析】本题考查对故事的概括能力。读课文,找出记叙的六要素,主要概括出何人做了何事,结果如何。
答案:二战时期,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女孩和数万名犹太人一起被活埋,小女孩被活埋前天真无邪的话语震撼了刽子手的心灵。
10.答案(提示):要描写出纳粹士兵当时的矛盾与恐惧心理,注意使用第一人称。(言之有理即可)
11.答案(示例):要做一个生活的强者,就要让乐观的旗帜永远飘扬。悲观只能产生平庸,乐观才能造就优秀。从平庸的人那里,我们很容易找到悲观的影子;从优秀的人那里,我们不难发现乐观的精神。悲观的人,先被自己打败,然后才被生活打败;乐观的人,先战胜自己,然后才战胜生活。因此,航行在生活的海洋中,我们要选择乐观,要让乐观的大旗在我们的桅杆上高高飘扬。训练·达标检测 第一单元 第2课
一、双基积累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撒网(sā) 竹篙(hāo) 苇塘(wěi) 阴惨(cǎn)
B.仄歪(zè) 尖利(jiān) 悠闲(yōu) 能耐(nai)
C.泅水(qiú) 提防(tí) 安慰(wèi) 央告(yānɡ)
D.疟子(yào) 闷热(mēn) 舀水(yǎo) 水淀(dìnɡ)
2.找出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飒飒风响 轻声幺喝 转弯末角 阴森黑暗
月明风青 迎风飘撒 躲避炮火 诗情画义
错别字
改 正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可是假如是月黑风高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
B.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
C.手术中一旦发现病人病情变化或发生意外,医护人员要沉着冷静,不可张皇失措。
D.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4.综合性学习。
2013年7月11日是著名作家孙犁逝世十一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同学们来到河北白洋淀举行“牵手孙犁话芦荡”的纪念活动,请你完成下列题目,为活动做准备。
(1)【活动一:激情芦荡】站在一望无际的白洋淀前,同学们激情满怀,你满怀深情地开始了你的开场白:
(2)【活动二:牵手孙犁】孙犁是现代作家,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孙犁,一位同学展示了下列题目,请你抢答。
①孙犁是现代作家,被誉为“ ”代表人物。
②孙犁最有名的战争作品是《白洋淀纪事》,“白洋淀纪事之一”是 ;
“白洋淀纪事之二”是 。
③孙犁先生的抗战小说描写的尽管是残酷的战斗场面,但环境却如诗如画,因而有“ ”之称。
(3)【活动三:感悟孙犁】孙犁的《芦花荡》写得异常优美,那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那人物的真实、可爱,那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让我们流连驻足,这是孙犁创作魅力的最高体现。读完孙犁的作品,你有什么感悟 请在班上交流。
答:
二、课内阅读
阅读“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至“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回答问题。
5.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故事情节。
答:
6.选文写老头子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突出了老头子的什么性格
答:
7.“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中加点词“找”用得妙,为什么
答:
8.选文写老头子敲打鬼子时,为什么又写“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答:
9.老头子执行任务从不带枪,为大菱复仇仍不带枪,你认为这是不是鲁莽 请结合文段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答:
三、美文品析
(2013·黄冈模拟)阅读下文,完成10~14题。
英 雄
他的父亲上了战场,牺牲了。他的哥哥也上了战场,也牺牲了。可是,战争仍在继续,甚至一天比一天激烈。兵一群一群地上,又一群一群地倒下。部队需要兵,祖国需要兵,人民需要兵。是男人,就得当兵,就得上战场。
他也去当了兵。他不怕死。哪怕像他父亲像他哥哥一样被炸弹炸成一片片肉,他也不怕。
每天,他刻苦训练,希望练就一身本领,消灭敌人,为父亲、哥哥和牺牲的同志报仇。他比谁都进步得快,可是,首长说他年龄太小。他说他年龄是小,但是他不怕死,他能打仗。可首长终究没让他上战场。
别人有了枪,还有子弹。他只有枪,没有子弹。他向首长要,首长说子弹太少,他是新兵,还是不能上战场的新兵,当然不能发子弹。他向老兵要子弹,老兵不给,老兵说子弹多宝贵啊,哪能给你玩 他说给一颗吧。老兵说,一颗也不行,一颗子弹就是一个敌人。多消灭一个敌人,我们就多一分胜利,就少牺牲一些同志。
没有子弹,他的枪就是一根棍子。他需要子弹。每天夜里,他都做梦,梦见子弹,好多好多子弹。
白天,他闲着无事,就进入伙房,帮着伙夫干点活。不能上战场,但不能闲着,帮着干点活,他心里踏实。他看到水缸里的水不多,他说去挑水。伙夫说:“你别去!”他不搭话,挑了桶就往后山走去。后山有山泉,水清味甜,做出来的饭,香甜可口。他想大家吃了这样的饭菜,一定精神百倍,勇往直前,打得敌人落花流水,缴获很多弹药,那样,他就可以分到子弹了。
山路弯弯曲曲,高低不平。他走走停停,停停走走,终于来到后山。他听见水声,也听见人声。他赶紧放下水桶,隐蔽起来。三个敌人,两个正在打水,一个正在放哨。原来,敌人也想到了山泉。
他取下枪,一步一步向前。打水的两个敌人弯着腰,放哨的敌人抽着烟,他一个箭步冲过去,端着枪高喊:“把手举起来!”
三个敌人全傻了,他的突然出现,完全出乎他们的意料。他们乖乖地举起手,颤抖着说:“别开枪,别开枪!”
他带回来三挑水和三个俘虏,他成了英雄。首长当着大家的面表扬他。首长说,他是英雄,不仅仅因为他带回来三个俘虏,更因为他的枪里没有一颗子弹!
没有一颗子弹 !三个俘虏傻了眼。
没有一颗子弹,却敢于面对敌人,敢于冲上去,的确是英雄,不怕死的英雄。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2年第6期)
10.为什么文中多次写到他“没有子弹”
答:
11.文中画线句子,在情节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
12.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指出其表达效果。
他们乖乖地举起手,颤抖着说:“别开枪,别开枪!”
答:
13.文章写道:“不能上战场,但不能闲着,帮着干点活,他心里踏实。”此刻他内心是怎样的 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展开你的想象,描写出此刻他的心理。
答:
14.题目“英雄”有怎样的含义
答:
四、写作练笔
15.【写法借鉴】作者在文中多处运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景物描写和人物情感相融合。如“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这里的景物描写衬托出了老头子痛打鬼子时的痛快淋漓的心情。
【片段仿写】请你也运用情景交融的写法描写一幅图景。(100字左右)
答案解析
1.【解析】选B。A项中的“篙”应读ɡāo;C项中的“提”应读dī;D项中的“淀”应读diàn。
2.答案:幺-吆 末-抹 青-清 义-意
3.【解析】选A。不符合语境,应为“月明风清”。
4.(1)答案(示例):同学们,这就是当年叫鬼子闻风丧胆的白洋淀。它水道纵横,芦苇万顷,俯仰吐穗,风光旖旎。面对浩渺的淀水和一望无际的苇田,我们可曾想到这里曾是抗战的大舞台,上演了无数个英雄故事。让我们在芦花丛中,寻找英雄的足迹,追随他们高大的身影吧。
(2)答案:①白洋淀派 ②《荷花淀》 《芦花荡》 ③诗体小说
(3)答案(示例):《芦花荡》中那位智勇双全、自信自尊的老英雄,让我们赞叹不已。从他身上,我们深深地感到,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5.【解析】此题考查对故事情节的概括能力。首先要细读选文,准确把握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然后概括出何人做了何事即可。
答案:老头子机智地惩罚了鬼子,替大菱报了仇。
6.【解析】此题考查对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的把握,以及对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根据常用描写人物的方法的特点判断选文写老头子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结合内容分析其性格。
答案:动作、神态描写,突出了老头子机智勇敢的性格。
7.【解析】此题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体会用词的精妙必须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的相关情节,从塑造人物形象的角度分析其作用。
答案:用“找”写出了老头子设计陷阱的巧妙,也写出了敌人的胆怯和愚蠢。
8.【解析】此题考查对环境描写作用的把握能力。自然环境描写一般有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作用。
答案:这里的景物描写烘托了老头子为大菱报仇后的轻松、愉悦的心情。也表明美丽的白洋淀是不容侵犯的,如果有人来犯,必然没有好下场。
9.【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性格的把握。结合原文内容可知,老头子的武器不是枪,而是高超的水上技艺、船桨和鱼钩,从这个角度考虑,显然老头子不仅不鲁莽,而且智勇双全。
答案:不是鲁莽。他心中有着对人民的爱和对敌人的恨,凭着对白洋淀地理环境的熟悉,靠着高超的水上技艺,拥有独特的对敌斗争的利器——船桨和鱼钩,使他在对敌斗争中游刃有余,不带枪是出于高度的自信。
10.【解析】本题考查对故事情节的把握。文中“他”因为年龄太小,不能上战场,没有领到子弹;首长强调他枪里没有子弹,突出了他的勇敢。
答案:没有发给子弹,突出他年龄小。枪里没有子弹,却敢面对敌人,带回俘虏,突出他的勇敢、智慧。
11.【解析】本题考查对语句作用的理解。首先明确这句话的内容;然后思考这一内容与上下文的关系,从该句与表现人物、揭示主旨关系的角度分析其作用。
答案:呼应了文章开头,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主动要求上战场、勇敢面对三个敌人做铺垫。
12.【解析】本题考查对语言的品味能力。解答时,先结合加点词语分析描写方式,然后联系语境,分析其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乖乖地”“颤抖”是对三个敌人的神态描写,主人公的出现使他们惊恐万分,不知所措。
答案:“乖乖地”“颤抖”是神态描写,生动地写出了三个敌人因为他的出现而震惊、服从的样子,从而表现了他英勇无畏的形象。
13.【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阅读感悟能力。解答时,需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心理:不怕死,敢牺牲,虽然不能上战场,但帮伙夫干活,也是做贡献。然后展开想象进行描写,要注意与上下文衔接,符合当时情景。
答案(示例):首长说我年龄小,不让我上战场。那我怎么为父亲、哥哥和牺牲的同志报仇呀 对,我在伙房帮忙,让战友们能吃个好饭,有个好身体,好好替我消灭敌人。
14.【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题目的理解。解答时,整体把握小说内容,“英雄”既是指小说主人公,也指像他一样的一群群为祖国和人民牺牲的战士们。
答案: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主人公不怕死,枪里没有子弹却俘虏了三个敌人;其次,“英雄”还指像“他”一样的为了祖国和人民不怕牺牲、勇上战场的千千万万的战士们。
15.答案(示例):秋天,我喜欢漫步于山间小径。时而一群大雁掠过头顶,悠远的鸣叫声把人的思绪带到高远之处;时而几只野鸡跃于山林,拖着漂亮的尾羽,透出一点凤凰的尊贵气质。水流更小更细,声音却更清脆了。树叶变黄,呈现出一片柔和的色彩。田野空旷,留下一段秋收的尾巴。一切都显得那么寂静,我沉浸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