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CONTENTS
01
自转方向
02
自转周期
03
自转速度
04
地理意义
教学目标
通过地球仪演示,说出地球自转方向、周期及角速度、线速度的变化。
学会分析昼夜更替和时差产生的原因,学会计算地方时和区时。
掌握地转偏向力的规律。
从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养成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解读地理问题的能力。
我国四大航天发射基地
与酒泉、太原、西昌等较高纬度的发射基地相比,从文昌基地发射运载火箭,同型号火箭的推力会增加10%左右。
思考,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海南
文昌
甘肃
酒泉
四川
西昌
山西
太原
通常来说,在火箭升空后,火箭助推器和部分箭体会被剥离,形成残骸。火箭残骸一般坠落在发射点以东1000千米的范围内。
想一想,火箭残骸坠落在发射点以东的原因是什么?从提高火箭残骸坠落的安全性方面考虑,文昌发射基地有何地理位置优势?
01
自转方向
傅科摆
傅科用一根67米的细钢丝绳作为摆线,上端悬挂在先贤祠大厅的穹顶上,下端吊一个重28千克的金属球作为摆锤,摆锤下方嵌一枚件尖针,地面放置沙盘。这样,当摆锤往复摆动的时候,尖针便在沙盘上画出一道道痕迹。由于地面(沙盘)随地球自转缓缓移动,摆锤每次摆动都会稍稍偏离原轨迹并慢慢发生旋转。
傅科的演示生动地证明:地球绕地轴在不停的旋转
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不停地旋转
北极
[地球自转示意图]
南极
地轴指向:北极星
地球自转方向
从北极上空看
逆时针方向旋转
从南极上空看
顺时针方向旋转
地球自转方向
口诀:N逆S顺
02
自转周期
地球自转周期
地球自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是一日。在计算自转周期时,选定的参考点不同,一日的时间长度和名称略有差别。
北极
[地球自转示意图]
南极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绕太阳公转。
以太阳为参考点,地球自转一周叫作一个太阳日;
以恒星为参考点则称为一个恒星日。
活动一
读图,比较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差异,根据已学知识,以太阳日为标准,计算一个恒星日的时间长度,并将结果填入下表。
名称 自转的角度 时间长度 应用价值
太阳日 24时0分
恒星日 360° 自转的真正
周期
23时56分04秒
360°59′
昼夜交替周期
活动一
03
自转速度
地球自转速度
①角速度
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
=
360°
恒星日
=
360°
23时56分4秒
360°
24时
15 °
小时
≈
旋转一周的角度
自转的周期
=
=
=
1°
4分钟
全球相等,皆约为15 °/每小时,极点为零。
地球自转角速度
地球自转速度
假设地球是正球体(地球半径取6371千米),完成右表内容(将计算结果精确到个位)。
纬度 线速度/(千米/时)
0°
30°
45°
60°
90°
②线速度
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弧长。
1670km/h
1447km/h
1180km/h
837km/h
0
将上述计算结果标注在右图的相应位置上,再归纳地球自转线速度随纬度变化的规律。
赤道处最大,自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南北两极点线速度为零。
南北纬 60° 处 , 为赤道的一半
“坐地日行八万里”是指哪里的线速度?
哪个纬度的线速度是赤道的一半?
赤道
地球自转速度
自转速度 文字描述 数字描述 图像描述
角速度
线速度
除南、北两极点外,
其他地点都相同
15°/h
随纬度增加而降低
赤道:1 670 km/h;
60°纬度:837 km/h
地球自转速度区别
04
地理意义
在一天中,我们经历白天和夜晚,那白天和夜晚的交替怎么产生的呢?
思考:
导致昼夜交替现象
1、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观察其明暗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说明该分界线与手电筒光线的关系。
该线(晨昏线)与手电筒光线永远垂直
活动一
2、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观察晨昏线位置的变化,说明晨昏线的移动方向,并解释昼夜形成和昼夜交替的原因。
晨昏线移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自东向西)
活动一
昼夜形成原因:地球是一个自身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
昼夜交替原因:地球不停地自转
归纳总结
(1)产生昼夜现象的原因:
地球是一个自身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
(2)产生昼夜更替的原因:
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也就不断地交替。
导致昼夜交替现象
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又称“生物钟”)
北极
南极
太
阳
光
线
晨
昏
线
昼
半球
夜
半球
方法技巧
1、晨昏线的判断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是晨线;
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是昏线。
自转法:
侧视图:
左昏右晨(太阳在左则为昏线,太阳在右则为晨线)
晨线
昏线
昏线
晨线
观察晨昏线的移动图,说出晨昏线在地球表面的移动方向如何?
移动速度如何?
晨昏线的移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为自东向西;
移动速度与自转速度相同
2、晨昏线的特点
方法技巧
【实验活动】动手演示昼夜交替现象,完成相关任务。
①在一张较大的桌子上,将一盏台灯放置在桌面中央代表太阳,在离台灯约1米远的桌边,放上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
②关闭房间门窗、拉上窗帘、熄灭灯光,在黑暗的房间里,打开台灯,看一看地球仪哪些部分被照亮,哪些部分照不到,观察昼半球、夜半球和晨昏线(圈)。
③在地球仪上标注你所在的大致位置,自西向东匀速转动地球仪,大约每5秒旋转1周。观察你所在的位置什么时候是亮的,什么时候是暗的。
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受地球自转的影响,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的物体,无论朝哪个方向运动,都会偏离其初始的运动方向。
北半球向其运动方向的右侧偏转;
规律:
北极
南极
南半球向其运动方向的左侧偏转;
沿赤道运动的物体不发生偏转;
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判读技巧
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地转偏向力原理运用
在北半球,河流对右岸的冲刷往往比左岸强烈,常导致大河右岸相对陡峻,左岸相对平缓;
高速列车正常运行时,右侧轨道受到的压力比左侧轨道要大;
气流、洋流的流向也会因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发生偏转。
产生时差
(1)地方时:
因经度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时刻
地方时计算方法:
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一个小时,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时刻更早。
经度差 时间差 时间差 经度差
15° 1小时 1小时 15°
1° 4分钟 1分钟 15′
(2)时区和区时:
为了便于使用,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15个经度。
各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统一的时间,这叫做区时,又称标准时。
东西十二区
西十一区
西十区
西九区
西八区
西七区
西六区
西五区
西四区
西三区
西二区
西一区
中时区
东一区
东二区
东三区
东四区
东五区
东六区
东七区
东八区
东九区
东十区
东十一区
东西十二区
西时区
东时区
180°
90°E
7.5°E
7.5°W
0°
90°W
180°
东经度
西经度
区时: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该时区的标准时。
方法规律
相邻时区间的时差为1小时
每往东1时区,区时早1小时(即加1小时)
每往西1时区,区时晚1小时(即减1小时)
区时的换算(重难点)
经度÷15 ,
若余数小于7.5 →商数为时区数;
若余数大于7.5 →商数+1为时区数。
时区数×15
我国东西跨经度约62°,分属五个时区,但统一采用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东经120°地方时),称为北京时间。
用已知经度推算时区
01
03
如何求中央经线?
02
区时的换算
已知两地所在时区,计算两地时差;
已知某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
同减异加
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
“±”为“东加西减”
时区差为“同减异加”
注意问题
①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变化;
②因一天为24小时,区时计算结果若大于24小时,则为第二天,该数值减去24小时,原日期加一天,即为所求时间;若区时小于0,则为前一天,需用24小时减去所得数的绝对值,原日期减一天,即为所求时间。
①人为日界线: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确定原则上以东西12区之间的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
②自然日界线:地球上地方时为0时(子夜)的经线,又称子夜线。
国际日期变更线
从0时经线向东到180°经线为今天的区域;
从0 时所处经线向西到180°经线,为昨天的区域。
方法技巧
0时所处经线
(自然界限)
180°
国际日期变更线
(人为界限)
(向东)
今天
(8月2日)
昨天
(8月1日)
昨天
(8月1日)
加一天
减一天
一般情况:
当太阳直射0°经线,全球处于同一天;
太阳直射180°经线,全球分为两天,且各占一半;
当0时经线在东经区时,新的一天占全球的一小半,旧的一天占一大半;
当0时经线在西经区时,新的一天占一大半,旧的一天占一小半。
方法技巧
特殊情况:
活动二
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于北京时间2008年8月8日20时举行开幕式。此刻,伦敦、莫斯科、悉尼、纽约的时间各是多少?为什么要选在此刻举行开幕式?
伦敦
12:00
莫斯科
14:00
悉尼
22:00
纽约
7:00
【本课小结】
地球自转
基本特征
方向:
自西向东
周期:
恒星日、太阳日
速度:
角速度、线速度
地理意义
昼夜交替
产生时差
地方时
水平运动物体偏向
地转偏向力
晨昏线
如果用a表示晨线,b表示昏线,下列各图表示正确的是
B
练习题
练习题
读日照图,完成下列各题。
1. 关于图中信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下一刻D点将进入白昼
B、B. C在昼半球
C、DE两点线速度都相同
D、AB是昏线
2. 此时,地方时为0:00的经线是
A、120°E B、100°W
C、20°W D、60°E
A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