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9-01 11:11:54

文档简介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第1课时 碳的单质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初步了解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的辩证关系。
2.过程与方法:
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会对现象分析归纳,得出科学的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物质的性质、结构、用途之间的关系。
重点: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C60中碳原子排列方式的分析,体会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难点:物质结构与性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预习赠送的小册子。
一、情景导入
铅笔伴你从小到大,你一定不陌生。你也许还见过名贵的钻石,但你知道它们其实是“一家人”吗?化学世界就是这么神奇!
【投影】
二、合作探究
碳的单质
(一)金刚石
【提出问题】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如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那么,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吗?
【归纳总结】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如氧气和臭氧(O3)都是由氧元素组成的,红磷和白磷都是由磷元素组成的。
【过渡】金刚石、石墨和C60是庞大的碳家族成员,它们均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投影展示】
【归纳总结】纯净的金刚石是无色透明、正八面体形状的固体。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故其可用来裁玻璃、切割大理石、加工坚硬的金属等。
(二)石墨
【过渡】金刚石对光有折射和散射作用,但同样由碳元素组成的石墨和金刚石相比,外表要暗淡许多。阅读教材第107页石墨的相关内容,归纳出石墨的相关性质。
【归纳总结】石墨是一种深灰色的有金属光泽而不透明的细鳞片状固体,质软,有滑腻感。
【提出问题】生活中可能会接触到木炭、活性炭、焦炭、炭黑等物质,这些物质的主要成分也是碳单质,它们的结构与石墨类似,它们都具有哪些主要性质呢?
【演示实验】如图所示,在盛有半瓶水的小锥形瓶里,加入一滴红墨水,使水略显红色。投入几块烘烤过的木炭(或活性炭),轻轻振荡锥形瓶,观察现象。
【归纳总结】
现象 水的颜色逐渐变浅,最终褪为无色
分析 木炭(或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吸附了水中的色素,色素减少,导致水的颜色逐渐变浅直至无色
【讨论交流】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根据木炭(或活性炭)具有很强吸附性这一性质,你能推测出木炭(或活性炭)有哪些用途吗?
【归纳总结】木炭可用来吸附食品或工业产品里的色素,也可以吸附异味。活性炭的吸附作用比木炭强,主要用途如下:①作防毒面具里的滤毒罐;②冰箱的除味剂;③制糖工业的脱色剂。
【演示实验】将一根2B铅笔的铅笔芯和导线连接在一起,接上电池和灯泡,电路接通后,观察灯泡是否发亮。
【提出问题】结合物理学中的相关知识,想一想灯泡为什么会发亮?
【归纳总结】石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讨论交流】石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在生产、生活中用途很广。列举出生活中利用石墨导电性的一些实例。
(三)C60
【过渡】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形态的碳单质逐渐被人们发现,其中发现较早并已在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的是C60。
【归纳总结】每个C60分子由60个碳原子构成,形似足球,又被称为足球烯。
【拓展延伸】金刚石、石墨和C60的性质比较及用途:
物质 金刚石 石墨 C60
物理性质 外形 无色透明、正八面体形状的固体 深灰色、不透明的细鳞片状固体 形似足球
光泽 加工研磨后有璀璨夺目光泽 有金属光泽 /
硬度 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 很软
用途 裁玻璃、做钻头、做装饰品等 做铅笔芯、电极、润滑剂等 做超导体、制备新材料等
碳单质物理性质差异的原因
【提出问题】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它们的物理性质却存在很大的差异,这是为什么呢?
【投影展示】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微观结构模型。
【归纳总结】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物理性质存在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讨论交流】结合金刚石、石墨、木炭、活性炭及C60的性质和用途,讨论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归纳总结】
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第1课时 碳的单质
完成课件中随堂练习。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充分挖掘教材的各方面资源,利用图片、图表等丰富的教学手段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学过程中,把教学活动设计成师生对话的形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如铅笔芯中的石墨、电池中的碳棒、净水用的活性炭等,引出学生对相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关系的探究,可谓水到渠成。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足之处是学生的生活经验较少,联系的生活实例不够丰富。
1第2课时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1.知识与技能:
掌握碳在常温下的稳定性和高温时的化学活动性(可燃性和还原性)。
2.过程与方法:
会对演示或展示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探究等方式得出实验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碳单质;树立物质的组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
重点:碳的化学性质和用途。
难点:碳的还原性及还原反应。
预习赠送的小册子。
一、情景导入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在灿烂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一大批赫赫有名的书画家,他们留下的传世之作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洗礼,成为我国文化中的瑰宝。为什么古代的作品历经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依然笔锋清晰,《清明上河图》保存到现在仍色泽鲜艳而不褪色呢?古代一些书法家、画家是用什么来书写或绘制字画的呢?
二、合作探究
稳定性
【过渡】古代字画(用墨书写或绘制,墨用炭黑等制成)保存至今,纸或布都已经开始腐烂或破损,但墨色依然不变,是因为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即使受日光照射或与空气、水分接触,都不容易发生变化。
【提出问题】为什么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呢?
【投影展示】碳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归纳总结】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的数目有关。碳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4,在化学反应中既不容易失去电子,也不容易得到电子,因此,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可燃性
【知识回顾】回忆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写出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时的化学方程式。
【归纳总结】(1)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O2。
(2)当木炭燃烧不充分时,生成一氧化碳,放出热量,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2CO。
还原性
【过渡】碳除了能与氧气反应外,在高温时还能与某些氧化物发生反应。
【演示实验】完成教材第110页实验6-2,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归纳总结】(1)实验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为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2CuO2Cu+CO2↑。
【特别提醒】(1)为了防止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的液体倒流至盛有CuO和C的试管中,使试管炸裂,实验结束时应先将导管从澄清石灰水中撤出,再停止加热。
(2)实验时所用的木炭应过量,可使氧化铜充分反应,也可防止生成的铜被重新氧化。
【提出问题】从分子组成上看,CuO转变为Cu,发生了什么变化?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变化?
【归纳总结】
(1)
(2)木炭是使氧化铜还原为铜的物质,它具有还原性。
【讨论交流】碳具有还原性,结合“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说一说碳具有哪些应用?
【归纳总结】(1)碳的还原性可用于冶金工业,如焦炭可以把铁从它的氧化物矿石里还原出来:2Fe2O3+3C4Fe+3CO2↑。
(2)在高温条件下,碳还能使二氧化碳转变成一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2CO。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第2课时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1.稳定性:
2.可燃性:
(1)O2充足时,完全燃烧:C+O2CO2;
(2)O2不充足时,不完全燃烧:2C+O22CO 。
3.还原性:
(1)C+2CuO2Cu+CO2↑。
(2)CO2+C2CO。
完成课件中随堂练习。
本堂课在教学中尽可能多地结合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讲练结合。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能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实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操作技巧、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通过师生交流、同学交流,充分发展学生的智力,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不足之处是教材中对碳的用途资料偏少,缺少学生自主查阅资料的环节。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