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戊戌变法 同步试题精选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戊戌变法 同步试题精选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8.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02 15:2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课 戊戌变法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19世纪后半叶中国所经受的屈辱和灾难,特别是日本击败中国,引起了年轻的光绪皇帝的注意,他意识到有必要进行彻底的改革。拉开这一改革序幕的是( )
A.《马关条约》的签订 B.公车上书
C.《时务报》的创办 D.《时局图》的发表
2.以下是王芳同学整理的关于“戊戌变法”的课堂笔记,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A.背景 B.人物 C.经过 D.结果
3.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由此可见,梁启超强烈主张( )
A.实行变法救亡图存 B.推翻清朝专制统治
C.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D.师夷长技自强求富
4.吴于廑先生在《世界史 总序》中这样写道:在战争失败之后,中国微弱的开明派开始推动维新,但是仅仅“百天”而已,转瞬失败。“微弱的开明派”代表有( )
A.康有为、梁启超 B.张之洞、李鸿章
C.陈化成、丁汝昌 D.陈独秀、李大钊
5.下表所示维新派的主要活动( )
活动 内容
建立学堂 万木草堂时务学堂
创办报刊 《时务报》《国闻报》《知新报》
组织学会 强学会南学会农学会
A.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B.宣传了民主共和的进步思想
C.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 D.奠定了变法成功的理论基础
6.了解历史时序,初步掌握历史事件发展的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之一。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线索中,对应错误的史实是( )
A.序幕—《马关条约》的签订 B.发展—梁启超等维新派宣传变法
C.高潮—光绪帝宣布实行变法 D.失败—慈禧太后发到戊戌政变
7.“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这是一位外国人对近代中国某次运动的评价,他想要表达的是
A.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无可挑剔 B.洋务派的措施健全可行
C.戊戌变法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D.辛亥革命缺乏思想动员
8.史学家陈旭麓在评价百日维新时指出:“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灭干净的。”此观点旨在说明百日维新
A.弘扬了民主科学 B.结束了君主专制
C.实现了自强求富 D.促进了思想启蒙
9.甲午战争期间,严复发表《原强》《救亡决论》等政论文章,同时致力于翻译事业,所译《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严复此举意在
A.宣传民主科学 B.推动教育发展 C.号召救亡图存 D.传播传统文化
10.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在编排短剧《公车上书》时需要交代的背景是( )
A.义和团运动兴起 B.《马关条约》的签订
C.《辛丑条约》的签订 D.洋务运动的兴起
11.在中国近代早期探索中,洋务运动和戊成变法先后发生。它们的相同点是
A.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B.都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都由地主阶级领导 D.都使国家迅速强大起来了
12.主张变法图存,并甘愿为变法而流血牺牲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是(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黄兴 D.谭嗣同
13.某中学九年级的某位学生在开展主题学习列举了以下史实。由此可见,他的学习主题是
克里木战争—农奴制改革 黑船事件—明治维新 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
A.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B.亚洲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C.工业革命对亚洲的影响 D.改革挽救国家命运
14.戊戌变法不但在政治变革上是一次历史的超越,而且在思想文化上也是一次重大的历史转折。从此,中国古老的封建文化的统治地位,在“西学”和新学的冲击下,从根本上发生了动摇。材料主要反映了戊戌变法( )
A.是一次伟大政治变革 B.促进了思想解放
C.意在宣传西方的思想 D.摧毁了封建制度
15.杜维运在《史学方法论》中说:“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按照该标准,以下可以作为研究戊戌变法的原始史料的是( )
A.汤志钧先生修订本《戊戌变法史》 B.历史教科书中的相关内容
C.历史剧《戊戌变法》 D.维新派创办的《时务报》
16.19世纪末,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代表的维新派积极著书立说,还创办了《强学报》《时务报》《国闻报》《湘学新报》等数十种报刊。康、梁等人的这些做法( )
A.触犯了顽固势力的利益 B.推动了政治变革的到来
C.促进了民族经济的发展 D.缓解了内忧外患的局面
17.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
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 C.宣传维新思想 D.提倡民主科学
18.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的《醒世歌》曰“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此歌所表达的主旨是
A.放弃天朝观念 B.学习西方技术
C.拥护民主共和 D.反抗列强侵略
19.梁启超创办《时务报》,痛陈爱国救亡,呼吁变法维新,言论新颖,“士大夫爱其语言笔札之妙,争礼下之。自通都大邑,下到僻壤穷陬,无不知有新会梁氏者”。这表明
A.西方思潮成为宣传主流
B.《时务报》为变法营造了舆论氛围
C.民主自由思想广泛传播
D.全国民众无一反对变法维新运动
20.严复曾在天津的一份报刊上提出“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号召变法图强。这份报刊是
A.《民报》 B.《国闻报》 C.《万国公报》 D.《申报》
21.“战争对谭嗣同来说不仅是一个国家的灾难,更是他个人思想的转折点。他因此对西方文化认识完全改观。……”材料所说的战争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2.长期以来,史学界因《康南海自编年谱》记载“(1895年)四月八日投递,都察院以既已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南京大学茅海建教授详查清朝军机处等各类档案,证明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未送。由此可见
A.原始档案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事实
B.历史研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探寻真相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综合多种历史记录即可确认客观事实
23.“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刷洗干净的。”下列与材料观点一致的是( )
A.晚清政府拒绝通过改革挽救其统治 B.维新运动宣传新思想促进国人觉醒
C.百日维新首次实行了制度的变革 D.戊戌政变导致变法措施完全被废除
二、综合题
24.(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时间 史实
1895年4月 康有为、梁启超等领导公车上书
1895年8月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出版《中外纪闻》
1896年8月 《时务报》创刊
1897年冬 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
1898年2月 唐才常等人在湖南成立强学会
1898年4月 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成立保国会
1898年6月 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1)根据材料一,归纳维新派推动“变法”实施的方式。
25.阅读材料:
材料:有一天,康有为被请到总理衙门 “问话”,出席“问话”的有李鸿章、翁同龢、荣禄等。问话一开始,荣禄就气势汹汹地教训康有为说:“你老是变法呀变法,可你知不知道,祖宗之法是不能变的!”康有为回答说:“祖宗之法是用来治理祖宗的领土的,今天祖宗的领土都保不住了,祖宗那套法还有什么用呢?……时代变了,祖宗之法也非变不可!”荣禄被驳斥得哑口无言,拂袖而去。
请回答:
(1)你能说出戊戌变法之前“祖宗的领土都保不住了”的史实吗?请举出两例。
(2)康有为在阶级属性上属于哪一派?变法开始于何时?
(3)戊戌变法有何历史意义?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民族危机日趋深重和康有为屡次上书的警示之下,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又称“戊戌变法”。
材料二:光绪帝按照康有为提出的办法,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主要内容有:发展工、商业;训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等。同时规定,今后科举考试废除八股,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光绪帝实行变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涉及哪些方面。
(3)材料三反映的是谁英勇就义的情景?为什么他说自己“死得其所”?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4)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戊戌变法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最主要作用。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可知光绪帝意识到有必要进行彻底的改革是指进行戊戌变法,而公车上书则是拉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B项正确;《马关条约》的签订是日本击败中国签订的条约对光绪帝变法的触动,排除A项;《时务报》是维新变法期间的报纸,排除C项;D项是列强加紧瓜分中国的漫画,对维新变法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不是拉开改革序幕,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起了戊戌变法,试图通过改革的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只坚持了103天就失败了,维新变法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而课堂笔记中的人物——奕 、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因此,人物这一项表述有误,B项符合题意;课堂笔记中的背景、经过和结果都是对戊戌变法的正确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3.A
【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变亦变,不变亦变”可知,这是在强调变法,A项正确;孙中山主张推翻清朝专制统治,严复主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李鸿章主张 师夷长技自强求富,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4.A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百日维新,材料中“微弱的开明派”主要指康有为、梁启超。19世纪末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领导发动戊戌变法,企图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A项正确;张之洞、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排除B项;陈化成在鸦片战争中牺牲,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陈独秀、李大钊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排除D项。故选A项。
5.C
【解析】根据材料可得出维新派的建立学堂、创办报刊、组织学会等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C项正确;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排除A项;辛亥革命宣传了民主共和的进步思想,排除B项;维新变法没有成功,排除D项。故选C项。
6.A
【解析】1895年的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A项错误,符合题意;梁启超等维新派宣传变法促进戊戌变法的发展;光绪帝下诏“明定国是”,宣布变法,是戊戌变法的高潮;慈禧太后发到戊戌政变宣告变法失败。B、C和D项对应均正确,排除。故选A项。
7.C
【解析】依据材料“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可知材料评价的是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只是局限于社会上层精英分子的活动,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C项正确;材料不是评价戊戌变法方式,排除A项;材料评价的是戊戌变法,不是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排除B和D项。故选C项。
8.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灭干净的。”旨在说明戊戌变法促进思想启蒙,D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弘扬民主科学,辛亥革命结束君主专制,洋务运动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但没实现国家富强,排除ABC项。故选D项。
9.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甲午战争期间,严复发表《原强》《救亡决论》等政论文章,同时致力于翻译事业,所译《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再结合所学,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国内的知识分子开始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努力,进行了戊戌变法。严复宣传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一时成为仁人志士的救国宣言,表明此举意在号召救亡图存,C项正确;宣传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排除A项;推动教育发展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物竞天择是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解析】根据短句名称《公车上书》,可知1895年春,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奋,正在京师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上述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B项正确;义和团运动兴起和《辛丑条约》的签订都是在公车上书之后,排除AC项;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排除D项。故选B项。
11.A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是中国近代挽救民族危机的运动,他们的共同点在于都主张学习西方,A项正确;这两项运动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B项;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排除C项;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没有使国家迅速强大起来,排除D项。故选A项。
12.D
【解析】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维新变法最终以失败结束。谭嗣同在刑场吟诵“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慷慨就义,表达了他“甘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精神,D项正确;康有为、梁启超不属于“戊戌六君子”,排除AB项;黄兴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排除C项。故选D项。
13.D
【解析】根据材料“克里木战争—农奴制改革、黑船事件—明治维新、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可知,俄国面临着克里木战争的失败;日本面临黑船事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危机;中国面临着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危机,面临危机的时候,这三个国家都进行了改革,通过改革挽救国家命运,D项正确;戊戌变法失败,资本主义制度没有在中国扩展,排除A项;俄国是欧洲国家,排除BC项。故选D项。
14.B
【解析】依据材料“思想文化上也是一次重大的历史转折”“古老的封建文化的统治地位……从根本上发生了动摇”说明戊戌变法在中国促进了思想解放,B项正确;材料不是从政治角度说明戊戌变法影响,排除A项;戊戌变法的目的不是宣传西方思想,排除C项;戊戌变法并没摧毁封建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15.D
【解析】依据“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派创办的《时务报》属于原始史料,D项正确;汤志钧先生修订本《戊戌变法史》不属于原始史料,排除A项;历史教科书中的相关内容不属于原始史料,排除B项;历史剧《戊戌变法》不属于原始史料,排除C项。故选D项。
16.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和梁启超是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代表的维新派积极著书立说,还创办了《强学报》《时务报》《国闻报》《湘学新报》等数十种报刊。”都有利于推动政治变革的到来,B项正确;戊戌变法触犯了顽固势力的利益,材料反映的是戊戌变法的背景,排除A项;促进了民族经济的发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缓解了内忧外患的局面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7.C
【解析】康有为编写《新学伪经考》的主要目的是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因此遭到当时清政府的禁毁,C项正确;揭露历史真相和引介西方理论均不是“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的原因,排除A和B项;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倡导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18.A
【解析】根据“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可得出其强调中国并不是世界的中心,说明作者强调要放弃天朝观念,放眼世界,A项正确;BCD项在材料中并没有涉及,排除BCD项。故选A项。
19.B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士大夫爱其语言笔札之妙,争礼下之。自通都大邑,下到僻壤穷陬,无不知有新会梁氏者”可知,梁启超创办《时务报》,呼吁变法维新,言论新颖,促进了维新思想的传播,为变法营造了舆论氛围,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西方思潮成为宣传主流”,且材料强调的是宣传的语言方式,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民主自由思想”,强调的是呼吁变法维新,排除C项;D项说法法夸大了其宣传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
20.B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严复主持创办的《国闻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B项正确;《民报》是孙中山建立的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排除A项;《万国公报》是在上海创办,排除C项;《申报》与“号召变法图强”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1.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春,甲午战争失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周派的利益,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并开始大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人物。谭嗣同当时拒绝了别人请他逃走的劝告,决心一死,愿以身殉法来唤醒和警策国人,被铺入狱后杀害。C项符合题意;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的《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排除B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项。故选C项。
22.B
【解析】依据题干可知,史学界因《康南海自编年谱》记载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而南京大学茅海建教授详查清朝军机处等各类档案,证明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未送,由此证明历史真相需要通过多种史料、多种方式去探寻,B项正确;南京大学茅海建教授详查清朝军机处等各类档案得出的结论也是一种观点,并不代表一定就是历史事实,因此不能证明原始档案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事实,排除A项;文献记录是了解历史真相的一种途径,但不能说通过文献记录就能够还原历史真相,而是需要通过多种史料印证,排除C项;依据题干可知围绕着“公车上书”的问题,史学界根据不同的文献或记录,出现了不同的观点,因此不能说综合多种历史记录即可确认客观事实,排除D项。故选B项。
23.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刷洗干净的”并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主要强调是戊戌变法在思想解放方面的意义,维新运动宣传新思想促进国人觉醒,B项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戊戌变法失败了,没有实行了制度的变革,排除C项;戊戌政变导致戊戌变法失败,但变法措施没有完全被废除,排除D项。故选B项。
24.(1)方式:出版著作;创办报刊;成立学会。
【解析】(1)根据材料“出版《中外纪闻》、《时务报》创刊、创办《国闻报》、成立强学会、成立保国会”分析可知,维新派推动“变法”实施的方式主要有出版著作,创办报刊,成立学会。
25.(1)第一次,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2)资产阶级维新派;1898年。
(3)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促进资产阶级思想和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传播,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解析】
(1)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的《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都有割地的条款,都是能说明“祖宗的领土都保不住了”。
(2)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1898年6月,光绪帝在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的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因此被称为戊戌变法。
(3)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促进资产阶级思想和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传播,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26.(1)民族危机日趋深重和康有为屡次上书警示。
(2)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
(3)人物:谭嗣同;原因:为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亡献出自己生命;精神:为民族振兴不惜牺牲自己的精神;改革不能知难而退,为正义事业坚持奋斗(言之有理即可)
(4)思想启蒙作用
【解析】
(1)
根据材料一“在民族危机日趋深重和康有为屡次上书的警示之下,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结合所学可从民族危机日趋深重和康有为屡次上书警示来回答光绪帝实行变法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发展工、商业;训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等。同时规定,今后科举考试废除八股,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结合所学可知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
(3)
人物:根据材料三“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结合所学可知是指谭嗣同;原因:谭嗣同是为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亡献出自己生命,所以说“死得其所”;精神: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可从我们应该学习谭嗣同为民族振兴不惜牺牲自己的精神来回答。
(4)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戊戌变法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最主要作用是起到思想启蒙作用。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