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 燃烧和灭火
第1课时 燃烧的条件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会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能依据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实验,探究燃烧条件是否缺一不可。
(2)能运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分析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2)树立防火的安全意识,培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重点: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
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
预习赠送的小册子。
一、情景导入
1854年5月30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按照作战命令开始了远涉重洋的航行,它的船舱里结结实实地装满了供战马吃的草料。两个多月后,船舱突然冒出熊熊大火,大火迅速吞没了整艘战舰,片刻之间战舰便葬身海底,全舰官兵、战马无一生还。战舰为什么会着火呢?事后化学家们根据英国军事保安部门提供的材料,准确地找到了“纵火犯”——草料。那么,草料怎么就成了“纵火犯”呢?
二、合作探究
燃烧的条件
【过渡】通过上面的故事,我们知道火是无情的,但任何事情都没有那么绝对。在日常生活中,火也为人们带来了幸福。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我们在哪些方面用到了火?火为人类做出了哪些贡献?
【投影展示】
【归纳总结】火是某些物质燃烧的一种现象。燃烧与人类的生活以及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可以用来加工食物、冶炼金属、取暖、烘干衣物等。
【提出问题】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那么这种现象的发生需要什么条件呢?
【实验探究】所有的物质都能燃烧吗?下列哪些物品可以燃烧?(依次点燃下列物品,观察现象)
纸张、木条、泥土、红磷、酒精、小煤块、小石头、玻璃、蜡烛。
【归纳总结】不是所有的物质都能燃烧,只有可燃物才能燃烧。
【提出问题】可燃物在任何条件下都能燃烧吗?
【演示实验】完成教材第128页实验7-1(图7-5Ⅰ),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和薄铜片上的红磷均未燃烧。
【提出问题】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讲解着火点的概念,并给出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引导学生归纳出该对比实验可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
【归纳总结】燃烧时温度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提出问题】
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
【归纳总结】热水可以使白磷的温度达到其着火点,但水中的白磷并未燃烧,这是因为水隔绝了空气,说明燃烧还需要有氧气(或空气)。
【讨论交流】怎样才能使烧杯底部的白磷也燃烧呢?
【演示实验】完成实验7-1(图7-5Ⅱ),将导管对准热水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
【实验现象】通入氧气后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归纳总结】(1)燃烧的概念: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
(2)燃烧需要的条件:a.可燃物;b.与氧气(或空气)接触;c.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特别强调】①燃烧的三个条件需同时满足(缺一不可),物质才能发生燃烧。②不同物质的着火点是不同的。
【讨论交流】白磷的着火点很低,只有40 ℃。到了夏天,天气非常炎热,如果保存不当,白磷极易发生燃烧。想一想,白磷一般该如何保存呢?
【归纳总结】为了将白磷与空气隔绝,一般将白磷保存在水中。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过渡】燃烧和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但并不是所有的燃烧都能给人类带来益处。火灾也时时威胁着人类的生活。如果破坏燃烧的条件,使燃烧反应停止,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投影展示】如何灭火呢?(引导学生分析、理解燃烧与灭火的关系,从而得出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归纳总结】(1)灭火的原理:破坏燃烧条件中的任意一个,使燃烧反应停止。
(2)灭火的方法:a.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b.隔绝氧气(或空气);c.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特别提醒】物质的着火点一般不会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灭火时一般不能说改变物质的着火点。
【合作探究】蜡烛在不同条件下的燃烧(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30页“探究”的相关内容,并将实验现象填在表格中)。
【实验记录】
现象 分析
Ⅰ 蜡烛熄灭 隔绝空气(或氧气),蜡烛熄灭
Ⅱ 正常燃烧 同时具备蜡烛燃烧的3个条件
Ⅲ 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蜡烛熄灭 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CO2,CO2不能燃烧且不支持燃烧,其密度比空气大,可隔绝空气
【讨论交流】下面是一些灭火的实例,试分析其灭火的原理:
①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
②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可用水扑灭;
③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
【讲解】几种常见灭火器的使用方法、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第1课时 燃烧的条件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一、燃烧的条件
1.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需要三个条件: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完成课件中随堂练习。
本节课所选材料都取自于我们身边看似不起眼、不经意的东西,通过在课堂上的演绎、变化,实现了由现实生活向科学世界的回归。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引导探究法的灵活运用,教师灵活的引导情境,学生灵活的实验探究。在注重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在活动中进行科学探究以及分析推论的体验。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探究能力都得到了较好的发挥。
1第2课时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培养学生防火防爆的安全意识,了解安全自救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合理运用燃烧的知识和灭火的原理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防火、防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逐步建立防火、防爆的安全意识,培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重点:爆炸的含义,一些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常识。
难点:如何防火、防爆。
预习赠送的小册子。
一、情景导入
【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探究了燃烧的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与氧气(或空气)接触;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同时也了解了灭火的原理及方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光火灾,还有各种各样的危险事故。
【投影】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爆炸事故的图片。
二、合作探究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过渡】可燃物具备了燃烧的条件后,能急剧地燃烧,在空间有限时就可能会发生爆炸,给我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严重的威胁。
【投影展示】
【归纳总结】可燃性气体等在空气中达到一定含量时,遇到火源就会发生爆炸。这个能发生爆炸的含量范围,叫做爆炸极限。(介绍几种常见气体的爆炸范围)
【提出问题】可燃性气体可能发生爆炸,面粉、煤粉等粉尘会发生爆炸吗?
【投影展示】教材第132页实验7-2。
【实验现象】当面粉比较均匀地弥散于金属罐中时,就会发生爆炸,将塑料盖掀起。
【归纳总结】粉尘爆炸的实验说明: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就越剧烈。
【特别提醒】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有些爆炸如汽车轮胎爆炸、暖水瓶爆炸等是物理变化。
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注意事项
【过渡】通过以上实验可知,在面粉厂附近要严禁烟火。为了使警钟长鸣,同学们对一些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要有所了解,要时刻提高警觉性。为了防止火灾以及爆炸事故的发生,大家在一些场所会看到以下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
【投影展示】
【归纳总结】讲解这些图标所表示的含义。
【讨论交流】根据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同学们认为,还有哪些场所应该张贴一些防火图标呢?
学生:油库、加油站、纺织厂、煤矿矿井等。因为油库、面粉加工厂等地的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它们接触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教师: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的注意事项。(阅读课本第134页“资料”)
教师:易燃物和易爆物在遇到明火、高温或撞击时,极易发生燃烧或爆炸。因此,为了生命、财产的安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第2课时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1.可燃物爆炸的条件
2.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完成课件中随堂练习。
鉴于学生对燃烧与爆炸的现象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故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循序渐进,从生活中爆炸事例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探究爆炸的奥秘,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水平,让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中得到提高。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通过师生互动、同学互动,主动构建知识。
培养学生从化学视角来关注生活、生产中的安全问题,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从而健康、安全地成长。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