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写语文作文讲义

文档属性

名称 为什么要写语文作文讲义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3 09:09: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届 中考语文作文一轮复习专项突破2
为什么要写语文作文(讲义)
第一讲 作文的三个“W”(之二)为什么写?
中小学生写作文时往往会感到无从下笔,无话可说,有畏难情绪。其实,写作文并不可怕,而是有很多乐趣的。作文的乐趣就在于写作过程中作者对于生活的挖掘和思考,对于感情的重温和梳理,对于经验的总结和归纳,从而丰富自己的感情,达到智慧的境界。
如果感到作文难写,那么就要总结一下难在哪里。只有提出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事实上,所有感到作文难的问题,归纳起来无非是三个方面:一是不知道写什么(WHAT),二是不明白为什么写(WHY),三是不清楚怎样写(HOW)。因为这三个问题的英文关键词都包含一个“W”,所以又称它们是作文的三个“W”。下面就谈谈这三个问题:

为什么写?
这个问题也是当前中学生写作过程中的一个大问题,甚至是一个方向性的问题,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而不少人恰好把这个问题忽略了。这是一个致命的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在写作时就只能东一头西一脑地瞎撞,而找不到写作文的乐趣,更不知道写作文的价值和意义。
目前,很多学生见了作文课就发怵,心生畏惧,不知如何是好,最后只好马马虎虎胡乱写出一点交上应付差事。这些学生头脑中所有的想法就是尽快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尽快挣脱作文这个枷锁。像这样去写作文,只能是越写越痛苦,越写越被动。究其原因,就在于不明白“为什么写”。其实,要写好作文,除了明白作文写什么,还要弄清楚“为什么写”,找出写作文的价值和意义。只有这样,作文才既不可怕,也不难写,并且作者能够得其乐趣。
那么,究竟”为什么写“呢?写作文,既不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也不是为了考试得高分,甚至不是为了写出好文章当众受表扬,不是为了写好文章可以公开发表挣稿费。追波讨源才会使我们明白问题的根本,所以这个问题要从写作的源头说起。
最初,人在生活中接触外界事物,产生对于某一事物的感觉,关于这一事物的形状、大小、轻重、软硬、颜色、声音、气味等方面有了初步的认识。然后,经过大脑分析整理,形成知觉,也就是进入感知阶段。人通过感知对事物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形成了某一事物的概念,并对该事物的质量、性质等本质属性有了一定的把握,继而会对事物产生一定的感情,有了对事物的喜怒哀乐爱恶欲,这就进入了第三阶段——感情阶段。感情阶段是认识事物的较高阶段。由于每个人对事物产生的认识不尽一致——有时甚至是相反的,其感情也各不相同,所以大家都有着表达和交流的需要,语言(口头的)和作文(书面的)随之产生。追波讨源,我们终于发现:作文应该是沿着“感觉——感知——感情”这条线发展而来的。
我们不妨看看这样一个例子:在《生活是一本打开的书》一文中,作者在旅游的路上没有看到一闪而过的汉白玉雕像,心中难免感到遗憾,这是第一感觉。再转念一想,这世上可遗憾的事情还真不少,因为人在某时某地只能关注一件事情,其他一切事情都会成为遗憾,遗憾多了便不再成为遗憾,弱水三千,人只能取一瓢饮。这是第二步——对这件事情有了理性的把握,也即感知。最后,想得通透了,心中豁然开朗,感到旷达自在,所以便产生了这样的感慨:“有所得,亦有所失。没有人能得到一切,所以就注定要有很多遗憾。假如生活是一本书,我们也不会注意到它的每一个标点,因为上帝给每个人的时间,只够将它匆匆浏览。”作者有了错失汉白玉雕像的感觉,感知这件事乃是生活的必然,于是发出感慨(感慨也是一种感情),进而写成作文,这个过程正是沿着“感觉——感知——感情(感慨)”这条线一步一步发展而来的。
再如《碎梦》一文:作者正是看到奶奶“在大热天裹着破旧的灰布大衫热得大汗淋漓”,而不能“穿着薄薄的夏天衣服”,于是回忆起在炎热的夏季奶奶捡拾麦穗的艰难:“迈着小脚,拄着拐杖,一步一挪地去拾人家掉下的麦子。哪怕只是一小穗,她也会费力地弯下腰拾起,然后擦擦汗,向下一个目标努力。”有了对于生活的这些印象(感觉),知道(感知)世事的艰难,于是产生了强烈的感情:“每每想起这些,我总会泪流满面。”由感觉而至于感知,由感知而至于感情,这就是作者为什么要写《碎梦》一文了。除了按照这样的发展路线来写作文,没有其他的办法。
中学生作文是沿着这样的思路写作的,名人大家的文章又是如何呢?《谁是最可爱的人》可谓是魏巍的经典之作,数十年来一直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成为传颂不衰的佳作。何以如此?除了选材的生动性和剪裁的巧妙性之外,还有就是作者恰当地解决了“为什么写”的问题,从而确定了文章的中心。作者在文章开头就说:“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这就是作者写作的原因——为了把那些感动着作者的故事告诉读者,让大家一起分享作者的幸福感受,体验志愿军战士的可爱。
总之,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一些人、事、物、理、情、景,这些内容对人有触动、有启发、有教育,曾经使人欢欣、使人愤怒、使人激动、使人醒悟,那么这些人、事、物、理、情、景就成为触发人写文章的原始动力。每个人都有表达和倾诉的需要,有了幸福希望亲人分享,有了痛苦希望朋友分担,而文章正是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作者有了生活中的这些喜怒哀乐,就具有了写作的基本材料和表达的需要。
长期以来,中学师生在作文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往往偏重于方法和技巧,而对“为什么写”的问题却忽视了,对于作文的本质和内涵探索不够;在方法和技巧上,往往又偏重于字词的藻饰和雕琢,而对于原则性的方法和技巧探索较少。作文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导致了中小学生在作文中出现了很多误区。正像询问城里的孩子面包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得到的回答往往是:“来自于超市。”其实,面包出现在超市之前还有很多程序:首先是农民播种和收获粮食的过程,然后是工人把粮食加工成面粉和烘烤制作面包的过程。学生作文也是这样:若问作文来自哪里,不少学生会答来自作文选,或者来自老师的要求,至多回答来自生活,但究竟怎样来自生活,却又不甚了了。作文的根源在于生活的说法没错,但很不彻底。若只说作文来自于生活,就好像是说面包来自于超市一样,并没有挖透作文的根柢。如果只笼统地说作文来自于生活,那么学生就会在作文时对作文的本质难以把捉,不知道该如何下笔。他们会身处生活之中而不知生活为何物,结果是站在河中死于干渴。
校园生活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单调一些,其实也是丰富多彩的,因为学生们内心有丰富的感情,喜怒哀乐俱全。所以,当有些人说学生生活面窄、缺乏写作素材时,他们只是看到了问题的表面。从根本上来说,写作的素材问题是写作者心灵体验的深度问题,而不是材料占有的广度问题。有人提出:熟视无睹是写作的大敌,感同身受是写作的朋友。这话说得非常中肯。事实上,无论占有多么丰富的材料,只要是熟视无睹的、未加审视的,也就等于零;而能够与别人心心相通、感同身受的人,无论他生活面多么窄,也会有说不完的话语、写不完的文章。
“为什么写”的问题,实际就是确立文章中心思想的问题。而对于一篇文章来说,中心思想是至关重要的,有无明晰而正确的中心是文章成败的关键。如果说题材是作文的血肉的话,那么中心就是作文的灵魂了。需要指出的是:文章的中心并不是由作者以贴标签的方式加上去的,而是通过对文章本身提供的材料加以提炼展示出来的。作者在生活中发现了问题,受到了启发,得到了感悟,再经过深入思考、认真挖掘和加工整理,使之更清晰、更明白、更集中、更洗练,这样就形成了文章的中心。可见,“为什么写”的问题要解决好,归根到底还是需要深入生活、发现生活、思考生活,让生活成为写作的源泉和动力,而不能闭门造车,生编乱造。
作文很难吗?如果按照这样追根求源的方法来写作文,作文就会变得容易起来,一点儿也不难。但在实际学习中,中小学生学习作文时往往不再这样追波讨源,刨根问底,而是把目光转向佳词妙句的摘寻上,结果由于没有感觉这个基础,缺乏感知这个环节,失去感情这个内核,一切都徒具形骸,并无灵性,作者自己先就觉得索然无味,继而读者也会感到味同嚼蜡。从此,作文变得难做难读,面目可憎,成了中小学生人人讨厌的怪物。
大力探究作文之源,大兴作文寻根之法,让感觉调动词语,让感知编织结构,让感情引领主题,这是今后作文教学发展的方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