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1860年,英军随军牧师罗伯特·麦吉这样写道:“一个也不留,一栋房屋也不剩,让这里再无宫殿的痕迹吧。现在,咱们回北京去,大功已告成。”这段材料描述的事件是( )
A.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B.旅顺大屠杀
C.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D.南京大屠杀
2.马克思曾经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不花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比任何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俄国在中国得到的最大好处是( )
A.获得了巨额战争赔款 B.强占了中国大片领土
C.可以在通商口岸开办工厂 D.进出口关税需同俄国协商
3.“1856年10月8日,广东水师在‘亚罗号’上逮捕几名海盗和涉嫌水手,英国称‘亚罗号’是英国商船。10月23日,英舰突然闯入虎门海口,发炮进攻珠江沿岸炮台,悍然挑起侵略战争”。材料中的“侵略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4.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圆明园为皇帝夏季离宫,首先被联军掠夺,次被下令焚毁。”这里的“联军”是( )
A.英美联军 B.俄日联军 C.英法联军 D.八国联军
5.“法国大作家雨果曾说,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夏宫(圆明园),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诸一炬。……在将来交付审判的时候,一个强盗就会被人们叫做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文中所述的事件发生在( )
A.第一次鸦片时期 B.第二次鸦片时期
C.甲午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
6.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版图原来像一张秋海棠叶,被北边的熊咔咔一啃,就变成了瘦鸡一只”。“北边的熊”指的是
A.美国 B.俄国 C.英国 D.法国
7.1854年,英、美、法三国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提出:“准英人随意往内地各处并海滨各城邑”,自由贸易,“往来无碍”,“ 俱不得在内地津关,重行征税”“ 内地完全开放”等。这些要求旨在( )
A.方便外国人来华旅游 B.进口更多的中国茶叶
C.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D.向中国出口更多粮食
8.“这把火腾空燃烧的时候,一个拥有黄河和长江滚滚波涛的民族……眼睁睁地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一片灰烬。”这一事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重大影响是( )
A.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农民阶级反抗外来侵略的开始
C.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D.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9.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闯进了圆明园:掠夺了大量的奇珍异宝,并火烧圆明园。下列证据最能证明英法曾犯下的罪行的是
A.1860年《泰晤士报》的报道 B.文学作品里的相关描述
C.法国枫丹白露宫的中国藏品 D.亲历该事件士兵回忆录
10.在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被攻陷,广东籍的户部侍郎罗惇衍说:“人心愤夷已极,而地方官自夷人入城以来,每讳言夷务,甚至文移公牍,称夷务为洋务,又称为外国事件,不敢斥言夷字。”这说明
A.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 B.战争推动洋务思想发展
C.古代华夷观念彻底崩溃 D.清朝外交方针发生转变
11.学者认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由此可知,两次鸦片战争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是( )
A.开始于清政府开展的禁烟运动
B.推进到清朝统治中心京津地区
C.西方侵略者的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
D.清政府都以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告终
12.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1840年以来,因战争、不正当贸易等原因,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欧洲、美国、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近代中国文物大量流失海外始于( )
A.英国强行占领香港岛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美国获得领事裁判权 D.日军进攻山东威海卫
13.1856年10月,英国发动对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下面关于这次战争表述正确的是
A.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华权益
B.目的:获得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特权
C.借口:林则徐在广东查禁鸦片、虎门销烟
D.影响: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4.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的国家是
A.德国 B.意大利 C.奥匈帝国 D.沙俄
15.历史学习需要区分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下列属于历史事实的是( )
A.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B.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C.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D.鸦片战争改变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6.近代西方列强在一次打劫中国时,英法联军使劲地摇晃这棵结满果实的“晚清”大树,但许多果子却被另外一个人给拾走了。材料中“被拾走的果子”最有可能指的是( )
A.洗劫焚毁皇家园林圆明园 B.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C.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中国 D.抢夺福州船政局等中国近代企业
17.圆明园遗址被称“万园之园”的皇家园林,把它变为废墟的是( )
A.俄国军队 B.英法联军 C.八国联军 D.日本军队
18.北京是全球唯一举办过冬季和夏季奥运会的城市。下列关于北京的相关史实不正确的是( )
A.京杭大运河最北的起点 B.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封建王朝的都城
C.《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后来迁到北京, D.通过《辛丑条约》列强取得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19.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英法两国联军作为主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该战争爆发的时间是
A.1840年10月 B.1856年10月
C.1865年8月 D.1894年8月
20.下列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中国开放苏州、重庆等地区为通商口岸
B.引发了太平天国运动
C.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D.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21.“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这种观点当时出现的直接原因主要是( )
A.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B.汲取两次鸦片战争的教训
C.总结了中日甲午战争的教训 D.清朝官员盲目自大排外
22.如表是海关统计的中国进口净值表。依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时间 进口净值(万关两)
1864年 4621
1865年 5572
1866年 6717
1871年 7010
A.清政府鼓励发展对外贸易 B.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
C.中国市场进一步被迫打开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23.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侵略军所到之处,中国人民群众都自发进行了抵抗。恩格斯当时指出:“这是一场维护中华民族生存的人民战争。”中国民众自发抵抗侵略的行为
A.彰显了爱国主义情怀 B.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
C.维护了国家主权完整 D.避免了中国半殖民地化
24.1860年10月9日美国《纽约时报》有一篇新闻报道,其标题的前半句是“英法联军占领北京西郊”,后半句应为
A.关天培战死炮台 B.圆明园惨遭洗劫
C.邓世昌殉国黄海 D.太平军金田首义
25.近代历史增开天津为商埠的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26.关于下图《中国主要通商口岸及周边城市贸易往来示意图(1885-1890年)》表述正确的是( )
①东南地区通商口岸贸易网络最为密集;②“五口通商”中的香港成为南方贸易中心;
③最早开埠的上海是南北口岸贸易枢纽;④天津居于北方口岸贸易的中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综合题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通过武装侵略,扩张在华殖民势力,是英国政府的既定方针。……1840年6月,英国舰队封锁广东江面与海口,鸦片战争正式爆发……中国开始由独立的主权国家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中华民族的危机与苦难日益加重。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英国率先提出修改条约,扩大中国市场,开辟通商口岸。法、美等国积极响应。但是列强修约的要求遭到清政府的断然拒绝。修约交涉失败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叫嚣:“只能在炮口上才有外交”“必须教训中国人”。
(1)根据材料一,指出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以及对中国造成的最严重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3)两次鸦片战争有什么内在联系?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以前,世界上的国家除了资本主义宗主国及其殖民地外,还有一类是独立国家。独立国家中最大的就是处在亚洲东部的大清帝国。……大清帝国自居天下中央,实行闭关封锁政策,完全不知道中国以外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本来自明代末年开始,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开始落后于西方,当西方国家正在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力的时候,中国还处于封建社会的窝壳里不能前进。
——摘编自张海鹏《为什么说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材料二:这是后来蚕食中国大部分主权的长长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的第一个……但这个条约并未结束中国人和欧洲人之间的摩擦。为增加贸易量,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扩大侵略权益,欧洲人想要更多的让步,而中国人则认为,这些条约向欧洲人承认的特权太多。因此,1856年再次爆发战争就毫不奇怪了。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1856年列强再次发动了对中国的战争,可以说第二次鸦片战争对清朝统治阶级的心理打击是巨大的。第二次片战争以后增开了通商口岸,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因此由沿海进入长江流域和华北。与此同时某些腐朽而僵固的封建传统观念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迅速,西方制度的先进和武器装备的优良,他们被迫发生变化,这一变化虽然是被迫的结果,但却包含着合理的成分。因此,就社会观念的更新来说,1860年具有更加明显的标界意义。
——摘编自冯章葆《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新认识》
(1)依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前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当时的社会现状。
(2)上述材料反映的这两场战争,分别由谁发动的?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
(3)据材料三,概括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势力有何变化。并据材料三,概括清政府战败的外部原因。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有“万园之园”的美称,雨果称它“世界奇迹”,两个历史的“罪人”把它焚毁,是人类文明史上非常可耻的一页。
材料三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举国欢庆迎接香港的回归,《七子之歌》描述了香港岛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的悲哀之情。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它引发了一场战争爆发在什么时间?材料中的“林”主持领导了一项活动历史上叫什么?
(2)材料二中“历史的罪人”分别指哪两个国家?说说你对圆明园被烧毁的感受。
(3)读材料三回答问题:香港岛在什么时候通过什么条约强行被割让的?
(4)有人说“青少年玩手机游戏,相当于吸食鸦片”,通过鸦片的危害,你怎么认识这句话。为了祖国的强大,作为一名中学生,谈谈你的看法和努力方向?
3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在此以前,中国是东方的庞然巨物,亚洲最大一个封建制度的堡垒。但是,英国兵船鼓浪而来,撞倒了堡垒的一壁。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下图是在海外漂泊160余年终于“回家”的国宝——圆明园猪、猴、虎、牛、四大兽首。
材料三 俄国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
(1)据材料一,说出“这场战争”的名称。
(2)材料二中圆明园兽肖“海外漂泊160余年”的原因与哪一次战争有关?发动这场战争的是哪两个国家?
(3)材料三中俄国得到了“更多的好处”,具体指什么?
(4)列强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罪行罄竹难书,它们的屡屡得逞,再次验证了什么道理?我们应当吸取什么教训?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860年,一个也不留,一栋房屋也不剩,让这里再无宫殿的痕迹吧”可知,描述的是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A项正确;旅顺大屠杀发生在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排除B项;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发生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排除C项;南京大屠杀发生在1937年,排除D项。故选A项。
2.B
【解析】19 世纪下半期,沙俄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中国领土达 150 多万平方千米, 是近代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B项正确;获得了巨额战争赔款不是“俄国在中国得到的最大好处”,排除A项;“可以在通商口岸开办工厂”是《马关条约》的内容,排除C项;协定关税是《南京条约》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3.B
【解析】根据所学,“亚罗号”可得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是“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B项正确;鸦片战争是1840年,甲午中日战争是1894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1900年,排除ACD项。故选B项。
4.C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860年,英、法两国借口换约受阻,再次出兵占领天津,进逼北京。10月初,英法联军对北京西北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C项正确;综合上述分析可排除ABD项。故选C项。
5.B
【解析】根据材料“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夏宫(圆明园),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诸一炬。……在将来交付审判的时候,一个强盗就会被人们叫做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60年,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攻占北京后,占据圆明园,英国军队首领额尔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下令烧毁圆明园,B项正确;第一次鸦片战争主要是英国发动,而题干内容体现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主要是日本侵略中国,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于1900-1901年,而题干内容体现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对中国的侵略,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采取先武力占领,后签订条约的卑劣手段,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地区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使中国的版图发生了变化,B项正确;综合上述分析可排除ACD项。故选B项。
7.C
【解析】根据“1854年,英、美、法三国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要求旨在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C项正确;方便外国人来华旅游不是提出修约要求的目的,排除A项;进口更多的中国茶叶不是修约的目的,排除B项;向中国出口更多粮食不是修约的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解析】根据材料“眼睁睁地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一片灰烬”可知,“万园之园”指的是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程度进一步加深,D项正确;鸦片战争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反抗外来侵略的开始,排除B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排除C项。故选D项。
9.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闯进了圆明园:掠夺了大量的奇珍异宝,并火烧圆明园”,可知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是直接的证据,是未经过任何修饰的信息 ,是: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原始 资料。因此最能证明英法曾犯下的罪行的是“法国枫丹白露宫的中国藏品”。C项符合题意;《泰晤士报》报纸、文学作品、回忆录,都属于第二手资料,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10.A
【解析】材料反映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被攻陷,民愤极大。但政府官员却“讳言夷务”这就是对西方的一种畏惧,而“称夷务为洋务,又称为外国事件,不敢斥言夷字’更反映出官方对西方列强态度的变化,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A项正确;1858年洋务运动尚未兴起,排除B项”彻底崩溃”夸大其词,排除C项;D项中清政府外交方针并未转变,仍然是被动的,排除D项。故选A项。
11.C
【解析】根据材料,再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鸦片战争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但是英国不满足,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与法国一起找借口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C项正确;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于清政府开展的禁烟运动,排除A项;推进到清朝统治中心京津地区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排除B项;清政府都以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告终这是结果,排除D项。故选C项。
12.B
【解析】1860 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并抢夺了大量文物,致使中国文物大量流失海外。B项正确;英国强行占领香港岛,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排除A项;美国获得领事裁判权属于司法主权的破坏,排除C项;日军进攻山东威海卫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军事行动,排除D项。故选B项。
13.A
【解析】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英、法两国在俄、美两国的支持下,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于1856年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A项正确;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特权是通过甲午中日战争,排除B项;林则徐虎门销烟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借口,排除C项;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辛丑条约》的后果,排除D项。故选A项。
14.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趁火打劫,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不费一兵一卒,共割占中国东北、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15.C
【解析】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不带有作者自己的感彩;历史结论是分析历史事实的看法和状态,带有明显的个人情感。题干选项中选项C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历史事实,C项正确;选项ABD不是描述某个历史事件,而是表达了一种观点和看法,属于是历史结论,排除ABD项。故选C项。
16.B
【解析】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这次“打劫中国”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有关,1856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直接出兵侵略中国,而沙俄却趁火打劫,迫使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领土,成为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B项正确;洗劫焚毁皇家园林圆明园是英法联军的暴行,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1895年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划分势力范围,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内部李鸿章、曾国藩等洋务派官员掀起洋务运动,创办福州船政局等中国近代企业,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7.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56年英法两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对北京西北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B项正确;ACD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B项。
18.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列强取得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是通过《天津条约》,不是《辛丑条约》,D项符合题意;京杭大运河北抵涿郡,涿郡是现在的北京,排除A项;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封建王朝是元朝,元朝的都城大都,现在的北京,排除B项;《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后来迁到北京,排除C项。故选D项。
19.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1856年10月,英法联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B项正确,排除C项;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排除A项;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排除D项。故选B项。
20.C
【解析】据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了《天津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的主权进一步丧失,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C项正确;A项属于《马关条约》的内容,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1851年,而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于1856年,排除B项;D项是《辛丑条约》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21.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并所学知识可知,导致这种观点的直接原因是汲取两次鸦片战争的教训,B项正确;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总结了中日甲午战争的教训,与题干观点不符,排除AC项;题干观点说明清朝官员已经认识到中国与西方国家在武器方面的差距,排除D项。故选B项。
22.C
【解析】根据材料表格反映了1864到1871年中国的进口总值多而且在不断增加,联系已学知识这是由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市场进一步被迫打开,外国产品不断的向中国倾销,C项正确;清政府鼓励发展对外贸易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未体现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排除BD项。故选C项。
23.A
【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民众自发进行了反侵略抵抗,说明民众的民族意识逐渐形成,彰显了民众的爱国主义情怀,A项正确;洋务运动的背景是内忧外患,与中国民众自发的对抗侵略行为没有关系,排除B项;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没有维护了国家主权完整,排除CD项。故选A项。
24.B
【解析】依据“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西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有关,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清朝首都北京,洗劫并焚毁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B项正确;1840—1842年鸦片战争期间,清军将领关天培战死炮台,排除A项;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北洋水师将领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壮烈殉国,排除C项;1851年太平军金田首义标志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排除D项。故选B项。
25.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1860年,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被迫签订《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C项正确;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排除A项项;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开放牛庄、登州、台南、淡水、潮州、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等十处通商口岸,排除B项;1895年《马关条约》规定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排除D项。故选C项。
26.C
【解析】依据中国主要通商口岸及周边城市贸易往来示意图(1885-1890年)和所学知识,可知东南地区通商口岸最多,贸易网络最为密集,而《南京条约》最早开埠的上海成为南北口岸的贸易枢纽,《北京条约》开放的天津则居于北方口岸贸易的中心,①③④正确;《南京条约》开放的“五口通商”是指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并不包括香港,②错误。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27.(1)必然性:①清政府经济落后,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政治腐败,军备废弛,阶级矛盾尖锐,但对外坚持闭关自守政策;②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为争夺殖民地加紧对外扩张;③落后就要挨打,资本主义为打开中国大门发动侵略战争是必然的。影响:①中国丧失了领土和主权,逐步沦为半殖民地;②外国商品大量倾销,促使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成为半封建社会;③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④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⑤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2)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西方列强提出了修约的要求,但被清政府断然拒绝。
(3)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它们同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和掠夺中华民族罪行史的一部分。
【解析】(1)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清政府经济落后,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政治腐败,军备废弛,阶级矛盾尖锐,但对外坚持闭关自守政策;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为争夺殖民地加紧对外扩张;资本主义为打开中国大门发动侵略战争是必然的。带来的影响主要是使中国丧失了领土和主权,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外国商品大量倾销,促使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成为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2)根据“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英国率先提出修改条约,扩大中国市场,开辟通商口岸。法、美等国积极响应。但是列强修约的要求遭到清政府的断然拒绝”得出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西方列强提出了修约的要求,但被清政府断然拒绝。
(3)综合材料和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它们同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和掠夺中华民族罪行史的一部分。
28.(1)闭关锁国、社会经济落后、发展停滞不前。
(2)英国;英法;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华权益。
(3)由沿海进入长江流域和华北;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和优良的武器装备。
【解析】(1)根据“实行闭关封锁政策,完全不知道中国以外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得出闭关锁国;根据“本来自明代末年开始,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开始落后于西方,当西方国家正在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力的时候,中国还处于封建社会的窝壳里不能前进”得出社会经济落后、发展停滞不前。
(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反映的两场战争分别是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其中鸦片战争使英国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发动的;根据“为增加贸易量,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扩大侵略权益,欧洲人想要更多的让步”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华权益。
(3)根据“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因此由沿海进入长江流域和华北”得出由沿海进入长江流域和华北;外部因素根据“西方制度的先进和武器装备的优良,他们被迫发生变化,这一变化虽然是被迫的结果,但却包含着合理的成分”可知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和优良的武器装备。
29.(1)1840/6 虎门销烟
(2)英国 法国 感受言者有理即可
(3)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
(4)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
(1)
根据材料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中反映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为此1840年6月,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2)
材料二“火烧圆明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发动这次战争的元凶是英法两个国家。火烧圆明园是清政府腐败的见证,是中华民族屈辱的标志,警示国人要勿忘国耻,落后就要挨打,给中国文化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也是对世界文明的践踏和破坏。
(3)
根据所学知识,鸦片战争清政府失败后,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4)
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我们要认清沉迷网络游戏的危害,影响学习、身体健康。我们要提高自控能力,充分利用网络的积极作用,远离不良诱惑。
30.(1)鸦片战争。
(2)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国、法国(答英法联军不得分)
(3)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4)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奋发图强,加快经济建设,使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这样才能摆脱被压迫被侵略的命运。
【解析】
【分析】
(1)
1840-1842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该条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因此,依据材料一“英国兵船鼓浪而来”可知“这场战争”是鸦片战争。
(2)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期的1860 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因此,第一小问,材料二中圆明园兽肖“海外漂泊160余年”的原因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有关;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可知,1856 年,英国法国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挑起了新的战争。英法发动战争完全是为了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故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3)
19 世纪下半期,沙俄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中国领土达 150 多万平方千米, 是近代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因此,材料三中俄国得到了“更多的好处”,具体指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4)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列强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罪行罄竹难书再次验证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可知,从这些事件中我们要奋发图强,加快经济建设,使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这样才能摆脱被压迫被侵略的命运。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