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秋人教新课标语文八年级上第六单元课时达标(5课时+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年秋人教新课标语文八年级上第六单元课时达标(5课时+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9-27 21:57:23

文档简介

训练·达标检测 第六单元 第28课
一、双基积累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
(1)海涌银为郭  (    )
(2)人物略不相睹  (    )
(3)吴儿善泅者  (    )
(4)珠翠罗绮溢目  (    )
(5)方其远出海门  (    )
(6)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  (    )
(7)随波而逝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译文:

(2)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译文:

3.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
A.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B.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C.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D.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4.填空。
  本文作者以精练、简洁的语言,分别从    、水战之威、     、观潮之盛四个方面描写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采用了    描写与    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很好地将自然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
5.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有什么作用
答:

二、课内阅读
(2012·孝感中考)阅读《观潮》,完成6~9题。
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7.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有误的一项是 (  )
A.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钱塘江的潮水,是天下雄伟的景观啊。
B.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同时,还有骑在马上在水面舞旗、举枪、挥刀的,就像在平地上行走一样。
C.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波飘去。
D.虽席地不容间也——即使是一席之地的空地也不容有。
8.对本文解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全文分别从涨潮之状、水战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等方面再现了钱塘江潮的景观和观潮的盛况。
B.作者在描写潮来时,倾狂澜于文面,以“仅如银线”摹其形,以“玉城雪岭”绘其色,以“声如雷霆”言其声,以“吞天沃日”状其势,笔力飞旋挥洒,令人豪兴倍增。
C.文章结尾以场面之大、物品之繁、车马之多、空地之少,正面描写观潮者众多和钱塘江潮盛况。
D.写景和叙事相映,深细和繁简相依,风景和风俗相融,对比与映衬相间,是本文最突出的特点。
9.有人认为文中所写的“京尹教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两部分内容似乎偏离了文题“观潮”,针对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见解。
答:
三、美文品析
(2012·湖州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龙井题名记
秦 观①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②。龙井③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④,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⑤,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⑥,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⑦,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选自张岱《西湖梦寻》)
【注】①秦观:宋代著名词人。文中“辨才”“参寥”两位僧人都是他的朋友。②会稽:今浙江绍兴。③龙井:地名。在今杭州市西风篁岭上,附近产茶。④普宁:与下文“寿圣院”都是寺名。⑤篮舆:竹轿。⑥霁:雨后放晴。⑦雷峰:与下文“南屏”“灵石坞”都是山名。⑧惠因涧:山涧名。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以书邀余入山  (     )
(2)比出郭,日已夕  (     )
(3)濯足于惠因涧  (     )
(4)谒辨才于朝音堂  (     )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译文:

12.作者为什么有“殆非人间之境”的感叹 请结合第2段画线句子内容简要分析。
答:

答案解析
1.答案:(1)城郭 (2)一点儿 (3)游泳 (4)满眼 (5)当……时 (6)树立、举 (7)去,往
2.答案:(1)不久越来越近,就像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
(2)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地健儿,都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花纹。
3.【解析】选A。正确的划分应为“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4.答案:涨潮之状 弄潮之技 正面 侧面
5.答案:侧面描写。烘托观潮人极多和观潮盛况。
6.【解析】选A。加点词的意思均为结构助词,的。B项加点词的意思分别是振奋/击鼓;C项加点词的意思分别是擅长/好;D项加点词的意思分别是画花纹/诗文。
7.【解析】选B。这句话的意思应为:同时水面上还有乘马、挥旗、举枪、挥刀的人,就像踩着平地一样。
8.【解析】选C。结尾是侧面描写钱塘江潮盛况。
9.【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根据作者被贬后仍然保持乐观旷达的心境体会其情感。
答案(示例):反对的观点:衬托“潮”的壮观,丰富“观”的内容。(扣住“衬托”来解说即可)
赞成的观点:偏离描写重点“潮”,有离题之嫌。(扣住“离题”来解说即可)
10.【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解释。在理解文言语句的基础上分析,特别注意“书”和“比”这两个古今异义词。
答案:(1)信 (2)等到 (3)洗、洗涤 (4)拜访
11.【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时,注意重点词语“是夕”“开霁”两个词的意思。
答案: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连)头发都能数清。(意思对即可)
12.【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殆非人间之境”是对龙井山的赞美,画线句子正好描写了这里所特有的优美景色,结合画线句子和本文内容回答。
答案:若隐若现的灯火、蓊郁的草木和悲鸣的急流所组成的夜景出奇优美、幽寂,让作者悦耳怡情,内心沉静、澄明,故而情不自禁地发出“殆非人间之境”的感叹。
附【译文】
元丰二年,中秋节第二天,我从吴兴去杭州,(然后)再向东赶回会稽。龙井(这个地方)有位辨才(注:法号或人名)大师,通过书信邀请我到(龙井)山中去。等到出了城,太阳已经西沉,(我)取水道航行到普宁,碰到道人参寥,问(参寥)龙井是否有可供遣使(雇佣)的轿子,(参寥)说:“(你)来的不是时候,(轿子)已经离开了。”
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连)头发都能数清。于是便放弃坐船,跟着参寥拄着拐杖沿着湖边慢走。过了雷峰山,渡过南屏一带,在惠因涧(注:山沟)洗脚(注:意为赤脚涉过惠因涧),进入灵石坞,意外发现一条小路(沿着它)上了风篁岭,在龙井亭休息,斟起泉水,(背)靠着山石便喝了起来。从普宁到龙井亭总共经过了十五座佛寺,都十分寂静,听不到人的声音。路边的灯火若隐若现,草木长得蓊蓊郁郁,水流得很急,发出悲怆的声响,这大概不是人间有的地方。(继续)前行(到了)二更天,才到寿圣院,在朝音堂拜谒辨才大师,第二天便回去了。训练·达标检测 第六单元 第30课
一、名句默写
1.       ,夕露沾我衣。
2.衣沾不足惜,       。
3.       ,归雁入胡天。
4.萧关逢候骑,       。
5.       ,江入大荒流。
6.仍怜故乡水,       。
7.       ,徙倚湖山欲暮时。
8.白头吊古风霜里,          。
9.王维的《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出奇特壮美的大漠景象的两句诗是:       ,       。
10.《渡荆门送别》中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句是:       ,       。
11.《归园田居(其三)》中“      ,      ”表现作者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污浊的现实中失去自我。
12.《登岳阳楼(其一)》中感慨无限悲凉身世的诗句是:          ,
        。
二、诗词鉴赏
13.(2012·长沙中考)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这首诗作于王维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赴边途中。诗题“使至塞上”中“使”的意思是    ,“征蓬出汉塞”一句中“征蓬”的意思是       。
(2)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14.(2011·河池中考)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这首诗前六句着重     ,后两句抒情,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
(2)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进行简要赏析。
答:

15.(2012·济宁中考)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田 园 乐
王 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这首诗在写景上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表达了诗中“山客”怎样的心境
答:

答案解析
答案:1.道狭草木长 2.但使愿无违 3.征蓬出汉塞 4.都护在燕然 5.山随平野尽 6.万里送行舟 7.登临吴蜀横分地 8.老木沧波无限悲
9.答案: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10.答案: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11.答案: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12.答案:白头吊古风霜里 老木沧波无限悲
13.(1)答案:出使 飘飞的蓬草
(2)【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从第三联中找出诗人所描写的意象即可,从“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的特点回答第二问。从诗人描写的景物中体会其情感。
答案: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营造了“苍茫”(或“空旷”“旷远”“辽阔”“广袤”等,意思相近即可)的意境,表达了孤寂的情感。
14.(1)答案:写景 对故乡的依依惜别(留恋)
(2)【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可以从修辞、写景、情感等方面思考。
答案(示例):这句诗把倒映在水中的月亮比喻成明镜,用海市蜃楼这一特定的景观形容江上云霞之美。想象大胆奇特,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昼夜交替、时空变换的奇景,表达了诗人豪迈开阔的心情。
15.【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写作手法的辨析及对思想感情的理解。由“桃红”“柳绿”等可以看出绘形绘色,诗中有画(突出色彩的描写);前面写“桃红”“柳绿”等静景,最后一句写“莺啼”,可以说动静结合,情景交融。通过分析景物特点,以及写“山客犹眠”,可以看出作者的闲适恬静。
答案:绘形绘色,诗中有画(突出色彩的描写);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表达了“山客”闲适恬静的心境。训练·达标检测 第六单元 第26课
一、双基积累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沿溯阻绝  (    )
(2)不以疾也  (    )
(3)夏水襄陵  (    )
(4)林寒涧肃  (    )
(5)属引凄异  (    )
(6)哀转久绝  (    )
(7)每至晴初霜旦  (    )
(8)虽乘奔御风  (    )
(9)回清倒影  (    )
(10)飞漱其间  (    )
(11)清荣峻茂  (    )
(12)自非亭午夜分  (    )
(13)绝多生怪柏  (    )
2.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  )
A.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B.绝多生怪柏 哀转久绝
C.隐天蔽日 不见曦月
D.回清倒影 清荣峻茂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译文: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
(3)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文:
(4)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译文:

4.下列语句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至于/夏水襄陵
B.绝/多生怪柏
C.虽乘奔/御风
D.常有/高猿长啸
5.填空。
(1)《三峡》选自《水经注》,作者    ,   (朝代)地理学家。作品     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2)文中描写水流湍急、行船速度之快的句子是:      ,      ,
       ,       ,       。
(3)郦道元堪称写水的高手,他用“       ,       ”描写水势盛大,又用“       ,       ”描写江水清澈,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用原文的语句填空)
6.总结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
         ,天高地厚华夏情。
二、课内阅读
(2012·温州中考)阅读课文,回答7~9题。
7.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不见曦月  (    )
(2)沿溯阻绝  (    )
(3)或王命急宣  (    )
(4)每至晴初霜旦  (    )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
9.文章结尾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有什么作用
答:
三、美文品析
(2012·沈阳中考)阅读选文,完成10~13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不以疾也。
  【乙】六里,渡一溪,颇大。又南,有峰东环而下。又二里,盘峰冈之南,乃西向觅小径入峡。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一峰当其后,有雪痕一派①,独高垂,如匹练界②青山,有溪从峡中东注,即清碧③之下流④也。……从其后西二里,蹑⑤峻凌崖。其崖高穹⑥溪上,与对崖骈⑦突如门,上耸下削,溪破其中出。
(选自《游大理日记》)
【注】①派:量词。②界:隔断。③清碧:溪水名。④下流:河流的下游。
⑤蹑:踩、踏。⑥穹:隆起。⑦骈:并列。
10.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隐天蔽日  (    )
(2)或王命急宣  (    )
(3)有峰东环而下  (    )
1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译文:

(2)乃西向觅小径入峡。
译文:

1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峡 中 西 望 重 峰 掩 映 最 高 一 峰 当 其 后
13.请分别写出【甲】【乙】两文中表现水流湍急的句子。(用原文语句回答)
答:

答案解析
1.答案:(1)顺流而下 (2)快 (3)上 (4)寂静 (5)连接 (6)消失 (7)到 (8)飞奔的马 (9)回旋的清波 (10)急流冲荡 (11)山高 (12)如果 (13)极高的山峰
2.【解析】选C。C项加点字的意思均为“太阳”,A项加点字的意思分别是:在/假如;B项加点字的意思分别是:极/消失;D项加点字的意思分别是:清波/水清。
3.答案:(1)白色的急流,绿色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2)如果不是(晴朗的)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3)空荡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4)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急流冲荡。
4.【解析】选C。正确的划分应为“虽/乘奔御风”。
5.(1)答案:郦道元 北魏 《水经注》
(2)答案:有时朝发白帝 暮到江陵 其间千二百里 虽乘奔御风 不以疾也
(3)答案: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6.答案(示例):山险水急三峡景;山峻水清三峡美等。
7.答案:(1)日光,这里指太阳 (2)逆流而上 (3)有时 (4)早晨
8.答案: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9.【解析】本题考查结尾语句的作用。结尾句写渔歌一言“峡长”,一言声哀。从猿鸣之中,使人进一步体会到山高、岭连、峡窄、水长,同时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答案:渲染秋天萧瑟的氛围,表现三峡的凄婉美。
10.答案:(1)遮藏 (2)宣布,传达 (3)环绕
11.答案:(1)在三峡七百里(的沿途)中,峡谷的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
(2)(我)于是向西寻找小路走入峡谷。
12.答案: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一峰当其后
13.【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筛选出水流湍急的句子。
答案:【甲】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乙】溪破其中出。
附【乙】【译文】
行了六里,渡过一条溪水,水很大。又向南,有山峰向东方环绕而下。又走二里,绕过峰下山冈的南边,于是向西寻找小路走入峡谷。从峡中朝西望,重重山峰互相掩映,最高的一座山峰位于峡谷后方,有积雪的痕迹,独自高高下垂,如一匹白绢隔断了青山,有溪水从峡谷中往东流注,这就是清碧溪的下游。……从它后面向西行二里,踏着峻岭登上山崖。这座山崖高高隆起在溪流上,与对面的山崖并立前突如同门扇,上边高耸下面陡削,溪流冲破其中流出去。训练·达标检测 第六单元 第27课
一、双基积累
1.《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朝代)著名文学家,与父    、弟   并称“三苏”。
2.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
(1)夕日欲颓  (    )
(2)晓雾将歇  (    )
(3)沉鳞竞跃  (    )
(4)念无与为乐者  (    )
(5)盖竹柏影也  (    )
(6)相与步于中庭  (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译文:

(2)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

4.下列语句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庭下如/积水空明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C.实是/欲界之仙都
D.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二、课内阅读
阅读《答谢中书书》一文,完成5~8题。
5.解释加点的字词。
(1)四时俱备       (     )
(2)沉鳞竞跃  (     )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
7.“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         ,“高峰入云”与“清流见底”的写景角度不同,前者是    ,后者是    。
8.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三、美文品析
(2012·宿迁中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1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①,意谓是如何得到 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②,退则死法③,当恁么④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
【注】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④恁么:如此,这样。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怀民亦未寝  (    )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3)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  (    )
(4)思欲就亭止息  (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2)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译文:

11.【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
答:

答案解析
1.答案:苏轼 北宋 苏洵 苏辙
2.答案:(1)坠落 (2)消散 (3)潜游在水中的鱼 (4)考虑,想到 (5)原来是 (6)共同、一起 
3.答案:(1)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和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2)我们便共同在庭院中散步。
4.【解析】选A。正确的停顿应为:庭下/如积水空明。
5.答案:(1)都 (2)争相跳出水面
6.答案: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7.答案:写给谢中书的信 仰视 俯视
8.答案: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9.答案:(1)睡觉 (2)只是 (3)曾经 (4)到,靠近
10.答案:(1)月光洒满了庭院,好像积水般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和荇一样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2)于是(或“因此”、“由于这”等)(我)如同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
11.【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根据作者被贬后仍然保持乐观旷达的心境体会其情感。
答案:乐观、旷达(或“豁达、洒脱”等);随缘自适(或“随遇而安”“善于自我排遣”等)。
附【乙】【译文】
我曾经借住惠州嘉祐寺。(一日,)我在松风亭附近散步,感觉脚力不堪疲乏,想到亭中休息。却看见松风亭的屋檐还在树林的远处,心里想什么时候才能走到啊 后来转念又一想,突然有了体会:“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一下子有了顿悟,于是(我)如同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如果能悟解到这一点,即使在短兵相接的战场上,战鼓如雷霆,冲上去就要死于敌人之手,退回来就要死于军法,这时,不妨好好先歇息一下。训练·达标检测 第六单元 第29课
一、双基积累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
(1)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
(2)湖中人鸟声俱绝  (     )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
(4)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
(5)是日更定  (     )
(6)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
(7)有两人铺毡对坐  (     )
(8)更有痴似相公者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译文:

(2)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译文: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译文:
(4)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译文:
3.下列句中“一”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
A.余挐一小舟     B.湖心亭一点
C.上下一白 D.一童子烧酒
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
A.独往/湖心亭/看雪
B.湖中/人鸟声/俱绝
C.有两人/铺毡对坐
D.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二、课内阅读
(2012·泉州中考)阅读《湖心亭看雪》,完成5~8题。
5.下列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组是 (  )
A.湖中人鸟声俱绝      哀转久绝
B.是日更定矣 问今是何世
C.问其姓氏 望其旗靡
D.强饮三大白而别 乃记之而去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余挐一小舟  (     )
(2)见余,大喜  (     )
(3)及下船  (     )
(4)客此 (     )
7.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湖上影子……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所表现的景色。
答:

8.在文中,作者所表现的情感较为复杂,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一个“痴”字,表达了痴迷于山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情趣。
B.借所描写的雪景,寄托了人生天地两茫茫的深沉感慨。
C.字里行间流露出与民同乐的情怀。
D.委婉地传达出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怀念故国的淡淡愁绪。
三、美文品析
阅读下文,完成9~12题。
西湖游记
袁宏道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俶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①,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②,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③,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④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注】①昭庆:寺名,在西湖东北岸上。②娥:这里指眉上的彩“黛”(青黑色)。③如绫:形容极细软平滑。④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东阿王,三国时曹植,封东阿王,文学家。他作过一篇《洛神赋》,写他从京都洛阳回封地,路过洛水,精神恍惚时忽见水边有个美女,是洛河之神。于是用大量华丽文字形容洛神的美及自己的爱慕之情。原作没有说是梦。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望保俶塔突兀层崖中  (      )
(2)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
译文:

(2)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
译文:

(3)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
译文:

11.作者描写西湖美景,抓住了哪些景物 是怎样进行描写的 这样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12.作者写西湖的桃花——“花光如颊”。请你再写出一句描绘桃花的诗句。
答:
答案解析
1.答案:(1)罢了 (2)全、都 (3)哪能 (4)尽力地喝、痛快地喝 (5)这,指第三天 (6)还 (7)面对,向着 (8)痴迷
2.答案:(1)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上下下一片洁白。
(2)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米粒罢了。
(3)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这样的人!
(4)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3.【解析】选C。A、B、D项中“一”的意思是数词“一”,C项中“一”的意思是“全”。
4.【解析】选D。正确的停顿为: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解析】选B。加点词的意思分别是:这/表判断。A项加点词的意思都是:消失;C项加点词的意思都是:代词,他(们)的;D项加点词的意思都是:表顺承。
6.答案:(1)通“桡”,撑(船) (2)非常,十分 (3)等到 (4)客居,寓居
7.答案:湖上映出的影子,只剩下一道若有若无的长堤的痕迹,一个墨点般的湖心亭和我那一片小草叶般的小舟,以及小舟上两三个如米粒般大小的人影罢了。
8.【解析】选C。作者孤芳自赏,没有表达出“与民同乐”的情感。
9.答案:(1)高耸的样子 (2)划船
10.【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句(1)中“如”的意思是“像”;句(2)中要注意“举”意思是“抬”;句(3)中“语”的意思是“词语”。
答案:(1)山是青黑色的,如同美女的秀眉;春花嫣红,好似少女的面颊;暖风拂面,使人如饮醇酒;微波荡漾,像绫罗般细软平滑。
(2)才一抬头,已经不知不觉如痴如醉。
(3)这时我想用一个词来描绘眼前的光景,竟然想不出来。
11.【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文中手法的运用以及对文章主旨的把握。首先要正确把握文章的基本意思,理清文章的思路,在此基础上,找出文中流露出作者神情的词语或时间性词,如“心飞”“已不觉目酣神醉”等。
答案:选取了山、春花、和风、湖水等景物进行描写,描写时,抓住景物的特征,运用比喻直接描写,如“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还有侧面描写,如写自己的感受:“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写出了西湖春光无限的风情,表达了作者被西湖优美的风景深深迷醉的感情。
1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诗词积累能力。要抓住桃花娇艳的特点,联系文中“花光如颊”的色泽,从记忆库中搜索。
答案(示例):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附【译文】
从武林门往西走,就望见保俶塔高耸在重山叠岭之中,这时我的心已经飞到了西湖上面。午间进入昭庆寺,用茶过后,立即划小船进入湖中。山是青黑色的,如同美女的秀眉;春花嫣红,好似少女的面颊;暖风拂面,使人如饮醇酒;微波荡漾,像绫罗般细软平滑,才一抬头,已经不知不觉如痴如醉。这时我想用一个词来描绘眼前的光景,竟然想不出来,大约像东阿王曹植最初见到洛神时一样了。我游西湖就从这一次开始,时间是万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