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思考和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过程与方法 识读《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丝绸之路线路图》《汉代海上丝绸之路》,获取有效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畏险阻,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2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建设是古代丝绸之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时代产物。那么丝绸之路是怎样开辟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张骞通西域
(一)西域的地理位置
1.图片展示
2.教师讲述:西域指的是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西汉初,西域小国林立,人口最多的有几十万,最少的不到200人。许多国家都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二)时代背景
1.材料研读
材料一:汉初西域有36国,后来匈奴征服乌孙、楼兰等小国,“敛税重刻,诸国不堪命”。“至匈奴单于,杀月氏王,以 其头为饮器”。
材料二:文景时期,继续与匈奴和亲,并厚予馈赠,但匈奴仍然不断侵犯边境,抢走人畜,毁坏庄稼。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三:《招贤令》:高祖以来,我大汉人民屡遭匈奴侵扰。现招募一勇士,出使西域,
联络月氏,共灭匈奴。重赏!
2.阅读材料,教师总结时代背景:
(1)西域社会状况:小国林立 被匈奴奴役;
(2)西汉和匈奴关系:匈奴严重威胁着西汉边境;
(3)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三)张骞出使西域
1.图片展示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把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做一个比较。
提示:
项目 背景 目的 时间 结果
第一次 汉武帝欲反击匈奴 为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公元前138年 了解了西域
第二次 汉了解西域,控制了河西走廊 加强汉与西域的联系 公元前119年 沟通西域
3.教师提问:想象张骞在出使西域过程中会遇到哪些挫折?我们应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图片展示
提示:挫折:自然环境恶劣;被匈奴俘虏;食物匮乏等。精神:不怕困难,百折不挠,为国家利益,不顾个人安危等。
目标导学二:丝绸之路
(一)陆上丝绸之路的线路
1.图片展示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1)含义: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把这条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
(2)陆上丝绸之路:①长安→②河西走廊→③今新疆地区→④安息(中亚、西亚)→⑤大秦(欧洲)
3.西域传入中原的物产有哪些?中国外传的物产主要是什么?(图片展示)
提示:(1)传入: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核桃、葡萄、石榴等物产。
(2)外传:丝绸、漆器;开渠、凿井、铸铁等。
(二)海上丝路
1.背景:史实:汉武帝大力开辟海上交通,汉朝先后有多条海上航线。
2.设问:海上丝绸之路的线路是怎样的?
【图片展示】
【知识拓展】
“一带一路”建设与丝路精神
提示:
(2)古丝绸之路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一代又一代“丝路人”架起了东西方合作的纽带、和平的桥梁。文明在开放中发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
目标导学三:对西域的管理
(一)对西域的管理概述
图片展示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归纳西域都护设立的时间、职能、内容。
(1)时间:公元前60年。
(2)职能:总管西域事务。
(3)意义: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归纳班超出使西域的时间、原因、结果。
(1)东汉明帝时期:班超出使西域
(2)目的:重新建立汉朝与西域的联系
(3)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
(4)意义: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
(5)班超经营西域30多年,死后其子班勇继业,再次出使西域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的内容可以用“三个一”来概括:一位人物:张骞通西域,为中西交通畅通和经济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
一个事件: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座桥梁:丝绸之路架起了东西方文明的友谊之桥。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通过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小组合作、教师点评补充,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张骞和班超的事迹,学习他们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采用了教师分析和示意图来帮助学生加强对丝绸之路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