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了解陈胜、吴广起义过程以及楚汉之争的基本历史知识。通过对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的探究,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通过对材料和相关史实的研究学习,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本课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成语,如:“鸿门宴”“揭竿而起”“破釜沉舟”“四面楚歌”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认识到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主宰;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在我国历史上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为后来的农民反抗残暴的统治树立了榜样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
教学难点:陈胜、吴广起义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
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不朽的功业。夏朝存在了400多年,商朝存在了500多年,周朝存在了800多年左右。照理说,秦朝存在的时间应该更长。秦始皇就希望他的皇位能传之万代。可事实上秦朝只传了三代,存在了14年就灭亡了,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让我们来学习第10课秦农农民起义。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秦的暴政
【材料展示】
我家有三子:
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
老二戍边关,至今未归还;
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
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
敢怒不敢言,惟恐遭劫难。
——来自秦朝一位农民的告白
设问:请思考:这反映了秦朝的 什么现象?
提示:反映了秦的暴政
(一)秦的暴政——赋税、徭役兵役沉重
【图片展示】
提示: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帮助学生认识:秦朝赋税沉重、徭役兵役繁重。
(二)秦的暴政—法律严苛
1.【材料展示】
材料:当时在秦国市场上,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
①劓:割鼻子②醢:剁成肉酱③黥面:在脸上刺字;④后刖:砍掉左右脚;⑤腰斩:拦腰斩断⑥诛九族:一人有罪,家族和邻里都要受罪
2.教师引导总结:
(1)法律严苛:民众不慎即触犯法律;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
(2)刑罚残酷:有各种残害肢体的肉刑。
(三)秦的暴政——秦二世残暴
1.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总结秦二世暴政表现:胡亥以矫诏袭位,为巩固皇权,对自己的33位兄弟姐妹展开了血腥的屠杀。对民众剥削更残酷。
2.总结秦始皇统治特点:急于求成和暴虐
(四)秦的暴政——焚书坑儒
1.【图片展示】设问:焚书坑儒有何目的?它有哪些危害?
提示:目的:控制人们的思想言论。影响:对古代文化造成了严重摧残和破坏。
3.总结秦的暴政,引入陈胜吴广起义。
目标导学二:陈胜、吴广起义
1.【组图展示】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秦灭农民起义的时空、过程、结果等史实。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问题。
(1)找出陈胜、吴广起义的时间、地点、经过、政权、结果。
(2)是谁的起义军在哪次战役中击败了秦军主力?
(3)秦朝的残暴统治最终是被谁推翻的?
提示:(1)公元前209年;大泽乡;经过略;张楚;失败。(2)项羽。(3)刘邦。
3.重点讲述巨鹿之战和秦灭农民起义的意义
(1)【图片展示】
(2)教师总结秦灭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
提示: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思维提升】席卷六国的强大秦朝,为什么只存在了十几年就灭亡了?它给了我们什么深刻启示?
提示:秦朝对人民实行暴政。任何政策的推行,都必须考虑人民的承受能力,不能损害人民的利益(得民心者得天下)。
目标导学三:楚汉之争
1.通过多媒体展示刘邦、项羽领导农民起义和参与楚汉之争的史实,教师设问:楚汉之争的参与者、目的、结果是什么?
提示:(1)含义:前206年—前202年,项羽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进行的战争。
(2)目的:争夺帝位。
(3)结果:刘邦获胜。
2. 结合所学知识和下面的表格分析,秦末农民战争与楚汉之争的区别?
提示:
项目 战争目的 代表阶级 战争性质
秦末农民起义 反抗秦的暴政 农民阶级 农民战争
楚汉之争 帝位之争 封建地主阶级 封建地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2.教师讲述:秦朝灭亡之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最终刘邦赢得了楚汉战争的胜利。
三、课堂总结
本课学习了秦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其中秦的暴政是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正因为秦的统治残暴,人民才起来反抗推翻残暴统治。陈胜、吴广农民起义虽然失败了,但之后的项羽、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结束了秦的暴政。秦亡后,此时农民起义的性质转变了,战争由推翻暴政转变为争夺帝位,最终刘邦在楚汉之争中取胜。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图片及提问的方式导入,激起学生对秦朝灭亡学习的欲望。对于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通过对材料的探究,得到结论,这样更能让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引导学生思考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的能力。设计了小组讨论的环节,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利用地图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整节课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