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碱的通性
(一)碱溶液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
碱的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二)某些碱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1)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①化学方程式:Ca(OH)2+CO2 = CaCO3↓+H2O
②应用:这一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现象明显,可用来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
(2)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①化学方程式:2NaOH+CO2 = Na2CO3+H2O
②应用:这一反应常用来吸收二氧化碳,因为氢氧化钠极易溶于水,能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
(3)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硫的反应
①化学方程式:2NaOH+SO2 = Na2SO3+H2O
(亚硫酸钠)
②应用: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主要是煤、石油)的工厂产生的废气中含有二氧化硫,会污染空气,可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二氧化硫。
(4)二氧化硅和氢氧化钠反应
①化学方程式:2NaOH+SiO2 = Na2SiO3+H2O
②应用:盛放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不能用玻璃塞,应用橡皮塞或木塞。
(三)碱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如氢氧化钠溶液可与盐酸反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1 = NaCl+H2O
(四)某些碱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碱和新盐
(1)生成碱沉淀的反应。如FeCl3、CuCl2与NaOH反应。
(2)生成盐沉淀的反应,如Na2CO3与Ca(OH)2的反应:Na2CO3+Ca(OH)2 = CaCO3↓+2NaOH。
常见的不溶性碱有Mg(OH)2、Al(OH)3、Zn(OH)2、Fe(OH)3、Cu(OH)2,它们不能使加入的指示剂变色。Mg(OH)2、Al(OH)3、Zn(OH)2是白色沉淀,Fe(OH)3是红褐色沉淀,Cu(OH)2是蓝色絮状沉淀。
【温馨提示】
碱具有通性的原因是可溶性碱在水溶液里能电离出相同的阴离子一一OH-”。不同的碱溶液中所含的阳离子(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不同,因此不同的碱也表现出一些不同的性质。因为难溶性碱放入水中几乎不能产生OH-,所以碱的通性中使指示剂变色、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以及与某些盐反应,是可溶性碱才具有的性质。难溶性碱只有与酸反应的性质。
例1、下列几种气体可用右图所示装置干燥、收集的正确组合是( )
①H2 ②O2 ③CO2 ④SO2 ⑤CH4 ⑥NH3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⑤⑥
例2、忘盖瓶塞的氢氧化钠溶液可能变质。下表中分析与设计错误的是( )
选项 问题 分析与设计
A 为何变质 2NaOH+CO2═Na2CO3+H2O
B 是否变质 取样,加入足量稀盐酸,观察是否产生气泡
C 是否全部变质 取样,加入足量氯化钙溶液,观察产生沉淀多少
D 如何除去杂质 取样,加入适量氢氧化钙溶液,过滤
例3、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反应没有明显现象,为验证CO2与NaOH能够发生反应,某同学按如图实验装置进行实验。
(1)药品滴加顺序往往会影响实验结果,该实验加入试剂的正确顺序应该是 。
A.先加入盐酸,再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B.先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再加入盐酸
(2)实验过程中气球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
例4、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化学喷泉”设计了如下实验:20℃时,用250mL圆底烧瓶收集一瓶纯净的CO2,按如图组装装置。用注射器缓缓注入3mL NaOH溶液,轻轻振荡烧瓶,打开止水夹,玻璃导管尖嘴处很快产生“喷泉”,与此同时,C、E装置中发生连锁反应。
(1)注入NaOH溶液后,烧瓶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2)“连锁反应”后,C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为________。
(3)E试管中的现象为________。
例5、含CuCl2和HCl的100g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参加反应的NaOH溶液质量与生成沉淀质量关系如图。据图回答:
(1)整个反应过程中,________离子个数不变。
(2)P点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
(3)m1为多少?(要求写出具体的解题过程)
1.下列物质暴露在空气中一段时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因为化学变化而变小的是( )
A. 浓盐酸 B. 石灰水 C. 氢氧化钠溶液D. 浓硫酸
2.在下列物质的溶液中,分别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能产生红褐色沉淀的是( )。
A.CuCl2 B.BaCl2 C.MgCl2 D.FeCl3
3.下列是分析久置空气中的NaOH固体的相关实验(不考虑水分),其中合理的是( )
序号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证明变质 取少量固体,加水溶解,滴加少量稀盐酸,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
B 确定成分 取少量固体,加入石灰水,过滤,向滤液中滴加酚酞试液
C 测定纯度 取ag样品与足量氯化钡溶液充分反应,将沉淀过滤、洗涤、干燥,得到mg固体
D 除去杂质 取固体,加水溶解,滴加氯化钙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过滤
4.向一定量的Ba(OH)2溶液中逐滴加入稀H2SO4 , 与反应有关的变化关系用下图表示。错误的是( )
A. B. C.D.
5.铁、稀硫酸、石灰水和氯化铜溶液之间的反应关系如图所示,图中两圆相交部分(A、B、C、D)表示物质间反应的类型或主要实验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处发生置换反应 B.B处发生复分解反应 C.C处产生气泡 D.D处生成白色沉淀
6.氢氧化钴[Co(OH)2]能与酸性溶液反应,可作涂料和清漆的干燥剂。制备方法为:
①Co+2HCl═CoCl2+H2↑;②CoCl2+2NaOH═Co(OH)2↓+2NaCl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①为复分解反应 B.钴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弱
C.氢氧化钴可以干燥氯化氢气体 D.氢氧化钴是一种难溶性碱
7.物质结构决定性质,物质性质决定用途,反应本质决定变化现象。如图是小科构建的氢氧化钙部分知识网络,其中“一”表示相连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X与图中所给物质的类别不同。请回答:
(1)酚酞试液在Ca(OH)2溶液中显红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离子是________
(2)列举熟石灰[Ca(OH)2]在工农业上的一种用途________;
(3)X溶液能与Ca(OH)2溶液反应并产生蓝色絮状沉淀,写出产生该实验现象的一个化学方程式________。
8.Mg(OH)2是一种新型的阻燃剂,在温度达到380℃时分解吸收热量并释放出水,同时生成的氧化镁附着于可燃物的表面阻止了进一步燃烧。某同学用氨水在实验室模拟制取 Mg(OH)2的过程:一定温度下,往一定量的氯化镁中加入氨水(氨水易挥发),生成Mg(OH)2,再通过结晶、过滤,得到Mg(OH)2晶体。为探究获得较高Mg(OH)2晶体转化率的条件,该同学进行下述对比实验,数据如下:
实验编号 氯化镁溶液浓度/g L﹣1 反应温度/℃ Mg(OH)2转化率/%
a 20 30 27.06
b 40 30 56.77
c 40 40 69.64
d 40 60 54.30
e 60 60 50.60
(1)实验b和c的目的是________。
(2)由实验数据可知,能够得到最多Mg(OH)2的条件是________(填浓度和温度)
(3)在氯化镁溶液浓度都是40g L﹣1的情况下,60℃时Mg(OH)2的转化率比40℃时低的原因是________。
9.某次实验后,得到了一杯可能还含有少量盐酸的氯化铜废液,某同学想知道该废液中否还含有盐酸以及氯化铜的质量分数,他取了109.8g废液于烧杯中,然后向废液中逐滴加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所加氢氧化钠溶液与生成沉淀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试分析计算:
(1)该废液中是否还含有盐酸 ________
(2)该废液中氯化铜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3)所用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大
1.下列关于酸、碱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苛性钠、纯碱、火碱都是氢氧化钠
B. 氢氧化钙可以用来改良酸性土壤
C. 稀盐酸能够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D. 生活中许多常见的物质(如柠檬、柑橘)中含有酸
2.氢氧化钠、氢氧化钙都具有碱的通性,是因为( )
A. 组成中都含有氢、氧两种元素B. 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金属离子
C. 水溶液都具有腐蚀性 D. 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
3.烧杯中盛有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氯化镁溶液呈中性),向其中逐渐加入过量10%氢氧化钠溶液,下列有关图像不正确的是( )
A. B.C.D.
4.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并根据观察到的现象绘制了如图曲线,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1)A点处溶液的溶质是________;
(2)C点处溶液的pH________7(选填“>”、“=”或“<”)。
5.为探究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样品是否全部变质,小科将少量样品配制成溶液,取少 量溶液分别装入两支试管中,进行了如甲、乙两图所示实验。(注:BaCl2 溶液呈中性)
(1)由甲图实验现象可以得出溶液呈________性。
(2)分析乙图实验的现象,可以确定样品的变质情况为________。
(3)图乙中,滴加足量的 BaCl2 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
6.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反应没有明显现象,为验证 CO2与 NaOH能够发生反应,某同学按如图组装实验装置,并进行实验。
(1)有时药品滴加顺序会影响实验现象。如果观察到的现象是“气球先膨胀,后变瘪”, 则加入试剂的顺序应该是 (填字母)。
A.先加入盐酸,再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B.先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再加入盐酸
(2)请解释气球“先膨胀”的原因:________。
(3)写出气球“后变瘪”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7.某锥形瓶内盛有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100g,向其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锥形瓶内溶液质量m1与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m2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1)反应至A点时,溶液中的溶质有________,此时所加NaOH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g。 (2)反应至B点时,锥形瓶内溶液的质量为多少g?
(3)反应至B点时,锥形瓶内溶液中NaCl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答案及解析
例1、【答案】D
【解析】只有不与碱石灰反应的气体才能用碱石灰干燥;如果用向下排空气收集,那么气体的密度必须小于空气,据此分析判断。
①H2 不与碱石灰反应,且密度小于空气,故①正确;
②O2不与碱石灰反应,但是密度大于空气,故②错误;
③CO2 与碱石灰反应,且密度大于空气,故③错误;
④SO2 与碱石灰反应,且密度大于空气,故④错误;
⑤CH4不与碱石灰反应,且密度小于空气,故⑤正确;
⑥NH3不与碱石灰反应,且密度小于空气,故⑥正确。
那么正确的组合是①⑤⑥。
例2、【答案】 C
【解析】根据氢氧化钠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及碳酸钠的性质分析,解答时需结合除杂原则及氢氧化钠的碱性。
【解答】A、氢氧化钠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方程式书写正确,不符合题意;
B、要证明氢氧化钠已变质,可向样品中加入盐酸,若产生气泡则证明变质,不符合题意;
C、先向溶液中加入足量氯化钡,通过产生沉淀证明氢氧化钠已变质,但无法观察到产生沉淀多少,要证明全部变质,只需向溶液中加入酚酞观察颜色,符合题意;
D、加适量氢氧化钙,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符合除杂原则,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例3、【答案】(1)B (2)先膨胀,后恢复原状
【解析】根据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会使装置内压强减小,碳酸钠与盐酸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压强增大分析。
(1)为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应先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加盐酸;
(2)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会使装置内压强减小,再加入盐酸后生成碳酸钠又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所以气球变化情况为 先膨胀,后恢复原状 ;
例4、【答案】(1)2NaOH+CO2═Na2CO3+H2O
(2)红色变浅或褪色
(3)产生蓝色沉淀
【解析】(1)注入NaOH溶液后,烧瓶内发生反应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方程式是 2NaOH+CO2═Na2CO3+H2O ;
(2)A反应后装置内压强减小, 发生“连锁反应”,D中盐酸会进入C中,使得C中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
(3)E中进入F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与硫酸铜会发生反应生成蓝色硫酸铜沉淀。
例5、【答案】(1)Cl-
(2)CuCl2、NaCl
(3)解:设生成9.8gCu(OH)2沉淀需要NaOH的质量为x
CuCl2+ 2NaOH=2NaCl+ Cu(OH)2↓
80 98
x 9.8g
则此时需要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
故
答: 为120.
【解析】(1)根据CuCl2和HCl与氢氧化钠反应时氯离子不变分析;
(2)根据P点为盐酸刚好完全反应的图像分析;
(3)根据生成氢氧化铜的质量代入方程式中利用方程式计算与氯化铜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从而计算m的值分析。
【解答】 (1)含CuCl2和HCl的100g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 ,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然后再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氯化钠,所以整个过程中氯离子个数不变;
(2)P点溶液为盐酸刚好完全反应,P中的溶质是 CuCl2、NaCl ;
1.【答案】 B
【解析】根据浓盐酸的挥发性、浓硫酸的吸水性及碱的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分析。
【解答】A、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暴露在空气中一段时间会因挥发出溶质氯化氢,质量分数变小,但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石灰水暴露在空气中一段时间,会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使溶质质量分数变小,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钠溶液暴露在空气中一段时间,会吸收二氧化碳使溶质质量增加,溶质质量分数增大,不符合题意;
D、浓硫酸暴露在空气中一段时间,会吸收水使溶质质量分数减小,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答案】 D
【解析】根据红褐色沉淀为氢氧化铁沉淀分析。
【解答】A、氯化铜与氢氧化钠反应产生蓝色沉淀,不符合题意;
B、氯化钡与氢氧化钠不能反应产生沉淀,不符合题意;
C、氯化镁与氢氧化钠反应产生氢氧化镁白色沉淀,不符合题意;
D、氯化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红褐色的氢氧化铁沉淀,符合题意;
故选D.
3.【答案】 C
【解析】氢氧化钠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据此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A.加入稀盐酸后,稀盐酸先和氢氧化钠反应,再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气体。如果加入的稀盐酸太少,不足以将氢氧化钠反应完,也不会生成气体,即不能证明是否有碳酸钠的存在,故A错误;
B.加入石灰水后,由于石灰水本身呈碱性,因此即使过滤后的滤液加入酚酞变成红色,也不能说明其中有氢氧化钠存在,故B错误;
C.根据生成沉淀碳酸钡的质量,利用方程式可以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从而计算出样品的纯度,故C正确;
D.除去杂质碳酸钠后会引入新的杂质氯化钙,故D错误。
故选C。
4.【答案】 C
【解析】氢氧化钡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氢氧化钡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当二者完全反应时,溶液的pH减小到7。继续加入稀硫酸,溶液的pH会不断减小,故A正确不合题意;
溶液的导电性取决于离子的浓度。随着反应的进行,离子的浓度会不断减小,直到变成零,这段时间内导电性也减小到零。此后,随着稀硫酸的加入,离子浓度增大,导电性不断增强,故B正确不合题意;
当二者完全反应时,溶液中氢氧化钡完全消失,它的溶质质量分数减小到零,故C错误符合题意;
随着反应的进行,硫酸钡沉淀的质量不断增大;当氢氧化钡完全反应后,沉淀的质量不再增大,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5.【答案】D
【解析】A、A处为铁与氯化铜溶液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不符合题意;
B、B为稀盐酸与石灰水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不符合题意;
C、C为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有气泡产生,不符合题意;
D、D处为氯化铜与石灰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氯化钙,有蓝色沉淀产生,符合题意;
6.氢氧化钴[Co(OH)2]能与酸性溶液反应,可作涂料和清漆的干燥剂。制备方法为: ①Co+2HCl═CoCl2+H2↑;②CoCl2+2NaOH═Co(OH)2↓+2NaCl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①为复分解反应 B.钴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弱
C.氢氧化钴可以干燥氯化氢气体 D.氢氧化钴是一种难溶性碱
【答案】D
【解析】(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和种数判断化学反应的类型;
(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只有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才能和酸反应生成氢气;
(3)判断氢氧化钴和氯化氢、水能够发生反应即可;
(4)根据方程式中的沉淀符号判断。
【解答】A.根据方程式①可知,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由单质和化合物组成,因此为置换反应,故A错误;
B.钴能够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说明它的活动性比氢强,而铜的活动性比氢弱,因此钴的活动性比铜强,钴B错误;
C.氢氧化钴和潮湿的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钴和水,故C错误;
D.根据方程式可知,氢氧化钴为沉淀,肯定难溶于水和碱,故D正确。
7.【答案】(1)OH-
(2)中和酸性土壤(或中和酸性废液等)
(3)CuSO4+Ca(OH)2=Cu(OH)2↓+CaSO4 (X 是可溶性铜盐即可)
【解析】(1)根据碱中氢氧根离子能使酚酞变红分析;
(2)根据氢氧化钙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分析;
(3)根据铜盐与氢氧化钙反应可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分析。
【解答】(1) 酚酞试液在Ca(OH)2溶液中显红色, 是氢氧化钙中的氢氧根离子使酚酞溶液变红;
(2)熟石灰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或中和酸性废液等;
(3)X溶液能与Ca(OH)2溶液反应并产生蓝色絮状沉淀, 则X溶液为可溶性铜盐,如硫酸铜与氢氧化钙的反应,方程式为 CuSO4+Ca(OH)2=Cu(OH)2↓+CaSO4 ;
8.【答案】(1)探究氯化镁溶液浓度相同时,反应温度对氢氧化镁转化率的影响
(2)40g/L 40℃
(3)氨水易挥发,温度越高,氨水挥发越快,参与反应的氨水越少,获得的氢氧化镁晶体越少。
【解析】(1)比较b和c中哪个因素不同,哪个因素相同,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确定探究目的;
(2)从表格中找到转化率的最大值,然后确定对应的溶液浓度和温度即可;
(3)氨水的挥发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实验b和c的目的是:探究氯化镁溶液浓度相同时,反应温度对氢氧化镁转化率的影响
(2)由实验数据可知,氢氧化镁的转化率最高为56.77%,那么能够得到最多Mg(OH)2的条件是:40g/L 和40℃;
(3)在氯化镁溶液浓度都是40g L﹣1的情况下,60℃时Mg(OH)2的转化率比40℃时低的原因是:氨水易挥发,温度越高,氨水挥发越快,参与反应的氨水越少,获得的氢氧化镁晶体越少。
9.【答案】(1)是(有)
(2)解: 设生成氯化铜的质量为x
CuCl2+2NaOH= Cu(OH)2↓+2NaCl
135 98
x 9.8g
x=13.5g
CuCl2%=13.5g/109.8g=12.3% (12%)
答:氯化铜的质量分数为 12.3%
(3)解:生成氢氧化钠的质量为 y
CuCl2+ 2NaOH= Cu(OH)2↓+2NaCl
80 98
y 9.8g
y=8g
答: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 16%
【解析】(1)根据图像可知,加入氢氧化钠后并没有马上生成氢氧化铜沉淀,这应该是氢氧化钠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再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
(2)根据图像确定生成沉淀的质量,然后写出氯化铜和氢氧化钠的反应方程式,利用质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计算出参加反应的氯化铜的质量,最后根据计算氯化铜的质量分数。
(3)根据图像可知,与氯化铜反应的氢氧化钠的溶液质量为:100g-50g=50g,写出氯化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的方程式,利用质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计算出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溶质的质量,最后根据计算出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
1.【答案】 A
【解析】根据碳酸钠、氢氧化钠的俗名、氢氧化钙的用途、酸的性质等分析。
【解答】A、 纯碱是碳酸钠 ,符合题意;
B、 氢氧化钙呈碱性,可以用来改良酸性土壤 ,不符合题意;
C、 稀盐酸呈酸性,能够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不符合题意;
D、 生活中如柠檬、柑橘、醋等物质中含有酸,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答案】 D
【解析】根据碱的溶液中都含有相同的氢氧根离子分析。
【解答】A、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都含有氢氧根离子,所以有碱的通性,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氢氧化钙都含有氢氧根离子,所以有碱的通性,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钠、氢氧化钙都含有氢氧根离子,所以有碱的通性,不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钠、氢氧化钙都含有氢氧根离子,所以有碱的通性,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3.【答案】 D
【解析】氢氧化钠溶液先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氢氧化钠溶液与氯化镁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镁白色沉淀.
【解答】A、氢氧化钠溶液先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所以一开始不产生沉淀,待盐酸消耗完后,氢氧化钠溶液与氯化镁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镁白色沉淀,至完全反应,沉淀质量不再增加,故选项图象正确。
B、氢氧化钠溶液先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待盐酸消耗完后,氢氧化钠溶液与氯化镁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镁白色沉淀,至氢氧化钠过量,整个过程中烧杯总质量一直增加,故选项图象正确。
C、氢氧化钠溶液先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所以一开始不产生沉淀,但溶液质量增加;待盐酸消耗完后,氢氧化钠溶液与氯化镁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镁白色沉淀,溶液质量增加速度变慢;至氢氧化钠过量,整个过程中溶液的质量一直增加,故选项图象正确。
D、氢氧化钠溶液先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pH变大;待盐酸消耗完后,氢氧化钠溶液与氯化镁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镁白色沉淀,由于氢氧化镁不溶于水,此过程中溶液的pH一直为7,直至氢氧化钠过量,pH变大,故选项图象错误。
故选D。
4.【答案】(1)氯化钠和氯化铜 (2)>
【解析】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 氢氧化钠会先与盐酸反应,然后再与氯化铜反应,所以沉淀要在盐酸反应完全后才开始产生;
(1)A点溶液为盐酸刚好完全反应的图像,溶液中溶质为氯化铜和氯化钠;
(2)C点为氢氧化钠过量的反应,溶液中含有氯化钠和氢氧化钠,呈碱性,pH大于7;
5.【答案】(1)碱
(2)部分变质
(3)检验并完全除去 Na2CO3
【解析】根据氢氧化钠变质会生成碳酸钠、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溶液都呈碱性及碳酸钠的性质分析。
(1)酚酞遇碱性溶液呈红色,说明甲溶液呈碱性;
(2)加入足量氯化钡产生白色沉淀,证明有碳酸钠,并将碳酸钠除去,再向上层清液中加酚酞,溶液呈红色,说明还有氢氧化钠,即氢氧化钠部分变质;
(3)因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溶液都呈碱性,但碳酸钠能与氯化钡反应产生沉淀,氢氧化钠不与氯化钡反应,加足量氯化钡溶液的目的是检验并完全除去碳酸钠;
6.【答案】(1)B
(2)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使广口瓶内气压减小
(3)Na2CO3+2HCl=2NaCl+H2O+CO2↑
【解析】(1)气球先膨胀,后变瘪说明装置内压强先变小后变大,所以加入药品顺序为先加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装置内压强减小,然后再加盐酸,盐酸与碳酸钠反应又产生二氧化碳,使装置内压强又变大;
(2)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使广口瓶内气压减小 ,所以气球会膨胀;
(3)气球“后变瘪” 是碳酸钠与盐酸产生二氧化碳压强增大,反应方程式Na2CO3+2HCl=2NaCl+H2O+CO2↑
7.【答案】(1)CuCl2 和NaCl;40g
(2)反应至B点,与氯化铜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为200g-40g=160g,设生成沉淀质量为x,
2NaOH+CuCl2=2NaCl+Cu(OH)2↓
80 98
160g×10% X
80:98=(160g×10%):x
x=19.6g
则 反应至B点时,锥形瓶内溶液的质量为 100g+200g-19.6g=280.4g。
(3)由钠元素反应前后不变可知,生成氯化钠质量为=29.25g,
则反应至B点时,锥形瓶内溶液中NaCl的质量分数为10.43%;
【解析】(1)根据向盛有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然后再与氯化铜反应,结合图像中所给数据分析;
(2)根据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的质量计算出产生氢氧化铜质量,反应后溶液为反应前总质量-氢氧化铜质量分析;
(3)根据钠元素质量守恒,利用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中钠元素即为生成氯化钠中钠元素,从而计算出氯化钠质量,再由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计算所得溶液质量分数分析。
【解答】(1)向盛有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然后再与氯化铜反应,A点为盐酸刚好反应完全,则溶液中溶质为CuCl2 和NaCl ,因该反应不产生气体和沉淀,所以溶液增重质量即为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为40克。
2022-2023学年上学期浙教版科学九年级“冲刺重高”讲义(六)
常见的碱(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