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全真检测卷(苏教版)
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
1.阅读下面文字,把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拼音所表示的汉字依次填在文后方格内。(4分)
文学就像一扇窗,长在孩子们的美好心灵中,推开它,心灵便敞亮许多,如同看到人生的鲜花扑面,阳光普照,远离yōng常,走向高尚。然而,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容易迷恋眼花liáo乱的动画片,花样迭出的广告,甚至打闹的游戏卡。人是多么容易陷进这么简单的消遣中,这正是人性的弱点。而那扇窗,若不及早推开,层层尘封,年深月久,便越闭越紧。
——(秦文君《小孩成群》)
2.下面的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你找出来填入表中并改正。(4分)
历历在目 走头无路 五彩纷陈 油然而生 一视同仁
谈笑风声 指手画脚 茅塞顿开 出谋划策 无动于中
错别字
改 正
3.名著阅读(6分)
①《汤姆索亚历险记》写了汤姆的五个冒险故事,分别是: 、 、荒岛冒险、洞中历险和 。(3分)
②请结合“洞中历险”这个情节,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汤姆的评价。(3分)
4.口语交际(4分)
某公司职员杨先生经常请假不参加公司的业务培训,理由是要在家陪儿子做家庭作业,复习功课,否则怕儿子考试会不及格。
①如果你是杨先生的公司主管,就这件事你将对他怎样说?
②如果你是他儿子的班主任,知道这个情况后,你将对杨先生怎样说?
5.下文摘自某学生习作,其中画线句子均有语病,请用规范符号加以修改。(4分)
(1)换用号 (2)增补号 (3)删除号 (4)调位号
有人会因挫折而斗志昂扬,①最终成就一番理想;也有人会因挫折而灰心丧气,一蹶不振,②沦为一个毫无作为一事无成的庸人。勇敢的人敢于直面挫折,把它当作前进的阶梯;③而那些贪图安逸性格懦弱的人则总是害怕挫折,无法承受任何挫折的打击,把挫折看成可怕的陷阱。只要他们学会从挫折中汲取力量和勇气,④并磨炼出坚忍不拔,就一定能够战胜挫折,创造一个美好的人生。
二、阅读理解(共38分)
(一)阅读《浮生六记》中两段文字,完成6~9题。(共14分)
【甲】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乙】点缀盆中花石,小景可以入画,大景可以入神。一瓯①清茗,神能趋入其中,方可供幽斋之玩。种水仙无灵壁石②,余尝以炭之有石意者代之。黄芽菜心其白如玉,取大小五七枝,用沙土植长方盘内,以炭代石,黑白分明,颇有意思。
【注】①瓯:ōu,杯子;②灵璧石:安徽灵璧县出产的一种美石,因外形千奇百态而备受人珍爱。
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又留蚊于素帐中( ) ②项为之强( )
③方可供幽斋之玩( ) ④余尝以炭之有石意者代之( )
7.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用沙土植长方盘内,以炭代石。
8.请你简要概括【甲】【乙】两文中作者写到的哪几件趣事。(4分)
9.根据课文以及【乙】文,你认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分)
(二)阅读《往事依依》(节选),完成10~13题。(共10分)
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然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10.请用简洁的语句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
11.文中画线语句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3分)
12.文中加点的“这种感情”所指的是什么内容?(2分)
13.这两位国文老师在教法上的相同点是什么?这对你的语文学习有什么启发?(3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共14分)
儿时偶像
①一天,父亲带了一个晒得很黑、满脸皱纹、高大但有点儿驼背的汉子到家里来,住了好几个月。
②他叫俞同榜,原籍苏北,祖先逃荒到了江南,就在富庶的鱼米之乡淳溪镇定居下来,至今已经好几代了。在淳溪镇上,这种人家很多,全都世世代代以船为家,主要以捕鱼、打野鸭、卖酒酿和刀伤膏药为生。有时也耍耍杂技,弄弄枪棒和气功。一般都懂武术,谙(ān)水性,衣着随便,江湖落气,同斯文小心、整洁规矩的本地人对比鲜明。本地人瞧不起他们,同他们不往来,世世代代互不通婚。他们始终保持着江北原籍的语言和风俗,自成一个独立的社会。
③我们家临河,大门外隔着几株杨柳树,就是这些船的聚泊处,所以同他们很熟,同紧靠园门的那几条船更熟。每年春节,镇上人家家都要做糖,船上没有大锅灶,不做糖。母亲和祖母做糖时,总要给船上也做几份,不外是麻条、欢团、花生糖、黄豆糖之类,他们用鱼、虾答谢,青鱼、刀鱼、鳜鱼、鳊(biān)鱼,都很鲜活。父亲常说,这些人性格豪爽,不像我们淳溪镇人,心里头小菩萨很多。他一直想要教船上的孩子识字,但他们不想学。
④俞同榜的船,并不是离我们家最近的。一个大风雨之夜,他们家翻了船,夫妻俩救起了三个孩子,翻正了船,打干了舱,摸起了沉在水底的锅碗盆勺,还追回了漂走的舢(shān)板……雨过天亮时,居然损失不大,照样出湖打鱼去了。大姐绘声绘影地告诉我们,那天她起来的时候,满院子阳光,晾着很多湿淋淋的被褥,就是俞同榜家的。
⑤淳溪镇沦陷的时候,俞同榜没有逃跑,在日伪统治下卖鱼卖虾,老实本分、无声无息地过了好几年。一天,他正摇着舢板准备回家,三个醉醺醺的日本兵要他靠岸,叫把他们送到某处。到了湖口,他把船踩得掀起来,用桨拐头一下一个,打死两个,另一个拖入水底淹死。伪军搜捕得紧,他辗转逃到了大游山下儒童寺村上。在我们家住了几个月,后来到芜湖去了,他说那里有他几个老乡的船。
⑥他有点儿口吃,很少说话,零零碎碎地,我们从他的口中知道了一些老家的事情。日本人如何放狗把人咬死,如何把婴儿抛到空中又用刺刀去接,如何在沿河一带放火烧掉没被炸毁的房子。父亲的私立淳南农业仓库和私立淳南实验小学全部付之一炬,我们家五间房子被烧掉三间,满楼藏书灰烬无存,园墙倒坍,园中花木凋零,只有一架忍冬十分茂盛,一年一度开满鲜花。
⑦抗战胜利以后,他曾到淳溪镇来看望过父亲一次。当他和父亲说话的时候,我就站旁边,目不转睛地盯着他看,因为,他是我心目中最伟大的英雄。(高尔泰/文)
14.文章叙写了“儿时偶像”的哪些事情?请简要概括。(4分)
15.根据文意推断“心里头小菩萨很多”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2分)
16.任选一句,仔细揣摩,说说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①雨过天亮时,居然损失不大,照样出湖打鱼去了。
②在日伪统治下卖鱼卖虾,老实本分、无声无息地过了好几年。
17.说出第⑥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4分)
三、作文(共40分)
18.请以“那一刻,我茫然若失”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1.chǎng 庸 缭 dié
2.
错别字 头 陈 声 中
改 正 投 呈 生 衷
3.①墓地试胆 鬼屋寻宝山洞寻宝 ②示例:我最欣赏的是他和蓓姬在洞中历险时坚定勇敢友爱的精神。当他面临着黑暗、孤独、饥饿的痛苦和死亡、恐怖的威胁的困境时,没有绝望、等待命运的安排,而是积极与困难抗争,对脱离困境充满了信心,并不断安慰、鼓励、关心蓓姬,一个孩子做到这一点,实在让人钦佩。
4.示例:①做父母的固然要关心孩子学习,但不能以放弃自己的事业为代价。 ②要培养孩子独立学习的习惯,依赖是孩子成长的绊脚石,陪读弊多利少。(公司主管是领导,应对小杨启发教育;班主任是教育工作者,谈问题自然应从教育孩子的角度出发)
5.示例:第①句中“成就”和“理想”搭配不当,把“理想”改为“事业”或“大业”。第②句中“毫无作为”和“一事无成”重复哕嗦,应删去其中一个。第③句语序不当,把“无法承受任何挫折的打击”和“把挫折看成可怕的陷阱”对调。第④增加“的意志”。
6.①白色的;②同“僵”,僵硬;③才;④曾经。
7.①心里这样想,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②用沙土种在长方形的浅盘子内,用炭代替石头。
8.①观蚊如鹤;②种水仙花;③栽黄芽菜。
9.率真,有创造力,善于审美,富有生活情趣。(意思对即可)
10.回忆初中读书时听国文老师讲课时的情景,并指出这激发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11.侧面表现老师课上得“入情入理”,突出其对“我”的激励作用。
12.教师被作品所深深感染是情感。
13.相同点:都喜欢大声朗读。启发:只要能够围绕“朗读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来谈即可。”
14.①地位低微、勤劳善良;②性格豪爽;③生存能力极强;④嫉恶如仇,不畏强暴。
15.表面慈悲,但内心却是斤斤计较。(意思对即可)
16.①“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所受到的损失很小,突出其谙熟水性;“照样”表示满不在乎,说明对这种困难习以为常;这两个词都强调了余同榜顽强的生存能力。
②这两个词语表明余同榜是一个地位卑贱本分善良之人,这是从侧面揭示出日本鬼子的残忍,使得民不聊生,激发起民众的抗日斗志。
17.本段用了插叙的手法,突出了日寇的残暴,为上文余同榜一人打死三个日寇交代了原因;表明我们家所遭受的灾难和余同榜的家乡一样,在危难时刻,父亲把余同榜隐藏在自己家里,照应了文章开头。
18.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