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纲要上册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 (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纲要上册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 (共2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01 13:49: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220-589
三国两晋南北朝 370年
589—907 大一统
隋唐时期 320年
前221-220 大一统
秦汉时期 440年
宏观印象: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历史如何重新走向统一?
大分裂
三国两晋南北朝 370年


三国(220-280)
西晋
东晋
(317-420)
十六国
(前秦统一北方)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北朝(386-581)
北魏
隋朝统一
南朝(420-589)
(266-316)


383年淝水之战
在教科书中标出曹魏建立、西晋统一、东晋建立、南朝开始、北魏统一北方等事件的时间点。
分裂为主,但分裂中蕴含统一
国号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魏 220 曹丕
蜀 221 刘备
吴 229 孙权
洛阳
成都
建业
(一)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
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实行屯田制;大力兴修水利,保护农桑。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景象。
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台湾与内地联系。
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促进西南地区发展。蜀国的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
220年曹操去世后,曹丕废汉献帝建立魏国,定都洛阳——东汉灭亡,正式进入三国时期。
(二)西晋的兴亡
1.西晋统一进程
思考:西晋的统一长久吗,为什么?
2.八王之乱
260年司马炎病逝,惠帝即位。惠帝妻贾皇后欲独揽大权,直接导致统治阶级内部为争夺中央权力而发生了一连串的政治残杀和战争,先后有多个分封为王的皇族参与其中,史称八王之乱,历时长达16年之久。
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五胡趁虚而入——“五胡乱华”
3、西晋的灭亡
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
晋朝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印章:“晋归义羌侯”印
司马昭266建立
司马炎280年完成统一
316年被匈奴贵族所灭
东汉以来,特别是汉末三国以来,汉族统治者为了强化对各少数民族的控制,补充内地劳动力和加强军事实力等,经常招引和强制原居住于西北、东北边疆的少数民族入居内地;此外,东汉以后,我国天气有渐趋寒冷的趋势,少数民族逐水草而居,也逐渐南下。因此,魏晋时期,出现了少数民族内迁的高潮。当时内迁的种族很多,主要的有五个民族,即匈奴、鲜卑、羯、氐、羌,在旧史中,他们被称为“五胡”。
八王之乱,内迁少数民族卷入其中,并且主导了局势。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自此,中国历史又进入一个比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起初是东晋十六国的割据,后来演变为南北朝的对峙。
(二)东晋与南朝
1.东晋建立
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2.士族政治
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名声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
“王与马,共天下”
东晋皇族司马氏
琅琊王氏
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出现东晋门阀政治的局面,先后有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他们争权夺利,势力逐渐衰弱。
东晋门阀政治是皇权政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变态,具有暂时性和过渡性,其存在形式是门阀士族与皇权的共治。
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四个王朝均定都建康(今南京),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吴和东晋,又统称为六朝。
(特权选官制度)
中正:中央任免的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即中正官
结果:"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标准:才德和门第并重,后期只看门第(一至九品)
门阀士族
寒门庶族
九品中正制
形成
鼎盛
渐衰
消亡
三国、西晋
东晋
东晋后期至南朝
隋唐
至宋齐梁陈诸君.则无论贤否.皆威福自专.不肯假权于臣.而其时高门大族.门户已成.令什三司.可安流平进.不屑竭智尽心.以邀恩宠.且风流相尚.早以物务关怀.人主遂不能借以集事.于是.不得不用寒人. 寒人则希荣切而宣力勤,便于驱策,不觉倚之为心膂。——[清]赵翼《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
割据
南朝政权一览表
朝代 建立者 时间 都城 称帝前曾任官职
南朝 宋 刘裕 420年—479年 建康 平北将军
齐 萧道成 479年—502年 骠骑大将军
梁 萧衍 502年—557年 大司马、总领中外军事
陈 陈霸先 557年—589年 车骑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
3.南朝
(三)十六国与北朝
1.十六国概况
与东晋同时期的北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
匈奴 羯 鲜卑
汉·前赵 北凉 夏 后赵 前燕 后燕 南燕 南凉 西秦
氐 羌 賨 汉
前秦 后凉 后秦 成汉 前凉 北燕 西凉
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
◎东晋十六国形势图
“十六国” 其中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它们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
4世纪下半叶,压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随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淝水。由于内部各族尚未充分交融,统治基础脆弱,强大的前秦政权在淝水之战后迅速崩溃,曾经稍显缓和的民族矛盾又加剧了。
2.十六国与北朝的交替
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
3.北魏孝文帝改革
迁都洛阳
(1)改革内容:
改籍贯
穿汉服
讲汉话
改汉姓
定门第等级
通婚姻
原有姓氏 现在姓氏
拓跋 元
原姓 现姓 原姓 现姓
丘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兰 贺 独孤 刘
贺楼 楼 勿忸于 于
尉迟 尉 纥奚 嵇
孝文帝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娶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逯耀东《从平城到洛阳》
①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发展趋势;
②缓和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巩固统治;
③改变鲜卑族落后状态,促进北魏的社会发展;
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出现打下了基础。
(2)改革影响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民族交融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汉人食用烧烤食品
①少数民族的畜牧业生产品种乃至农产品传入中原。
②胡床、胡饼、胡服等的普遍制作和使用,对汉族的衣食住行方面产生较大影响。
③汉族的语言、文学、艺术等方面吸收了少数民族的精华,胡歌、胡乐、胡舞、胡戏等的流行,给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原文化增添了新鲜色彩。
——白翠琴《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迁徙与交融》
民族融合有何影响?
4. 南北政权之再分裂:南北朝
东晋
十六国
南朝
(420年—589年)
北朝
(386——581年)
东魏 北齐
北魏
西魏 北周
宋、齐、梁、陈
政权更迭


三国(220-280)
十六国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北朝(439-581)
北魏
隋朝统一
南朝(420-589)
(266--316)


383年淝水之战
西晋
(前秦统一北方)
(317-420)
东晋
结合时间轴和地图思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从历史发展的时空演进角度而言,有哪些特点?
政权更迭频繁,分裂为主,但分裂中孕育统一的因素(北强南弱)
北方战乱不休,南方相对稳定;
北方以少数民族政权为主,南方政权以汉族政权为主。
材料一:(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宋书》里描写的江南与《史记》描述的江南有什么不同之处?
江南由落后到开发经济水平提高
二、江南的开发
农业: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有了明显进步;
表现
2、南方相对稳定,
3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
4.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
1、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充实劳动力资源
原因
魏晋南北朝
唐安史之乱后
南宋
奠定基础
开始南移
完成南移
大一统
秦汉
大一统隋唐
人口南迁,衣冠南渡
江南开发,北方发展
五胡内迁,民族杂处
胡汉互鉴,民族交融
南北汇通经济一统
南北合流政治一统
南北融合
文化一统
政权分立,局部统一
士族专权,皇权加强
(隋唐)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
崩溃


民族关系
发展
政治变态回归
经济格局重整
“大一统秩序”的“重生”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新生
本课小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