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鸦片战争 同步试题精选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鸦片战争 同步试题精选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4.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01 17:04: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课 鸦片战争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6月3日,实行销毁,先于虎门海滩,掘池引水,撒盐成卤,将鸦片剖切抛入泡浸……然后放入大洋,历时二十二日。”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虎门销烟 B.太平天国运动 C.甲午中日战争 D.新文化运动
2.“县城(上海)坐落在南方,东浦西郊道里长。美界独居河以北,法前英后处中央。”这一现象的出现,可能始于哪一条约签订之后(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3.“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这段话的观点
A.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 B.肯定了战争的正义性
C.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D.正确分析了战争起因
4.历史当事人留下的资料是一手史料。若运用一手史料研究林则徐,应该选择( )
A. B.
C. D.
5.鸦片战争结束后,英国为了谋求“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等特权,使其利益“最大化”,强迫清政府签订( )
A.《虎门条约》 B.《南京条约》 C.《黄埔条约》 D.《望厦条约》
6.某学者认为,鸦片显然只是这场战争的直接原因而非根本原因,由于中西方对国际关系、贸易和司法管辖的观念大相径庭,即使没有鸦片,双方之间的冲突也照样会爆发。在该学者看来( )
A.鸦片直接引发中英战争 B.鸦片战争与鸦片没有关系
C.观念差异导致战争爆发 D.鸦片战争爆发具有必然性
7.1842年,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下列关于《南京条约》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开放广州、厦门等为通商口岸,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
B.割让香港岛给英国,国家主权与领土遭到破坏
C.赔款2100万银元,人民经济负担加重
D.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体现了关税主权平等的原则
8.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这主要是因为( )
A.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
B.有识之士开始学习西方
C.签订了《南京条约》
D.中国丧失了完整独立的主权,主权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9.有专家说:“条约中有三项规定对中国的危害最大核定关税、治外法权和最惠国待遇。中国人同意这些条款部分是出于权宣之计,部分是由于不懂国际法和国家主权概念。”“这些条款”出自
A.《南京条约》及其附件 B.《北京条约》
C.《天津条约》 D.《望厦条约》
10.“嗣后上自宫府缙绅,下至工商优吏,以及妇女僧尼道士,随在吸食……易次害人之物,渐成病国之忧。”上述材料深刻揭露了
A.鸦片输入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B.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官场腐败
C.列强入侵使中国无数家庭妻离子散的现状
D.《南京条约》签订后,个体农户纷纷破产的现状
11.虎年寻“虎”记活动中,如下图雕塑是厦门“虎将”,他体现了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气概。60岁高龄率将士坚守上海吴淞口,英勇抗击英国侵略者,对这一斗争的描述,正确的是
A.它是老将陈化成抗击英国侵略的鸦片战争
B.它是陈玉成领导的安庆保卫战,大败曾国藩的湘军
C.它是刘伯承、贺龙等领导的南昌起义
D.它是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党人发动的广州黄花岗起义
12.“鸦片战争是中国军民抗击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的第一次战争,广大官兵英勇抗战,表现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但是,由于清廷和战不定,决策多变,将帅不善指挥,战法呆板,武器装备落后,终为英军所败。”材料表明,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的根本原因是( )
A.清廷和战不定决策多变 B.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落后
C.中国军队将帅不善指挥 D.中国的社会制度腐朽落后
13.中国近代某部著作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作者还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这部著作是( )
A.《海国图志》 B.《瀛寰志略》 C.《资政新篇》 D.《变法通议》
14.鸦片战争后,针对英国在广州强行租地的行为,广东人民提出了“不共戴天,誓灭英夷”的口号。这一口号表达了民众
A.对清政府的失望 B.反抗侵略的决心
C.变法维新的思想 D.反帝救国的主张
15.这项条约是战胜者在炮口下强加给战败者的,它没有欧美国际协定中通常有的仔细审议。最讽刺的是,作为这场战争之直接起因的鸦片竟然只字未提,双方都谨慎地避免提及鸦片之未来地位问题。材料中的“条约”造成的影响是
A.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B.掀起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C.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16.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的血泪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 )
A.清王朝建立 B.鸦片战争爆发 C.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D.辛亥革命胜利
17.中英《南京条约》中规定的“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这一规定严重破坏了中国的
A.贸易权 B.内河航行权 C.司法权 D.关税自主权
18.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林则徐虎门销烟
B.英军封锁珠江口后北上
C.陈化成吴淞口率众抵抗
D.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9.下面是某学生在学习了《鸦片战争》一课后所做的总结。其中④属于( )
由于鸦片战争失败,清政府被迫于1842年与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① ②
内容包括割让香港岛、开放通商口岸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③ ④
A.历史原因 B.历史事实 C.历史过程 D.历史结论
20.林则徐禁烟的消息传到了英国,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及鸦片贸易集团立刻发出一片战争喧嚣,纷纷致书英国政府:“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能轻易放过的。”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英国挑起鸦片战争的借口 B.虎门销烟的历史背景
C.林则徐禁烟的历史进步性 D.鸦片战争的巨大危害
二、综合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英国侵略者为保护所谓的鸦片贸易,列强“入侵的枪炮声”将大清王朝纸醉金迷的沉梦彻底击碎。英军先后攻陷舟山、虎门、厦门、宁波、吴淞、镇江等地,并霸占香港岛。1842年7月,英军自吴淞口溯长江西上。进攻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叉点的镇江。意图截断南北交通,阻止漕运……随后,英国军舰驶抵南京下关江面,进逼南京,清廷被迫派人向英军求和。
(1)材料中“入侵的枪炮声”来自哪场战争?它给近代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英国人所谓的鸦片贸易真的就指贸易吗,他发动这场战争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3)结合所学内容及上述材料,说明《南京条约》的内容?
2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科一:在十六、十七世纪时,欧洲资本上义原始积累时期的商人,就已经在中国广东、福建等沿海一带进行海盗式的劫掠活动。其中,而葡萄牙商人于1553年通过欺骗与胁迫的方式,窃据了澳门;西班牙传教士1575年来到福建;1601年荷兰人、1637年英国人先后来到中国。
——改编自《睡狮觉醒》陈坚、王钦双著
材料二:鸦片战争爆发前,英政府的茶税收入占英国国库总收入的百分之十六左右。英国运到广州的毛织品、印花布、棉纱、天鹅绒却销路不畅,连连亏本。而中国的丝、茶、棉、麻、瓷器等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却为国际市场所需要,销路旺盛。
——改编自《睡狮觉醒》陈坚、王钦双著
材料三:清朝官员们根据所认定的禁烟的困难和障碍,暗暗立下主持禁烟人选的标准。这个人必须是公正清廉、办事认真、有一定地位、能破除官场旧习而起衰①振弊的民事长官,而不是一个统帅三军与“外夷”开战的军事统帅,更不是一个与“外夷”折冲樽俎②交涉谈判的外交家。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茅海建著
注:①衰是指事物发展转向微弱
②折冲樽俎:指在酒席宴会间制敌取胜
材料四:在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甲,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于是,在中国社会缓慢地发生变化的同时,出现了《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等著作。可惜的是,在当时,对这两部意在醒世的著作予以最大注意的,不是中国人,而是日本人。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著
(1)根据材料一说出16世纪到21世纪,中国哪些地区曾经受到过外国侵略者的侵占?(写出两个地区即可)
(2)根据材料二概括鸦片战争前中国的贸易情况如何?
(3)根据材料三说出最后选出的主持禁烟的人选是谁?
(4)材料四说明了什么?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观察图片,指出鸦片战争的主要分布区域。
(2)郭老师根据图4给学生分析鸦片战争的影响时,得出了“至此而后,中国门户洞开,并丧失了独立的领土主权”的结论。请你结合该示意图,列出两条史实作为证据支撑这一结论。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应问题。
材料一 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林则徐
(1)材料一表达了林则徐的什么决心?能证明他这一决心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材料二 1840年爆发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当时中国投入陆军兵力约10万人,水师约1万人,船只多系木质铁皮,铁炮质差,杀伤力小;英军约2万人,直接参战的陆海军约0.6~0.7万人,出动战舰20艘,“船坚炮利”,其结果以中国惨败和英国胜利而结束。
(2)材料二指出鸦片战争中国惨败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对外国侵珞者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三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中国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的理由。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解析】根据材料“6月3日,实行销毁”、“掘池引水,撒盐成卤,将鸦片剖切抛人泡浸……然后放入大洋,历时二十二日”及所学知识可得,虎门销烟,1839年6月,中国清朝政府委任钦差大臣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集中销毁鸦片的历史事件,A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咸丰元年到同治三年(1851年-1864年)期间,发起的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是19世纪中叶中国最大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1894年中日之间的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的加深,排除C项;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2.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2年,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被迫同英国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通商,准许英国商人带家眷在五通商口岸居住、贸易,准许英国政府在五口岸派驻领事、管事官“专理商贾事宜”。次年10月,中英两国政府签订的《虎门条约》,又具体规定由大清地方官与英国领事会同商定英人在通商口岸租地建屋的区域。所以题干中的现象,可能始于《南京条约》签订之后,A项正确;《天津条约》签订于1858年,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签订的,排除B项;《北京条约》没有涉及上海,排除C项;《辛丑条约》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3.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原因是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英国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使用了武力,发动了鸦片战争。这段话的观点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因为英国工业革命后,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1840年--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侵略性的鸦片战争。所以材料中的观点是,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C项正确;鸦片战争的根源,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排除A项;肯定了战争的正义性,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B项;正确分析了战争起因,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4.A
【解析】根据“历史当事人留下来的资料是一手史料”可知,林则徐奏折属于一手史料,A项正确;林则徐雕像是后人纪念林则徐制作的,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林则徐纪念邮票是后人纪念林则徐制作的,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电影《林则徐》是后人根据故事改编的,排除D项。故选A项。
5.B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英国谋求了“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等特权,B项正确;《虎门条约》提出片面最惠国待遇,排除A项;《黄埔条约》是与法国签订的,《望厦条约》是与美国签订的,排除CD项。故选B项。
6.D
【解析】根据材料“即使没有鸦片,双方之间的冲突也照样会爆发”可知,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即使没有鸦片,也会发生鸦片战争,D项正确;“鸦片直接引发中英战争”表述不准确,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鸦片输入导致中国人禁烟,显然鸦片战争与鸦片有关,排除B项;观念差异并不是直接导致战争的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7.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842年,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其中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这损害了中国的关税主权,D项符合题意;开放广州、厦门等为通商口岸,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 割让香港岛给英国,国家主权与领土遭到破坏, 赔款2100万银元,人民经济负担加重,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项。
8.D
【解析】 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屈辱和沉重的灾难,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由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因而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D项正确;ABC没有从社会性质的深度看待鸦片战争的影响,排除ABC。故选D项。
9.A
【解析】根据材料“条约中有三项规定对中国的危害最大核定关税、治外法权和最惠国待遇……”根据所学知识,中英《南京条约》中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核定关税),在《南京条约》的附件中,英国又获得了治外法权和最惠国待遇的权益。A项正确;BC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条约,不符材料内容,排除;中美《望厦条约》进一步扩大协定关税权,扩大领事裁判权等,排除D项。故选A项。
10.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世纪上半期,英国为了扭转中英之间的贸易差额,向中国大量走私毒品鸦片,造成“嗣后上自宫府缙绅,下至工商优吏,以及妇女僧尼道士,随在吸食……易次害人之物,渐成病国之忧。”,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A项正确;BC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A项。
11.A
【解析】根据材料“60岁高龄率将士坚守上海吴淞口,英勇抗击英国侵略者”结合所学可知1842年英军进攻吴淞口,陈化成率部抵抗,由于孤立无援,陈化成壮烈牺牲,A项正确;陈玉成没有在吴淞口抗英,排除B项;CD项都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故选A项。
12.D
【解析】根据材料“由于清廷和战不定,决策多变,将帅不善指挥,战法呆板,武器装备落后,终为英军所败。”表明清政府政治制度腐败,军事实力落后,武器落后等这说明了当时社会制度腐朽落后,D项正确;其余三项分析不全面,排除ABC项。故选D项。
13.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国图志》作为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其作者魏源在书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A项正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并非《瀛寰志略》的作者徐继畲,排除B项;《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洪仁玕提出的振兴太平天国的方案,不是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排除C项;《变法通议》是梁启超宣传维新思想的文章,不是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著作,排除D项;故选A项。
14.B
【解析】根据题干“鸦片战争后,针对英国在广州强行租地的行为”可知反映的是英国的侵略,题干“不共戴天,誓灭英夷”反映反抗英国的决心,B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对清政府失望,反帝救国的信息,排除AD项;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康梁等维新派宣传变法维新思想,排除C项。故选B项;
15.C
【解析】依据题干中的关键词“鸦片”可知,“这项条约”指的是《南京条约》。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中国战败后,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涉及割地、赔款、商定关税等一系列不平等内容,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的《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排除A项;甲午战后签订了《马关条约》掀起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排除B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的《辛丑条约》使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排除D项。故选C项。
16.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40-1842年期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1842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是我国近代史的开端,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王朝建立于17世纪,是我国封建王朝,不是我国近代史的开端,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是在1915年,有识之士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我国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鸦片战争爆发,排除C项;辛亥革命发生在1911年,不是我国近代史的开端,排除D项。故选B项。
17.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中国开始丧失经济主权--关税自主权。D项正确;贸易权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破坏中国内河航行权的是《天津条约》,排除B项;破坏中国司法权的是《南京条约》附件,排除C项。故选D项。
18.D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并结合所学可知,D项是作者对鸦片战争的评价,属于历史解释,D项正确;ABC项属于历史史实的陈述,属于历史叙述,排除ABC项。故选D项。
19.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结论是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的总结性认识,主要包括对历史现 象或历史事件的性质、意义、历史地位等所作的总结。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因此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属于历史结论。D项正确;历史原因 是由于鸦片战争失败,清政府被迫于1842年与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排除A项;内容包括割让香港岛、开放通商口岸等,属于历史事实,排除B项;历史过程,是指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排除C项。故选D项。
20.A
【解析】“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能轻易放过的。”可见英国工业资产阶级鼓动英国政府以林则徐禁烟为借口发动战争,由此可见材料可以用来说明英国挑起鸦片战争的借口,A项正确;题干反映了虎门销烟的影响,没有体现虎门销烟的历史背景,排除B项;题干没有体现林则徐禁烟的历史进步性,而是说明英国以此为借口挑起战争,排除C项;题干旨在说明鸦片战争的借口,没有体现鸦片战争的危害,排除D项。故选A项。
21.(1)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
(2)打开中国市场,建立殖民地,扩大自己的权益。
(3)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五口通商(广州、福州、厦门、上海、宁波),协定关税。
【解析】
(1)
根据材料“英国侵略者为保护所谓的鸦片贸易,列强“入侵的枪炮声”将大清王朝纸醉金迷的沉梦彻底击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入侵的枪炮声”来自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人所谓的鸦片贸易并非真的就指贸易,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真实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建立殖民地,扩大自己的权益。
(3)
根据材料“……英军先后攻陷舟山、虎门、厦门、宁波、吴淞、镇江等地,并霸占香港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五口通商(广州、福州、厦门、上海、宁波),协定关税。
22.(1)澳门、台湾、香港(写出两个地区即可,如有错别字不得分)
(2)在正当的贸易中,中国处于明显的出超地位。
(3)林则徐
(4)中国的落后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但并没有唤醒中国
【解析】(1)根据“而葡萄牙商人于1553年通过欺骗与胁迫的方式,窃据了澳门;西班牙传教士1575年来到福建;1601年荷兰人、1637年英国人先后来到中国”结合所学知识,16世纪到21世纪,中国的澳门、台湾、香港曾经受到外国侵略者的侵占。
(2)根据“英国运到广州的毛织品、印花布、棉纱、天鹅绒却销路不畅,连连亏本。而中国的丝、茶、棉、麻、瓷器等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却为国际市场所需要,销路旺盛”得出鸦片战争前在正当的贸易中,中国处于明显的出超地位。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主持了禁烟运动。
(4)根据“战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可惜的是,在当时,对这两部意在醒世的著作予以最大注意的,不是中国人,而是日本人”得出中国的落后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但并没有唤醒中国。
23.(1)江南沿海。
(2)开放广州等通商口岸使中国门户洞开,割香港岛使中国丧失了独立的领土主权。
【解析】
(1)
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鸦片战争的主要分布区域在江南沿海。
(2)
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签订《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等通商口岸,使中国门户洞开;割香港岛,使中国丧失了独立的领土主权。
24.(1)严禁鸦片的决心;虎门销烟。
(2)原因:中国武器落后;由以天朝上国自居到妥协退让。
(3)理由: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解析】
(1)
决心:根据材料一“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可得出林则徐严禁鸦片的决心。历史事件: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是虎门销烟。
(2)
原因:根据材料二“当时中国投入陆军兵力约10万人,水师约1万人,船只多系木质铁皮,铁炮质差,杀伤力小”可得出中国惨败的原因是中国武器落后。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由以天朝上国自居到妥协退让。
(3)
根据材料三“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中国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可得出鸦片战争中英国用船舰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