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教案(2课时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教案(2课时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9-01 11:48:17

文档简介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第1课时 二氧化碳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
2.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总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重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
难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预习赠送的小册子。
一、情景导入
有一种物质,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的粮食”;消防官兵赞美它是“灭火先锋”;建筑师们称它是“粉刷匠”;环保者却指责它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请你们猜一猜这种物质是什么?
二、合作探究
二氧化碳的性质
【演示实验】实验6-3和6-4,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记录】
实验 现象 分析
实验6-3 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其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实验6-4 塑料瓶变瘪了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导致塑料瓶中的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
【提出问题】通过实验6-3和实验6-4,可以得出二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质?
【归纳总结】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提出问题】你还能通过哪些事实或实验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总结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的方法)
【归纳总结】①一个两端(均有纸筒)已平衡的天平,往一端的纸筒中倾倒二氧化碳,天平向倒入二氧化碳的纸筒一端倾斜;②同体积的气球,充入二氧化碳比充入空气下沉得快;③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正放在桌面上等。
【讨论交流】列举一些生活事实,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提出问题】二氧化碳溶于水的过程中,是否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呢?
【演示实验】实验6-5,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归纳总结】(1)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
(2)碳酸很不稳定,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H2CO3===H2O+CO2↑。
【讲解】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白色的碳酸钙沉淀:CO2+Ca(OH)2===CaCO3↓+H2O。
【提出问题】生活中为了使石灰浆[主要成分是Ca(OH)2]粉刷的墙壁快些干燥,常常在室内放置一个炭火盆,这是为什么?放置炭火盆的初始阶段,墙壁不干反而变得潮湿的原因是什么?
【归纳总结】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石灰浆中的Ca(OH)2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开始时墙壁潮湿的原因),所以墙壁越来越坚硬。
【过渡】影视舞台上经常见到云雾缭绕、使人如临仙境的景象,大家知道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吗?(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19页有关“干冰”的相关内容)
【讲解】介绍“干冰”的有关知识:①固态二氧化碳叫做“干冰”;②“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作制冷剂,也可用于人工降雨。
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提出问题】二氧化碳有广泛的用途,请根据所学二氧化碳的性质总结其相关用途。
【归纳总结】二氧化碳的用途:
【投影展示】
【归纳总结】(1)碳循环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相对稳定。
(2)温室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像温室的玻璃或塑料薄膜一样,既能让太阳光透过,又能使地面吸收的太阳光的热量不易向外散失,起到了对地球保温的作用。
【讨论交流】谈谈温室效应对环境的影响及为防止温室效应的进一步增强应采取的措施。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第1课时 二氧化碳
一、CO2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易溶于水。
二、CO2的化学性质
1.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2.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3.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能参与光合作用。
三、CO2的用途
灭火、光合作用、化工产品的原料、气体肥料、制冷剂和人工降雨等。
四、温室效应
1.CO2的危害。
2.产生的原因和防治措施:温室效应——保护环境,爱护地球。
完成课件中随堂练习。
本课题实验较多,要充分体现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以学生进行课堂实验探究为主,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协助学生归纳、总结教学重、难点。学生在“情景导入——提出问题——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自行建构。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体会到合作的必要与快乐,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且能对所学的内容有较深的理解和掌握。
本节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的内容非常多。例如二氧化碳的性质(利用溶解性来制汽水、利用干冰升华人工降雨等),二氧化碳的用途(灭火、气体肥料等),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温室效应),以及课后的调查与研究和家庭小实验,都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这些素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以致用,从而体会化学学习的重要价值。
1第2课时 一氧化碳
1.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通过对一氧化碳毒性的认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全面认识一氧化碳的性质,体会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2)通过对一氧化碳毒性的了解及其对环境的污染,增强环境保护和自我保护意识。
重点:一氧化碳的毒性、可燃性、还原性以及用途。
难点: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预习赠送的小册子。
一、情景导入
导语:在农村常见一种取暖炉,通过燃烧炉中的木柴或者木炭来使室内升温。取暖炉一般都有一根长长的排烟管通向室外,如果没有排烟管会有什么隐患?
二、合作探究
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思考】同学们一定听说过煤气中毒的事例,煤气中毒实际就是指一氧化碳中毒。那么一氧化碳有没有颜色?有没有气味?能否溶于水呢?
【观察】展示盛满一氧化碳气体的集气瓶,观察气体的颜色和状态。
【实验探究】
(1)把两支分别盛满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试管倒置在水槽中,让学生观察水面是否上升。
(2)用拇指按住盛一氧化碳的试管口,从水槽中取出试管,松开手指让一位学生闻气体气味(提示用正确的操作方法闻气味)。
【分析】把两支盛满气体的试管倒置在水槽中。如果气体能溶于水,试管内的气压减小,大气压会把水压入管内,引起液面上升。如果气体不溶于水,液面不会有变化。
【结论】一氧化碳不溶于水,无气味。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一)可燃性
【提出问题】碳的氧化物除了二氧化碳外还有一氧化碳,从物质的组成和构成的角度分析,它们有什么异同?它们的性质是否相同?
【投影展示】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分子模型。
【归纳总结】两者都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1个CO2分子比1个CO分子多1个氧原子,这就使得它们的性质有很大的不同。
【演示实验】在集气瓶中点燃一氧化碳,提问如何检验产物,追问哪里看见过这样的蓝色火焰。
【学生活动】学生设计检验产物的方法,认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归纳小结】一氧化碳燃烧发出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CO+O22CO2。
【注意】一氧化碳在与空气(或氧气)混合时,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所以点燃前必须检验它的纯度。
【讨论】煤炉中可能发生的反应。
【回答】下方:C+O2CO2;
中部:C+CO22CO;
上方:2CO+O22CO2。
(二)毒性
1.中毒原因:一氧化碳跟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比氧气强,使人体缺少氧气而窒息,甚至死亡。
2.防治措施:用煤炉取暖时,注意通风。发生一氧化碳中毒时,轻者呼吸大量空气,重者送往医院治疗。
(三)还原性
【演示实验】教师在通风橱中演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学生认真观察现象、思考。
【学生活动】观察黑色氧化铜和澄清的石灰水的变化,根据实验现象,判断有什么物质生成?写出化学方程式。
【归纳小结】(1)实验步骤:在玻璃管中放入CuO,先通入纯净的CO排净玻璃管中的空气,加热。实验完后先停止加热,继续通CO至冷却。
(2)实验现象:黑色粉末变红,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化学方程式:CO+CuOCu+CO2。
【分析】一氧化碳在反应中夺取了氧化铜中的氧,使氧化铜还原成铜,同时生成二氧化碳。说明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是这个反应的还原剂。这与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相似。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分析:氧化铜失氧,被还原(成铜),发生还原反应;氧化铜是氧化剂——具有氧化性。CO得到氧,被氧化(成CO2), 发生氧化反应;CO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讨论交流】
(1)做实验时,要注意尾气中一氧化碳的处理和综合利用,为什么不能直接排入空气?
(2)应该怎样处理尾气中的一氧化碳,防止对空气的污染?(可以用气球收集或直接点燃尾气,使其燃烧)
一氧化碳的用途
【提问】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根据一氧化碳化学性质讨论分析它有什么用途,并分别说明这些用途利用了一氧化碳的哪些化学性质。
【回答】
(1)作气体燃料(可燃性)。
(2)冶炼金属(还原性)。
【分析】工业上利用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在炼铁厂把铁矿石还原成铁。一氧化碳跟氧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Fe2O3+3CO2Fe+3CO2。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第2课时 一氧化碳
完成课件中随堂练习。
本节课主要是学习一氧化碳的性质,首先根据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在组成上不同来认识,然后分别介绍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这些学习过程中注重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情感,让学生从中得到启示,达到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的能力。
本节课结束后要注意加强相关化学方程式的巩固与练习,对个别学生应加强督促与辅导。通过有关碳及碳的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练习,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含碳物质间的转化规律,提升学习效率,扩大知识的建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